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暨一博中学高一(下)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7 5:30:6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其首倡者则是商鞅。韩非认为:“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大,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就是法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一个基本概括。
          韩非提出“以法为教”是对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的发展。商鞅认为:“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韩非后来解释说:“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法是一种依据或准则,有了法,就使人行为有规矩可循。百姓知法、守法,社会就安定;官吏知法、执法,就不会残害百姓。因此,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这样国家就没有不强盛的。
          法家主张将法令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着法治教育。在秦国“以法为教”颇为成功。当商鞅失势,仓皇出走时,竟然找不到一个躲身之处。因为商鞅曾规定:留人住宿而所留者无身份证,要罪及舍主人。所以,秦国的强大与普遍的法治教育有很大关系。
          如果说“以法为教”主要表达了法家推行法治教育的内容,而“以吏为师”则主要表达了法治教育的实现手段。
          尽管“以吏为师”是古已有之,但这仅是形式上近似。实质上,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其着眼点不在“师”而在“吏”,或者说是在“法”而不在“教”,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仅此而已。因此,法家所谓“师”并非教师意义上的“师”。
          韩非发展了商鞅设置吏师的主张和实践,明确把这种制度表述为“以吏为师”,以保证“以法为教”。但韩非的“以吏为师”中还包含着一层意思:理想的国家与社会是不需要许多人来从事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的,这样的人一多,就会破坏社会秩序。妥善的做法就是“以吏为师”。这样,韩非就更为强调了法的教育,而否定了知识教育及其实施者,走向了极端。
          材料二:
          儒家认为教育与政治生活、经济基础密不可分,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据《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众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之,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这段话语明确表达了“庶”“富”“教”三者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促进作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说用政治手段治理他们,用刑罚整顿他们,百姓只求免于犯罪,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说服他们,用礼教来规训他们,百姓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民心归顺。孔子认为任何政令和刑律都不如教育(化)有效果,强调了教育(化)活动对于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
          材料三:
          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教育理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道的最根本最高级最本质的本性。在教育领域内,“道法自然”就是一切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唯教育规律是从。《淮南子》说,道法自然,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而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吕氏春秋》说:“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顺其类”,即顺应本性。
          老子认为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尊重其客观规律,要“希言自然”,顺其本性,顺其自然,“顺势”去“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主张要求教育同人的自然本性相一致。能适时而言,适时而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要在教者的引导下去观察,去体悟,去分析,按着本性去充分发展,从而完成教育的目的。
    (1)下列选项对文章材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知,作者认为,普遍开展的法治教育对秦国最后走向强大发挥了很大作用。
    B.韩非子认为理想的国家与社会不需要从事知识、文化、教育的人,因为他们都是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因素。
    C.《论语•子路》的记载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清楚认识到经济和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D.《淮南子》“循理而举事”的思想强调“道法自然”,遵循规律,但也绝不是完全被动的遵从。
    (2)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认为如果整个社会都知法、守法,则天下太平,国家强盛,所以从君主到百姓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
    B.法家重视官员的榜样作用,认为官吏的言传身教比法律的内容更重要。
    C.孔子认为政令、刑罚不会让人产生敬畏之心,所以必须要用道德教化、礼教规劝来改变他们。
    D.道家的教育观不强调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而较为重视靠教育对象自主去完成教育目的。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A.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B.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C.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D.一民之轨,莫如法。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第一单元课文《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提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庖丁解牛》中庄子认为做事要“依乎天理”,所说的道理是如何证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关于教育的相应观点的?

    组卷:4引用:5难度:0.2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叫遛弯儿叫散步
    赵新
          葫芦老汉从省城回到老家沟里村,正是夕阳西下落霞缤纷的傍晚时分。一下子走了一个多月,他很是想家,想念家乡的山水,想念家乡的亲朋,想念家乡的月亮,想念家乡的细雨和风,等吃了晚饭、收拾好碗筷之后,他对女人说:“你和我到村外转悠转悠,看看那小路,看看那树林,看看那沙滩,看看那河,看看那……”
          女人问:“咱们两个一起去?并着肩膀一起走?”他说:“那是当然。我在省城儿子家里,天天晚上出门遛弯儿,可惜你不在身边,一个人转来转去,就少了成色,少了滋味,少了意思!”女人摇了摇头:“意思?什么意思?你去吧,俺不去,咱们俩在一块儿瞎转悠,俺怕别人笑话!”
          他笑了:“都60岁的人啦,老夫老妻了,谁笑话?常言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装上你的手机,走吧。”
          他伸手去拉女人时,女人躲开了。葫芦没了奈何,仰天感叹道;“哎呀,就你脸皮薄!在省城的大街上、花园里,人家红男绿女,双双对对,都是两口子。人家都不怕,你怕什么?”
          女人很严肃:“老汉,那可不一样,人家是在省城,咱们是在山沟里!”
          葫芦说:“山沟里就不是人啦?山沟里的人就没感情啦?山沟里的人就矮半截啦?山沟里的人就……”
          女人说:“你别和我抬杠,反正我不和你去!”
          说不服,劝不动,葫芦只好一个人走出门来,沿着村边的小路,向滩上的那条小河走去。阳春三月,月色朦胧,小路上鸟语花香,和风习习,葫芦正在感叹自己的女人如何如何头发长见识短,如何如何思想保守时,回头之间,看见一条黑影跟在身后﹔那影子若即若离,扭扭捏捏。
          葫芦哈哈大笑。葫芦喊道:“老太太,赶快跟上来吧,还拿捏什么?我知道是你,我的那位韩大妮!”女人跑了几步,就跟上来了。女人问:“老汉,你怎么知道是我跟着你?”葫芦拉住女人的手说:“常言讲,秤杆儿离不开秤砣,有感情嘛,所以你一定会跟着我。老太太,你看这夜色多么美好,你看这天地多么辽阔,你看这山水多么明媚,你看他们两个多么亲密!”
          女人很吃惊:“谁们两个?”
          葫芦搂住女人的肩膀:“大妮,你说呢?”
          女人说:“去去去,你敢叫我的小名,你老葫芦真是长了出息!”
          一言未了,女人的手机响了,是儿子从省城打过来的。儿子问候娘的身体,问候娘的生活,问候爹到家了没有,问候爹晕车了没有,一路上是不是顺利。葫芦很高兴,正想和儿子说几句时,儿子却把电话挂了。
          葫芦很遗憾地说:“这小子,光知道他娘——我也有手机,他不打我的!”
          女人说:“你小心眼儿!儿子哪里亏待了你?”
          他们沿着小路,走过一片冒着花香的桃树林,来到了洁白细腻的沙滩上;沙滩很柔软,一踩一个脚窝窝。
          女人说:“哎呀,脚底下好暄乎,你小心点儿。”
          葫芦说:“暄乎一点好,有弹性,踩下去舒服!”
          他们走到小河边,河水很清亮;细微的波浪涌起来,层层叠叠,咿咿呀呀。又似有声,又似无声。
          葫芦说:“老太太,你明白了吗?如果只是我自己来,那是名副其实的邀弯儿,走出来走回去,很是枯燥乏味;现在咱俩来了,内容就丰富了,这遛弯儿就成了一种陪伴,一种责任,一种滋润,一种享受!”
          女人点了点头:“老汉,你是怎么想到这一招的呢,还非得叫上俺?”
          葫芦说:“我在省城学的呀。城里人能做的事情,咱乡下人就不能做吗?”
          女人说:“老汉,明天晚上咱们还出来转悠。看着那月亮,看着那星星,看着那长长的流水,我心里就宽绰,浑身就舒坦!”
          一星期之后,村主任二毛突然来到葫芦家里,开门见山、郑重其事地说:“姑父,您好,我能给您提个意见吗?”葫芦说:“可以可以,当然可以;你是主任,你随便提。”
          二毛说:“老人家,您以后晚上出来遛弯儿时,别带我姑姑好不好?您这一带呀,好家伙,全乱套了。”
          葫芦说:“等一等,你把话说清楚,什么好家伙,什么乱套啦?”
          二毛说:“我的天,您没看见吗,您这一带头,咱们村的老夫妻、小夫妻双双对对都出来遛弯儿了,黑更半夜的,出了问题怎么着?”
          葫芦说:“人家都是两口子,能出什么问题呀?”
          二毛说:“有的不是两口子,也出来瞎跑!”
          葫芦说:“不是两口子,也能出来遛弯儿呀,怎么会是瞎跑?你没看见吗,乡亲们遛弯儿时有说的有笑的,有扭的有唱的,有吹笛子的有拉胡琴的,现在咱们村热闹了,活泼了,有生气了,有气象了,你二毛脸上也光彩呀!”
          二毛高兴了:“姑父,谢谢您的吹捧,谢谢您的夸奖。这么说,您是给沟里村办了一件好事呀。”
    葫芦说:“你说呢!你40多岁的人,应该比我们想得透彻、想得周到。”
          几天之后,葫芦老汉和女人在沙滩上遛弯儿时忽然看见了二毛和他媳妇。老汉很兴奋,立在那里大声喊道:“二毛,你们夫妻俩也来啦?好,好呀!”
          二毛说:“姑父,怎么偏偏碰到您啦?我本来是坚决不来,可是我媳妇非拽着我出来,结果……我们家里是女人当家,我拗不过她呀!”
          葫芦说:“所以你就出来遛弯儿啦!”
          看了看天上的一弯月亮,二毛背着手走了过来,然后很严肃地说:“得给您纠正一下,我们这不叫遛弯儿叫散步,明白了吧?”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咱们俩在一块儿瞎转悠,俺怕别人笑话”“人家是在省城,咱们是在山沟里”,表现了女人对散步的否定。
    B.“女人”对儿子的关爱比葫芦对儿子的关爱更多,所以儿子也更关心母亲,打电话只打给母亲。
    C.小说语言质朴、富有特色,大量使用了口语化的词语,如“遛弯”“老汉”“瞎跑”“暄乎”等。
    D.小说情节生活化,与日常生活相似,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但内容又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意蕴丰富,概括了小说内容,凸显了现阶段农村村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B.最后二毛夫妻也出来遛弯,主要因为二毛媳妇拽二毛出来,二毛虽然不愿意但拗不过她。
    C.小说善于使用对话,在对话中展现人物性格,叙述葫芦老汉与女人、二毛的冲突与和解。
    D.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清新淡雅,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气勃勃的时代气息。
    (3)小说中的葫芦老汉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颇具戏剧性,从矛盾冲突的展开过程来看,呈现出“平衡——破坏平衡——新的积极平衡”的经典叙事结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组卷:9引用:1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题,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名为实,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①
     
    。所以字又称“表字”。
          名与字可以意义相近,如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都有光线充足之意;②
     
    ,如吕蒙字子明,“蒙”为不明。古人常自称其名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名字连称亦是对人尊称。
    《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由此可知,③
     
    ,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冠礼,取字。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故有“待字闺中”之说。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通过对古人名和字的分析,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请结合上文作简要概括。

    组卷:19引用:8难度:0.8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战士冲出重重封锁,获得胜利;科学家在研究中拨开迷雾,发现真相;文学家穿越现实的荆棘,抵达心灵的彼岸……人类总在不断摆脱困境,进行“突围”。
          人生会有很多困境,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挫折,和家人、同学、老师的矛盾,甚至内心善与恶、美与丑的挣扎……都需要我们去突围,走出困境,走向一片新天地。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受?或者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组卷:11引用:7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