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新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二 鹏之徙于南冥》2021年同步练习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文言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起而飞,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庄子•逍遥游》(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榆枋而止 抢:触,碰
    B.我起而飞 決:快速的样子
    C.云气,负青天 绝:阻挡
    D.《齐谐》者,怪者也 志:记载
    (2)对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B.“仞”是古代长度单位。一仞为八尺。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跬、舍、寻。
    C.“御六气之辩”中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晦朔”是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和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象、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的变化和鹏展翅翱翔的画面。大鹏鸟要向南飞行,必须依靠海风的力量。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鸟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B.庄子用漫画式的笔触刻画了蜩与学鸠对大鹏鸟的奚落和嘲笑,其自鸣得意的口吻正表现出这两个小虫本身的可笑和可怜,亦说明“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C.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而芥草靠杯水就能负载,这是作者用来说明“小大之辩”的。
    D.《逍遥游》的核心思想,旨在说明人应当摒弃一切物累,以获取最大的自由。庄子认为,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4)把下面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组卷:2引用:2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甲)北冥有鱼(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而飞
     

    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③去六月息者也 
     

    假令风歇时下来 
     

    ⑤世人见我殊调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3)《庄子》中的鹏形象特点是什么?请概括。
    (4)这一文一诗都写了大鹏,请分析各有什么作用。

    组卷:0引用:2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昔先王之泽,至庄子之时竭矣,天下之俗,谲诈大作,质朴并散,虽世之学士大夫,未有知贵己贱物之道者也。于是弃绝乎礼义之绪,夺攘乎利害之际,趋利而不以为辱,殒身而不以为怨,渐渍陷溺,以至乎不可救己。庄子病之,思其说以矫天下之弊而归之于正也。其心过虑,以为仁义礼乐皆不足以正之,故同是非,齐彼我,一利害,而以足乎心为得,此其所以矫天下之弊者也。既其说矫弊矣,又惧来世之遂实吾说而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也,于是又伤其心于卒篇以自解。故其篇曰:“《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由此而观之,庄子岂不知圣人者哉?又曰:“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皆有所长,时有所用。”用是以明圣人之道其全在彼而不在此,而亦自列其书于宋钘、慎到、墨翟、老聃之徒,俱为不该不遍一曲之士,盖欲明吾言有为而作,非大道之全云耳。然则庄子岂非有意于天下之弊而存圣人之道乎?然而庄子之言不得不为邪说者,盖其矫之过矣。夫矫枉者,欲其直也,矫之过则归于枉矣。
          后之读庄子者,善其为书之心,非其为书之说,则可谓善读矣,此亦庄子之所愿于后世之读其书者也。今之读者,挟庄以谩吾儒曰:“庄子之道大哉,非儒之所能及知也。”不知求其意,而以异于儒者为贵,悲夫!
    (节选自王安石《庄周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穷发:不毛之地。
    B.故夫知一官 效:效力,尽为。
    C.渐渍陷溺 渐渍:沾染。
    D.然而庄子之言不得不为邪说 比:比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彼其世未数数然也 州司临门,急星火
    B.且举世誉之不加劝 幽于粪土之中不辞者
    C.盖欲明吾言有为而作 及其所既倦
    D.既其说矫弊矣 而彭祖乃今久特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言”是假借往圣先贤、先辈宿学之口来替自己说话以增强文章可信度的写法。“汤之问棘也是已”一段可理解为通过“重言”以加重论说的分量。
    B.在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后,庄子阐明正面主张,惟有“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无所待”的绝对自由境界。
    C.王安石认为,庄子把自己的书列于宋钘、慎到、墨翟、老聃诸派之一,是为了说明诸子各家的学说,都有各自的长处,会有适用的时机。
    D.对于庄子思想,王安石的看法是认同与批评共存的辩证视角,主张学庄子思想之本意而不拘泥于庄子的具体观点。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②夫矫枉者,欲其直也,矫之过则归于枉矣。

    组卷:4引用:2难度:0.6
  • 4.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节选)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达人知命。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滕王阁序》节选)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之,……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逍遥游》节选)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但以刘日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节选)
    (1)下列加点实词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命途多 舛:乖违,不顺
    B.乘化以归尽 聊:姑且
    C.云气,负青天 绝:断绝
    D.慈父见背 见背:弃我而死去
    (2)下列加点实词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所赖君子见 机:关键,要点
    B.众人 匹:比
    C.但以刘日西山 薄:迫近
    D.门衰 祚:福分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
    B.“弱冠”,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C.“晦朔”,朔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晦是阴历每月第一天。
    D.“刺史”,古代官名,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组卷:2引用:3难度:0.7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逍遥游》)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梁,庄子往见。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秋水》)(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乎内外之分 定:认识
    B.而御六气之 辩:同“辨”,分辨
    C.愿以境内 累:使……劳累
    D.惠子梁,庄子往见之 相:做相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列子御风行,泠然善也 箕踞
    B.彼致福者 而母立
    C.庄子往见 及其所既倦
    D.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有尺寸之地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起前四种人,列子能够审定自我和外物的区分,但没有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B.“无己”“无功”“无名”即“无所待”,反映了庄子对心灵绝对自由的追求。
    C.《秋水》中,庄子拒聘,讥讽惠子,说明庄子安时处顺,不慕名利,无意闻达。
    D.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来说理,想象奇特,睿智深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②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组卷:1引用:1难度:0.7
  • 6.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逍遥游》)(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 勉励
    B.乎内外之分 肯定
    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 汲汲然,急迫的样子
    D.而六气之辩 驾驭,把握
    (2)下列选项中“而”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例句:夫列子御风
    A.奚以之九万里南为
    B.摇尾求食
    C.吾尝终日思焉
    D.渔父莞尔
    (3)下列选项中对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宋荣子嗤笑他们,而没有向他们学习,这是不对的。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的懈怠。
    C.宋荣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只有无所待的人才能达到至人境界。

    组卷:5引用:3难度:0.6
  •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形容迅速往上升
    C.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游动的雾气
    D.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果然:很饱的样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鹏徙于南冥也 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B.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 表示选择,是……还是……
    C.而后乃今培风 然后才开始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后乃今将图
    A.襟三江而五湖
    B.雄州雾列,俊采
    C.或命巾车,或孤舟
    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
    (4)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莫之夭阏者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访风景于崇阿
    C.南冥者,天池也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组卷:0引用:2难度:0.7
  • 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秋水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诸崖之间,不辩牛马。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难穷也,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1)请写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秋水
     

    望洋向若而叹曰
     

    ③拘于
     

    ④此其自
     

    (2)下列句中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B.至于北海
    C.此其过江河之流
    D.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3)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顺流东行 不知何时止不盈
    B.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吾非至子之门
    C.今我睹子难穷也 犹小石小木在大山也
    D.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而看未尝此自多者
    (4)翻译下面句子。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5)苏轼散文深得庄子之遗风。请以《前赤壁赋》中的语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为例,结合你对《秋水》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组卷:0引用:1难度:0.7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逍遥游(节选)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久特闻,众人之,不亦悲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B.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C.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飞  (愤怒)
    B.怪者也  (记载)
    C.榆枋  (着落)
    D.众人之   (比)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壮丽雄奇的画卷。
    B.第三段写浅水漂浮不起大舟,杯水只能负载芥草却承载不了水杯,反衬鲲鹏能凭借大风,图谋飞向辽阔南方的逍遥自在。
    C.作者将蜩、学鸠与大鹏对比,将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对比,将彭祖与众人对比,说明它们虽然有形体大小之分、寿命长短之别,但都有所依赖。
    D.节选文字体现了庄子散文的独特风格:笔法自由,极富变化,有叙事,有议论,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充满奇特想像,富有传奇色彩。
    (4)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组卷:0引用:3难度:0.4

二、情景默写

  • 10.(1)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宋荣子面对世人的称赞和诋毁,处之泰然,原因是“
     
     
    。”
    (2)《逍遥游》中“
     
     
    。”两句写出了小年的短暂的寿命。
    (3)《逍遥游》中真正的无所待即无所凭借应该达到时空无际的境界的两句是“
     
     
    ”。

    组卷:0引用:3难度:0.8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的《逍遥游》中,连用两个问句对天空颜色的成因进行了探寻的句子是:“
     
     
    ?”
    (2)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为了论证“
     
     
    ”这一观点,先后用了芥草和水杯做了实验,强调了舟的浮动对水深度的依赖性。
    (3)庄子的《逍遥游》中,“
     
     
    ”这两句写出了大鹏要想顺利“南飞”,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先上升到足够的高度并且前方没有什么阻挡了,可见大鹏是“有所待”并不“逍遥”的。

    组卷:4引用:3难度:0.9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

  • 3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为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念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它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冥灵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它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1)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B.《逍遥游》被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相比内涵更加丰富。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他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组卷:2引用:38难度:0.6

七、话题作文

  • 34.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墨子批评耕柱子,耕柱子不服气地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说:“我将去太行山,是骑马还是骑牛呢?”耕柱子说:“应该骑马。”墨子说:“为什么要骑马呢?”耕柱子说:“好马走得快,如果走得慢了,也是应该鞭打的。”墨子说:“我认为你也是值得鞭策的。”
          请以“批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题目自拟;(3)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组卷:0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