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绥化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发布:2024/12/1 0:0:2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 1.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组卷:91引用:168难度:0.5
  • 2.汉高祖发布求贤诏,广招德行贤明之人;吕后聘请商山四皓前来辅佐太子等,此后,便不断有皇帝征召士人来做官,被授予很高的官职,朝廷还常征聘文人学者到京师来做博士,皇帝亲自征聘便成为最为尊荣的仕途之路。材料反映了(  )

    组卷:14引用:6难度:0.7
  • 3.汉代名臣黄霸在任职颍川太守期间“力行教化而后诛罚”。治颍川八年“百姓乡化,孝子、悌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
    这反映出汉代(  )

    组卷:14引用:35难度:0.6
  • 4.东汉时,光武帝在宫内设中常侍、小黄门、中黄门等宦官多人,掌传达皇帝口诏,阅览尚书呈进的文书之职。朝廷虽然设有三公,但是并无实权,只是给那些有资望的大臣享受名义上的尊荣。光武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组卷:22引用:25难度:0.7
  • 5.唐玄宗开元21年,在全国士五道置采访使,以“六条”监察非法行为,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姚州,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采访使制度(  )

    组卷:59引用:37难度:0.7
  • 6.南宋浙东学派强调经世致用,主张积极改革时政。他们却否定王安石采用国家经营生产和贸易方式扩大财政收入的理财方法。尤其反对青苗法、均输法和市易法。这反映了(  )

    组卷:17引用:10难度:0.5
  • 7.明永乐年间,在殿试之后增加从二、三甲进士中选拔庶吉士的考试,所选庶吉士来源于全国各省。此后又实行各省乡试按定额录取,会试分南、北、中卷,按比例录取,并对边远落后地区给予充分照顾。这些措施意在(  )

    组卷:21引用:5难度:0.7
  • 8.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

    组卷:235引用:41难度:0.6
  • 9.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据此可知(  )

    组卷:52引用:86难度:0.6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50分)

  •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讼师,又名“刀笔吏”,是中国古代专门帮人打官司的一类职业群体。讼师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讼师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个是代替当事人书写诉状,另一个就是提供“法律咨询”,也即为当事人出谋划策,帮助其打赢官司。他们能做的只是代写诉状和出谋划策这类辅助性的工作,在“过堂”时真正要应对官员质问和对方反诘的还是当事人本人。讼师因为帮他人代写词状、教他人如何打官司而被视为拨弄是非的人,成了良好社会秩序的挑战者和破坏者,遭到官方毫不留情的打压。况且讼师大多由落魄书生转化而来,出身也不算光彩,因而得不到人们的尊敬。
    ——摘编自杜金亮《近代中国律师制度的产生及其发展——以近代东西方法律文化的交融为视角》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向西方敞开国门。随着中西通商,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日益增多。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特别是由于领事裁判权的确立和发展,外国的律师和律师制度也进入中国。在与西方打交道的过程中,由于不平等法权的存在和中国法律制度的缺陷,每有法律交涉,中国人总是处于不利地位。社会各界对改革封建纠问式审判的呼声日益强烈1906年,清末修律大臣沈家本、伍廷芳主持拟定了《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规定了律师资格、注册、登记、违纪处分、外国律师在通商口岸的公堂办案等内容,该法案虽因各省督抚的反对而未能公布实施,但却标志着中国从此开始了建立现代律师制度的尝试与努力。
    ——摘编自李卫东《论中国近代律师职业产生的社会经济动因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讼师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使晚清时期引进西方律师制度的因素。

    组卷:0引用:4难度:0.5
  •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组卷:1引用:7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4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