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宁夏吴忠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20 4:30:5

一、现代文阅读(共2)(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共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正义”一词古已有之。西方的“正义”,原指“置于直线上的东西”,引申为“符合天性,直截了当,不偏斜”。一般来说,西方正义观从人的本性出发,以强调人的权利为重点,重在从法律和制度的层面对社会加以批判与建构。
          而在汉语中,“正义”则可拆成“正”和“义”两个字。“正”是“正中、不偏斜”,这与西方的意思有些相同;而“义”的原意是“宜”,即“恰当、合乎情理”。两字合起来的“正义”,就是合乎正当的情理。在中国古代,经过儒家仁义学说的演绎,“正义”成了最重要的道德价值判断。荀子说:“苟非正义,则谓之奸邪”,代表了正义与邪恶两分法的正义观,具有浓厚的道德化取向。
          通过词源考证可以看出,中西方正义观既有总体上的一致,也有思考路径的某些不一致。
          首先,中西方的正义观在基本内容和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正义”的共同本意,可以简单概括为“理应如此”,即“应然之理”。“理”既包含自然之理,也包含人性之理。中外古人凭借自己的想象和追求,创造了“正义”这个最高价值观念,为人类追求高尚的生活提供指南,并让它与一切邪恶、罪行、腐朽等相对立。因此“正义”作为东西方都承认的“普世价值”,已经成为人们的信念及信仰对象,成为一个普遍的评价尺度,这个尺度既适用于评判每个人的每个行为,也适用于评判任何国家社会的制度体系。
          其次,中西方的正义观存在着一定差别。从中文角度说,如何理解和处理“正”和“义”的关系,必然成为一个思考的起点。因为“正”主要是个描述词,源于对人的存在和对象事物本身“实然”状况的认知和理解;“义”则主要是个价值词,源于对人的主体行为的“应然”的认知与理解。因此在“正”与“义”之间,可能包含一种偏正关系:是首先确认“正”之本态,以正为义,以正导义,以“实然”指导“应然”?还是首先确认“义”之准则,以义为正,以义导正,以“应然”来指导“实然”?这两种可能的选择,正好反映出中西方传统思维的不同特点。大体上可以这样说:西方传统重在“以正为义”,而中国传统则重在“以义为正”。
          在西方语言的传统中,从“置于直线上”引申出来的“人人各尽其职”,显示了一种“以正为义”的本意和思路。这就是“存在即合理”,西方思想家以承认和尊重人的天然本性、自在生命和现实状态为根据,去思考和说明什么是应有的善。因此西方思想家对正义的理解和阐述,多从人的权利与社会秩序出发,进行现实性的具体分析,从中揭示现实生活中构成正义的要素和形式,从而将正义一步步地具体化为诸如“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制度正义”与“程序正义”,“权利正义”与“分配正义”等具体类型,再一一研究如何改进它们的设置。这种日趋实证化的探究,把对正义问题的追究和对正义事业的追求,引上了对社会制度与法律设置加以批判考察的轨道。也正因为如此,“正义”在社会实践中越来越成为一个“强势”概念,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正义理论的特色。
          而在中国历史上,则呈现一种“以义为正”的思考路径。古人先后用“义”与“利”的对立来强调“义”的内涵,用“天理”与“人欲”的尊卑来阐发“义”的根基,用“君子”与“小人”的身份来展示“义”的形象等,这些都是着意于贯彻“以义为正”的正义观,总体上并未超出个体道德和儒家仁义学说的眼界。特别是,由于其中缺少对人的权利与社会制度的深度联系和思考,“人权”概念往往被掩盖和淡化了。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传统文献中,“正义”长期是一个似有似无、可以被各种道德规范替代的“弱”概念,甚至“正”“义”二字也很少在这个意义上连在一起使用。
          直到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面临现代化的挑战,加上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正义”才重新成为一个核心价值范畴,中西正义观进入了一个融汇交通的时期。
    (摘编自李德顺《中西“正义”理念之异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来说,作为价值观念的西方正义观是从人的本性出发,强调对社会的批判与建构,进而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
    B.中国的正义是指“合乎正当的情理”,经过儒家的演绎,具有浓厚的道德化取向,是古代最重要的价值判断之一。
    C.正义的本义是“应然之理”,作为东西方都承认的“普世价值”,正义已经成为全世界人们的信念和信仰对象。
    D.直到近代以来,“正义”在中国才重新成为一个核心价值范畴,中西方正义观进入了一个融汇交通的时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荀子的话,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代在正义观上的“两分法”,强调其道德评判标准。
    B.对中西方“正义”理念,文章不仅论述其相同部分,更重点论述两者之间的差异,辩证科学。
    C.文章论证中西方“正义”概念强弱性的思路相同:先点明思考路径,继而通过层层因果分析得出结论。
    D.文章对“正义”含义在中西方的异同进行论证后,分析了正义概念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正义观总体上是一致的,但在思考路径上则是完全不同的,西方传统重在“以正为义”,而中国传统则重在“以义为正”。
    B.无论是被看做“天经地义”的自然启示,还是来自人类良知的“绝对命令”,都可以看做正义的“理应如此”的“理”。
    C.“正”指“实然”状态,“义”指“应然”认知,二者间的指导关系中西方相反,因而“亢旱三年”在西方读者看来是不正义的。
    D.中国历史上“义”内涵丰富,总体属于儒家“仁”的学说,淡化“人权”概念,导致缺少对人的权利与社会制度的深度联系和思考。

    组卷:19引用:7难度:0.2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共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包氏父子
    张天翼
          天气还那么冷。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可是听说那些洋学堂就要开学了。
          这就是说,包国维在家里年也不过地就得去上学!
          公馆里许多人都不相信这回事。可是胡大把油腻腻的菜刀往砧板上一丢,拿围身布揩了揩手--伸个中指,其余四个指头凌空地扒了几扒:“哄你们的是这个。你们不信问老包:是他告诉我的。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
          大家把它当做一回事似地去到老包房里。
    “怎么,你们包国维就要上学了么?”
    “唔,”老包摸摸下巴上几根两分长的灰白胡子。
    “怎么年也不过就去上书房?”
    “不兴过年嘛,这是新派,这是……”
    “洋学堂是不过年的,我晓得。洋学堂里出来就是洋老爷,要做大官哩。”
          许多眼睛就盯到了那张方桌子上面:包国维是在这张桌上用功的。一排五颜六色的书。一些洋纸簿子。墨盒。洋笔。一张包国维的照片:光亮亮的头发,溜着一双眼--爱笑不笑的。要不告诉你这是老包的儿子,你准得当他是谁家的大少爷哩。
          别瞧老包那么个尖下巴,那张皱得打结的脸,他可偏偏有福气--那么个好儿子。
          可是老包自己也就比别人强:他在这公馆伺候了三十年,谁都相信他。太太老爷他们一年到头不大在家里住,钥匙都交在老包手里。现在公馆里这些做客的姑太太,舅老爷,表少爷,也待老包客气,过年过节什么的--赏就是三块五块。
    “老包将来还要做这个哩,”胡大翘起个大拇指。
          老包笑了笑。可是马上又拼命忍住肚子里的快活,摇摇脑袋,轻轻地嘘了口气。
    “哪里谈得到这个。我只要包国维争口气,像个人儿。”
          这天下午,寄到了包国维的成绩报告书。
          老包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带上,慢慢念着。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对信封瞧了老半天。两片薄薄的紫黑嘴唇在一开一合的,他从上面的地名读起,一直读到“省立××中学高中部缄”。他仿佛还嫌信封上的字太少太不够念似的,抬起脸来对天花板愣了会儿,才抽出信封里的东西。
          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像傍晚那么黑。老包走到窗子眼前,取下了眼镜瞧瞧天,才又架上去念成绩单。手微微颤着,手里那几张纸就像被风吹着的水面似的。
          成绩单上有五个“丁”。只一个“乙”一那是什么“体育”。
          一张信纸上油印着密密的字:告诉他包国维本学期得留级。
          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
    “这是什么?”胡大一走进来就把脑袋凑到纸边。
    “学堂里的。……不要吵,不要吵。还有一张,缴费单。”
          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
    “学费:四元。讲义费:十六元。……损失准备金:……图书馆费:……医……医……”
          他用指甲一行行划着又念第二遍。他在嗓子里咕噜着,跟痰响混在了一块。读完一行,就瞧一瞧天。
    “制服费!……制服费:二--二--二十元。……通学生除--除--除宿费膳费外,皆须……”
          瞧瞧天。瞧瞧胡大。他不服气似地又把这些句子念一遍,可是一点也不含糊,还是这些-一个个仿佛刻在石头上似的,陷到了纸里面。他对着胡大的脸子发愣:全身不知道是一阵热,还是一阵冷,总而言之是似乎跳进了一桶水里。
          突然--磅!房门给谁踢开,撞到板壁上又弹了回来。
          房里两个人吓了一大跳。一回头--一个小伙子跨到了房里。他的脸子我们认识的:就是桌上那张照片里的脸子,不过头发没那么光。
          胡大拍拍胸脯,脸上陪着笑:“哦唷,吓我一跳,学堂里来么?”
          那个没言语,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额上就显了几条横皱。
          胡大悄悄地走了出去。
          老包瞧着他儿子的背:
    “怎么又要留级?”老包轻轻地问。
    “表少爷也留级哩。”
          接着倒在桌边那张藤椅上,把膝头顶着桌沿,小腿一荡一荡的。他用右手抹了一下头发,就随便抽下一本花花绿绿的书来。
          老头有许多话要跟包国维说,可是那人眼睛盯到了书上:别打断他的用功。
    (节选自一九三四年四月一日《文学》,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三十年代一个“望子成龙”的灰色悲剧,虽然这一故事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表现的主旨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B.小说中对包国维书桌的描写寓意深刻,它不仅反映出包国维日常生活腐化、贪图享乐,也折射出老包意欲在对同行面前摆阔的虚荣心理。
    C.“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像傍晚那么黑。”这一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烘托出老包收到学校来信时内心的忧虑和惶恐。
    D.一张缴费单,显示出老包已经和将要继续付出多少辛劳;一张成绩单,却暗示着这一切都将是白费的。作为牺牲品的老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笔法细腻传神,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一幅中国旧时代的病态人物图,使人发笑,引人深思。
    B.小说在结构上没有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只是选取几个熟悉的日常场景,以寥寥几笔,便将人物形象鲜明地刻画出来。
    C.作者巧妙地使用反语这一手法,如“大少爷”“好儿子”等,不仅具浓郁的幽默意味,还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D.作者善于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这一侧面描写将包国维的骄纵无礼表现得淋漓尽致。
    (3)请分析“胡大”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4)有人评价张天翼“擅于采用漫画式的夸张来塑造人物”,文中哪些地方用了这种手法?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组卷:24引用:9难度:0.5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51分)(一)、课本内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6分)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组卷:2引用:1难度:0.8
  • 4.下列各组加点词语古今意思都不同的一项是(  )

    组卷:0引用:1难度:0.8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7分)

  • 11.如图是某市“图书馆还书流程图”。请用一段文字表述这个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组卷:8引用:7难度:0.5

六、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语文课上,同学们正在展开激烈辩论。一方观点是“历尽千帆,归来不再少年”;另一方观点是“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请你任选一方观点,联系实际,或破或立,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1难度:0.2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