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广东省茂名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无讼”概念源自孔子《论语•颜渊》中的一句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我审判案件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我的目标在于使人们不争讼,这体现了孔子对理想社会关系的追求。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农业文明时代,“无讼”观念是调剂社会关系的美好愿景。在当今中国,尤其在广大的乡村社会,这种观念依然普遍存在,即在发生纠纷时通常愿意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而非直接诉诸法律。
          在孔子看来,“仁”是社会的基础。每个人都做到“克己复礼”,约束私利,天下就“归仁”了,个人也就成为“不忧不惧”的君子,从而构成“君子”社会。君子“既明且远”,就可以从政来治理社会。如何调解社会纠纷矛盾?诉讼必不可少,但诉讼的目的是止讼以至无讼,消除诉讼的社会根源。孔子反对以力服人的强暴统治,强调道德模范的引领,认为这是实现无讼的关键。以道德和榜样的力量来影响社会,“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从而实现“仁者”爱人、识人、容人而无诉讼纷争的理想社会境界。
          虽然孔子的“无讼”理想没能成为当时现实的社会场景,但这种社会治理理念却贯穿于中华文明始终。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用“乡土社会”来概括中国社会的总体特征,称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有非要打的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费孝通称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热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 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知礼是每个人的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徐平《建设“无讼社区”实现有效治理》,有删略)【材料二】
          中国农村在国家政权力量的深刻影响和乡村工业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猛烈冲击下,已不再是费孝通先生所归纳的“乡土中国”的理想秩序。今天,农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逻辑正在发生质变,乡村法律实践的场景也随之发生变迁。在越来越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乡土社会,国家法律已日益成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不可或缺的力量,“送法下乡”已有了现实需求。因而,面对送法下乡、迎法下乡的大势所趋,政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法治建设。“在“建立民主与法制”和“依法治国”一类口号下,国家正式的法律制度开始大规模地进入农村社会。通过“普法”宣传和日常的司法活动,国家法形成侵蚀之气势,自上而下地改造着旧文化、旧习俗和旧思想观念,旧乡土社会的秩序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了。”
          送法下乡是国家权力试图在其有效权力的边缘地带以司法方式建立或强化自己的权威,使国家权力意求的秩序得以贯彻落实的一种努力。也就是说,国家通过司法的路径进行政权建设,加强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因此,送法下乡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村的法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老百姓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广大农民逐渐改变了以往“无讼观念”的纠纷解决制度,法治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送法下乡”作为国家权力的一部分深入“法律的不毛之地”,是现代法治国家法治化的策略所必要,同时也是必须的。而且,正如一些法学家所指出的,“普法运动是一种意在将当下中国整合为法律共同体的政治动员,一种表现为法权主义努力的自上而下的秩序重构,也是民族心智的现代洗礼。”
          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无视送法下乡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事物都是两面性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正如费老所述,“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没有发生相应变化之前,就简单把现代的司法制度推行下乡,其结果是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的弊病却已经先发生了。正是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充满乡土性不流动的社会、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一个“依礼治国”无讼的社会,所以,在这样的乡土中国的社会秩序下使得送法下乡在乡村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极为有限的,甚至微乎其微。要想真正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必须考虑现代法治的基础和乡土社会固有的社会秩序,因地制宜地开展送法下乡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良好的乡村法律秩序予以构建。否则,一味地进行乡村普法教育宣传活动或者司法下乡,并不能使乡村建立起法治秩序,只会造成乡村社会“结构混乱”“内生权威”、出现“秋菊打官司”等种种弊端。因此,当下的中国农村的乡土性质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只有发生了变化。“法律”才能下乡,“法治社会”才得以建立。
          由此看来,在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中,法律只不过是现代社会运作的工具之一。它是一种国家的正式机制,但不是唯一的机制,而且这种工具本身是有局限性的。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传统习惯法、乡规民约等礼俗规则在乡土农村向现代化农村转变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必须结合国家统一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构建出完美的乡土社会的法律秩序。
    (武慧君《论乡土社会法律秩序的构建》,有删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不忧不惧”的君子,以道德和榜样的力量来影响社会,从而实现“无讼”的理想社会境界。
    B.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注重把传统规则内化成修身克己的习惯,重视教化的作用,人们对诉讼持消极的态度。
    C.乡土中国的社会秩序下的送法下乡积极作用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地进行“送法下乡”,只会造成乡土社会礼治混乱。
    D.要构建完美的乡土社会法律秩序,必须结合国家统一的法律法规,传承起积极作用的传统习惯法、乡规民约等礼俗规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并不都是“克己复礼”的君子,所以孔子的“无讼”理想没能成为当时的现实。
    B.在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外在规则化已成了内在习惯,每个人都自动守规则,不必有外在的监督。
    C.现在的农村,农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逻辑正在发生质变,国家法改造着旧习俗和旧思想观念,“无讼观念”逐渐被“法治观念”代替。
    D.只有乡村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发生相应的变化,因地制宜地开展送法下乡、才能构建良好的乡村法律秩序,建立法治社会。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无讼”思想的一项是
     

    A.明朝颁布的《教民榜文》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务要经由本管里甲、老人理断。”
    B.《上虞雁埠章氏家训》有言:“好争非君子之道。争之不已,则必致讼,讼岂必胜战?”
    C.清代崔述《无闻集•讼论》中指出:“自有生民以来莫不有讼。讼也者、事势之所必趋,人情之所断不能免者也。”
    D.《白鹿原》中白、鹿两家争地,白鹿村中医堂的冷先生与大儒朱先生承担起调解的任务。
    (4)材料二论证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下列文字是电影《秋菊打官司》的概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秋菊的迷惘”的看法。
    《秋菊打官司》的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后中国西北的一个小山村,农民王庆来与村长发生冲突,被村长踢伤。王庆来的妻子秋菊忍不下这口气,找村长论理,村长不肯认错。为了讨个说法,秋菊带着六个月的身孕,踏上漫长的告状之路,她从乡里告到县里,又从县里告到市里,最终向法院提起了起诉。除夕之夜,秋菊难产,村长组织村民连夜把秋菊送到医院,使秋菊顺利生产,保住了母子性命。秋菊感激万分,官司也不再提。可正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传来法院判决,村长因伤害罪被捕入狱。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组卷:14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你别无选择
    刘索拉
          李鸣已不止一次想过退学这件事了。有才能,有气质,富有乐感。这是一位老师对他的评语。可他就是想退学,自从他有了这种想法后,上课就没魂了。于是他到王教授那儿去请教是否可以退学,王教授的回答却是:“老老实实学习去吧,你别无选择。”从此,李鸣老是赖在床上。
          李鸣和石白处不来,石白爱引经据典,把一本《和声学》学了七年,小提琴学了十五年,可还走调。连小个子也常常寻他开心。
          李鸣寝室住了四个人。石白搬出后,来了指挥系的聂风,从此引来了许多女生。留了大鸟窝式长发的森森,头发永远不肯趴在头上,就像他这个人一样。他不洗衣不洗澡,讨厌三和弦,喜欢不规律节奏,自谓之“妈的力度”。
          孟野的才气不在森森之下,人也出众,于是女朋友就猛吃飞醋,两人闹得天翻地覆。这疯子,门门功课都五分,可就是不照规章办事。他的作品里追求现代性,充满了疯狂的想法,一种渴望超越自身的永不满足的追求。
          李鸣觉得董客踏实得叫人难受,他本来想去聊天,结果一开头,李鸣就后悔了,马上出来了。戴齐钢琴弹的很好,总是在做作业,当他弹古典乐时,“猫”就会跳出来弹爵士,和他较量。她是个娇滴滴的女孩,动不动就咧嘴大哭;“懵懂”一天到晚只想睡觉,学得快忘得也快;“时间”做事精确非常,她疯狂地按照时间进行。贾教授认为风纪、风化都被这三个女生搅了。
          贾教授是主科教授之一,他不苟言笑,严谨有条,生活中唯一的事情就是讲课、贾教授对这个班的学生感到绝望,呼吁要对学生从生活到学习进行正统教育,端正文艺取向,不仅作品分析课绝不能沾二十世纪作品的边儿,连文学作品讲座也取消了卡夫卡。他一辈子兢兢业业地研究音乐,而无一创新。他恨那些没完没了地搞创新的家伙。
          学生们常常对抗贾教授,石白却认为贾教授是无所不知的圣人。他认为创新不过是西方玩剩下的东西,玩创新未免可笑,他觉得自己在这些问题上思考得比孟野、森森要深刻得多。他一心学作曲,可只能得四分,而李鸣这样的人居然也得了五分。
          又要考试了,学生们开始紧张备考。大课堂的黑板上贴了个大大的功能圈:T-S-D【注】。这个功能圈大得足以使全体同学恐惧。小个子跳上讲台,告诉大家,牢记功能圈,你就能创作出世界上最最伟大的作品,世界上最最伟大的作品就离不开这个功能圈。结果谁也不敢把它撕下来,只好天天对着它准备考试。
          考试后马力回家探亲,结果让塌方的窑洞给砸死了。功能圈被人正式用镜框挂在了墙上,挂在黑板的正上方,小个子把玻璃擦得锃亮。
          当某国举行国际青年作曲家比赛的通知送到贾教授手上时,他皱起眉头,心事重重地去找金教授商量——金教授讲课吃花生米,却往嘴里扔进粉笔头。因为马力听他弹琴时打了个哈欠,他就站起来满面笑容对马力鞠躬:“祝您健康!”金教授建议让学生自愿报名,由老师评选后把最好的作品送出去。贾教授坚持要送一些规规矩矩的作品,以体现教学成果,而且特别强调绝不许学现代派。金教授最后回答他:“要么放弃比赛,要么让世界知道他们。”贾教授觉得这想法无聊,不过只好同意通过比赛来选出好的作品。
          董客一门心思求获奖,认为个人特点一文不值,他针对不同老师准备了不同风格的作品,并天天拉着乐队为他的作品排练,而他自以为高尚的作品却被“时间”骂为俗不可耐。森森挖掘了所有现代流派现代作品,但写出来的只是那些流派的翻版。他一直在探索,这种探索不断折磨他。有没有一种真正属于他自己的音响?他自己的追求在哪儿?他自己的力度在哪儿?他在寻找音乐的上帝。他比孟野更重视力度,孟野比他更深陷于一种原始的悲哀中。戴齐把自己关在琴房,他想酝酿一个充满他内心渴望的作品,但始终写了上句没了下句。这时,小个子要出国了,走前他反复擦功能圈,拼命打扫宿舍和马力的床铺。
          作曲系参加比赛的作品在礼堂举行公演,由专家鉴定,决定送谁的作品出国。音乐会正常进行,有的作品充满激情但思绪混乱,有的作品逻辑严谨但平淡无味。董客的几种风格的作品引起大家注意,森森的五重奏给人带来远古的质朴与神秘感,好像一道道质朴粗犷的旋律在重峦叠障中穿行、扭动、膨胀。作品演奏完,所有的人都不想说话,只想抓住什么揍一顿。孟野的大提琴协奏曲质朴得无与伦比,哀伤得如泣如诉,好像大地在毁灭中挣扎,万物唱着古老的曲调。把刚才人们听森森作品引起的激动全扭成了一种歪七扭八的痛苦。
          演奏会大大震动了贾教授。他认为森森和孟野,纯粹是蹂躏音乐,是音乐世界的大破坏者。评选委员会因为贾教授“法西斯音乐”说法,撒消了孟野的作品,保留了森森的作品。又一个夏季来临,作曲系这班学生的毕业典礼快开始了。森森的作品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布告一贴出,作曲系全体师生都跳了起来,李鸣也从被窝里爬了起来。现在,李鸣急于想去的就是教室,他想在典礼前去摘下那个功能圈。他蹬上讲台桌,伸手去取那镜框,突然小个子的话在他耳边响起来:“不,我带不走。”李鸣的手又缩了回来。毕业典礼开始时,森森还在琴房,他想起孟野,想起李鸣,想起“懵懂”……所有人在他面前掠过。在《莫礼特朱庇特C大调交响乐》中,他打开窗户,看看清净如玉的天空,他哭了。
    (据《人民文学》,1985年第3期,有删改)【注】T-S-D:在音乐的和声领域,有一种二百多年间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和声体系——功能和声体系。主功能和声以主和弦为代表、具有稳定作用,其主和弦用T标记,下属功能和属功能分别以下属和弦和属和弦为代表,都具有不稳定性,分别以S、D标识。这种和声进行的功能序列用图式来表述便是“功能圈”。作为一种科学的、历史的存在,功能和声体系曾一度为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流派和风格的作曲家们共同尊奉、一致恪守,以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创作模式、大致相同的作曲技法。但由于它过于封闭、严密,局限性大,难以发展,又几乎成了某种桎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李鸣决定要退学时,王教授直接以“你别无选择”回绝了他,而作者引用这句话作为小说的题目,可见李鸣在整部小说中占据主要的位置。
    B.石白“《和声学》学了七年,小提琴学了十五年,可还走调”,考试也只能得四分;李鸣常在宿舍睡大觉,但考试总得五分,小说在此表现了一种荒诞意识。
    C.在礼堂举行公演时,森森的五重奏与孟野的大提琴协奏曲把小说推向高潮;森森的“质朴与神秘”,孟野的“质朴”与“哀伤”,让人感到沉闷、痛苦。
    D.小说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塑造了一些“反英雄”式的人物,这些人物怀疑和否定传统价值观念,又有一定的追求,比如森森、孟野、董客、石白等人。
    (2)关于小说的最后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森森的作品在国际比赛中获奖”,是意料中的事情,因为森森有着“妈的力度”,一直在探索,“在寻找音乐的上帝”,他比孟野更重视力度。
    B.按照贾教授的看法,森森是“音乐世界的大破坏者”,但他的参赛作品却在国际比赛中获得大奖,可以看出本文作者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念。
    C.森森获奖之后,“李鸣也从被窝里爬了起来”,表明李鸣之前的消极并不是真正的消极,他的“躺被窝”只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无声的反抗。
    D.在《莫扎特朱庇特C大调交响乐》中,“看着清净如玉的天空”,森森哭了,这哭声浓缩着他的成功和失败、欣喜与苦恼,道出了追求者的艰辛。
    (3)小说中写到“大课堂的黑板上贴了个大大的功能圈:T-S-D。”试结合文本谈谈这个功能圈的含义及其作用。
    (4)本文发表后,由于其对传统现实主义观念和审美观的反叛,被称为“当代中国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现代派作品”。试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其“现代”性表现在哪些地方?

    组卷:11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也许有人看到沙漠中的雾淞后,会误认为那是霄。其实,①___________。雪指的是水汽遇冷形成的白色不透明冰晶和其聚合物组成的固态垂直降水,而雾凇指的是低温时,空气中过冷却的水汽在草木等地表物体上凝华形成的乳白色冰晶。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简单的比较:②___________雾凇是水汽接触到地表物体上的凝结核发生凝华的过程,即水汽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而雪是水汽遇到空中悬浮的凝结核变为固态垂直落下的降水;从形成时间看,雾凇绝大多数都是在日出前两个小时左右形成,中午前即会全部融化,③___________,只要气象条件合适,便会降雪,也不会在中午前融化完。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对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简单的比较:”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B.电视剧《人世间》着眼于平凡中国人的人间事,写出了平民老百姓骨子里不屈不挠的韧性,引发热议。首播平台:CCTV1台、爱奇艺。
    C.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一个乞丐了。
    D.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组卷:16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立言,多用寓意。他曾以“鱼水”起譬:“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xǔ)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意为:泉水干涸后,鱼就一同困在陆地上,为了生存,它们用湿气互相嘘吸,用口沫互相润湿,在危难中相互扶持,这样的场景难能可贵。但是,这种被困处境是不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对于鱼儿们,不如回到属于他自己的那条江、那片湖。相濡以沫,精神高尚;相忘江湖,生命开阔。值此你校成人礼大会来临之际,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你认为真正的成人是“相濡以沫”还是“相忘江湖”,或者其他?请结合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8引用:3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