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长期以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全省乃至全国都没有建立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因此对于具体贫困居民、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就存在许多盲点,一些真正的贫困农户和贫困居民没有得到帮扶。
精准扶贫的背面是粗放扶贫。长期以来,由于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小觑。
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
综上所述,原有的扶贫体制机制必须修补和完善。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扶贫必须要有“精准度”,专项扶贫更要瞄准贫困居民,特别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务必重点用在贫困居民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扶贫要做雪中送炭的事,千万不能拿扶贫的钱去搞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做形象工程不能实现扶真贫。贫困区域的发展,主要应使用财政综合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材料二:
地处秦巴山区深处的郧西,曾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而偏僻的下营村一度是贫困县里的重点贫困村。通过在淘宝开店卖十堰绿松石,村民们找到了新出路。2014年,下营村成为湖北第一个淘宝村,并在2017年率先整村脱贫出列。2019年,下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0000元。借着淘宝村的名头,村里还搞起了乡村旅游等其他产业。
消费扶贫让贫困地区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产业扶贫则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坪村,当地把荒山建成果园,从河谷底到半山腰,岩石“箍”出来的土地开始孕育兴旺的产业。户均3亩的经果林成为不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经济支柱,之前60%劳动力外出务工,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返乡发展。
“产业扶贫在我国脱贫攻坚中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也是扶贫开发的核心内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条件显著改善,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坚实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对记者表示。
企业是产业扶贫、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公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龙头企业产业扶贫带动作用有效发挥。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阿里巴巴、拼多多、碧桂园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据了解,近三年,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在阿里巴巴平台的网络销售额超过2700亿元;截至目前,拼多多平台已直接带动全国超过10万名新农人返乡创业,越来越多的致富带头人脱颖而出,让贫困地区有产业、有利益;碧桂园为贫困地区导入资金、技术、市场、渠道等优势资源,将乡村自然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农产品资源等优势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推向市场,提升当地自身造血能力。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
(摘编自2021年3月1日《从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 升级版举措将集中落地》)材料三:
在湖南安化,黑茶产业摆脱粗放生产模式,走出一条茶旅融合发展之路;在安徽长丰双河社区,“稻虾共养”产业扶贫模式让村民腰包更厚实;在河北阜平,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地落实,1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走出深山,迎来新生活……精准,是一个又一个中国脱贫故事背后的关键词;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成为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宝贵经验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深刻总结:“我们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这其中,“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从开展建档立卡、选派驻村干部,解决“扶持谁、谁来扶”的问题,到推进分类施策、建立贫困退出机制,解决“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从因地制宜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到严格落实“六个精准”明确要求,在精准扶贫方略引领下,全国各地找准穷根,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让“中国之治”再次书写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
(摘编自2月26日人民日报《精准扶贫,“一把钥匙开一把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对贫困人口数量、贫困状况不清晰,扶贫措施不对路。
B.如果全省乃至全国不建立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那么帮扶工作就会存在盲点,贫困农户和贫困居民就不可能得到帮扶。
C.消费扶贫和产业扶贫都是扶贫的不同举措,其中产业扶贫对我国脱贫攻坚起着关键的作用,也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
D.湖南安化、安徽长丰双河社区、河北阜平等各地扶贫举措各不相同,体现了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特点,这也是我国减贫事业的宝贵经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粗放扶贫存在低质低效的问题,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因此,我国才改变了粗放扶贫的做法,开始精准扶贫,真扶贫,扶真贫。
B.企业是产业扶贫、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有的行业龙头企业,将自身优势资源与贫困地区乡村优势资源相结合,将特色产品推向市场,为贫困地区输血解困。
C.“精准扶贫”首先要确定扶贫对象,即开展建档立卡,然后选派驻村干部,解决“谁来扶”的问题,最后制定措施,解决“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
D.在精准扶贫方略引领下,全国各地找准穷根,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让“中国之治”再次书写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中,属于不精准扶贫的一项是
A.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因地制宜形成种养、苗绣、旅游等五大产业体系,村民人均纯收入由1668元增长至18369元。
B.龙华街道在精准扶贫中,政府投入资金帮扶贫困县特色产业,合作社注资入股,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组织化,带动贫困户加入当地产业链条,带动更多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C.新余市自然资源局在沔村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以来,像李海恩这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资金入股、上岗就业等方式脱贫且年收入实现增长翻番的有不少户。
D.梁山农商银行加大“宜居贷”贷款投放,为居民提供住房按揭贷款和装修贷款,解决了贫困户住房难题。
(4)请结合材料,给“精准扶贫”下一个定义。
(5)产业扶贫会给贫困地区带来哪些实惠?请简要概括。组卷:14引用:4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太 阳 鸟
苏景文“我看见红色的鸟了……像火苗一样。”刘文俊后脑勺离开了担架,努力抬了起来,要往前探望,但是力气用完了,后脑勺又放回担架上。
“不可能。”跟在担架侧旁的女同学文敏说,“不可能,现在天气这么冷,哪里可能有什么鸟啊,都躲窝里了。文俊,你是发烧都烧糊涂了啊。”她顺手拉了拉盖在刘文俊身上的被子,好让盖实点。
“真的,我不骗人。”刘文俊坚持说,“我听到了鸟的鸣叫……好听极了。”
文敏摸摸刘文俊的额头,说:“不是很烧了啊,已经退了很多,不至于说胡话呀。文俊,那你说说,鸟是什么样子的?”
“这么小。”刘文俊从被子里伸出手,抬手示意鸟的大小,可是已经没有了力气,手抬到一半,放弃了,继续用微弱的声音说:“……色彩很艳丽,像一团火苗在燃烧……它们站在花丛中,红色的花丛中……婉转啼鸣。不是一只啊,有好多!……哦,我想起来了……那是太阳鸟。”
天空传来刺耳的嗡嗡声。
“同学们!同学们!隐蔽隐蔽!”国文老师张志炫回头大声喊,“日寇飞机!”
同学们慌慌张张地往路边的林子里钻。
抬前手的同学张志良赶忙往林子里走,走得急,路边又是坡地,不平,脚步有些跌跌撞撞。班长谢润发忙喊:“志良,小心,志良,小心,稳住稳住!”
话还没说完,张志良“啪”一声往前扑,跌倒了,担架也往前摔,一部分压在了他身上。还好,谢润发强壮,死命稳住,担架才没有侧翻。担架跌落的重力几乎把谢润发的手腕扯到脱臼。
旁边的同学赶紧过来,帮忙抬起压在张志良身上的担架,扶正刘文俊,和谢润发一起把担架抬进林子,另一些同学扶起张志良,踉踉跄跄地走进林子。
放好担架,谢润发过来问:“志良,伤了没有。”志良伸手掌给班长看,手掌上有多条血痕,又卷起裤腿,膝盖上也有磕伤的痕迹。
张志良笑着说:“还好,没伤到筋骨,班长,只是可能要换一个人来抬了。”
班长谢润发刚要说什么,国文老师张志炫弯着腰,快速走过来,说:“润发,校长找各班骨干开会。你跟我来。”
在一棵巨大、伞形的大树下,校长正在说:“日寇的飞机天天都在上空徘徊,有消息说其他学校的学生已经被炸了,伤亡情况尚不清楚。看来咱们学校不能走大道了,必须走小路。但走小路,增添了行军的困难,希望大家做好准备。大家要有信心,能克服一切困难!”
谢润发抬头,眼光从树叶缝隙里穿过,望着天空。已经有了一些云,没有了飞机。校长说:“日寇飞机已经走了,大家马上行动。”
谢润发和国文教员张志炫回到班里,动员大家继续赶路。
张志炫说:“同学们,大家加把劲,希望就在前面,都站起来,跟着大部队,不要掉队了。”大家答应着,起身,开始跟上大部队,向林子深处出发。
“班长,是不是要改道了?”刘文俊问道,他的头尽量往后仰,希望眼睛看到班长的脸,但他只看到班长的方下巴,和下巴上吊坠着的亮晶晶的汗珠。
“是。”谢润发说。一颗汗珠坠落,砸在刘文俊的额头上炸裂开了,溅起了一朵小小的透明的花。
林子深处应该更多鸟了。刘文俊喃喃地说:“可以看见好多太阳鸟……它们立在好多红花的枝头上,婉转啼鸣,美妙极了。班长,你喜欢太阳鸟吗?”
班长说:“我喜欢。”
小路越来越难走了。校长命令全体休息,生火做饭,为了防寒,通知同学们多生几堆火,注意保暖,轮流警戒。天飘起来小雨,还好树林茂密,为同学们遮挡了不少雨水,即使淋湿一点,也很快就被烤干了。
天亮之前,雨停了。
天亮后,大家继续出发,休息了一晚,体力恢复了不少。教员们鼓舞大家:“翻过这个山坳,很快就到了新学校。”大家精神大振,脚步加快了许多。
林子深处应该更多鸟了。刘文俊喃喃地说:“可以看见好多太阳鸟……它们立在好多红花的枝头上,婉转啼鸣,美妙极了。班长,你喜欢太阳鸟吗?”“哦——快看!快看!”大家欢呼后,脚步停下来,静了下来。
“太阳鸟!太阳鸟!”文敏惊呼,声音里全是喜悦。
刘文俊从担架上支起了身体,极目往前张望:前面一片平整的山窝,万道晨曦照耀着一片红梅花海,好多太阳鸟在花间唱歌跳跃,像无数火苗在燃烧。
刘文俊双眼放光,情绪激动地说:“班长,班长,太阳鸟,太阳鸟,好多太阳鸟!”
班长低沉的声音说:“是,太阳鸟,好多太阳鸟。”
刘文俊感觉身体内有了力气在激荡……
文本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成为《太阳鸟》的叙事语境,不难看出镜头特写和片段性呈现是本文的叙事机制。全篇细节铺陈和镜头的拉近拉远将师生长途跋涉的局部尽显读者眼底。
小说中,太阳鸟的象征意味浓郁。“太阳鸟喜欢在雨后天晴的红色花丛中歌唱跳跃。看起来像火苗在跳跃。”这句话在小说中两次出现,事实上,全文中太阳鸟无处不在,小说从头便是“我看见太阳鸟了……像火苗一样”到“我”躺在担架上“看见”太阳鸟。太阳鸟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让师生不离不弃、相互照顾、相互体恤,甚至舍生忘死。这是作者最想要表达的。小说有些细节在不经意间闪现出诗情,也是小说打动人的地方。
[注]苏景文,获第三届深圳红棉文学奖佳作奖(小说组),入选中国作家网2019年精品文选集《灯盏》,获第五届海峡两岸新媒体原创文学大赛奖(长篇小说),《太阳鸟》于2020年10月发表于中国作家网。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抓住刘文俊的动作和说话的状态刻画了他受伤后虚弱的样子,从侧面表现了日寇的残忍,战争的残酷。
B.文敏、张志良、谢润发等是文本刻画的人物,他们的言行中适露出战争时期青年的热血、担当和情深义重。
C.国文教员张志炫和校长带领学生在战火纷飞中撤离,他们对学生负责,教导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是学生的精神导师。
D.文本结尾,刘文俊之所以“感觉身体内有了力气在激荡”主要因为“太阳鸟”的出现证明了他前面看到“太阳鸟”并非幻觉。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写了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的情节,通过片段性的镜头展现故事的发展,这也是本小说的特色之一。
B.文本一创作于和平时代,通过对群像的描绘,展现了战争时期学校艰难的生存状态,给人启示,让人警醒。
C.文本一中的“太阳鸟”和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都有象征的意义,都承载着作者想要赞美的精神品质。
D.文本二介绍了《太阳鸟》的创作背景、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简介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太阳鸟》这篇小说。
(3)本篇小说“太阳鸟”形象突出,请结合文本二分析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4)文本二中提到“小说有些细节在不经意间闪现出诗情”,请分析小说中哪些细节闪现了诗情以及这些诗情描写的作用。组卷:23引用:4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如图是浙江嘉兴南湖上的红船照片,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在这里举行。结合图片内容,写一段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能够揭示“红船”的精神内涵,不少于50字。
组卷:7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所谓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面对新时代,新青年的新长征,更需要有跨越雪山草地、征服“娄山关”“腊子口”的勇气和智慧。走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决不能掉以轻心,只能继续艰苦奋斗,向前,向前,再向前。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复兴中学高三年级学生李华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学校举办高三年级毕业典礼,主题为“秉承长征精神 谱写青春华章”。请你在典礼上代表全体毕业学生发言,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②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新起点 新征程--如何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③学校电视台邀请你客串《复兴时空•建党百年特别节目》主持人。请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永不褪色的长征精神”为主题,完成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4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