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天津市河北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9分)

  •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融融的暖意,阵阵的酒香,弥漫开来……这美酒、炉火与友情_______在一起。友情,如冬日暖阳,寒冷中,孤寂的心彼此温暖着。“红泥小火炉”也成了友情的文化符号。从前慢,古人在这遥远的慢生活里自在_______,诗意雨又风雅。风雅,是一种情致,也是一种格调。
          “踏雪寻梅”就是古代文人冬天里的一件雅事。关于“踏雪寻梅”,明末张岱在《夜航船》中有所记载。“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明代于谦有《题孟浩然踏雪寻梅》一诗:“满头风雪路欹斜,杖屡行寻卖酒家。万里溪山同一色,不知何处是梅花。”大诗人孟浩然归隐山林,踏雪寻梅,寻的是诗情,更是一种品格。就这样,梅、雪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们_______的有宋代王安石的《梅花》。还有宋代卢梅坡的《雪梅》:“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取材于《古代文人的冬日雅趣》(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交融 徜徉 耳熟能详
    B.交织 徜徉 耳濡目染
    C.交融 徘徊 耳濡目染
    D.交织 徘徊 耳熟能详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成为一种古典美学传统,历代“踏雪寻梅”的诗画不计其数,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
    B.历代“踏雪寻梅”的诗画不计其数,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成为一种古典美学传统
    C.历代“踏雪寻梅”的诗画不计其数,成为一种古典美学传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
    D.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成为一种古典美学传统,历代“踏雪寻梅”的诗画不计其数
    (3)雪与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下面表格中和这两个意象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 《梅花》
    B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那雪正下得紧。 罗贯中 《水浒传》
    C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 《书愤》
    D 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 曹雪芹 《红楼梦》

    组卷:32引用:1难度:0.7

二、(9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最近,一项调查发现,超过70%的大学生会借用表情包表达自己的情绪,60%以上受访者认为表情包便于表示友好并且习惯通过表情包缓解尴尬。
          网络提供了多媒体运用的技术基础,让图片甚至动图传播变得简单、容易,人类整体正在步入读图时代。在此基础上,表情包作为副语言的扩张是合理甚至必然的。它的出现本意是为了更好地沟通,可以看作是线上文字交流的重要补充。但随着各类表情包层出不穷,其潜台词变得越来越丰富和难以琢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很多表情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含义,有了一层更隐晦的表达。
          比如,“微笑”这个表情包最为大众接受的解释是,既表达了内心的喜悦,又不夸张大笑。但有人解读认为,“如果你仔细看此表情的眼睛,眼轮匝(眼角附近的肌肉)没有动,口轮匝肌(嘴附近的肌肉)变紧,这是在挤出微笑的信号”。所以这个表情包在长辈眼里,是微笑、鼓励,到了年轻人眼里,是“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或者“鄙视、嘲笑,甚至是讨厌”。
          年轻人自有一套社交语言密码。对他们来说,文字是理性的,表情包是表达感性的最好方式,是跨语言和纯粹的。有了表情包,一些自称“社恐”的年轻人成了上下翻飞的线上社交小蝴蝶,存时营造了人狠话不多的气场,有时又成为复杂社会和现实生活的一道面具,通过自嘲和解嘲,宣泄负向情感,实现自我疗愈。
          年轻人的表达值得理解。但我们也需看到,在大规模使用表情包表达情绪的今天,语言组织能力的退化也值得警醒。若李白面对奔腾的瀑布,只是甩出几个“给力”的表情包,我们又怎能读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若苏轼面对妻子的早逝,只是打上“流泪”的表情包,又哪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悲词。
    取材于《光明日报》《表情包沟通,尽在不言中》材料二
          随着种类的不断丰富,表情包也融入创作与想象,拓展出“通用表情”之外的“个性表情”。各种“花式”自制的表情包,不仅栩栩如生,更加妙趣横生,并与流行热点同频共振。影视作品热播,定格画面的表情包里有对流行文化的讨论;热点事件聚焦,广为流传的表情包里有对群体情绪的呈现;社会话题热议,一针见血的表情包里有对生活态度的表达。当我们一次次用影视角色的“名场面”来自娱自乐,用奥运冠军的“比心”来手动点赞,用网红卡通的“萌态”来打卡问好,同时也在侧面记录着潮流更迭、个性彰显的时代记忆。
          种表情包的使用,堪称一场多维度的互动。一方面,每个人都可以用“柔和美图”避免着文字的锋芒毕露,用“夸张效果”渲染着情感的饱满浓烈,用“安全从众”隐藏着自我的真实态度。无论是自嘲或调侃,表情包都不失为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另一方面,表情包在双向交流中创造意义。聊天中的表情包越是“放飞自我”,往往意味着关系越亲密,交流越随意。类似的使用习惯也在区隔着不同群体:一旦在聊天中成功“识别”、顺利“接头”,意味着认同的增进与记忆的共享。聊天时一张表情引起的“斗图”,刷屏的是表情包,喜不自禁的是发图与收图的人,如同一种网络空间的“圈层密码”。然而,我们在“爱不释手”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对“行走的表情包”来说,善用有助于跨越交流隔阂,滥用却只会徒增沟通障碍。过度“玩梗”、连环“斗图”,不仅影响沟通效率,也会引发过度娱乐的担忧。此外,表情包加工和使用中关于侵犯肖像权的现象、涉及违法违规问题,更须引起每个人的重视。究其本质,表情包在解读上的不确定,在方式上的碎片化,使其更多作为群体间、圈层内交流的一种辅助手段。精准沟通,增进交流,既应该是鲜活“表情”的优势,也应当是有效“达意”的要求。适时、适度、适宜,我们有理由期待,聊天栏里的表情包与屏幕外的使用者,创造一场又一场恰到好处的“双向奔赴”。
    取材于《人民日报评论》材料三
          微信作为常用的通讯工具,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的日常,熟练运用每一个表情符号,也成为职场人必备技能。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表情符号也有可能成为“呈堂证供”呢?经检索裁判文书网,2018年以来。全国共有158起以表情符号作为证据的案件,其中2018年8件、2019年23件,2020年66件、2021年61件,增幅明显。那么,对于表情符号的司法认定实践中有什么样的困难?首先,含义解读难度大,表情符号的表意解读具有较强主观性,缺乏统一标准,法院难以精准“翻译”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其次,犯罪暗语甄别难,部分犯罪案件中,犯罪分子利用表情符号替代敏感词表达隐喻含义以逃避侦查。再次,效力认定存分歧,不同法院对表情符号是否具有证据效力持不同意见。此外,对具有中性含义的表情符号也存在不同理解。
          网络聊天时使用表情符号,已成为广大网友们必不可少的输入习惯。表情符号有利于网络交流的情感化、趣味化和简约化,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情绪态度,然而,不当甚至恶意使用表情符号也会导致消极结果,衍生出纠纷、侵权甚至违法犯罪等诸多法律问题。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语境下使用表情符号也需谨慎。
    取材于《法律热点课堂》(1)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提供多媒体运用的技术基础,使图片甚至动图传播变得简单、容易,人类社会即将步入读图时代。
    B.各类表情包的潜台词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难以琢磨,这导致其失去原有含义,有了更隐晦的表达。
    C.表情包让自称“社恐”的年轻人或成了社交达人,或变得有气场,或通过自嘲解嘲,宣泄负面情感,实现自我疗愈。
    D.在大规模使用表情包表达情绪的今天,年轻人因为频频使用表情包,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也在急速退化。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调查表明,60%到70%的大学生认为表情包便于表示友好的态度且习惯通过使用表情包缓解尴尬。
    B.对年轻人来说,文字是理性的,表情包是表达感性的最好方式,所以他们自创了一套社交语言密码。
    C.每个人都可以用表情包里的美图避免文字的锋芒毕露,另一方面表情包在双向交流中也在不断创造意义。
    D.到2018年,全国至少有158起以表情符号作为证据的案件,但目前对表情符号的司法认定仍困难重重。
    (3)根据三则材料的观点,判断下列生活中使用“表情包”最得体的一项是
     

    A.微信祝妈妈“母亲节快乐”后打出“微笑”的表情包。
    B.生活中无论何种场合、和什么人交流,都使用表情包。
    C.线上签订正式文件的时候,用表情包来代替文字内容。
    D.回复朋友微信时,觉得“好的”太生硬,发个表情包。

    组卷:23引用:1难度:0.6

三、(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养竹记白居易(唐)      竹似贤,何哉?竹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眷,居易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凤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相关链接】
    竹轩记张九成(宋)      子张子谪居大庾,借僧居数椽,阅七年,即东窓种竹数竿,为读书之所。因榜之曰:“竹轩。”
          客有见而问焉,曰:“耻之于人,大矣!今子不审出处,罔择交游,致清议之靡容,纷弹射而痛诋,朋友摈绝,亲戚包羞,远窜荒陬瘴疠之所侵,蛇虺之与邻。”
          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适心为贵今吾将叙吾之适,以浣子之适,其可乎?”
          客曰:“唯唯。”
          子张子曰:“今夫竹为物也,其节劲,其气清,其韵高,冒霭雪而坚贞,延风月而清淑。吾诵书而有味,考古而有得,仰首而见,俯首而听,如笙箫之在云表,如圣哲之居一堂。爽气在游,清阴满几,陶陶然不知孰为我,孰为竹,孰为耻,孰为不耻。盎盎如春,醺醺如醉,子亦知此乐乎?”
          客闻吾言,神丧志沮,面无人色。吾以是言而刻诸石。
    【注】①子张子:作者自称,因得罪秦桧而谪居大庾。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固,固以树德 本:本来
    B.故君子人多 树:种,种植
    C.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 明日:第二天
    D.以其后之居斯者 贻:送,赠送
    (2)下列各句中加点阖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居易拔萃选及第/乱易整,不武
    B.见丛竹斯/智勇多困所溺
    C.今夫竹为物也/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D.吾以是言而刻诸石/君我降,与君为兄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适心为贵
    B.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适心为贵
    C.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适心为贵
    D.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适心为贵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作者对竹子喜爱的一项是
     

    ①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②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
    ③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
    ④即东窗种竹数竿,为读书之所
    ⑤仰首而见,俯首而听,如笙箫之在云表,如圣哲之居一堂
    ⑥爽气在前,清阴满几,陶陶然不知孰为我,孰为竹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白文第一段谈竹子的四种美德,正因为有这些美德,君子们多将之作为“庭实”。
    B.白居易发现居所之竹因无人爱惜而枯萎凋敝,就花了好几天时间修整、养护竹。
    C.张九成认为万物各有追求,并不因被驱为耻,反而借此种竹读书,并以此为乐。
    D.两位作者都写“竹”的特性和人们对“竹”的态度,借此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
    (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②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
    (7)同样写竹,但两篇文章中竹子的品质颇有不同,请分别概括。

    组卷:56引用:3难度:0.9

五、(20分)

  • 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提取材料中关于“非遗学关注点”的五个关键词。
          非遗的地域性是非遗最重要的文化特征,特别是现代社会,愈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愈具有这个地方文化的标志性。对非遗的审美贯穿着整个非遗学,从审美的角度去感受非遗,认知非遗,研判非遗,保护和传承非遗,为此,我们必须具有审美修养和文化修养。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用口述史的方式记录传承人身上保留的无形遗产,这是活态的非遗最重要的“遗产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传承人头脑中的记忆,二是传承人手上或身上的技艺。民俗学不以技艺为关注点,非遗学以它为重中之重,因为技艺是非遗的生命。非遗学关注非遗的活态主要是:一是它的生态,一是它的变化。当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具备了这些关注点,我们就身在非遗学中了。
    摘自《冯骥才谈非遗学独有的关注点》

    组卷:29引用:1难度:0.8

七、(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大街上形形色色的人们步履匆匆,人们追求处处要“快”:吃饭要快、走路要快、外卖快、物流要快,看剧要打开倍速……;木心先生曾说:“从前的日子过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如今,“快”与“慢”已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选择。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你的人生经验和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足材料,选准角度;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语言流畅,书写清晰;⑥不要抄袭,不要套作,文章中不出现真实的学校、班级和姓名等信息。

    组卷:28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