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陕西省宝鸡市教育联盟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2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国学术界使用“古典学”这个词,是晚近的事,大家对它的理解恐怕并不一致。我所理解的“古典学”,系指对于蕴含着中华文明源头的先秦典籍的整理和研究。我们过去虽然没有用“古典学”这个名称,但是实质上,古典学早就存在了。发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经学,就属于古典学的范畴。
经学与政治相结合,在古典学中占据统治地位长达两千年。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结束了这个局面。“五四”以后,对包括先秦典籍在内的传统文化,知识界有不少人持简单的否定态度。几乎与五四运动同时,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学术界兴起了怀疑古史和古书的思潮。这种疑古思潮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到了顶峰。疑古派(或称“古史辨”派)成为商代之前的故事研究和古典学研究的主力。在将传统的上古史大大缩短的同时,以前代学者的辨伪工作为基础,大大扩展了对古书的怀疑范围。很多一般认为属于先秦的古书被认为是秦汉以后的伪作。他们的古典学对传统的古典学的冲击是巨大的。疑古派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他们的疑古显然过了头。
新中国成立后,在学术界,疑古派怀疑古书的很多看法,也仍为不少人所信从。改革开放以后,大家对传统文化才有了比较全面、比较正常的态度。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明显加强。很多有识之士指出,我国人民(包括广大知识分子)普遍缺乏人文素养,甚至对作为本民族文明源头的先秦典籍中最重要的那些书(也被称之为“原典”),也茫然无知,或知之过少,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严重问题。发展古典学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我们不能照搬在很多方面都早已过时的传统古典学,也不能接受那种疑古过了头的古典学,必须进行古典学的重建。
出土文献对古典学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代的“孔壁古文”和“汲冢竹书”就是明证。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战国至汉代的墓葬里,陆续出土了大量文献资料,其中包含了很多珍贵的先秦典籍(有些是已无传本的佚书)的抄本,下文把这些抄本简称为“新出文献”。从总体上看,它们对古典学的重要性已超过了“孔壁古文”和“汲冢竹书”。新出文献既是古典学的重要新资料,也是相关学科的重要新资料。要进行古典学的重建,必须更快、更好地开展新出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而为了支持有关学科的发展,也需要更快、更好地开展新出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当前,在这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而真正能担负起新出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的人才却相当缺乏。希望有关部门能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大力支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
(摘编自裘锡圭《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古典学”之名,但是有这门学问,它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源头。
B.作者所认为的古典学是对先秦典籍的整理和研究,其发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经学。
C.以怀疑古史和古书为思潮的疑古派是“五四”以后在西方学术思想影响下兴起的。
D.新出文献指新中国成立后,在战国至汉代的墓葬中出土的珍贵的先秦典籍的抄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先表明自己对古典学的理解,然后自然引出下文对其发展状况的论述。
B.文章按时间顺序阐述了古典学的发展过程,旨在突出重建和发展古典学的必要性。
C.文章分析了疑古派在古典学研究中的地位,既肯定其价值,也指出其疑古过头的问题。
D.文章最后一段提及“孔壁古文”和“汲冢竹书”,是为了证明新出文献比其他文献更重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后,知识界普遍存在着简单否定传统文化的现象,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现象才有所改观。
B.疑古派对古典学造成巨大冲击,极大扩展了对古书的怀疑范围,很多所谓先秦古书的年代被推迟。
C.发展古典学迫在眉睫,但我们要注意既不能照搬传统古典学,也不能接受“疑古派”那种古典学。
D.当前重建古典学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缺乏专业人才,有关部门需要采取特殊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组卷:6引用:5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编写的最新版《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人数至少新增约8300万,甚至可能新增1.32亿。
对于中国而言,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全国夏粮生产数据显示,全国夏粮生产再获丰收,产量创历史新高,粮食安全有底气,但并不代表可以肆意浪费。“舌尖上的浪费”,不仅是对粮食资源的消耗,也给环境保护、垃圾处理等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负担,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饮食消费互相攀比,公款消费铺张浪费,为了面子或排场大量点菜进而造成人为浪费等问题比比皆是,“光盘行动”的推行也仍然任重道远。
制止餐饮浪费,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公众对粮食安全的危机意识,在全社会推广崇尚节俭的良好风气。另一方面,也要出台减少食物浪费等相关法律规定,积极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坚决制止公款消费中的浪费行为,持续推进“光盘行动”。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我们更要居安思危,对粮食安全始终保持危机意识。中国粮食安全有底气,也容不得任何“舌尖上的浪费”。
(摘编自《中国粮食安全有底气也容不得“舌尖上的浪费”》,央广网2020年8月12日)
材料二:
我国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已经实现“十六连丰”,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多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但是,我国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粮食增产面临的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粮食稳产增产难度日益增大,粮食将长期处于紧平衡。
我国粮食产后浪费严重。除了餐饮环节的浪费外,在储粮环节,有些地方农户因为储粮方法落后造成的损失高达8%;在流通环节,粮食物流企业仓储、物流、装卸、搬运等设施落后,粮食抛撒损失严重;在加工环节,粮食企业过度追求精加工,造成粮食加工成品率低。据有关科研单位和专家测算,仅农户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每年损失浪费的粮食,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
在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的当下,要大力推动建立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全民参与、社会协调推进的节粮减损新机制,努力形成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科学健康的粮食流通方式。
(摘编自刘慧《弘扬节俭美德 杜绝粮食浪费》,《经济日报》2020年8月13日)材料三:
菜篮子、米袋子,是百姓关注的话题。特别是今年,洪涝灾害引起了社会对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的高度关注。
“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对早稻单产产生了影响,不过今年早稻播种面积增加较多,目前总的判断早稻有可能丰收。”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今年夏粮产量比去年增长0.9%,为全年粮食增产奠定基础。
从整个粮食生产看,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70%以上。目前看,60%秋粮在北方地区,受洪涝影响相对较小。付凌晖表示,近几年农业投入加大,国内抗灾减灾能力增强,全年保持粮食生产稳定有条件、有基础。
(摘编自《经济稳定恢复,向好态势持续》,《人民日报》2020年8月15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我们对待粮食安全始终要有危机意识,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同时也要重视粮食的节约问题。
B.我国的粮食增产不仅受人口众多而土地资源有限的突出矛盾限制,还要承受来自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
C.粮食企业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追求精加工的行为致使粮食加工成品率低,造成粮食的大量浪费,企业需要认真思考改进的方法。
D.2020年的洪涝灾害不仅引起了社会对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等问题的高度关注,也引发了百姓对菜篮子、米袋子等民生问题的关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新版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2020年饥饿人数可能新增1.32亿,这意味着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挑战,情况不容乐观。
B.从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我们应该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这是因为饮食浪费会给环境保护、垃圾处理等工作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C.由于饮食消费互相攀比,公款消费铺张浪费,为了面子或排场大量点菜进而造成人为浪费等问题不能避免,“光盘行动”无法持续推进。
D.洪涝灾害对我国秋粮丰收的影响较小,这是因为六成的秋粮生产区在北方,并且国内抗灾减灾能力的增强保障了全年粮食生产的稳定。
(3)我国要做好粮食安全工作,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组卷:4引用:7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好事儿
[以色列]埃特加•凯雷特 一个流浪汉来到阔太太达拉身前,问她要点儿钱买咖啡。达拉钱包里一枚硬币都没有,只有一百美元纸币。如果能找到一张十美元甚至二十美元的纸币,她也会毫不犹豫地递给他,但一百元对她来说似乎给多了,也许他接受起来会有点儿窘迫。
在街上,流浪者和普通人之间有很明确的交际规则:彼此礼貌地交谈;不要对眼神;不要问姓名;不要施舍多过二十美元。二十美元之内都属于慷慨的范畴,但超过那个数字,就是博眼球了,是试图打动或逼迫接受施舍的人说出“太太,您真是个好人”,否则他们就显得忘恩负义。
达拉不想打破这个规则,因此,她说:“你在这里等我一下可以吗?我去蔬果店把钱破开。”
“他不会帮你破钱的,”那人说,“他们从来不帮任何人破钱,也不会给你倒水,或让你用一下厕所。”
“别麻烦了,你是个好人,”流浪汉接着说,“不过我大概不是第一个对你这么说的人。”
“你是第一个对我这么说的人,”达拉说,“我给了我父母和哥哥很多帮助,可他们没一个说过我好,或是对我表达过谢意。”
“这也太差劲了,”那个流浪汉说,“你会觉得自己像个奴隶,一个只有在拒绝满足他人愿望时才有存在感的人。”
阔太太点了点头。流浪汉说:“我请你喝咖啡吧。”但阔太太不想喝咖啡,除了自己家,她哪儿都不想去,因为那是她唯一可以关起门来痛哭的地方。但是,她不想伤流浪汉的心,不想让他觉得她在摆架子。这些“不想”混合在一起,最终成为一个拥抱--一个出人意料的拥抱。随后她把钱包里所有的现金都递给他,有七百美元,她丝毫没有考虑这看起来会显得怎样,或打破了什么规则。那个男人说:“太多了。”她说:“不多,这个数刚刚好。”他收下那些钱,她又抱了他一下,随后离开。
她原本为了尽快回家想叫辆出租车,但现在尽快回家已经不是当务之急。她想享受一下这个特别的日子。再说,她手边也没现金了。所以她一路走了回去,脚下穿着吉米•周牌的红色高跟鞋,每一步都仿佛踩在云端。
后来,她和朋友们谈起这件事,谈起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的感觉,谈起随心所欲的快乐,谈起送出七百美元后对方说:“达拉,感谢你,你心地真好。”提起上一次听别人这么说是什么时候,她们马上就明白了。她们也想获得这种感觉。她们都厌倦了被丈夫拽去参加气氛沉闷的慈善晚会。她们希望从悲惨处境中拯救了一个人后,能看到对方的神情--感觉对的话,甚至可以来一个拥抱。她们希望看到他涕泪横流或感谢主把她们带到他面前,仿佛她们是圣人,而不只是阔太太。
达拉带着两个朋友,开着她的银色迷你库柏去了城市南边。她们看到一个流浪汉,凯伦抢先走上前去,靠近那个男人,往他的一次性塑料杯里投进一千二百美元。男人看到一沓百元纸币,他沉默不语,只是定定看了她好久,又点头说了一声谢谢。那晚,凯伦躺在床上,闭眼回想那个男人点头的瞬间,她感到浑身颤抖。已经很久没有人用这样的眼神看她了。
她们又如法炮制了几次,虽然再也没有第一次那么强烈的满足感,但心情依然不错。而拿了钱的人心情也不错。没过多久,凯伦就想出了一个点子:通过手机应用软件来做这事儿。
这个点子很聪明。这个软件可以处理人们上传的关于流浪汉的所有数据,能告诉你该去哪里找到离你最近的最需要帮助的人。人们纷纷用起这个软件。《时代周刊》采访了她们,各色人等都想找她们收购这个公司。她们拒绝出售,但最终同意把它转让给马克•扎克伯格--条件是他必须将软件获取的所有收益捐赠出去,而不是占为己有。
她们给自己的App起名为“日行一善”,但扎克伯格立刻改成了“好事儿”,更简洁,也更抓人眼球。几个月内,它成了大热门。
六年后,就在同一家商场外,达拉碰巧遇见了她在街上拥抱过的那个男人。她和丈夫几周前刚刚签署了离婚协议,但当那人问她近来可好时,她说一切都好。在道别之前,她打开钱包,想再给他点儿钱。
“我现在不是流浪汉了,”他微笑着说,“你已经为我做了很多。你给了我钱之后,我开始自律,戒了酒,现在我在社区活动中心教课。我的姑妈前两年去世了,留给我一小笔遗产。”他一边说,一边在她面前挥挥手,给她看他手指上的金色指环,“我还结婚了。猜猜怎么着?我们刚刚有了一对双胞胎女儿。”
达拉站在原地,手里拿着钱。
“我已经不再需要接受施舍了,”他半是抱歉地说,“过去确实需要,但现在我的条件已经好多了。”
“拿着吧,”她涌出泪来,恳求他,“请拿着吧。算是为了我。”
她手里拿着几百美元--她不清楚到底拿出来了多少钱,数都没数--直到她呜呜咽咽地哭出了声,他才接过钱。
(选自《银河系边缘的小失常》,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插入交代流浪者和普通人的交际规则,补充解释了上文阔太太达拉犹豫的原因,引出下文达拉和流浪汉的进一步交流。
B.小说前半部分流浪汉和阔太太达拉的对话,包含着流浪汉对达拉的感谢之意,也暗示出社会的冷漠和达拉家庭关系的复杂。
C.画线语句运用心理描写,突出了凯伦施舍穷人得到感谢后内心的激动,也反映出她在现实生活中精神空虚,没有人生价值感。
D.小说引入扎克伯格这个现实中确实存在的人物,使情节更加具有真实感和时代色彩,也体现了小说对上流社会的讽刺意味。
(2)结合达拉和她朋友施舍穷人的经过,简要概括达拉的生活状态。
(3)小说结尾安排达拉六年后再次偶遇当年那个流浪汉的情节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组卷:5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10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发布消息称,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并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感染。以往在外包装检测出来是病毒核酸,相当于病毒的残骸,活病毒相比于病毒“残骸”的传播性更高。中疾控表示,普通公众接触或食用冷链食品的感染风险很低。感染风险人群主要为冷链物品从业人员。组卷:1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创文”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是指市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该称号是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一个。人们普遍认为借助“创文”这一活动的推动,能极大地促进市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有人担心“创文”只是短期活动,且可能更注重形式,会造成一定的时间、精力、物力的浪费,对市民素质的提升不能起到长久的根本的推动作用。
也有人认为市民素质的提升既需要借助“创文”这一外在推动,也需要市民自己从内心深处意识到素质提升的必要性、重要性,并自觉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去,才能有长久的成效。
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的思考和感受,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1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