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2021年同步练习卷(3)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文言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 略:简略,与“详”相对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荒谬 D.苏子辩矣 辩:有口才 A.①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①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②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C.①与可无以答,则曰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①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②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组卷:1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醉白堂记
[宋]苏 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於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杨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文采表于后世 表:表露 B.文致太平 致:传达 C.而皆有侈心焉 侈:夸大 D.方其寓形于一醉也 寓:寄托
A.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
B.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
C.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
D.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首叙明建堂和命名的来由,并由“醉白”二字推出“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的猜想,从而在读者面前设下悬疑。
B.作者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从而烘托出韩琦就是一位难得的君子。
C.文章通过对韩白的比较,颂扬了韩琦才华出众,功勋卓著,却不以功高自诩的谦谨态度,也否定了他恬退的志趣。
D.文章议论风生,文思翻涌,似远实近,似泛实切,颇能直现出苏文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②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组卷:0引用:1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康直节堂记①
苏 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说:同“悦” C.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 A.府史之所蹲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惟杉能遂其性 其孰能讥之乎 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君以客饮于堂上 皆以杏仁澄之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做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②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③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组卷:0引用:1难度:0.6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轮扁,斫轮者也 斫:雕斫 B.余因而实之 实:证实 C.而临事忽焉丧之 丧:亡失 D.废卷而哭失声 废:撕毁 A.叶叶而累之 时翘首而遐观 B.乃见其所欲画者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 之二虫又何知 D.然二百五十匹绢 其声呜呜然
A.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B.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C.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D.足相蹑于其门
(4)下列句子共编为四组,其中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杂记,记叙了苏轼与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谊,并阐述了文与可的画竹理论,是一篇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
B.本文按时间顺序行文,表达方式自由灵活,语言凝练生动,虽有悼念之意,却又没陷入哀伤的情绪之中,寓庄于谐,文理自然。
C.苏轼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典故来类比文同画竹,他认为文同具有高超的画竹才能,但画竹只是作为寄托,他实际上是了解掌握了事物规律的人。
D.作者引用曹操祭桥玄的典故,来说明他记述当年与文同的“戏笑之言”,既表达了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又表达了对当年文同教导自己的感谢。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②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③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组卷:0引用:1难度:0.6
二、情景默写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叹息是诗人遣兴抒怀时常见的做法,在古代诗人文中也屡见不鲜,李白《蜀道难》中在写山高用手可触摸星辰之后发出了“
(2)荀子《劝学》中“
(3)眼泪在古人眼里有着深刻含义,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则用“组卷:1引用:3难度:0.9
三、选择题
-
6.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1引用:1难度:0.9 -
7.下列加横线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组卷:0引用:2难度:0.7 -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组卷:2引用:2难度:0.9 -
9.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引用:1难度:0.9
四、语言表达
-
26.清代画家郑板桥在描述自己的画竹经验时曾说过:“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变,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下面是郑板桥画竹创作过程的简图,请用简洁的文字表述这一创作过程。不超过80个字。
组卷:12引用:7难度:0.5 -
27.荆楚大地,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这片广阔的大地上,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有赏不尽的人文景观:屈原、诸葛亮、李白、崔颢、苏轼、闻一多等;武当山、荆州古城、黄鹤楼、古琴台、黄州赤壁等都天下闻名。联系课文和相关内容,从以上历史人物或旅游景观中选出两项完成以下对联。
(1)苏东坡贬谪黄州感慨赤壁赋,
(2)组卷:1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