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一)
发布:2024/4/23 12:26:7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思想的书面表达,必出之以特定的文体;而文体,作为有意味的形式,会对思想的表达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经学的注疏、子学的论著和论体文,以及集部的论、辩、策、议等,这些文体集中承担了说理议论的功能。它们渊源有别,体制各异,承载了思想表达的不同诉求。一个思想家,在不同文体中所表达的思考,会有值得关注的差异:而同一个思想潮流中,不同的思想家,往往有不同的文体偏好。由此折射其思考路径的分殊。从大的范围来讲,各种文体在历史上的兴衰起落。也常常与思想潮流的演变相伴随。
长期以来,思想史所关注的思想史料,都没有“文体个性”:而文体学的讨论,又往往忽视说理议论的思想表达文体。中国思想史和文体传统的丰富内涵,也因此受到障蔽。对古代思想表达的文体传统进行梳理,显然有其念义。从更大的意义上讲,古人极为关注“文””道”关系,中国思想在“文”的丰富传统中展开,而“文”亦需结合思想的曲折,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对思想与文体之关联的讨论,其实也是对“文“道”关系的反思。
冯友兰先生曾说:“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比较少正式的哲学著作。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哲学史资料,大多是为别的目的而写的东西,或者是别人所记录的他们的言说,可以说是东鳞西爪。”这也导致了中国古代思想表达文体的庞杂多样。为了讨论的集中和深入,不妨以汉唐子学中论著和论体文这两类篇制规整、且在思想上发挥重要影响的文体为核心,展开观察。
汉唐子学论著在体制上渊源于《荀子》,在思想表达格局上,与荀于哲学的“连圣”特征有内在联系。汉唐子学论体文与《荀子》亦有渊源关系,在中古时期受到佛教的影响。成为高度理论思辨化的文体。
宋代理学兴起,汉唐子学论著和论体文趋于衰落,议论性解经文体流行。这种新的思想表达文体格局,传达了鲜明的“拟圣”精神,与儒家思孟学派的文体表达传统有密切联系。在这个思想表达文体形式历史演变的大背景下,才可以更好理解,追求“文以明道”的韩柳古文,何以在近一千年的时间中,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近代以来的论文,以逻辑化和体系化为核心,全面取代了传统思想表达文体形式。山河大异、风景顿殊的新文体,能否真正传达中国思想的精髓?简单的“能”或“不能”。都不足以回答这个复杂的问题。近代的思想表达文体形式,无疑受到外来学术的影响,但绝非简单的舶来品。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思想著述格局的显著差异,展示了思想表达文体近代转型的复杂历程:而近代学水体制的创建,以及独特的以“史”为重的学科传统的形成,对思想表达文体形式的近代转型,影响甚深。近现代的论文,是古今中西的交融,既反映了现代学术转型的要求,也与中国思想表达的传统密切相关。
(摘编自刘宁《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经学注疏、子学论体文等文体,承载了思想表达的诉求。
B.“文”的内涵需要结合思想的曲折来理解,这使思想在“文”的传统中得以展开。
C.从思想表达文体形式历史演变的大背景着手,更能理解韩柳古文的文学价值。
D.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人著述里的思想,主要是受到了外来学术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设问提出论题后,接着剖析了文体与思想家、思想潮流之间的复杂关联。
B.文章基于研究现状指出,对古代思想表达的文体传统进行梳理,具有双重意义。
C.文章以汉唐子学两种文体作为核心,论证了论著与述圣、论体文与拟圣的联系。
D.文章针对近现代的论文能否真正传达中国思想精髓的问题,做出了辩证的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荀子所擅长的思想表达文体的差异,折射出儒家不同学派思考路径的分殊。
B.冯友兰认为,古代哲学论述“东鳞西爪”般的存在导致了思想表达文体的庞杂多样。
C.汉唐子学论体文在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之后,发展成一种高度理论思辨化的文体。
D.近现代论文不再使用传统思想表达文体形式,但仍与中国思想表达传统密切相关。组卷:12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张洁①访谈录荒林② 荒林:从一种社会理想的追求到个体的追求,变化是非常大的。你开始时是比较有社会责任感的写作,比方写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的时候,你还是比较重视社会问题的。
张洁:中国知识分子通常会有这种情结。
荒林:你写的时候很关注社会的状况吗?
张洁:也不是,就是因为一种感动,或是说动心。
荒林:是一件真实的事情?
张洁:不太真实。对小说来说,没有一个具体、真实的故事,不过是某个契机给你一种创作的启发、冲动,然后你尽力挖掘。
荒林:当时你的写作冲动就是因为感动吗?
张洁:古今中外的作家就这么两类,一类是先有感动、动心,然后去挖掘:比如,为什么会引起我的创作冲动等等;另一类是先有理念,然后去寻找故事、细节。
荒林:你觉得你属于哪一类?
张洁:我想可能是第一类吧。我不会先有理念,然后找一个故事、细节往里填充。
……我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问一个为什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有时候会想上好几天,想不通是怎么回事,然后豁然开朗。
荒林:豁然开朗就开始写作是吗?
张洁:我写作从来没有提纲,但脑子里每时每刻都在想我的小说。连《无字》我都没写过写作提纲,只想第一部写什么,第二部写什么,哪一章写什么,然后坐下来写。写作提纲对我没什么用,根本不会照着它去写。经常是最早的设想和后来的写作根本不是一回事,最早的创意和写成的小说相差十万八千里。因为不断地否定自己,所以最后写成的故事和最初的设想完全不一样。
荒林:我觉得《无字》特别具有思辨理性,女主人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到底是谁?”,她一直在分析身边的人和世界,始终在分析之中。
张洁:就像一个个庭审,将人物反复拿来审问,其实也包括在拷问自己,因为你很多事情闹不懂。某些地方有人说我重复,其实我是有意如此,就像交响乐,主旋律会在每个乐章中不断出现。《无字》中的很多段落都是我有意的、不断的重复,但人们没看出来,我是白费心机了。
荒林:当把写作本身当作思索过程的时候,和讲故事是有些区别的。
张洁:思索是一个过程,不是惟一的,但是相当重要的过程,我不喜欢说惟一,决定每一件事物的因素都十分复杂,我们所说的只能是其中之一,我特别喜欢“之一”这两个字。
荒林:你会不会觉得正因为是“之一”,思索就成了一个永远的开放的过程,你的人物也永远在过程之中?
张洁:如同有人说我成功,我也不喜欢这个词,因为“成功”这个词是完成时态,创作、人生都没有完成时,除非你死了。但那只能叫停止,并不等于完成。
荒林:由于是思索型的写作,人物和事情都在过程之中,因此能发现你的写作,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之间,思考的过程和痕迹清晰可见。从写作的结构来说,是你的思考变了。
张洁:《无字》以后,我的写作技巧的确有了提高,包括我的语病都得到很大的纠正。我不是学文学出身,看书为了快也不那么认真仔细地学习,所以语病相当严重,尤其是第一稿《沉重的翅膀》,简直一塌糊涂。但是通过《无字》12年的训练,每天都在那里磨,现在再写小说,不像过去那么困难了。
荒林:最初由于感动而写作,想到的是社会责任感;现在你写作,关心的是写作的过程,人物的成长。你对于写作技巧越来越有唯美的追求。像你刚才谈到《无字》的音乐性,就穿透了故事本身。
张洁:一个好艺术家,终其一生追求的是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永远不可能达到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但是哪怕接近一点,也算进步。你每天都在努力。每天希望接近它一点。如果你觉得今天比昨天修改得更好一点,更接近你的感觉,那就是一个进步。所以我说自己每天都在成长。
(选自《文艺争鸣<存在与性别,写作与超越——张洁访谈录>》,有删改)【注】①张洁(1937~2022),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中国作协理事,两次获茅盾文学奖。②荒林,原名刘群伟,时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创作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话题,张洁表示这源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情结,但自己的创作不是基于对社会状况的关注,而是来自社会问题引发的创作冲动。
B.被问到小说创作的发端时,张洁认为作家的创作类型决定了作品的建构方式,而自己创作的关键在于产生创作冲动和启发后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探求。
C.关于小说创作的方式,张洁更强调勤于思索,认为写作提纲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因为作家不会照着提纲去写,最初的设想和完成的作品往往相差甚远。
D.关于作品《无字》的相关讨论,张洁表示该作品不仅是她进行创作实践的平台,也是她提升创作技巧的阶梯,但仍然没有实现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荒林作为提问者,关心文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期望可以复原作家的创作过程,探寻创作方式,从而分析文学的规律和作家的发展变化。
B.荒林作为对谈的一方,对张洁的作品非常熟悉,在交流过程中随时进行总结和点评,从而营造了对谈氛围,引导对话逐步深入地展开。
C.从张洁的创作发展来看,从最初因感动而写作到后来的追求唯美,反映出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作家自我完善、自我成就的成长过程。
D.张洁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家,更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能冷静对待自己的成就,对自己写作上的重复、语病等不足也有清醒的认识。
(3)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荒林评价张洁“把写作本身当作思索的过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组卷:13引用:2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红豆杉——灾祸与福祉祁云枝 是那首著名的古诗,把我领到园子里的一棵红豆杉下。
刚刚毕业,学植物学专业的我,忙着把书本上的名字和大地上的草木一一对应。我找到了胸牌是“红豆杉”的大树。羽毛状精致的叶子,纷纷用光亮的浓绿,摇晃我的惊喜。当红艳艳的果实映入眼帘时,心底有个声音却说,王维绝不是手执这种果实,吟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尽管,这种红果,配得上一首首好诗的赞美。
红果比黄豆大点,像袖珍灯笼,更像小口大肚的杯子。润泽的红色杯子里,盛放着一粒褐色尖顶的果实,傍着墨绿的羽状复叶,齐刷刷地举杯,像是在集体庆祝。这红色肉质的杯子,植物学上称之为假种皮,是鸟儿取食的灯塔。它莹泽如玉,一触即破,继而会流出鲜红色微甜的液汁。这样长相的果子,当然不易采撷,自然,也难以记挂相思,它比思念腐烂得更快。
这红豆杉举出红艳艳的杯子,是要和我碰杯吗?不久,我便悲哀地认为,它们是在为自己的同类祭奠。
在云南林业系统供职的大学同学告诉我,“紫杉醇”的消息一出,他们家乡的红豆杉最先被荼毒。他说,当地人像疯了似的,为了一公斤一元的收购价,纷纷把手伸向生长了几百上千年的红豆杉。他去山里做调查时,看见到处是运送树皮的马帮和拖拉机。村民剥下一堆树皮,就估一下重量,看能换多少钱。无论是大树还是粗不过手腕的小树,无一幸免。若是遇上高大植株,村民够不着树干顶端的树皮,就用锯子放倒大树来剥。刚刚伐倒的红豆杉,截面鲜红色,是鲜血的颜色,干枯后逐渐变黑。
顽强的红豆杉,剥皮后叶子一两年内都不掉落,只是叶色由绿转黄。千山万壑中,体无完肤的红豆杉,看起来依旧挺拔。白花花的树干顶端,金黄的叶子在风中摇摆,恍若凄美的经幡。那两年,红豆杉分布最密集的滇西横断山区,春夏秋冬,黄叶成片,像群山中游荡着的黄色魂魄,触目惊心。
村民剥皮,树皮贩子收购,加工厂生产半成品,合资企业提纯,最后流向国际市场。这个利益链,只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就一寸寸绞杀了滇西北漫山遍野的红豆杉。曾经蓊郁的群山山脉,满目疮痍,终成荒山废墟。树皮贩子从山区一元收来的树皮,拉到丽江后价格变为每公斤十元,拉到大理后能卖十五元,到昆明后又涨到二十五元。获利最大的是加工企业,他们从树皮中提取紫杉醇,销往美国后价格最高达每公斤二百万美元。之后,国际市场上,紫杉醇的价格持续飙升,最高时曾卖到天价一克两千美元。
红豆杉中紫杉醇的含量,其实非常低,仅为百分之一左右。有人算过一笔账,提取一公斤紫杉醇,意味着大约四千棵生长超过五十年的红豆杉遭殃。其时,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对红豆杉已经立法保护,药源地,便瞅准了中国。
2001年7月,云南最大的一株红豆杉被剥皮。这株红豆杉的树龄四五千年,胸径两米六,需要六七个人才能合抱。村民刘某用了四天时间,剥下四五百斤树皮,卖了四五百块钱。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看到《南方周末》上的这则消息时,我的心和树一样痛,身体里似有无数愤怒和疼痛的石子猛撞,却无处投掷。我该把石头投向谁?
红豆杉躲过了二百五十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却躲不过人的欲望。古老宁静的植物,无论生命多么长久,身材如何高大,在会使用工具的文明人面前,也脆弱单薄。山民们大锯一响,生长了几百上千年的红豆杉,在一分钟内,生命便戛然而止。
树木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乐彼之园,爰有树檀”(《诗经•鹤鸣》)。当人类的进化尚处于早期的的猿人阶段时,红豆杉已高大葳蕤,是猿人纵跃攀缘、增智栖身的场所。而当人在森林的滋养中野性渐失、理性渐长,林木最大的受益者,却恩将仇报,成为最具杀伤力的凶手。
其实在1999年9月,红豆杉就迎来了立法,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严禁采伐、运输和买卖。但是,自1992年始,八九年间,我国西南红豆杉种群已经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分布在滇西横断山区中的三百多万棵红豆杉,绝大部分已被剥皮致死。
红豆杉,也叫紫杉,国际公认的濒危树种,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世界红豆杉储量的一半,分布在我国的云贵、江浙、广西、福建等地,西北也有少量分布。
春天来了,这里的红豆杉却躺在血泊里,永远看不到了。
动物学家迈克•米兰曾经说过,保护大兀鹰及其同属,并不在于我们多么需要大兀鹰,而在于拯救它们,需要人类必要的品质,因为我们正需要这些品质,来拯救我们自己。
是的,和红豆杉一样亟待拯救的,还有人类自身的品性。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那首著名的古诗”引入,并结合王维《相思》具体诗句来表达对初见红豆杉的欣喜,为下文情感变化作铺垫。
B.文章耗费大量笔墨描写红豆杉产业加工过程,反复强调每一阶段的价格变化,旨在揭露资本侵蚀下人心的腐化与变异。
C.文章援引《诗经•鹤鸣》中的诗篇原文,在朴实的叙述中增添古典文化元素,意在描绘一幅自然和谐的原始生态图景。
D.文章引用《南方周末》的消息报道,以新闻的典型性凸显出红豆杉命运之不幸,也使得作者的悲愤之感来得合情合理。
(2)作者的这篇文章入选杂志时在栏目中被称为“生态散文”,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3)通常而言,对事物的科普说明应放在文章的开头,但本文在谈论红豆杉时,却在接近结尾处才对其进行科普说明。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能否放在开头?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组卷:5引用:3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三五好友围坐火炉旁煮茶,茶香氤氲;再搭配上现烤的红薯、桔子、板栗,氛围感十足。围炉煮茶本是美事一桩,但如在封闭的室内进行,极易引发安全问题。
在室内使用炭火围炉煮茶,炭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轻度一氧化碳中毒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四肢无力、恶心、呕吐、轻度意识障碍、嗜睡……①_____,会危及生命。②_____,氧气含量会不断下降,积聚二氧化碳。当室内含氧量低至10%以下时,也可能危及生命。
而围炉煮茶的质量也参差不齐,相关套餐价格在电商、团购平台上出售从几十元左右到一两百元不等。点燃的炭炉时有火星溅出,炭烧时间过长、炉子外表面温度过高,都可能引起周边可燃物燃烧。“才烧了两次,底盘就烧出一个洞来,桌子都烫坏了。”在一名买家晒出的照片中,铸铁炭火烤炉底部的洞清晰可见。
此外,一些经营围炉煮茶的商家默认顾客了解围炉煮茶的程序,③_____,顾客想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为了安心舒适地围炉煮茶,请针对上文内容,拟写两条安全提示标语。要求:每条不超过20字,且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组卷:1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毕淑敏在《造心》一文中写到“心可以很硬,超过人世间已知的任何一款金属。心可以很软,如泣如诉如绢如帛。心可以很有韧性,千百次的折损委屈,依旧平整如初。心可以很脆,一个不小心,顿时香销玉碎。”
心是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坚硬与柔软、顽强与脆弱看似矛盾,却又都归属于同一颗心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成长的旅途中,我们该如何做好“心灵建设”?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