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四川省绵阳市高考语文三诊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围棋,又称为“弈”。围棋的“围”是围而相杀的意思,“棋”即棋子,行棋的特点是围而相杀,故称“围棋”。先秦关于围棋的记载很少,偶有提及也是把围棋看作一种游戏,并没有涉及对围棋义理的探讨。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可见,孔子也只是把围棋当作一种需要投入心智的游戏。秦汉时期,社会热衷博戏活动,博戏变化简单,与技艺性强、需要更高修养的围棋相比,更易被大众接受,于是出现了“博行于世而奔独绝”的现象。班固有感于以上现象,作《弈旨》以弘扬弈道。在《弈旨》中,班固提出了围棋之设乃效天法地,围棋之行乃模拟天地之运。经过这样的解读,围棋之义理得以确立,并实现了与《周易》道的相通。
东汉李尤在《围棋铭》中说:“局为宪矩,棋法阴阳。”阴阳是《周易》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周易》认为可以以阴阳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围棋子分黑白,古人把直观的黑白棋子与阴阳联系起来是再自然不过之事。“棋法阴阳”,除了指出黑白棋子象征阴阳这一表象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含义。《周易》卦象的基础是阴阳二爻,阴阳二爻按照阴阳二气的消长,排列组合形成卦象;围棋棋局的基础是黑白棋子,黑白棋子依照弈者的构思相互作用,勾连列布形成棋局。二者形式相近,不同之处在于阴阳二爻的变化是阴阳二气消长的结果,黑白棋子的列布则是弈者构思的产物。“棋法阴阳”,就是指黑白棋子的列布应符合阴阳消长的规律。这一观点的提出,明确了弈者对棋局的构思应当效法阴阳消长之道。
清人翁嵩年在《兼山堂弈谱》的序言中说:“弈者变易也,自一变以至千万变。”强调了变易在围棋中的重要地位。翁氏关于“弈”之变易的论说源自《周易》变易思想。变易思想也是《周易》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周易》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变化着的,而围棋最明显的特征及最精妙的所在也是变化。《棋经十三篇》说:“自古及今,弈者无同局。”《周易》中变化的具象是:易卦,易卦是变化无穷的,可以用易卦的变化无穷来解读围棋的变化无穷。
围棋的棋子无级别划分,无功能规定,决定棋子作用的是“时”和“位”。在《周易》中,“时”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四时”之“时”;一是“待时而动”之“时”。“四时”之“时”和“待时而动”之“时”,二者都与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到了一定的“时”,就应该有一定的变化,这样才是遵从天道。“位”则指阴阳二爻在《周易》六十四卦卦体中的位置。《周易》以卦的形式模拟客观世界,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应有自己适当的位置,如果位置关系发生错乱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当位”与“得位”就成为《周易》重要的价值取向。
在《周易》中,“时”和“位”是天道运行的体现。围棋境界的高下就在于对“时”与“位”的把握,“时”来能趁“时”而动就会有所得,棋局的进程就是在天地之间以“时”为条件不断选择“位”的过程。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周臣传》中说:“治国譬之于弈,知其用而置得其处者胜,不知其用而置非其处者败。”欧阳修用围棋“当位”与“得位”比喻用人要把他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围棋经由《周易》哲学思想的解读,建构了与《周易》道相通的围棋之道,围棋也被赋予了哲学内涵,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围棋之道确立后,其对社会风气和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魏晋时期,围棋成为魏晋风流的标志之一。到了唐代,围棋正式与琴、书、画并称,成为文人修养的象征。
(摘编自张东鹏《中国哲学与围棋之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在先秦少有记载主要是因为围棋义理过于深奥难以发掘,且时人耽于博戏,不喜弈道。
B.班固明确了围棋义理,并将之与《周易》相联,这极大地扭转了当时社会不重视围棋的局面。
C.阴阳二爻和黑白棋子分别是卦象与棋局的基础,前者需要排列组合,后者需要勾连列布。
D.围棋在魏晋成为名士:风流的标志,意味着其已脱离游戏属性成为拥有哲学内涵的文化现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兼山堂弈谱》与《棋经十三篇》中的相关内容,证明了变易是围棋的重要特征。
B.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介绍了《周易》中关于时的两层的含义,并阐明了二者的主次关系。
C.文章基于对《周易》价值观念的认同,提出了围棋境界高下在于对时与位的把握的观点。
D.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围棋与《周易》之间的联系,这对我们了解围棋之道具有启发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于博戏,围棋技艺性强的特质更能吸引修养高的人参与,这为弈道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B.围棋已被古人赋予了许多内涵,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可能会挖掘出其更多的哲学内涵。
C.本身无固定等级与功能的棋子,如果被弈者择机置于适当的位置就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D.“治国譬之于弈”与“治大国若烹小鲜”充分体现了先贤善于从小事中发现大道理的品质。组卷:12引用:6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七连丰”,粮食产量连续6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全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了480公斤,高于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所以“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有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虽然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但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局面不会改变。特别是在国际环境日益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必须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如何持续保障粮食安全?全国政协委员黄建盛在2021年全国政协会议上给出建议:确保耕地数量,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18亿亩耕地是吃饭的家底,必须坚决守住这个红线,必须确保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从国家层面设立重大专项,集中资源、整合力量,强化育种基础性研究,尽快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早日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搞好仓储、减少浪费,进一步完善现代粮食储备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推动仓储智能化建设。保障粮食安全,还需要调动和保护好广大种粮人的生产积极性。今后,要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让地方政府抓粮有动力、有干劲,让农民种粮有钱挣、有奔头。
(摘编自《在高起点上保障粮食安全》,《人民日报》)材料二:
2020年7月,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显示,全球目前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年内或将新增1.3亿饥饿人口,并且将有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
新冠疫情大流行影响了劳动力流动、货物运输、农业生产资料供给。同时,国际粮食贸易主动权掌握在少数粮食大国手中,容易出现“少数国家扰动全世界”的局面,例如,疫情增加了粮食供需的不确定性,引发这些国家采取出口限制和“屯粮”的保护措施。此外,个别国家的战乱冲突也严重威胁世界粮食安全,如也门、叙利亚等国家战乱冲突严重,饥饿和健康问题普遍存在。
事实上,从世界粮食的供给和需求来看,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显示,2020年的世界粮食供给量为34.7亿吨,需求量约为27亿吨,剩余库存近8亿吨。可见,当前的全球粮食安全风险主要是结构性的不平衡问题。
应对全球粮食安全风险,短期来看,需要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疫情对粮食种植和加工的影响。长期来看,需要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以及粮食种植的单位产出。具体来说,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数字农业的发展。
疫情爆发以来,中国积极开展农业对外援助与合作。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减贫脱困、农业、环保等领域的民生援助,并且帮助非洲等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
全球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压舱石”,也是提高世界人民福祉的根本保障。世界各国应该协同一致,保障粮食的供给和有效需求,畅通粮食流通和贸易,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千年发展目标,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疫情下的全球粮食安全风险与治理》)材料三:
民以食为天。对于我国这样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解决好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我国粮食产量长期维持较高水平,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进口国,粮食安全仍处于“高难度、低水平、弱安全”的状态。
以安徽省为例,安徽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净调出省。作为全国南方唯一粮食净调出省,近年来,安徽粮食年产量在4000万吨左右,稳居全国第四位,平均每年调出粮食1000万吨左右,在全国粮食安全中战略地位突出。安徽省虽连年丰收,但持续增产难度加大,主要困境是单产提高难度大以及粮食生产优质劳动力的缺乏。同时,居民的粮食消费不断升级,对优质口粮、动物性产品以及饲料粮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此外,安徽省粮食增产面临极为严峻的水资源制约,如灌溉设施和技术落后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利用率。
粮食产业作为弱势产业,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要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粮食净调出省奖励支持,要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对粮食主产区布局。
(摘编自《补短板夯实粮食安全之基》,《安徽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高于国际安全标准,但粮食供求紧平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所以仍需居安思危。
B.如果不在育种等关键技术上进行突破,实现种源的自主可控,我国粮食安全就会一直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
C.2020年全球饥饿人口超过8亿人,其主要原因是新冠疫情大流行、局部地区战乱冲突和粮食大国限制粮食出口。
D.安徽省在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中的地位突出,一是作为粮食主产区,产量高;二是作为粮食净调出省,调出量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在2020年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七连丰”,并连续6年保持高位增长,这说明我国粮食生产布局合理。
B.黄建盛认为守住18亿亩的耕地红线,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前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现象。
C.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看,世界粮食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因此引发全球粮食安全风险的主要原因并非粮食供给能力不足。
D.粮食安全关乎社会稳定与发展,疫情爆发后,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中国贡献”。
(3)应如何更好地筑牢粮食安全之基?请根据材料内容,从粮食生产的角度简要回答。组卷:7引用:4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喜 悦
何士光
秋深了,晴朗的早晨,鸭子一半浮在水田里,一半栖在田埂上,那样清冷。在这一片遥远的、被磅礴的大山围着的坝子上,又一个年头算是过去了!
一年一次,惠回娘家的日子到了。哪一天才能上路呢?她不知道,也不敢打听,要是引得婆婆不高兴了,就会把日子一直推到最后……没有想到,今年婆婆却爽快地要她在今天就动身。日子太平了,田土里有收成,婆婆好像也很高兴。
大清早她就起来挑水,想把家里的水缸挑满,来答谢婆婆的恩情。那时,雾罩还大得很,现在呢,远远的扁担山虽然还望不见,但晨雾却不再是沉重的一片,已浮动起来,变得灰白。
她立在水井边,把扁担横在手腕上。她还很年轻,像这一隅穷乡僻壤上的姑娘媳妇们一样,乍看去并没有照人的光彩,稍微认真一看,她的健康和美丽都叫人吃惊,明亮的眼里流露出的那种善良和温顺。婆婆没有像往年一样,在她要回娘家的时候用难看的脸色待她。她今天能宽宽心心地上路,日子能这样地呈现在她的面前,她就喜悦不尽了。
只一会,她就担好水桶,轻盈盈地顺着窄窄的田埂往回走。隐隐约约地,她有了一点暖意。太阳虽然还看不见,却让人感到它正朝这一片坝子上走来,雾气也浮转得更快,乱纷纷的,好像很紧张,很快抵挡不住太阳的光亮了。
她担着水走进灶间的时候,婆婆正蜷在灶边,往灶膛里架柴草,一双手打着颤。惠连忙倒了水,赶过去说:“妈,我来!”“我来烧……你看……有哪样要收拾……”婆婆说,声音有些含糊不清,脸上还像往常那样没有一点表情。她蜷在灶膛那儿,像一块古怪而沉重的暗影,只有手掌被火光照亮手指的骨节还显得粗大、有力。她的脾气乖戾,常常使人不安,但惠是长年和她相处的,听得出婆婆今天这样说并不是使气。今天是要帮她早一点把饭煮好,让她早一点上路,来犒劳她一年的辛勤。
吃完了饭,她要洗碗,婆婆说把碗收拾在锅里好了。她要喂猪,丈夫已经把木桶提在手里了。这么说,她空闲了?……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个老表听说娶了惠这样好的一个表弟媳,特地来看一看,却始终没有认真见过表弟媳一面。早上,老表很迟才起床,她已挑完水,给社里的包谷薅草去了。过后,她喂猪、洗碗,跟着又出门做活路。收工本来很迟,她又要趁那一阵打猪草,差不多天黑才回来,在灶间吃完晚饭,收拾好锅灶,天就完全黑下来了……而这一刻,她真的空闲了。
该换衣裳了,但她还是停了一停。让婆婆看到自己一说起回娘家就高兴,总有些不好,今天更觉得不好。耽搁了一会,她才低着头,慢慢地走进自己的房间。在她还是小姑娘的时候,曾盼望长大了有一件毛线衣,她以为那是人世间最好看的衣裳;后来渐渐地知道不可能,就不再想它了。衣裳是用心浆洗过的,一走动就寒宰作响。她放轻脚步走出来。堂屋里的方桌上搁着一个细篾背篓。她心里一动,不禁偷偷地望背篓里瞥了一眼:好几只黄颜色的旧玻璃瓶里盛着包谷酒;还有用旧报纸一份份包起来的,则多半是砂糖。这一带的风俗,一瓶包谷酒或者一斤砂糖,就是一份带给亲戚的见面礼。
不一会,婆婆和丈夫从对面的房间里走出来。丈夫手里提着好几刀膘肥肉嫩的猪肉。
“跟亲家说,”婆婆开始嘀嘀咕咕地吩咐她,“这回简单得很,等到正月间,再……”
她的心一下子跳得更厉害,慌慌张张地连连点头,答应着婆婆的嘱咐。婆婆说了一些什么,她其实并没有听清楚。眼前的情形差不多叫她不敢相信。这样的事情从来也没有发生过,她微微地红着脸,羞涩地低下头去……
终于,婆婆要她动身了。她轻轻地“嗯”了一声,往前去背那只背篓。
“叫长顺……背嘛……”婆婆说。
长顺,就是她丈夫,是一直站在方桌旁的。婆婆的话还没有说完,他就一声不响地把棕丝编织的背篓系子抓在手里。但是,如果当娘的不认许,他是不敢陪媳妇回娘家的。逢到这种时候,他就一声不响地闷在自己屋里。
惠又心跳了。如果她暗暗地盼着什么,就是盼着丈夫和自己一道上路--不是为了恩爱,而是为了让自家的爹娘看见高兴,觉得婆家并没有亏待她。
经过整整一个上午的追逐,雾岚已经被赶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浮在那儿一动不动,留在近处的也变得像水一样透明,抖动着,融入阳光之中,浸着水田飞入家和山林,太阳高高地照着,一点也不骄矜,又宽阔又明净。
一眼望去,大路上没有一个人,但惠还是没有和丈夫并排走,一直落后那么一点点。他们也一直没有说话。她只见那只背篓不停地在眼前晃动,隔一会,她又高高兴兴地往前赶几步,跟上他。在她23年的、记得起来的岁月之中,还想不出曾经有哪一天像今天这样觉得幸福,正同有的姑娘买到了最新式的连衣裙,有的姑娘到海滨度蜜月,有的姑娘通过了毕业论文……那样喜悦和幸福!
一片晒谷场过去了,一座烘房出现在前面,丈夫的背篓仍在摇晃,而阳光还是那样明亮,天还是那样蓝……
啊,冥冥之中的主宰哟,请庇佑这遥远的坝子长久平安……
(选自《翠苑》1981年第1期,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婆婆对惠的态度突然发生了转变,不仅让惠感觉到不适应,而且从一些细节中可以看出婆婆自己也有些不习惯。
B.小说插叙老表专程到家这一情节,意在通过老表的经历,来表现主人公辛劳忙碌的生活,让读者对惠的认识更加深刻。
C.作为惠的丈夫,长顺的性格较为复杂:一方面爱护妻子,如偷偷准备礼物和主动背背篓;一方面又显得怯懦,惟母是从。
D.小说结尾融入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美好祝愿,这使得小说虽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进行叙述,但读来不易产生局外人讲故事之感。
(2)文中有多处对雾和阳光的描写,其功能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虽名为“喜悦”,但为什么读来却有一种“抑郁的美感和含泪的欣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组卷:4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字。
3月22日,《四川日报》重磅推出16个版面的三星堆珍藏卷特别报道《三星堆--再醒惊天下》。该报道聚焦“宝”“人”“魂”“谜”四大主题。“宝”卷以在古蜀文明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金色为主题色,主要讲述此次新发掘出土的宝藏。“人”卷以青铜色为主题色,主要讲述寻宝背后的“王者”们。“魂”卷以蓝色为主题色,主要讲述古蜀文明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构成,以及与世界文明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文明交融。“谜”卷以绿色为主题色,表达30多年来对于三星堆考古发掘生生不息地探寻。该报道推出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考古界众多专业人士纷纷点赞,重庆、河南、北京等地的媒体同行纷纷转载。组卷:11引用:7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60、70后生于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有较强的忧患意识,驱动他们的是“贫穷动力”,他们更像是“登山者”,追求的是“会当凌绝顶”式的成功:而90、00后生于物质富足的年代,他们自我意识强,驱动他们的是“嗨动力”(兴趣动力),他们更像是“探险者”,向往的是“一路风景一路歌”式的生活。
70后时常困惑:为什么当年能够激励自己奋斗的,却激励不了年轻一代?
00后也时常困惑:为什么自己的想法往往得不到上一代的理解和支持?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为他们解“惑”。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13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