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壁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先辈们不断试错,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传统,形成了一套行为模式,后辈们只需要服从就可以生活下去,不深究其中的道理。这些“经验”和“传统”构成了乡土社会的“礼”。“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从这个角度来说,乡土社会其实是“礼治”社会。用今天的话来说,乡土社会中解决民间纠纷并不主要依靠法律或公权力,而要依靠当时、当地的“传统”;一旦需要法律的介入,那么多数会涉及到比较严重的刑事犯罪。时至今日,“打官司”在很多人心目中仍是贬义词,因此,我们在推行法治建设时,需要考虑到乡土社会的转型与过渡,以及人们对于新模式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而乡土社会“法”是外在的,它的约束力来自外部强制力;违反“法”会受到外在的惩罚,如限制人身自由甚至剥夺生命。而违背了“礼”,行为者会受到内在与外在的双重谴责。运用“礼”惩罚违反者时,既要考虑到行为者内心的悔悟,又要考虑当事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还要考虑外在的舆论环境。可以说“礼”更为严苛。
    “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排斥诉讼,即费孝通先生说的“无讼”。但这里的“无讼”并不是完全排斥诉讼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乡土社会中,人们遇到的问题大概率是先辈们已经遇到过并且解决过的,因此只需沿用“传统”即可,不需要诉诸法律。同时,“差序格局”中的人际关系像是无数“水波纹”交织在一起,十分庞杂,因此要想通过法律来明确权利与义务就变得困难。这种模式下,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就要依靠行为者“克己复礼”以及长辈的教化去解决现实中的纠纷。但这种“无讼”的环境,也不是在营造虚假的和谐,而是需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并非所有争端都要走司法途径才能得以解决,一些并不复杂的矛盾纠纷不需要动用国家司法资源,若是能在乡土社会中自行解决,当事人在事后仍能维持正常的人际往来,何乐而不为呢?这种观念与“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枫桥经验”不谋而合。这样的矛盾化解模式就是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既考虑到社会原本的状态,又结合时代的发展,在真切解决纠纷的基础上节约司法资源,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摘编自蔡欣雨《在乡土社会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
    B.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不需要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
    C.乡土社会某种程度上是“礼治”社会,解决民间纠纷并不是依靠法律或公权力,而是依靠当时、当地的“传统”。
    D.在乡土社会中,违背了“礼”,行为者会受到双重谴责,因此,运用“礼”惩罚违反者时,要考虑多重因素。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礼治”一词,文章先否定了人们对“礼”的表面认知,然后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B.文章引用《论语•学而》中的“富而好礼”,论证“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人服礼是主动的。
    C.文章引用曾子易篑的例子,意在佐证“礼”有慎独克己的力量,与法律和道德有所不同。
    D.文章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符合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就算是残酷的行为或做法,也是符合礼治秩序。
    B.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一种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不存在法律。
    C.“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既节约了司法资源,又解决了民间纠纷。
    D.当今需兼顾礼治与法治,因为中国从乡土社会而来,又处在变迁迅速的世界环境中。
    (4)材料二说:“‘差序格局’中的人际关系像是无数‘水波纹’交织在一起。”请结合材料和《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阅读以下材料,联系材料二中“礼”与“法”的关系,以及《乡土中国》中相关知识,解释这一纠纷的解决过程。
          随着社会发展,宠物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宠物狗伤人事件也时有发生。在花都某小区就发生了这样一起事件:小明饲养的哈士奇咬伤散步老人,引发纠纷;路人纷纷谴责小明,并试图进行调解;调解无果,二人又请来物业公司从中调解;而后小区业委会牵头,制定了小区文明养犬公约,规范养犬。然而,小明依然选择在遛狗时放养,他的哈士奇再度咬伤路人,小区居民无奈之下,将小明告上法庭,请求法律介入,法院判决要求小明予以赔偿。

    组卷:19引用:3难度:0.3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时亦有时候会保持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柏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幕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选自《郁达夫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不喜欢北方没有特殊情调的冬天,而对江南的冬天“铭刻特深”,之所以写北国冬天的蛰居生活是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特殊”和“明朗”。
    B.江南丰腴润泽的土地上,芦花、红叶、桕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与诗人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
    C.本文选取了寒郊的散步、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江南的雪景和江南的旱冬四幅画面,全面深刻地体现了江南冬天的特色,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心驰神往。
    D.相比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地在房间里写文章,作者更愿意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步,因为再美的回忆都不如眼前窗外诱人的冬景更有吸引力。
    (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的冬景,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钟爱。
    B.具有奇暖温润、可爱明朗情调的江南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
    C.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3)在《故都的秋》中,作者写北方的秋时将江南的秋拿来作比较,突显了北国之秋的浓烈、酣畅。本文在写江南的冬景时,也采用了类似的写法。请从文本中找出两例说明该写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4)文章中恰当引用古诗词,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郁达夫既是一位游记大师,也是一位天才诗人,他的游记恰到好处地嵌入不少古今中外的诗词。请就文中第8段他引用的古诗分析其妙处。

    组卷:17引用:1难度:0.3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3名航天员随后将从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
          3名中国航天员乘坐飞船飞向太空,将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太空访客”。这是阔别五年后,①______,表明中国航天已身处空间站时代,正向着既定的探索目标稳步前行。
          适逢党的百年华诞,在中国载人航天即将跨入第30个年头之际,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顺利升空,②______。仰望浩渺星空,追寻光辉历史,这样一种感受特别深刻:飞天梦想不仅点燃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热情,也映照着一个国家的自信、执着和担当。
          驻留太空3个月的任务,对航天员的身体、心理素质、知识技能、应急能力等都是巨大挑战。
     
    ,包括体质训练、心理训练、航天环境耐力适应性训练、生存训练以及大量航天专业技术训练等。对航天员来说,最大的挑战③______,而在于初心不变、激情不改。如同刘伯明所说的,他从2008年到等待再次飞向太空的13年,也是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梦想变为现实的执着岁月。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航天员系统针对这些挑战科学规划、设计并实施了百余科目八大类的训练
    B.航天员系统针对这些挑战科学规划、设计并实施了训练,共有八大类百余科目
    C.针对这些挑战,航天员系统科学规划、设计并实施了八大类百余科目的训练
    D.针对这些挑战,航天员系统科学规划、设计并实施了训练,共有百余科目八大类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6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4月27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大会热烈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2891个集体和个人。这些先进集体和个人在抗疫斗争中挺身而出,在复工复产中坚定前行,在科技自立自强中勇攀高峰,在决胜全面小康中攻坚克难,在决战脱贫攻坚中担当作为,用智慧和汗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每个人都了不起,让我们向奋斗者致敬!
          请结合材料,以“平凡与不平凡”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6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