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甘肃省张掖市高台一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先秦两汉时的楚歌毕竟是属于音乐类的文学,它的文学体式决定了它与音乐的必然联系。宋代朱长文《琴史》卷六云:“古之弦歌有鼓弦以合歌者,有作歌以配弦者,其归一揆也。盖古人歌则必弦之,弦则必歌之。”对照先秦两汉楚歌的具体情况来看,则并非“歌则必弦之,弦则必歌之”,更多的时候是徒歌。但除了徒歌,许多楚歌是由琴来伴奏的,这让我们了解楚歌体抒情表意的基本特性。如“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孟子反、子琴张“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百里奚之妻唱《琴歌》时是“抚琴而歌”;赵武灵王梦见处女鼓琴而歌《鼓琴歌》;以与钟子期为知音而名传后世的伯牙的《水仙操》;还有载于《庄子•大宗师》子桑若歌若哭而鼓琴歌“父邪母邪!天乎人乎!”等等,均以琴来伴奏。有的虽然是当时没有用琴来伴奏的“徒歌”,但后来也收入琴曲,如《麦秀歌》又名《伤殷操》而为后来的《琴集》所收录,楚歌《阳春》《白雪》后来改为琴曲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我国的经典琴曲,都说明琴的音乐特性与楚歌的文学情调有着特殊的艺术关联。故《旧唐书•音乐志》明确说:“《礼记》《家语》云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是知琴操曲弄皆合于歌。”楚歌多用琴来伴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古琴个性化的音色与楚歌悲凉哀怨的情调相吻合。故《礼记•乐记》有“丝声哀”之说,《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亦有“丝竹之凄唳”之言,嵇康《琴赋》认为琴“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庾信《和张侍中述怀》诗亦云:“操乐楚琴悲,忘忧鲁酒薄。”也说明楚琴之音悲。近人陈思苓认为,屈宋时期的楚声用丝竹之器、清声之律,其音高而激,其韵清而秀,其调哀而伤,音乐上的基本风格是悲怨凄美,哀婉动人。当然,作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它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并非只宜于“哀怨”。但古琴的音色其低沉处浑厚、古朴、苍茫,余音绵长不绝;其高亢时清亮而又圆润,富有力度而又内含悠扬之韵,极富穿透力。因此,最适宜于楚歌的伴奏,而且最适宜于表现悲凉哀怨的情调。正因为琴的这种音乐特性最适宜于伴奏楚歌,所以琴在楚地极为流行,有关琴的典故也非常多,将楚歌改编为琴曲者亦不少,对后世影响也很大。《旧唐书•音乐志》说:“自周隋以来,管弦乐曲将数百曲……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可见古琴与楚歌有着特殊的音乐关系。自从魏晋时代,楚歌逐渐疏离音乐而成为独立的诗歌类型,其楚声音乐则主要由弹琴家来传播了。
(摘编自孟修祥《先秦楚歌的文学模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弦歌不论是鼓弦合歌还是作歌配弦,都表现出古人弦与歌相辅相成的特点,形式相同。
B.孟子反、子琴张“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等事例说明除徒歌外,许多楚歌是由琴来伴奏的。
C.楚歌《阳春》《白雪》改为琴曲,说明琴的音乐特性与楚歌的文学情调有着特殊的艺术关联。
D.陈思苓认为,屈宋时期的楚声用丝竹之器、清声之律,声调哀伤,其音乐的基本风格是悲怨哀婉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反驳《琴史》认为的“歌弦必相合“观点时,并未举例展开,而是主要分析许多楚歌是由琴来伴奏的现象。
B.文章列举的古人以琴来伴奏而歌的事例,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楚歌体抒情表意的基本特性的材料。
C.古琴个性化的音色与楚歌悲凉哀怨的情调相吻合的大量事例,充分证明了楚歌都是用琴来伴奏的。
D.《旧唐书•音乐志》里写到“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说明古琴与楚歌有特殊的音乐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大量资料论述了先秦两汉时楚歌的文学体式与音乐之间的内在规律。
B.本文列举了大量事例,如使用朱长文《琴史》中的内容,就是证明歌弦必和的例子。
C.本文作者认为古琴并非只宜于表达“哀怨”,但楚歌悲凉哀怨的情调适宜与古琴相配。
D.楚歌从魏晋时代逐渐疏离音乐而成为独立的诗歌类型,从而削弱了诗歌的价值。组卷:4引用:3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灿烂悠久,然而如果将其与整个地球漫长的岁月相比,却显得如此短暂。我们居住的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距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了。早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前,就已经有许多生灵成为地球的统治者了。
从距今大约5亿年前开始,地球上出现了一次生命大爆发,也正因如此将地球带入了显生宙(之前的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统称为“隐生宙”)的时代。显生宙之下,人们根据物种的不同特征又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三大地质时代之下,科学家们又依据不同阶段而细化出了12个纪元。
(摘编自《地球上的生物进化史,你知道多少?》)材料二
人类是地球漫长进化史中的一个时期的生物,虽然现在我们在地球上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甚至能够改变地球上的很多环境,但是在地球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存在还是比较短暂的。地球形成到现在已经有46亿年,可我们人类出现只有300万年,人类文明出现更只有短暂的6000年,这在地球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不过现在的人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能够逐步改造地球环境,甚至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将探索的目光放到宇宙之中,希望能够移民太空,来解决人类将要面临的困境。那么在未来,人类是不是不会跟地球一样经历漫长的变迁,像恐龙时代的霸主那样最终灭亡呢?
大家都知道地球的诞生其实跟太阳系的起源有着很大的联系。地球最早是由于太阳系之中的一些星云聚集,经过长时间的沉寂之后形成的一个星球,在46亿年前地球中部形成了地慢、地核、地壳等不同的部分,不过那个时候的地球并不是很稳定,表面的温度非常高,火山爆发频繁,而且还有来自于宇宙太空之中的各种辐射、紫外线冲击波等等。但是有很多的小分子落入了原始的海洋湖泊之中,经过常年累积,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分子发生了变化,逐渐形成多分子体系,在35亿年前成功地形成了原始生命体,这就是最初的生命演化过程。
随着生命的变化,地球开始逐步往平稳的方向发展,温润适宜的气候给生命体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机会,从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现在的火箭升空的21世纪人类。随着地球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地球将不断发展变化,而人类虽然现在掌控着地球,但我们的科技水平想要完全地改变地球还是不可能的。地球存在着周期性,不同的时期,统治地球的生物几乎都会灭绝。反过来人类想要进化成更高级的文明,也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地球根本不会等着我们漫长的进化,因此我们人类想要长久地生存,就必须要从宇宙太空着手,或许移民太空别的星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现在很多科学家都在试图探索宇宙之中能够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宇宙十分广阔,我们人类存在地球上的时间还比较短暂,还处于科技较低的水平,未来科技究竟能够达到多么发达的程度还未可知,因此现在不必过于忧心。纵观地球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虽然他们的命运几乎都差不多,但是我们人类与他们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我们拥有智慧,创造了文明,或许人类最终的命运,也会与他们截然不同。
(摘编自《在地球漫长的进化史中,人类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段历史罢了》)材料三:
科学家们开始探索,是否能在宇宙中找到第二个“地球”,如果地球环境无法好转,或许可以让人类在“毁灭”前提前撤离。
但是,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必须拥有“大气层”“水”等基本条件,所以,科学家在探索宇宙星体的时候,刻意制定了关于寻找符合标准星体的目标,其中行星的质量、气候以及整体结构都被列入考查范围。因此,科学家在第选二十四颗“宜居星体”后发现了“新地球”,气候更适合人类生存。
(摘编自《科学家发现第二个“地球”,气候更适合人类生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显生宙时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划分为12个纪元细化出
B.人类为了长久生存移民太空设想宇宙探索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寻找
C.(在适当的条件下)小分子发生变化多分子体系形成原始生命体形成
D.人类恐龙时代的霸主比较人类掌握着高科技突出人类会改变灭绝的命运推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叙述说明时列数字能准确、直观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材料二中“46亿年”“300万年”“6000年”三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人类文明在地球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B.三则材料都非常关注人类未来的命运。只要掌握科学技术,人类就能完全改变地球。现在最令人担心的是,人类能不能在“毁灭”前撤离地球。
C.材料二语言表述科学、严谨、准确,对暂时还无法确定的事物,使用表示推测、不确定的“或许”“几乎”等词语,准确地表达了文章所述的内容。
D.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必须有“大气层”“水”等基本条件,科学家在探索宇宙星体时,筛选二十四颗“宜居星体”后发现了“新地球”,气候更适合人类生存。
(3)根据上述材料,探讨分析人类应如何长久生存发展,简要说明理由。组卷:0引用:2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蓝旗
陈村
喧闹过去了,草屋格外宁静。泥地在吸吮着泼去的冷茶,村子里狗吠着。
油灯的光,将我的脑袋放大,投在坎坷的潮湿的土墙上,看起来像个多瘤的怪物。
有点想家。噢,不要没出息。我来了,自愿的,愉快的,像条真正的汉子,有胡子的不都是汉子。
读吧,吃了十七年白米饭的我,分不清稻与麦的我,读一遍那首“粒粒皆辛苦”,读一遍“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一遍不行,再读一遍。
被褥,铺在草包未解的两个木箱上,老乡教我的,我分不清他们。油灯下,他们的脸一样黄,一样瘦,一样疲惫。
倦了。我不清楚怎样才能打到水。免了吧,洗脸,漱口,从今以后,我是农民,农民讲究的不是这些。
一条狗飞奔而来,黑白相间的毛色,连狗头都不例外。它瞪着我,昂起头,叫声凶狠。
不不,你搞岔了,四条腿的东西,在我面前,这里的主人,轮不到你。
熄灯。
长江从远处流过,撇下一滩低低的圩地。风吹着它,雨打着它,太阳照着它,众多河渠将它化成一块块大小不等的几何图形。图中,野草葱葱茏茏。
村庄都建在土墩上,四周有树,不密。高过村子的只有三里外的大圩埂,它束着漕河,那条连接长江和巢湖的河。山,远远的,淡淡的。
清晨,我套上运动衫裤,跑到晒场做体操,活动腰腿。老乡没见过这,硬说我“有拳”,三天之后村里人人知道,我稍稍一蹲便能跃上屋顶,比鸡还轻。徒劳的解释。
劳动去。扛着大锹,排进妇女的行列,一天挣上六工分。也许还不够抽烟,但是,能不去吗?不去?为什么离家,插队在无名的村庄,孤身一人?
河水已被抽干,大鱼小鱼统统就擒。一年挖一遍的河床并未积下多少淤泥,大锹插不下去,往往须助一腿之力。我老在暗自祈祷,这一锹非碰上个硬的。甲鱼,老乡称它为沙鳖,这种与乌鱼沾亲的丑类,不闹饥馑,他们是不吃的,就同不吃蟹,不吃螺蛳。多好的乡俗!我情不自禁地赞美。
“小陈哎,沙鳌。”后朝老汉叫着,送了过来。
“大伯,难为你了。”我说,我开始学点儿当地土话。
整个生产队劳力全在为我找鳖。其热情程度,决不亚于耕种自留地。队长走过来,皱起了眉头,四八子也找到了一个,他不给我,说留着自用,老乡们没有不嘲他的。
休息了,劳力们只愿意坐下抽烟。提着篮子的串乡小贩从二房村走来,放下货篮,收进鸡蛋,交出香烟。做两毛钱生意,得赔上一大箩闲话。
奶奶们给丈夫提来了茶水。当姐姐的小丫头背来了婴孩。喂奶时没了哭声,有的只是笑声,闹声,嗔骂声。
我问后朝:“大伯,你几岁了?”
“几岁?三岁!”四八子讪笑。
“乡里人,不问几岁,问多大。”后朝说,“我五十五喽。”
看来,四八子很想和我攀谈一番,他也是读过书的,但他没敌住那笑声的诱惑,站了起来,终究没走成,因我掏出了最后一包“大前门”。后朝恭敬地双手接过,连声称谢。烟卷上烫金的“门”字,四八子瞅了又瞅,“上海佬,有钱。”他说,“我战友都知道这烟,好香嘞,好香!”
“你当过兵?”我问。
“没。”后朝无声地笑着,露出半口稀疏的黄牙,“上几年,他进了城,学了几句新话。”
我划着火柴,后朝连忙躬身站起,双手围成一个井,火灭了,我觉得,还是让他自己点的好。
我第一次注意后朝,是在进村的第二天。我理箱子,发觉饭碗碎了一个,手一挥,破碗飞进水田。
“不扔不扔,划了脚不好嘞!”后朝正扛着大锹走过。他脱了鞋,挽起裤腿。水田结了冰,碗片的落点极易辨认。他将破碗摸上来后,在我门前挖了个坑将它埋了。
我深受感动,这就是贫下中农呵!
我们七房村像个土堡,突兀在高高的土墩上。圩区多水,水多成灾。春汛时节,一旦破圩,土墩也无济于事。眼下不必为这发愁,地还冻着。充作绿肥的红花草,从我脚下一直扯到村边。从那儿驶过一头小兽。
“大伯!有狼?”我有点激动。
“哪有狼诶,我家的狗子。”
噢,我的对头,它纵身越过水渠,向二房村逼近。村里响起了狗们无组织的乱叫。
“干活了!干活了!”队长吹响了哨子。
(有删改)文本二:
难忘的“知青岁月”
欧阳文
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小姑娘们,如今都到了花甲之年了。然而,知青岁月在我们心中留下的印迹,却永远不会磨灭。这段岁月对于我们知青来说,是一种意志的磨练,更是一种痛苦的成长经历。
在广阔的天地,在选择与被选择中,我们学会了守望,学会了忍耐,更学会了坚持。因为经历了较落后的农村生活磨难,我们懂得珍惜和知足,天天起早摸黑出工,天天耕耘。在泥泞的土地上种麦、插秧、收割,这种无比的艰辛与苦难,让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名利之心就愈加淡薄,面对人生中出现的坎坷却更为坚韧。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其说是一种称呼,不如说是我们一代人共同的身份。曾几时“知青”这个词无人不知,老三届也无人不晓,现在却已经成了越来越遥远的名词了。可对这代人来说,上山下乡当知青,是我们走进社会的第一课,是我们曾经谋生的唯一选择。因此,“知青”成了那个时代的一种烙印,成了我们难忘的知青岁月,印刻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里,印刻在我们这一代人青春年华的墓碑上。
近日我看望了当年的南京老知青,看望了传唱几十年的《可爱的家乡》《知青之歌》歌曲原作者任毅,我们一起来到了他曾经插队的地方,和他面对面交谈,一起回顾了那段令人难忘的知青经历。来到当年的知青茅草屋,那时候我们知青的生活多么艰苦,看到了简朴的生活用品和农具,那就是我们曾经的生活状态。我们知青的心是相通的,我和任毅结下的情谊也是真挚的。知青的经历是苦涩的,却又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
今天我们回忆知青岁月,不是为了歌颂那段历史,而是要给经历了那段青春岁月、现已年过半百的人一个倾诉、回忆和互相亲切问候、聚会的机会。也许,每一个知青人的经历,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这样的故事,都共同折射出当年的时代印记。
知青岁月,令我回忆,令我思索,十年的农村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算长,但给我们很多启迪,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苦与甜”。虽然那个时代已经久远了,但对那一代知青人来说,永远都不会淡漠。让我们一起走过从前,更加感恩和珍惜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有删改)
注:文本一的“我”是从上海来安徽插队的上山下乡青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的“草屋”“泥地”“冷茶”“狗吠声”,营造了质朴的农村环境,体现出不同于城市的特殊氛围,流露出了“我”欣喜愉悦的心情。
B.文本一中“我”晨练被村里人传得神乎其神,说“我”稍稍一蹲便能跃上屋顶,比鸡还轻,“我”解释都没用,表现了农村的人文特色。
C.文本二的回忆,是要给经历了那段青春岁月、现已年过半百多的人一个倾诉、互相亲切问候、聚会的机会,让他们更加感恩、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D.反思知青生活那一段难忘的岁月,是当代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两则文本都丰富了知青题材的内容。
(2)陈村的小说几乎都是无故事的,他不断地通过叙述来消解小说的故事性,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试结合文本一加以体会。
(3)两则文本对知青生活都有描绘,请分析其异同。组卷:6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声传译除了广泛应用于国际会议之外,也在外交外事、会晤谈判、商务活动、新闻传媒、培训授课、电视广播、国际仲裁等诸多领域被广泛使用。
①__________,还有一种叫做“交替传译”(或“交替口译”)的翻译方式,这种翻译方式可以等待发言者讲话结束后单独进行口头翻译,因此比“同声传译”所需的时间要长一些。如果同声传译是双人舞蹈,那么,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交替传译多用于规模较小且只涉及两种工作语言的场合,如外交会晤、双边谈判、访问考察以及一些小型研讨会等。而同声传译,由于其具有不占用会议时间的优势,已发展成为会议口译中最常用的模式,广泛应用于各种国际场合。几乎所有正式的国际多语言会议以及国际组织都采用同传作为标准口译模式。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双人舞蹈”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B.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组卷:6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驾校学员抱怨科目二倒车入库太难,不是倒库不入就是倒库压线,为此很是烦恼。其实,倒车入库并不难,只要领悟了其中的道理就很简单。对于倒车入库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看点。说到看点,学员就必须了解两个原理:三点一线原理和平行原理。三点一线是眼睛、车身某一位置、地面上的标志,当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时便可确定车的位置;平行原理就是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上的运用。倒车入库时,在反光镜里看到车身与地面上的线平行了,实际上车身基本就正了。
掌握了以上两个基本原理,倒车入库就变得轻而易举。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5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