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四十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

发布:2024/9/8 14:0:8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
            (摘自《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材料二:
          “人民性”一词指的是艺术作品中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愿望进行反映,呈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思想和基本导向。艺术作品既要反映人民的生活,更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还要体现出当代人民的时代精神,具有高度的思想特征。我们的真实生活或许是平淡的,但它反映到作品中是集中、典型、理想的,艺术创作者通过刻画形象给人们以精神震撼,体现了文艺创作中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如根据民间传说“白毛仙姑”为题材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斗争,既反映了现实,又为受到压迫的农民群众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文艺具有时代性,它代表了每个时代千千万万人民的思想追求、精神境界。艺术创作者应该深入人民的生活,在作品中表现人民的思想、情感、愿望、追求。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作品以曲折蜿蜒、惊涛澎湃的母亲河“黄河”为象征,表现出“抗日、爱国”的基本主题思想,热情赞颂了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抗日期间中国人民同仇敌忾、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暴行。从这部在国内传唱度较高,乃至在世界舞台上都极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可以看出,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引起人民的共鸣。
          民族精神其实都是历史上某个时期的时代精神,经过现代人的阐释和解读,各种时代精神具有了民族性,并最终融合成民族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我们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千百年来,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千百年文化里。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影响,涌现许多动人心弦的文艺作品,如贺敬之创作的抒情短诗《回延安》,以激情澎湃的诗篇歌颂“母亲”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表现浓烈爱国之情的抒情歌曲《走进新时代》,体现了对祖国、对人民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赞扬。这些作品都深刻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我国文艺创作者顺应时代精神、融合浓浓爱国之情的创作特征。
              (摘编自郑柯《关于艺术作品中“人民性”的分析》)材料三:
          所谓直接表现人民性,是指正面反映人民生活和表达人民思想感情的作品,历代民间文学作品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如《诗经》中的《伐檀》,就正面描绘了当时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硕鼠》既喊出了人民群众反抗剥削的呼声,又表达了他们追求”乐土”的美好理想。历代进步文人的文学作品也有不少直接表现“人民性”的篇章,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关汉卿的《窦娥冤》,都真实地描写了人民生活,反映了民间疾苦,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同情。小说《水浒传》则歌颂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展现了农民英雄的美好心灵和高尚品质,因此,这些作品鲜明地表现了人民性。
          文学作品是否具有人民性,并不在于写什么题材,关键是看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如小说《荡寇志》,作者站在反动阶级立场上,对农民起义作了歪曲的反映,其是不具有人民性的。
    (摘编自樊德三《论文学的人民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属性,文艺作品要从创作的来源、目的、评价标准等方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B.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作者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其作品就会失去活力,丧失生命力。
    C.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创作者将真实生活集中、典型、理想地反映到艺术作品,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D.民族精神由时代精神与民族性融合而成,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千百年文化中,受其影响,涌现出许多优秀文艺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只有融入人民感情、反映人民心声、符合人民审美,才能引发人民的共鸣。
    B.伟大的作品都有着强烈的时代性,这源自它们反映时代的现实,弘扬时代精神。
    C.真实反映社会问题,准确地洞察劳苦人民悲痛的内心世界,也是“人民性”的体现。
    D.文艺作品是否具有人民性,关键看其思想感情,此观点旨在纠正重视题材的创作倾向。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站在人民立场为人民创作”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重湖叠峨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柳永《望海潮》)
    B.“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C.“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
    D.“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三段论是根据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结论的一种演绎推理方式。请结合材料三第一段材料,运用三段论的形式展示其推理过程。
    (5)打工人穿着能去时装周的衣服通勤、上班,职场新人毕业就能住精装修大平层,多年全职妈妈一出手就能找到工作……近年来,有些国产职场剧剧情浮夸、人物失真,被批为“悬浮剧”。有评论说“悬浮的编剧和导演该想办法缓解观众的‘剧怒症’了”。假如你是中国电视剧产业制作协会的会长,针对这一现象,提出职场剧的创作要重视“人民性”的倡议。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倡议要点。

    组卷:8引用:4难度:0.5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唢呐
    王宇
          陈德广做梦也不会想到,一向听话的儿子,竟然瞒着他,偷偷报考了艺术专业,并且在专业考试中,因为唢呐演奏,被省音乐学院录取了。
          闷热的七月,太阳在半空中撒野,地上像着了火。陈德广吊着一张苦瓜脸,在屋里不停地兜圈,嘴里嗫嚅着:“儿大不由爹,要翻天了。”陈放站在一旁,愣愣地看着他爹,大气不敢喘。
          槐树沟男人爱吹唢呐,像是祖传的。农闲时,村头村尾,都是咿咿呀呀的唢呐声。爱吹,并不代表会吹;会吹,并不意味着能吹好。前沟的钟一鸣与后沟的陈德广是他们这一代人中的唢呐高手。陈德广吹唢呐花样多,用纸团塞一个鼻孔,会用另一个鼻孔吹唢呐。嘴里噙两个唢呐,能吹出两种不同的曲谱。玄绝的是,靠住墙,脚朝上,头杵地,倒立着,照样能吹。相比之下,钟一鸣就简单多了,眯上眼,鼓着腮帮子,悠扬沉稳,似乎只要有时间,一口气能从日出吹到日落。
          乡下人婚丧嫁娶,都要请乐队。这两人各自组建团队,年头年尾,不间断地忙碌。有一次,陈德广和钟一鸣的两个唢呐团队在迎亲路上相遇了。看热闹的人不住地撺掇,想让两个团队比一比,看谁更厉害。那会儿,他俩都年轻气盛,比就比,谁怕谁。陈德广唢呐上挑,锣鼓手心领神会。鼓面如撒了一碗青豆,骤然密集响起,从气势上压住对方。继而,陈德广鼻孔嘴唇轮番上阵,时不时来个倒栽葱,唢呐像是他身体的一部分,不管怎么折腾,都能吹出撩人的旋律,赢得一拨又一拨的掌声。再看钟一鸣那边,似乎渐入佳境,不急不躁,经典曲谱一个接一个涌出,如江河之水,不见尽头。热汗满面的陈德广心想,如再来一轮吹技表演,岂不让人笑话我只有程咬金的三板斧。于是,陈德广憋着一口气,盯着钟一鸣对吹。
          看热闹的人越聚越多,两家迎亲的主事人似乎忘了正事,并不着急着走。所有人从来没听过这么精彩的唢呐对决,就连晚归的羊群也站在路边,歪着脑袋,竖起耳朵,静静倾听。
          吹奏到第十七个曲谱时,陈德广突觉心头一热,眼前发黑,一头杵在硬邦邦的黄土路上。
          槐树沟后沟离前沟并不远,事后,钟一鸣提着两瓶烧酒来到陈德广家,进门就说:“德广哥,你说咱俩干些啥事,你倒在地上,吓坏了我,以后可不敢这样了。”说着,拧开瓶盖:“今天不忙,咱哥俩喝上几杯。”陈德广似乎早就等钟一鸣过来,他黑着脸,一句话也不说,从堂柜里取出唢呐,一下狠似一下地砸在青石板做成的锅台上。“这辈子我都不会再吹唢呐了,我还要给我的子孙们说,谁也不许吹唢呐。”
          钟一鸣眼看着唢呐碎了一地,站不是站,坐不是坐,搓着手,一时间不知怎么说才好。陈德广倒是不慌不忙,拧紧瓶盖,把两瓶酒塞进钟一鸣怀里,摆摆手:“不要再来我家了,我不想看见你。”
          隔着窗纸,烫手的阳光进不了屋,可屋里屋外一样闷热。陈德广来来回回不停地兜圈,口渴了,从水瓮里舀出一瓢凉水,“咕咚咕咚”往肚子里灌。喝足了水,他转身问儿子:“是谁教你吹唢呐的?”陈放低着头,抠手指头,没说话。陈德广把水瓢扔进水瓮里:“快说,谁教的?”陈放怯生生地抬起头,看着窗棂,说:“是……是钟一鸣叔叔教我的。”陈德广听了儿子的话,瞪大眼,喘着粗气,抓起堂柜上的录取通知书,三下两下,撕得稀烂,扔进炉膛里。
          上初中那年,陈放周末回槐树沟,一脚踏进沟口,就听见钟一鸣的唢呐声。陈放蹲在墙脚,一曲一曲地听,听着听着,竟摇头晃脑,打着节奏,嘴里跟看哼曲谱,就像极度饥饿闻到香喷喷的炖羊肉那么馋嘴。
    也不知过了多久,钟一鸣蹲在陈放身边。
    “好听?”
    “好听!”
    “想学?”
    “想学。”
    “你爹不让。”
    “我偷着学。”
          击掌,成交。钟一鸣笑了,陈放也笑了。至此,叔侄俩有了一个秘密约定,每个周末放学,陈放来钟一鸣家学吹唢呐。
          太阳落坡,不见陈放回来,陈德广心里乱糟糟的,在院子里兜圈。忽闻敲门声,门口站着钟一鸣。
    “你来干吗?”陈德广板着脸。
    “喝酒。”钟一鸣轻咳一声,“还是那两瓶,一直没舍得喝。”
    “不稀罕。”陈德广伸手就要关门,看见钟一鸣身后站着陈放,一惊,扭头回屋去了。钟一鸣跟着进屋,坐在炕沿儿上。
    “你说,咱山里娃考音乐学院,容易吗?”
    “我又没让他考音乐学院。”
    “你真行,撕了录取通知书,这下陈放不用上学了。”
          钟一鸣站起来,要走,陈德广拦在面前:“兄弟,想想办法,娃总得上学吧。”钟一鸣一脸无奈:“没办法。”
    “兄弟,别急着走,咱喝酒。”说着,陈德广打开堂柜,胡乱翻腾。
    “行了,别翻了,看看这是啥?”陈德广转过身,钟一鸣手里拿着一份崭新的录取通知书。陈德广惊呆了:“这,哪来的?”钟一鸣似笑非笑:“知道你这驴脾气,一准儿会撕了录取通知书,所以,我和陈放商量,事先准备了一份复制品。”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2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画横线的两处环境描写非常生动:第一处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天气之热;第二处用“烫手”“闷热”直接形容环境特征。
    B.“两家迎亲的主事人似乎忘了正事”,晚归的羊群“歪着脑袋,竖起耳朵,静静倾听”都从侧面写出了陈德广与钟一鸣的唢呐对决极为精彩。
    C.小说中有多处对话描写,其中钟一鸣与陈放的对话尤其简洁,寥寥数语就写出了两人交流的过程,也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D.小说中的“两瓶酒”是重要的物象,第一次是钟一鸣带酒来求和,第二次是钟一鸣带酒来商量陈放上学的事,“两瓶酒”代表了不同的心意。
    (2)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时让不同人物相互映衬,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3)小说在行文中使用顺叙和插叙两种叙述方式,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对此加以分析。

    组卷:18引用:10难度:0.6

六、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建党百年,初心始于觉醒。“觉醒”也成了今年的关键词。电视剧《觉醒年代》在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上        最佳导演、原创编剧、最佳男主角三项大奖。
    《觉醒年代》中有一群“80后”“90后”乃至“00后”,他们立志报国、追求真理,青春的朝气穿越百年,        着屏幕前新中国的年轻一代。此剧一经播出,便受到年轻人追捧。它大火的原因,是因为剧中大事遵史而行,也因为编导发力钩沉生活细节,“烟火气”正是其集中表现。
    “烟火气”是生活的柴米油盐。在北京居住的小院里,陈独秀的夫人高君曼时不时地蒸包子。当一屉包子揭笼而出的时候,那扑面的热气,很容易让人想起自己母亲在灶台前做饭时        的场景。“烟火气”使人物更真实接地气儿。陈独秀虽常有文人放荡不羁的一面,但是剧中两次谈到他为儿子炒南瓜子,成心“炒糊”,因为儿子“爱吃这口儿”。这时候,陈独秀不再是那个        的思想领袖,而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
    《觉醒年代》以独特的艺术审美,让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了更加感人的艺术魅力,让观众能见史见人,让人物有情有性,让历史叙事有厚度又有温度。
    (1)依次填入文中空缺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荣膺 熏染 挥汗如雨 言辞凿凿
    B.荣膺 感染 汗流满面 言辞犀利
    C.获得 感染 挥汗如雨 言辞凿凿
    D.获得 熏染 汗流满面 言辞犀利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大火的原因,是剧中大事遵史而行,也是编导发力钩沉生活细节,“烟火气”正是其集中表现。
    B.它大火的原因,是因为剧中大事遵史而行,也因为编导发力钩沉生活细节,“烟火气”正是后者的集中表现。
    C.它大火的原因,是剧中大事遵史而行,也因为编导发力钩沉生活细节,“烟火气”正是后者的集中表现。
    D.它大火的原因,是剧中大事遵史而行,也是编导发力钩沉生活细节,“烟火气”正是后者的集中表现。
    (3)“文人陈独秀,虽时常放荡不羁,但剧中两次谈到他故意炒糊南瓜子,只是因为那是儿子所爱,足可见为父者一片深情”,与原文划波浪线句子意思相近,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

    组卷:7引用:4难度:0.9

七、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这是一个全民刷屏的时代,刷微博、刷微信、刷淘宝、刷外卖、刷直播、刷票房、刷流量……有人说,我刷的是快捷生活;有人说,我刷的是存在感;还有人说,我刷的是日新月异的时代……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限文体(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组卷:4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