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苏教新版必修5《第2单元 此情可待成追忆》2019年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4/11/18 14:0:3

一、阅读理解(50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正如钱锺书所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反映生活几乎无所不包,宋人只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处挖掘。
    B.宋诗选材趋向平民化,不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
    C.宋诗在艺术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模仿唐诗、对唐诗风格进行陌生化的结果。
    D.宋诗追求平淡,在丰华情韵的唐诗之外创造了古典诗歌的又一美学范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宋诗的艺术成就,重点论述了宋代诗人超越唐诗独树一帜的表现。
    B.对于宋诗的艺术风格,文章从两个层面展开论证并指出其与唐诗的不同。
    C.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对比,展示了宋人不落窠臼、锐意求新的创新精神。
    D.文章先简述宋人面临的困境,再逐层论述其创新,最后总结宋诗的成就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宋人对唐诗不是既学习继承又开拓创新,宋诗无法取得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地位。
    B.宋诗在艺术上的创新成果告诉我们:只有树立明确的参照对象,创新才能取得成功。
    C.开拓新领域、选择新角度、追求陌生化等,都是创新之道,宋诗如此,其他领域亦然。
    D.宋诗整体风格趋同而许多诗人风格各异,可见追求整体的统一并不妨碍个体各展所长。

    组卷:5引用:5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阳光堆在犁铧上
    晓 寒
          犁铧是沿着墙角进入我的生活的,祖父说,它的年龄不知比我大了多少倍。不过看上去它一点也不老,犁铧是一个叛逆的家伙,把自己丢在了时间之外。它一副冷冰冰的样子,用它坚硬的目光,梳理这个村庄的筋脉,思考它的命运和这个村庄的羁绊与纠葛。谁是谁的主宰?谁是谁的附庸?
          那时候我害怕锐利的东西,像刀斧锯凿之类,所以从来不敢去招惹它,就是从它身边经过,也是蹑手蹑脚。
          只有到了翻耕的季节,土地的脉动才把它召回,加入到村庄的烟火中来。祖父把它摁倒在饱满的河水里,拿一把稻草慢慢擦拭,事实上,它已经够干净了。但祖父还是擦得很用心,反复地擦,反复地洗,连一条小缝隙都不放过。祖父认为收拾得一尘不染之后,背回来放到院坝里,让太阳慢慢把它晒干。祖父拿起他那把发黑的长烟杆,装一袋烟点燃,边嗦嗦地吸着,边围着犁铧转圈,不时用手抚摸一下,嘴里念叨着,真是一张好犁。
          太阳满满地堆在犁铧上,犁铧像一面镜子,反射出冷艳的光芒,水珠给镜面打上稀疏的斑点,但还是能把人的眼睛刺得一塌糊涂。
          到第二天,祖父出去翻地,牛在前面走着,祖父和犁铧走在后面。外边到处能听到赶牛的吆喝声。一张又一张犁铧插进村庄的泥土里。泥巴翻起来的那一瞬,阳光正好打在劳作的犁铧上,透过浅水折射回来,周围的路上、屋顶山上有数不清的光斑在游荡。一张张犁铧在村庄的土地里鱼一样游动。这时的村庄,撕开了伪装,完成了与心灵最完美的对接,犁铧过处,枝枝节节,都在响着爆芽的声音。
          到了黄昏,祖父赶着牛从地里回来,屋里已经点上了煤油灯,灯火里的犁铧还沉浸在劳作的时态,像一条小溪一样淌着水,祖父把它轻轻放回墙角。
          祖父告诉我,这张犁是他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留下来的。曾祖父小的时候,家里开了一家药铺,后来家道衰落,药铺关了,地和房子也卖了,四十岁的曾祖父租了人家的一块地学做农活,用一张犁养活一家人。我无法想象一双瘦弱的抓惯了药材的手怎样驾驭那张犁铧顺溜地把土地翻开。这个我从未谋面的男人,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虽然我知道了犁铧的来历,打着沉重和温暖的烙印,但我还是怕它,它那冰冷的雪光里,好像总带着一股腾腾的杀气。
          祖父慢慢老了,用不动犁铧了,父亲接了过来,还是在同一片土地上,一次又一次把古老的泥土一页页翻开。新翻的一页泥土,就是祖父曾经翻过的一页,只是祖父的那一页已经找不到了。父亲留下的犁痕,就是祖父当年犁出的沟壑。原来,土地和人一样,都在延续着同一条血脉。
          犁铧转到两个哥哥的手里时,没用上几年,村庄里的犁铧便在各种农机的轰鸣声中败下阵来。我家的犁铧也随着大流,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路,走到了谢幕的时刻。
          现在,犁铧被放到一栋空房子的楼上。犁铧沦落到这步田地,很快衰老了,锈蚀攻陷了它的眉心。
    犁铧,没有人再提起它,都把它给遗忘了。犁铧在空荡里看得到时间的来来回回,它在时间的来回里反刍着自己的辉煌,反刍着一个村庄的来路。
          村庄太小,已经容不下一张犁铧。我偶然回去,还能看到它,只是我不再怕它,我和它默默相望,从它衰败的眉眼里,能感知到传递过来的泥土的温度。
          擦去时间堆叠的锈迹,上面有一行清晰的字:光绪二十四年。
          它是我家唯一的古董,是我那个村庄的图腾。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叙述家中犁铧的命运变迁,以小见大,揭示了农业在现代工业社会中逐渐衰败的宏大主题。
    B.曾祖父以犁铧进行艰难的生存斗争,养活了一家人,因此在“我”眼中,犁铧打着沉重和温暖的烙印。
    C.文章第三段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地再现了祖父对犁铧的擦拭过程,表达了祖父对犁铧的敬意与喜爱。
    D.第五段中画线处的“数不清的光斑在游荡”,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翻耕的繁忙情景。
    (2)结合文章,分析文中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
    (3)文章是怎样围绕“犁铧”来组织全文的?请对此简要分析。

    组卷:11引用:2难度:0.7

二、语言运用(20分)

  • 7.如图是某中学“科普体验半日营”的活动路线图,请把这个路线安排的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组卷:2引用:3难度:0.5

三、写作(50分)

  • 8.阅读下列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大幅增加“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这给不爱背诵古诗文的高二学生小李带来了苦恼。他想:已进入新时代,多背古诗文有用吗?高考中5分的占比,要花大量时间背诵《遥游》《离骚》《赤壁赋》等长篇诗文,值得吗?
          而对于从小喜爱古诗文的高一学生小华看来,这是个好机会。她想借此创建“古诗文社”,与同学一道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又怕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影响自己的学业……该怎么办呢?
          请选择其中的一位,针对他或她的苦恼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看法或建议。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22引用:8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