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上)联考语文试卷(1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经世致用”“兼收并蓄”“四海一家”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哲理性、实践性、交融性、开放性。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的哲理性,以“天人合一”“格物致知”为纲领。中国的“天”,不是西方的“神”“上帝”“造物主”,而是自然界、客观规律。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孟子曰:“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冬至、夏至),可坐而致也。”自然界的天地和日月星辰的运转规律,都是可以探讨和认识的客观存在。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曾子《大学》有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为知之始,“诚意正心”为行之始,是为本。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经世致用”的实践性,是以兼顾满足国家政治需要和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为特征的。中国古代产生了农、医、天、算四大科学体系。
          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目中,农业的社会地位在“士农工商”中,仅次于官宦,排在第二位。因此,“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医术以治病救人为宗旨,与儒学的仁义道德一致,称为“仁术”;儒家还认为医家治病的道理与治国理政的道理相一致。韩愈《杂说》、顾炎武《日知录》都以医学之事比附天下政事。医学为儒家所看重,范仲淹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历代知识分子很多兼通医术,致使中医药学望、闻、问、切“四诊”,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成为中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座宝库。
          至于天文算学,因“历法乃国家要务,关系匪轻”(康熙皇帝语),被视为历代王朝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天”的标志;而且“观象授时”可以指导农业生产,所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中国历代天象记录之丰富为世界之冠,历法也臻备精确。《汉书•律历志》记载,数学“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颐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传统数学经典著作《九章算术》以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分类,列举了246个数学应用问题求解,很有实用价值。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的交融性,是讲数理化天地生的和合,是讲科技、理工、文理的交融。中国古代的格致学、博物学、物理学、天文历法算术,都是综合性的科学,不像西方是分科的学问。西方近现代甚至当代科学家都推崇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交融、综合和整体性。如耗散结构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说:“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协调和协合,现代新科学的发展,近些年物理和数学的研究,都更符合中国的科学思想。”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的开放性,表现在中外科技内容和科学文化的交流上。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在中世纪通过阿拉伯西传欧洲,对近代文艺复兴、科技革命产生过深刻影响。英国著名科学史家员尔纳说:“中国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已经可以看出,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从希腊的抽象数理科学转变为近代机械的、物理的、科学的过程中,中国的贡献曾起了作用,而且也许是有决定意义的作用。”
          当然,我们在充分估计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的现代价值的同时,也要防止对其作牵强附会的解释、片面夸大其影响和作用,从而导致一些不科学的认识。今天,我们讨论科学文化,当然必须吸收从古希腊罗马到近现代欧美科学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但也切不可割断历史,忘记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存在。
    (摘编自王渝生《解码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优秀“基因”》)(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所说的“天行有常”的“天”指的是自然界,“天行有常”即大自然的运行不可逆,有其自身内在的运行规律。
    B.儒家认为医家治病的原理与治国理政的道理相同,因而直接导致经络学说等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C.在我国古代,无论是天文还是算学,都很注重经世致用,如《九章算术》中两百多个数学应用问题求解,很有实用价值。
    D.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很注重交融、综合和整体性,数理化天地生是“和合”的,格致学、博物学、物理学等学问都是综合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点明我国传统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具有哲理性、实践性、交融性、开放性四大特征,统领下文。
    B.文章在论述我国传统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的实践性时,按照农、医、天、算四大科学体系展开,层次清晰。
    C.文章除了运用了大量的引用论证外,还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有很强的说服力。
    D.文章结尾既指出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不能片面夸大,也指出不能割断历史,体现了认识的思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的“格物致知”,指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可让知识分子“诚意正心”,进而拥有家国情怀。
    B.中国历代天象记录之丰富为世界第一,这和统治者重视“观象授时”有关,也和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这一事实相关。
    C.耗散结构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认为,现代新科学的一些研究符合中国传统的科学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学术的前瞻性。
    D.中国传统科学文化是开放的,在中世纪通过阿拉伯西传欧洲,对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转变起到了决定意义的作用。

    组卷:3引用:3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21世纪的终极能源”之称的氢能,是一种公认的清洁能源,因具有重量轻、燃烧发热理想、导热性好、储量丰富、可回收利用等多重特性而受青睐,在石油、天然气、煤等不可再生化石燃料存量有限、消耗日增以及各国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加速推进能源向低碳转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当下,氢能的发展和应用成为一种战略选择。
          我国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使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至20万吨/年,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氧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实现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等目标。
          从全球来看,重工业和道路交通是全球实现碳中和的瓶颈领域,而发展新能源车也是氢能研发应用一个比较成熟的场景。如德国政府在应对疫情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拟投资70亿欧元用于燃料电池重型卡车、飞机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国际能源署《2050年净零排放:全球能源路线图》估计,2050年全球氢能需求将达到5.28亿吨,其中,交通运输领域氢能消费量占约四成。国际能源署还预计,到2060年交通运输对氢气的需求量将比2030年增长近30倍。
          可以预计,一旦发展氢能的关键技术得到突破,行业发展的痛点得以解决,氢能应用能在更大范围推广,将有利于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解决。
    (摘编自周武英《全球氢能发展方兴未艾》)材料二:
          目前,我国制氢以碳排放最高的煤制氢为主,电解水制氢仍不具规模。全球制氢技术的主流选择是天然气制氢,这主要是由于天然气制氢的成本较低。此外,由于清洁性好、效率高、成本低,采用天然气重整制氢具有较大利润空间,采用电解水制氢是当前制氢环节的研究热点,技术也较为成熟,其他新型制氢法尚未应用于大规模制氢。

    (资料来源:《深度报告:氢能源行业制氢篇》)材料三:
          作为二次能源,氢是除核燃料外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能量密度最高的一种能源,导热系数是绝大多数气体的10倍以上,说得通俗点就是,氢气不仅容易点着,而且火焰传播速度快,作为能源用在汽车等交通工具上可使发动机快速点火启动,作为能量用于火箭等航天器的发射可使飞行工具更敏捷起飞,作为动能作用于机械等生产工具可以让作业效率更高。另外,未来氢气就好像今天的液化气那样,可以通过管道进入百姓家庭中。
          完整地看,从氢的制取,到氢的储运,再到氢的交易以及分发和使用,中间还有氢能的检测与认证,氢气牵起了一条长长的产业链,其中既有相关设备的构造与投入,也有庞大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良,既有资源产业链,也有材料产业链,还有各种使用场景外溢出的商业价值。
          基于氢能的巨大使用场景以及庞大的产业链价值,氢能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成了许多国家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路径,而且上升为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占世界GDP70%的18个国家均制定了氢能发展战略。
          作为世界最大的化石能源消费国与进口国,中国开发与利用氢能的意义不言而喻。资料显示,到2020年年底,我国年产氢气达到一亿吨,为全球第一大氢气生产国。到2050年,国内氢气产量将增长到5亿吨左右,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消费占比上升至10%。需求方面,到2050年,国内市场对氢气需求量至少达到 6000万吨,中国作为全球氢能最大消费国的地位将到进一步巩固。作为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氢能将带动形成一个12万亿元产值的新兴产业。可以说,依托强大的石化、水电以及煤炭等传统产业资源以及丰厚的光、热、风等再生能源,面向巨大的市场需求,凭借战略升维与政策创新的撬动与支撑,中国完全能够在氢能国际竞争中抢占制胜高地。
          当然,从加氢枪、压缩机、储容器等关键设备,到氢密封材料、低温金属材料、高效冷绝缘材料等关键材料,我国氢制取、运输、储藏甚至使用所需许多核心技术与材料装备以及零部件目前都有赖于进口,不过,氢能的研发生产全球目前尚处初期阶段,中国完全可以通过强化自主创新实现“弯道超车”。
    (摘编自张锐《聚焦核心技术,合力推动我国氢能产业迈上全成价值链中高端位置》)(1)下列对材料中“氢能”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氢能是碳中和的产物,是一种公认的清洁能源,是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能量密度最高的一种能源。
    B.目前氢能的开发和应用已成为一些国家的一种战略选择,若关键技术被突破,氢能应用将有利于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解决。
    C.氢能燃烧发热理想、导热性好,在火箭等航天器的发射、汽车、机械作业等方面均有应用,将来还可进入寻常百姓家。
    D.氢从制取到使用可形成一条长长的产业链,这需要具备庞大的基础设施;氢能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路交通是全球实现碳中和的瓶颈领域之一,国际能源署估计,到2050年新能源车领域氢能消费量约占全球氢能总需求量的四成。
    B.天然气重整制氢之所以成为当前全球制氢技术的主流选择,是因为成本较低,具有较大利润空间;电解水制氢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C.目前全球氢气生产中,天然气制氢最为广泛,占比达到48%,电解水制氢最少,占比仅为4%,我国电解水制氢占比更少,仅为1%。
    D.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氢气生产国,也是全球氢能最大消费国,到2050年,我国制氢产业将成为创造产值达12万亿的新兴产业。
    (3)我国应如何更好地发展氢能?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组卷:3引用:3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射 击
    普希金
          我们驻扎在某小城。军官的生活是众所周知的。早上出操,练骑术,午饭在团长那里或犹太饭馆吃,晚上喝五味酒和打牌。
          在我们这个圈子,只有一个人不是军人。他三十五岁左右,因此我们就把他当成老头子。他总是郁郁寡欢、脾气暴躁、说话尖刻,这对我们年轻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身世蒙上了某种神秘色彩。他过的日子很清贫,同时又挥霍无度;他一贯步行,着一身穿旧了的黑礼服,但他的家却座上客常满,招待我团全体军官。他的主要活动是练习手枪射击。他房间的四壁被打得千疮百孔,像蜂窝一样。他收藏了许多手枪,这是他那简陋的土屋里唯一的奢侈品。他的射击技术高超,令人难以置信,如果他提出要把梨放在谁的制帽上,用枪子儿打掉,我们团里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把头伸过去。我们常常谈起决斗的事,西尔维奥(我这样称呼他)从来不参加这种谈话。我们有时问他是不是决斗过,他冷冷地回答,决斗过,但从不谈细节。我们猜想,他的良心上一定萦绕着一个什么不幸的事件,一定有人在他那可怕的枪法下成了屈死鬼。不过我们从来没有怀疑他会有什么胆怯的事情。
          可是,一件意外的事使我们大家都吃了一惊。有一天,我们十来个军官在西尔维奥那里吃饭。我们像往常一样,喝了很多酒。饭后我们便请主人坐庄和我们打牌。有个新调来的中尉因为喝了酒,输了钱,又受到伙伴的耻笑,急躁起来,他觉得自己受到莫大的侮辱,在暴怒中竟抓起桌上的铜烛台向西尔维奥掷去,幸好西尔维奥躲得快才没有被打中。我们都不知如何是好。西尔维奥气得脸色煞白,两眼冒火,站起来对那个中尉说:“先生,请您出去,您得感谢上帝,幸好这事发生在我家里。”
          我们深知此事的后果,都料定这个新伙伴必死无疑。那个中尉说,不管庄家先生准备干什么,他都愿意奉陪,说完便走了。第二天,我们正在练马场打听那倒霉的中尉是否还活着,他却来了。我们都感到很奇怪。西尔维奥却对昨天发生的事只字不提。三天过去了,中尉仍然活着。西尔维奥居然满足于中尉那种轻描淡写的解释,和他言归于好了。
          有一天,西尔维奥收到一封信,迫不及待地拆了封口。他把信匆匆看了一遍,两眼闪耀着光芒。军官们都忙于看自己的信,一点都没有觉察到。“各位,”西尔维奥对大家说,“由于某些情况,我必须立刻离开这里;今天夜里我就要动身,希望你们不要嫌弃到我家吃最后一顿饭。我也等着您。”他转过身来,对我说,“您一定要来。”说完,他便匆匆走出去了。
          饭后,“也许我们再也见不着了。”他对我说,“分手前我想向您解释一下。您可能已经注意到,我很少尊重别人的意见,但我喜欢您,我觉得,我要是在您心里留下了不公正的印象,我是很难过的。”
    “您一定觉得很奇怪,”他接着说,“我没有向那个蛮不讲理的醉酒的中尉提出决斗。我尽可以把我的克制说成是宽宏大量,可是我不想撤谎。要是我能够惩罚他而完全不会危及自己,那我决不会放过他。”
          我吃惊地望着西尔维奥。他这么坦白,使我不知说什么好。
    “事情是这样:我没有权利去送死。六年前我挨过一记耳光,而我的仇人——那个贵族伯爵现在还活着。”
    “您没有和他决斗?”我问道。
    “我和他决斗过,”西尔维奥回答,“这就是那次决斗留下来的痕迹。”
          西尔维奥站起来,从一个厚纸盒里拿出一顶镶着金边、饰着金流苏的红帽子;他戴上帽子,帽子在离额头四五厘米处给子弹打穿了。
    “决斗是在拂晓时进行的。我带了三个证人站在约定的地方。我急不可耐地等待着我的对手。春天的太阳升起来了,气温也逐渐上升。我远远地看见了他。他从容走来,军服搭在马刀上,一个公证人陪着他。我们迎了上去。他走过来,手里捧着一顶装满樱桃的军帽。公证人给我们量了十二步距离。我们决定抓阄决定谁先开枪。他永远是个幸运儿,抓了个第一。他瞄准了,打穿了我的军帽。轮到我开枪了。要他的命!他终于落在我的手里。我死死地盯住他,竭力捕捉他脸上哪怕一点点惊慌的神情……他站在我的枪口下,从军帽里拣出一只只熟透的樱桃,一边吃一边把核吐出来,一直吐到我跟前,他那无所谓的态度使我气得发疯。我想,他根本不把生死放在心上,我打死他又有什么意思?我头脑里闪过一个恶毒的念头,于是我把手枪放下了。‘您现在似乎还顾不上生死的事,’我对他说,‘您请回家吃早饭吧,我不想来打扰您了。’‘您一点也没有打扰我,’他不以为然地说,‘请您开枪吧,不过悉听尊便,这一枪您可以留着,我随时可以奉陪。’我转身对证人们说,今天我不想开枪了,决斗就这样结束。”
    “我退伍并且住到这个小地方来。从那个时候起我便苦练枪法,没有一天不想到报仇。现在这个时刻到了……”
          西尔维奥从口袋里掏出信拿给我看。有人从莫斯科写信来,告诉他,那个人不久就要和一个年轻美貌的姑娘正式结婚。
          西尔维奥说:“我现在要到莫斯科去。让我们看看,他在结婚前夕是不是还能像从前那样,若无其事地边吃樱桃,边迎接死亡!”西尔维奥站起来,把帽子往地上一扔,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像关在笼子里的老虎一样。我凝然不动地听着他的话,一种异样的、自相矛盾的感情使我激动不已。
          一个仆人走进来,报告马车已经准备好。西尔维奥紧握住我的手,我们亲吻告别。他坐上马车,马车疾驰而去。
    (节选自普希金《短篇小说选》,有删改)【注】小说创作于十二月党人(一批决心推翻沙皇政权和农奴制度的贵族出身的革命家)革命失败后。小说叙述贵族青年西尔维奥和贵族伯爵的两次决斗,最后西尔维奥把生命留给了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的独立战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写了驻扎在某小城的某团军官们的日常生活,他们聚餐、酗酒、打牌,自然而然地揭示了当时俄国军队的腐朽现象。
    B.小说开头,“他房间的四壁被打得千疮百孔”渲染西尔维奥练习之多,又用射击制帽上的梨这一略带夸张的假设来衬托其枪法高超。
    C.西尔维奥从来不参加关于决斗话题的谈话,对待提问,他也只是冷冷地回复“决斗过”而且不谈细节,可见他不想提起这类话题。
    D.在西尔维奥和贵族伯爵的决斗中,射击的目的是获得尊严,第一次决斗后,西尔维奥苦练枪法,并在之后的决斗中赢回了尊严。
    (2)在西尔维奥和仇人贵族伯爵决斗的场面描写中,作者是如何塑造贵族伯爵这一人物形象的?
    (3)突转是一种结构技巧,指在不破坏叙事作品和谐性的前提下,出现故事情节、人物行动及心理情感突然转变,即向反方向发展,令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原先的心理期待落空。试结合文本举出两例并分析其作用。

    组卷:14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言文字运用Ⅰ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刚过去的2022年,人类一直顽强地和新冠病毒作斗争。与此同时,抗原检测提取液含剧毒易炸物、核酸采样拭子含有致癌物、长期载口罩可致肺结节增大……  ① 层出不穷,混淆着我们的认知,成了抗疫路上的绊脚石。
          从德尔塔、拉姆达再到奥密克戎,过去3年,狡猾的新冠病毒一次次更换“马甲”,这也给防疫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很多人觉得,现在的新冠疫苗,只是 ②,病毒变异后疫苗就没用了。对此,专家表示,在新冠病毒变异株面前,新冠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水平可能会有所下降,即疫苗的保护效力可能会下降。不过,  ③,新冠疫苗就会为接种者构建针对新冠病毒的基础免疫力。即便病毒变异林逃脱疫苗防护屏障的能力变强了,仍然可以补打新的变异株疫苗作为加强针。如此一来,加强针就可以在已有免疫的基础上,快速激发出人体应对变异株病毒的免疫保护力。
          虽然人类以目前的力量还无法新冠病毒,但是我们应像增强对谣言的抵抗力那样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不偏听偏信,不人云亦云,用科学与理性归还真相,粉碎谣言。未来,我们要大力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将抵御谣言的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网络词语“马甲”的本义是指网络注册会员除本名外注册的其他名字的统称。文中借用“马甲”一词,另赋其义。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述文中“马甲”的含义,并简要概括它与本义之间的关联性。
    (3)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组卷:7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共同富裕
    历史时期 理念 口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起示范用,进而带动大家(全局)共同富裕,这就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突破口。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脱贫攻坚路上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坚持人民至上,促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更不是搞平均主义。从改革开放到党的二十大,党为我们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新时代的青年将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挺膺担当,奋力跑好实现中国梦这场历史接力赛。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追寻共同富裕梦”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