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西省高考语文调研试卷(A卷)
发布:2024/11/28 17: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历久弥新的问题。没有安全作为保障,发展就无从谈起;没有发展作为动力,安全也难以为继。只有国家安全得到保障,才能为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内外部环境,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中提高捍卫安全的能力水平,实现安全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社会治理能否持久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这是检验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的一块“试金石”。当前,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同时,也积累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例如大数据的发展方便了居民生活,但蓄积了隐私泄露的风险;网约车便利了居民出行,但增加了出行安全的风险;移动支付化解了没带现金的尴尬,但积累了“无现金”社会的伦理道德风险。电子商务、移动出行、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所引发的许多争议,本质上都是发展与安全的问题,都需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域下寻求一种动态平衡——既给新业态新模式足够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又不至于放任其野蛮生长,威胁民众乃至国家的长远利益。
安全需要发展,发展必须安全,促进二者实现动态平衡,正是社会进步的一般规律。马克思通过阐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一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逐步迈向更高级社会形态的运行机制。在这一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起初的适应,到后来的不适应,又到新的适应……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建了人类社会历史演进中发展与安全动态平衡的辩证图景。
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的鲜明特色。习总书记提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这11种安全要素相互作用又高度关联,只要任何一种安全要素面临威胁,其所产生的风险连锁联动效应则可能牵扯到其他一种或多种安全要素,进而产生结构性矛盾、系统性危机。我们既要密切关注现实可见的安全风险,还要有强有力的举措,创新全程跟踪式的常态化治理机制,应对日益显现的新型安全风险、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要坚持系统思维,在构建大安全格局中妥善应对那些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结构性风险。当前我国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社会转型分化之快与新的结构整合机制发育缓慢之间形成的不同步、不协调、不适应,必然引起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其中结构性风险就是发展和安全失衡问题的集中体现。例如,由恐怖主义导致的安全风险并非单一的境外安全问题,而是境内外安全风险相互交织而产生的综合性后果。就带有非传统安全特征的生态安全风险而言,在一定情形下,水体或空气的跨境污染有可能导致国家间关系紧张,进而使这种非传统安全风险最终演变成传统的国家政治安全风险。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中国是世界舞台上的一个大国,实现民族复兴必然要求下断创新、开拓进取,但同时又要坚决避免犯“颠覆性错误”,这就要求充分运用系统性思维,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富于前瞻性地统筹应对国家安全风险中深层次、多维度、复杂化的结构性风险。从根本上说,“稳中求进”就是要处理好“稳”这个“不变”与“进”这个“变”的关系,以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风险挑战,力图保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推动“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摘编自杨海《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光明日报》2020.12.16)(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和安全的平衡问题是人类历史的永恒话题,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安全的动力。
B.检验社会治理能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关键看是否达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
C.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既要关注现实可见的安全风险,也要积极应对逐渐显露的新型安全风险。
D.发展和安全的失衡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发生,而这些问题最终又集中表现为结构性风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大环境,指出了发展与安全动态平衡问题的重要性。
B.文章列举“网约车”“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为的是证明新业态模式已经引发许多争议。
C.文意采用举例论证,用马克思阐明社会基本矛盾的典型事例,论证了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
D.针对我国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问题,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促进安全与发展良性互动的具体措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安全因素是社会稳步发展的前提,只有首先解决了安全问题,才能谈得上发展问题。
B.新业态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寻求一种动态平衡,既要努力争取足够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又不能无序发展。
C.“安全”与“发展”是一对矛盾,人类社会的演进就是在不断地解决二者的矛盾,构建“安全与发展”的动态平衡。
D.中国要实现民族振兴,就必须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动态平衡关系。组卷:9引用:6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两山理论”的提出有其必然性和前瞻性,契合了当前时代的要求和特点,成为破解农村发展与脱贫攻坚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保护生态环境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更好地发展。生态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力就越强,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此次疫情启示我们,乡村振兴需要新业态的发展。对于乡村振兴而言,发展新业态正是既符合“两山理论”,又可以应对疫情的好方式。要抓住这样的时机,把线上购物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主要方式,真正建立乡村的绿色产业,花大力气推出优质农产品。另外,疫情也要求我们转变生活方式,发展绿色消费。我们现在需要践行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呼唤绿色生活方式。我们应该转变生活方式,发展绿色消费,让乡村从“村”到“人”都体现出“绿色”的价值内核来。
(摘自赵建军《“两山理论”契合当前时代要求》,《广州日报》2020年4月5日) 材料二: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始建于1998年,经过近20年治理建设,形成了20.5公里的市中心绿化生态长廊,该项工程还曾获得联合国人居署颁发的“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称号奖”。
在临汾城区段,跨越6公里,占地面积达10.6平方公里的汾河公园成了人们休闲的好去处。“前些年,临汾人散步只能在街道上转圈圈,现在有了汾河公园,我们拍婚纱照都不用去外地取景了”一位临汾市民骄傲地说。
多年不懈治汾,终使“母亲河”清水复流,在带来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正在显现。
文水县刘胡兰镇王家堡村的1400余亩汾河滩涂地,引进社会资本改造为900亩世泰湖,年均地下水补给量60万立方米,形成了集蓄水灌溉、水产养殖、生态恢复、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省级水利风景区。
临汾市则打破行政区划,将汾河流经的6个县(市、区)串联成线打造“百里汾河经济带”,成为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载体。目前,经济带内规划建设的园区中,18个工业园区销售收入占到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63.9%;10个农业园区有8个形成规模;5个文化旅游园区中的16个旅游景区全部实施开发。
(摘编自王菲菲等《“两山论”指导下的山西治汾实践》,新华社2016年6月7日)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实现了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战略思考。在时间维度上,“两山论”长远考虑,跳出了只考虑眼前的局限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在空间维度上,“两山论”跳出局部,从全局看局部,注重系统思维和效果集成,在全国范围内,“两山论”强化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化和成熟,注重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在实践中卓有成效,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生态环境日益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和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在国际范围内,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两山论”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上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自刘先春《“两山论”蕴含的科学思维》,《光明网》2020年8月7日)(1)下列对“两山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山论”的提出破解了农村发展与脱贫攻坚的短板,契合了当前时代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
B.“两山论”就是首先保护生态环境,其次再发展生产;生态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力就越强,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C.“两山论”注重新发展理念,强化了生态文明建设,将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引向深入和成熟,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D.“两山论”不仅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和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而且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理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防疫工作的深入,线上购物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大力推出优质农产品,让乡村的绿色内核体现出来。
B.乡村的振兴需要大力发展新业态,而新冠病毒疫情的出现,又恰好成为“催化剂”,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了新业态的快速发展。
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指导思想,我们只有因地制宜、持之以恒地实践、才能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D.“两山论”在时间维度上,注重系统思维和效果集成;在空间维度上强调永续发展,这种战略思考蕴含了科学思维,在实践中卓有成效。
(3)材料三指出,“两山论”实现了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战略思考,并且在实践中卓有成效。请结合材料二对此进行具体解说。组卷:1引用:5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花园①
许钦文 父亲的花园在这一年可算是最茂盛的了,那时蕊姊还未出嫁,芳姊也没有死。
红的,白的,牡丹,芍药,先先后后地都开了泛勃勃的美丽的花。我跟着父亲每天到花园去看,给它们灌水;有时一天去看两三次。花园门一打开,我觉着园中只有它们的花,其余的似乎不是自生自灭的野草,就是四围的园墙。它们本来都生着许多花蕊,有一盆芍药简直有十个以上,父亲要它们开的大,格外美丽,早早地把小的都摘去了,选留较大的,每盆只让开两朵。记得有一天,它们初次盛开的时候,全家的人都去看。母亲抱着槐弟;蕊姊,芳姊和娟妹相互手挽着手;梅弟跟着乳母。“这是小姐,那是丫头。”乳母用手指点了点牡丹又点了点芍药向梅弟说。梅弟就拍一拍他肥胖的小手,点一点一朵红的牡丹花,又拍一拍手嚷着说:“我要那朵小姐,我,我,要,那朵小姐!”父亲起初不允许,说是折去太可惜,我极力反对梅弟。后来梅弟因为折不到花似乎要哭了,父亲连忙把他指点过的一朵折去给他。跟着娟妹说是也要折一朵,父亲也就给了她一朵。“还有谁要呢?”父亲笑着凭空问道。这时槐弟尚小,不知道要花,只是看见父亲笑了,张着小嘴巴,露着两颗小牙,闭着眼睛地也笑,同时两个小拳头在母亲的头上只乱敲。蕊姊,芳姊和我都说还是生在盆里好;只有母亲说也要,她说:“我到花园里来不容易,让我到房里去插几朵!”父亲就为她折了一朵白的牡丹,一朵红的芍药。--母亲在家里事情最多,又因裹足的缘故,一到晚上,往往叫脚痛,到花园的时候很少。
这时还只阴历的七月二十三四,靠门口花坛里的银桂就放出阵阵的香气来了。过了四五天,靠河沿墙边的一株也就放开许多金晃晃的花瓣。二次花都特别地开得多。盆里的火桂先后开了三次。
去年掉下在种玉荷花的花坛缝里的秋海棠的种子,自行发芽,自行长成,淡红的对称的斜四边形的开了不下三十朵。蕊姊、芳姊天天早上去采摘,把它晒成花蜜,送了好多给姨母。这花坛里的玉荷花是母亲种的,父亲曾这样对我说:“这种玉荷花种在门口实在是不好看,应该迁栽到别处,不过你娘爱它,让它不动就是了”。
菊花中“玉带”和“金丝”都开放得很早,父亲最爱的紫色的“蟹爪”开得很多,“银钩”开得很大。它们盛开的时候,父亲把花架上的扁柏,刺柏,盆竹和罗汉松等暂时拿下,统统摆上菊花盆。许多朋友都来观赏,父亲亲自引导,花园里往往一天连去四五次。
素草兰开得三朵,素建兰开得五盆,还结了一支小三角柱形的青光光的兰参。父亲极爱兰花。凡种素草兰的盆上都种蜈蚣草②,冬季搬进书房。并且喜欢画兰花,这一年特别高兴,兰花也画得特别多。做了许多枕头,也都画上兰花,又题上字,由蕊姊,芳姊绣做成功。他说绣兰花蕊姊不如芳姊好,芳姊绣字也不差。给我的一个,一端有两朵花,题着“清品”两个字。另一端只一朵,题的字有四个:“王者之香”,是芳姊绣的。
我能知道的,父亲在这一年可算最为高兴,家里的人也都很快乐,可是那时何尝明白,这是最快乐的时候了!
我去秋回家省亲,父亲往外谋事去了,未曾晤面。走到阔别的花园,只有从前不注意的西湖柳和白石榴还是枝叶癞稀稀地存着,地上满是青草,盆中无非是枯枝。父亲最爱的素建兰,“反背荷花”等等,因为盆较讲究,母亲已把它们的盆收集在一起,连盆中的泥土也不见了。在门口的母亲所爱的玉荷花也只剩下几支枯枝。西湖柳和白石榴因不时有人来索去做药引,母亲特意保护,才得苟延残喘。断砖破盆,却成了六妹,八妹捕蟋蟀的特别场所。
父亲的花园最盛的一年距今已有几时,已难确切地计算。当时的盛况虽曾照下一像,如今挂在父亲的房里,无奈为时已久,那时乡间的摄影又很幼稚,现已模糊莫辨了。挂在它旁边的芳姊的遗像也已不大清楚,惟有父亲题在像上的字句却很明白:“性既执拗,遇复可怜,一朝痛割,我独何堪!”
日前梅弟由禾寄给我信:“我们兄弟三人都不能请父亲休养……父子四人的奔走,仍不能使母亲无忧于衣食!”这种痛语竟出于那时惟“小姐花”是要的梅弟,当时谁能料得到!
我想父亲的花园就是能够重新种起种种花来,那时的盛况总是不能恢复的了,因为已经没有了芳姊。
我不能再看见像那时的父亲的花园了!
(有删改)【注】①许钦文:我国现代作家,本文作于1923年11月11日。②蜈蚣草:是能大量富集土壤中砷、铅等重金属的植物,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最茂盛”引出父亲花园曾经的胜景,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与结尾“不能再看见”形成呼应,生出让人无法排解的感伤。
B.小说多用细节描写,如“梅弟要花”“母亲做糖”“芳姊绣字”等,这些细节既是作者对父亲花园的记忆,也是小说感人的地方。
C.小说写父亲对花园精心打理,“亲自引导”许多朋发来花园里观赏,“往往一天连去四五次”,表明父亲以花园为媒介广交朋友。
D.小说从“我”的视角叙述父亲花园的过去和现在,两个时期的花园景象形成强烈对比,委婉地表达出社会动荡对家庭生活造成的影响。
(2)“这种痛语竟出于那时惟‘小姐花’是要的梅弟,当时谁能料得到!”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句话中包含了怎样的心情。
(3)“父亲的花园”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组卷:13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李华是一名记者,想去妹妹所在的城郊著名的温泉村小李庄游玩。原定1月15日(周五)去,还没成行,周四早上刚上班就看见妹妹发来一条短信:“姐,今早一游客叔叔核酸检测阳性,将隔离。”李华出于职业敏感,认为应该马上把这条短信扩写成新闻稿送审。假如你是李华,请你将李华妹妹的短信扩写成一则新闻稿,要求75字左右。
组卷:15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部经典影片即将结束放映时,突然在银幕上出现一段话:下面播出的是影片制作时被删掉的镜头,我们在向这些演员致歉的同时,也请观众记住他们的名字。
观众们发现,这些演员都是群众演员,他们中有天真可爱的小孩、鹤发童颜的老人、正在执勤的警察、打扫卫生的清洁工人……令人难以置信,向来以追求最大商业利益为目的的制片方,竟然愿意留出长达5分钟的播出时间,专门介绍这些一闪而过、最后被删掉的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其实,这是导演与制片方做过沟通之后的结果。
如果你是这名导演,你会怎样说服制片方执行你的想法。请你给制片方写一封建议书。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