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十五中高二(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国网络文学发轫于20世纪80、90年代,其源头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布朗大学开发的超文本编辑系统。中国网络文学的问世时间晚于美国,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后,中国开始出现本土网络文学,并迅速发展。
自中国入网的20年来,网络文学以“中国速度”在发展。据中国作协于2018年5月17日在杭州网络文学周上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2017)》披露: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络文学用户3.78亿,其中手机用户3.44 亿。国内45家重点文学网站的原创作品总量达到1646.7万种。而作为网络发源地、最大经济体、出版强国的美国,网络文学产业的发展并不强势,规模很小,也没有相关的产业延伸。至今为止,网络文学在美国发展还处于较原始状态。
美国网络文学虽然发展缓慢,却在创作风格上与中国截然相反。美国网络文学具有先锋文学的特点和开创精神。在创作上追求打破传统模式,借用现代网络技术,颠覆传统阅读体验,以超文本、超媒体、交互小说为代表。在题材上美国网络文学有其奇特的克苏鲁神话体系和蒸汽朋克风格,具有怀旧和虚构的特点。中国的网络文学在创作风格上普遍缺乏创新精神,更像是单纯地将在纸张上的创作放到了网络上,然后借助网络来传播,体现出向传统回归的特点。在题材上是儒释道、二次元、修仙玄幻、西方魔幻、都市生活、历史架空、科幻灵异、穿越异界、军事体育等多个题材的杂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迅速发展引发社会各种思潮和文化的碰撞都交融到了网络文学之中,故而体态庞大百家争鸣。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网络文学中具有大量西方色彩,而美国网络文学中却很难看到东方元素。以阅文集团旗下的起点中文阅读网2018年12月份的原创风云榜为例,排名前100中,明显地以外国文化元素为主导的小说共有17部,其中美国文化元素占主导地位的小说就有12部。
美国网络文学在文学题材、风格、方式和阅读体验上都追求创新,注重对小说阅读方式的改变,并充分借助网络媒体的新技术。美国网络文学从超文本,超媒体到近几年的对话式小说,均具有颠覆传统小说阅读方式的变革性,而中国网络文学偏重追求商业价值,注重如何在大浪淘沙的市场中存活。一言蔽之,中国网络文学追求“爽感”的阅读体验,即那些现实无法实现的愿望在小说的虚构世界中得到象征性满足,之后产生强烈愉悦感以慰心灵、宣泄痛苦。中国网络小说的篇幅长,作品通常会连载一年左右,读者的订阅、即时评论和留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章情节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网络小说都不单单是作者一人的智慧,而是群体智慧的结晶。这一种群体性的创造过程使得文章往往偏向于追求“爽感”。而描述现实苦难、痛苦、彷徨的悲剧式小说,在网络文学中屈指可数,大抵因为他们阅读的目的并不追求思想的深度和现实的严肃,而是希望得到占有感、爽快感和优越感的满足。
综上所述,我们为中国网络文学的高速发展而欣喜,同时也认识到当今中国网络文学存在着大而不精的问题。数量多并不意味着精品多。中国网络文学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提高自身质量,少些荒诞、粗俗的构思,多一些对现实的思考;少一些同质化的文章,多一些创新性的探索;少一些对阅读“爽感”的追求,多一些直面困难的勇气。
(摘编自史海兰、唐渠《跨文化视域下中美网络文学之比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网络文学起步晚于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迅速,展现“中国速度”。
B.美国网络文学产业规模不大,相关产业链少,虽起步较早,但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
C.中国网络文学的创作风格回归传统,题材涉及儒释道、历史、军事等多内容的糅合。
D.为了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愉悦感,中国网络文学在创作时完美避开了悲剧形式的小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及中国网络文学的高速发展,同时也指出了中国网络文学所存在的问题,体现了辩证的态度。
B.文章从网络文学的题材、创作风格、阅读体验三方面进行比较,论述了中美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差性。
C.文章举了起点中文原创风云榜数据的排名,旨在论证中国网络文学创作中中西文化交融的观点。
D.文章最后一段从认可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角度出发,提出进一步发展的相关要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网络文学既具有先锋文学的特点,又具备了开创的精神,这些都体现了其网络文学追求创新的理念。
B.中国网络文学中出现了大量西方文化元素,说明中国网络文学在创作风格上过于重视借鉴而缺乏创新精神。
C.中国读者对网络小说的关注影响网络小说作者的创作,所以说网络小说都不是作者伊人的创作结晶。
D.当下中国网络文学唯有切实提高自身质量,遵循规律,改革创新,拓展媒体传播渠道,才能讲好中国故事。组卷:2引用:2难度:0.7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启 示[注]
王愿坚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滚跌、跋涉,小部队终于走出了这段充满着艰难和危险的烂泥潭。
排长钟彦标踏上了一块大些的草墩,把背上的伤员/轻轻放下,抬头看了看天,西北方向,一块乌云正缓缓地漫上来。再向前望去,他的心不由得一沉。这块不过亩把地大的高地上,散散乱乱地挤着五六十个红军战士;有一多半是伤病员。一看就知道,这些人都像他们一样,是掉队下来的。有的在拍打着空空的粮袋;有的寻找着野菜;有的干脆在矮树丛间找柴火、生篝火、搭帐篷,准备宿营了;有的吵吵嚷嚷,在辩论着什么:
“谁爱走谁走,我可是不走了!”
“对,反正是赶不上大队了,明天早点走还不是一样!”
“不行!”人群里有个人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暴雨马上就到,得往前赶呀!……”
钟彦标循着这个声音望去,只见讲话的是个重伤员,他从一个临时绑起的担架上欠起身,喘息着,焦急地摆着手:“同志们!……”
可是,他那微弱的声音却被杂乱的吵嚷声淹没了。
雨,来得又突然又猛烈。西北风斜推着急骤的雨点,夹杂着指尖大的冰雹,密集地扫射过来,本来就乱着的人群,更是混乱了。
钟彦标的心急得像几把刀子在戳,在搅。他一会儿招呼伤员向他这边靠,一会儿又俯到担架上,掩住一个伤员的上半身,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分成几半。
就在这时,忽然人影一闪,一个人大步奔过来。他一边走,一边解着衣扣,然后,两手猛地扯起衣襟,用身躯掩住了两个伤员。冰雹,正在他的军帽上、肩头上和握着衣襟的双手上,四散飞迸;雨水,顺着浓黑的眉毛和胡须忽忽地流下来。这些,那人全不在意,只是叉开两腿,稳稳地站在那里,身躯略略前倾,两眼定定地注视着身前的伤员。
突然,他那浓密的胡须抖动了一下,发出了一声低沉的喊声:
“共产党员们,到这边来!”
这喊声不高,还有些沙哑,却一下子冲进了钟彦标的心。仿佛借着这喊声的冲力,他的心顿时开了一条缝,透进了一线亮光:“是呀,应该号召党员们……”于是,他深吸了一口气,和那个同志一起,齐声喊道:“共产党员们,到这边来!”
口号,由一个老党员和一个年轻党员同声喊出来,更加响亮了。他们来到了这个老同志身边,你挨着我,我靠着你,像雁行一样一字排开,筑成了一堵人墙,用那些宽阔的脊背,为伤病员遮挡着狂风、暴雨、冰雹。
看着眼前的情景,钟彦标的心头宽松了。他感激地向着那个老同志看了一眼,情不自禁地向他靠得更紧了。
老同志转过头来,低声问道:“你是干部?”
“是。”钟彦标回答,“红五团二连的排长。”
“为什么停下?”问话里透着不满,“为什么不带着同志们走?”
“这……人员复杂……不太好带……”钟彦标望着这双眼里闪着的严厉的光,慌忙低下了头。
“不对!”老同志把声音提高了,“单位再多,也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嘛!怎么能说没法带呢!”接着,俯到那个戴大八角帽的伤员身边,帮他擦抹脸上的水点。
伤员感激地点了点头、喘息了一阵,挣扎着欠起身,从怀里掏出装着一小截炒青稞的粮袋子,递给了老同志,说道:“同志,拿去,分给断粮的同志……吃了,好往前走……”
老同志没有接粮袋,却紧紧抓住了那只瘦骨嶙峋的手。
过了一会儿,老同志又说话了。话是对着钟彦标说的:“看,我们有多好的同志啊!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不好带’?”
老同志的话音更低、更沙哑了。钟彦标却从这话音里觉出了深沉的感情,得到了启发。他激动地抬起头,又看到了浓眉下的那双眼睛。这双眼睛明亮、清澈又充满着热情。
“排长同志,”老同志温和地说,“我们军队的党支部,不在营,不在团,却在连里,这是为什么呢?”
“知道。”钟彦标回答。总支部书记讲过:1927年秋天,毛主席领导着秋收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的时候,亲自在连队建党,把党支部建在连上。从那以后,红军不管怎样艰难困苦也顶得住、拖不垮,从不溃散……回忆着这历史的经验,想着老同志问话的意思,他觉得自己的心头更敞亮了。
“知道就好哇!”老同志胡须缓缓展开,笑了,“那么,现在你应该怎么办呢?”
“我应该依靠党员同志……”
“对,并且把他们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核心,一个堡垒,”老同志接过了他的话,“带领大家,继续前进,去赶上大队!”
接二连三的启示,使钟彦标的心头完全豁亮了 他猛地把手伸进怀里,掏出那个珍藏的油布小包,打开来,拿出自己的党证,然后,把手一挥,叫道:“共产党员,到这里来开会!”
他高高举起了党证,权且代替了党旗。党证上那红色印象——红星、镰刀、斧头,虽然不大,却像一簇火焰一样,鲜红、明亮,照耀着草地,照耀着会场。连伤病员在内,15个来自各个部队的共产党员,这些被饥饿、寒冷、疾病、战伤折磨着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员们,围着这一簇火焰,成了一个战斗的集体。
党员大会在庄严地进行。热烈的讨论开始了,一项项提议提出来了,一项项决议做出来了。开会的工夫,那位老同志一直注视着会议的进行。钟彦标看见,在那双明亮、清澈的眼睛里,流露着高兴和赞许的神情。
当通过了最后一项决议,老同志举起了手:“我提议,大家唱支歌!”
老同志站起来,用那充满感情的胸音唱了个起句,然后,胳膊猛然一挥,歌声,随着他的指尖爆发出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有删改)[注]本文节选自同名小说。故事发生于红军长征期间,文中老同志的原型是周恩来。
文本二:
在文学作品中再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王愿坚选择了这个当代文艺创作的重大课题,认真地进行了大胆而又有意义的革命探索。王愿坚的作品,是通过描绘毛主席和周总理、朱委员长在长征生活中的一点侧影,来展现他们的崇高思想和伟大丰采的。作家根据他们在长征途中的光辉业绩,通过自己的深入理解和思索,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辩证地统一起来,读者从中看到自己所崇敬的、所热爱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面容和身影。
(节选自陈绍华《试谈王愿坚的短篇小说》)(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来得又突然又猛烈”是对行军途中恶劣环境的描写,既烘托了钟彦标焦急复杂的心情,又暗示了上文混乱的局面。
B.小说虽以钟彦标为核心组织情节,但文中的“老同志”是关键人物,他是艰难困苦时期发挥坚强领导作用的党员代表。
C.小说对党证的相关描写细致生动,形成特写镜头的效果,突出党在艰难困苦时期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D.小说以大家高唱《国际歌》结尾,庄重严肃,体现了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并与开头的混乱形成对比,有力突出了主题。
(2)关于文本一开头部分描写暴雨来临前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彦标的心不由得“一沉”,因为他意识到暴雨将至,这么多人聚集在高地上不继续赶路会很危险。
B.战士们“散乱地挤着”“吵吵嚷嚷”等表现,表明因钟彦标的指挥不当而导致队伍陷入混乱局面。
C.呼吁大家继续赶路的重伤员是一位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的老战士,但他的意见并未得到大家响应。
D.作者采用现场实录的方式,综合运用环境、动作、语言描写来渲染气氛,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3)小说以“启示”为题,文中多次写到“老同志”的眼神、表情及语言带给钟彦标的启示,请结合相关描写,说说钟彦标从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4)文本二指出,王愿坚的作品“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辩证地统一起来”,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组卷:11引用:5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1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①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②,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镇抚渝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群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祖曰:“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承受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节选《史记•萧相国世家》)[注]①律令:法令。图书:实为图籍文书的省称。②扼塞:险要难行的军事要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
B.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
C.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
D.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
(2)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分言之,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B.布衣,指麻布衣服,借指平民百姓,黔首、庶民、黎庶、黎元、氓等也是百姓的称谓。
C.昆弟,就是兄弟的意思,同昆仲,指兄和弟。从弟则是堂弟的意思。
D.顿首,古代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称为“叩头”。其形式略同稽首。后来引申为书信语的开头或结尾,其意思如同现代书信语的“向您问好”“致敬”等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深得刘邦宠信。淮阴侯被杀后,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为保护萧何安全,命令安排五百名士兵由一名都尉率领充任相国的卫队。
B.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C.萧何是谋士、战略家。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狩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都不敢再说什么。
D.萧何眼光远大,深谋远虑。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后,将领们忙于争分金帛财物,而萧何却首先收取秦王朝文献档案,将其珍藏,为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②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疑君心矣。
(5)课内文言文翻译。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组卷:4引用:2难度:0.6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7分)
-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①出守维扬
欧阳修
平山②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①刘仲原甫:刘敞,字原甫。《宋史•刘敞传》载,刘敞“为文尤瞻敏。掌外制时,将下直,会追封王、主九人,立马却坐,顷之,九制成”。②平山: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任扬州太守,“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堂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色有无中”借用王维诗句,写登平山堂远望江南,可欣赏到美妙的远近山色,自然贴切。
B.杨柳本就寄寓离愁别恨,“手种”“别来”二词,更深化了感情的表达,凄婉感伤,深情萦怀。
C.“文章太守,挥毫万字”极写刘敞为文赡敏,可谓倚马之才,表达了词人对他的赞誉之情。
D.上片追忆昔日生活,从平山堂所见之景写到堂前垂柳;下片勉人劝己,从被送者写到送者,一气呵成。
(2)有人认为,本词开了豪放之词的先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词句分析。组卷:23引用:4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全球湿地展望》报告强调,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可提升湿地管理水平,可带来健康、食物和水资源安全等红利。据估算,全球湿地每年提供的健康、福祉和安全等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高达47.4万亿美元,可见,① 。
然而,② 。该报告警告,自1970年起全球湿地面积减少了35%,消失的速度是森林的3倍,超过四分之一的湿地物种遭到了灭绝威胁。人类活动,尤其是农业开发是造成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超过半数的国际重要湿地遭农业用地破坏。此外,③ ,极地湿地和山区湿地尤其处于危险之中,而海洋升温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和珊瑚白化严重影响湿地生物多样性以及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食物生产、生计和海岸保护等服务。
守护湿地亟需各方携手同行,亟需强化跨农业、城市发展与湿地管理部门的融合与协调。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拟南芥,常被植物学家比作“小白鼠”,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全世界有众多植物学家都在研究它。
B.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写了《沁园春•长沙》,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
C.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D.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16引用:6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最近,“小镇做题家”再度成为网络热词。“小镇做题家”是指因为出身于农村或小城镇,所以只能不断地学习、刷题、考试,通过高考进入一流高校,以此实现某种程度上的“鲤鱼跃龙门”,但缺乏一定视野和社会资源的青年学子。
“小镇做题家”本是年轻人的自我调侃:出身小镇,做题改命,却成为一些人嘲讽与挖苦的新名头,被异化成“没有能力,空会做题,书呆子式,无法适应社会”的年轻人,从而引发了大众的愤怒与批判。
对“小镇做题家”的嘲讽引发了大众的质疑,那么同学们对于“小镇做题家”这一现象有着怎样的解读?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和对社会、时代的理解,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6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