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4课 荷塘月色》2022年同步练习卷(7)
发布:2024/12/6 7:0:2
一、选择题
-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组卷:2引用:5难度:0.8 -
2.“月送花香浮小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下联中最好的一句( )
组卷:107引用:13难度:0.7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组卷:13引用:5难度:0.9 -
4.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重温同学情,在毕业十周年的聚会上,同学们谈笑自若,交流着毕业以来的境况。
②《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③在世界各国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食物都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④科隆市新年夜发生的耸人听闻的群体犯罪事件,再度引发德国民众对外来难民的恐慌情绪。
⑤她没精打采的,连头发都无心打理,有的头发直直地挂下来,有的则乱七八糟地盘在头上。
⑥中秋之夜,明月高挂,偶有一片轻云飘来,仿佛给月亮蒙上了一条面纱,真是别有风味。组卷:142引用:7难度:0.8 -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____.像一位开朗的小伙、活泼的姑娘,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迎接朝阳和大海。
①几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
②溪流蜿蜒,如一条银蛇
③小池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
④时隐时现,游向远方
⑤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晃动。组卷:79引用:15难度:0.5 -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他却以作家灵敏的触觉去感受它,观察它,品味它,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①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
②朱自清曾说,作家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
③在那诗情画意里,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
④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画面立即呈现在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
⑤荷塘就在清华园里,是作者“日日走过”的,可谓“平常身历之境”了。组卷:146引用:11难度:0.9
四、文学类阅读
-
17.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够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命了。
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
⑥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⑦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摩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
⑧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
⑨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⑩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⑪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1997年9月16日
(有删减)(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几颗外壳呈黑色,极硬的洪湖莲子投入池塘,怀着希望和忐忑,期盼莲子在淤泥的包围中慢慢萌芽。
B.历经两年的期待,在第三年出现奇迹,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作者内心得到一丝慰藉但还是略感失望。
C.第⑨段写作者坐在塘边观绿肥红肥,观莲瓣坠落,内心宁静,这是作者对生命的深刻体悟,也是一种超然之态。
D.在冰下冬眠的荷花,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这是作者的独到之思,也流露出作者的失意感伤。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一年一年地翘首祈盼,几棵弱小的莲子,就在这关注、企盼中慢慢长叶,作者尽情的渲染为下文荷叶满塘蓄势。
B.莲子、荷花的生存状态与作者的心境、情绪融合,成为作者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者为我们创设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C.本文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文章语言清新俊逸,行文平易晓畅,直白中蕴蓄着哲理,情感朴素真挚,令人感动。
D.《荷塘月色》写月夜荷塘的静态,力求描绘出物境之美;本文写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成长动态,重在表现莲荷的高洁顽强。
(3)作者在第⑦段阐发了对生命的感悟,请结合文本谈谈这种感悟由何而来?组卷:16引用:3难度:0.5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 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他的一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写得太慢。《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他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理工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朱自清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他的日记几乎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困史。
“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昆明时期,物价奇高,他不得不开源节流。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的文字;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至于开源,则是拼命写文章、做兼职。
1945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当时,法币急速贬值,到1948年的时候,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朱自清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国民党政府为了平息高级知识分子的怨气,向他们派发一种配购证,可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美国支援的面粉”。清华大学学生吴晗和其他人为了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号召大家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
《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写好了,要征集签名。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并愤然地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年8月,朱自清的体重仅有38.8公斤。1948年8月12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了他的遗言。
朱自清去世时,钱包里仅有6万元,这点儿钱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
一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致哀。友人是这么评价他的--“纯粹的君子”(沈从文)、“最完整的人格”(李广田)、“完美的人格”(叶圣陶)。
(有删改)【相关链接】
《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原文:“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自清写作时,先斟酌后动笔,为了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为“蝉鸣”的细节,他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又两次实地考察,还为此专门写文章。
B.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设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为清华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C.为了明志,朱自清不惜改名,且以“佩弦”为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并用每天写日记的方式来坚守自己改名的初衷。
D.朱自清退回配购证,弥留之际留下遗言,拒绝美国的救济粮,没有向贫困低头,也没有向权贵低头,在贫病交迫中溘然长逝。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朱自清的一生比作弦和发条,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朱自清认真严谨、严格自律的性格特点。
B.文章构思精妙,分别从坚持学习、做事认真、有原则、做人有傲骨等方面给读者展现了朱自清短暂而富有丰富内涵的一生。
C.文章用词巧妙,“匆匆而去,背影长流”,表达了对朱自清去世的悲痛和对其高尚人格的敬佩,也将其名作暗含其中。
D.作者引用传主自己的话和叶圣陶、沈从文、李广田等名家对传主的评价直接表现其做事有原则、做人有气节的形象。
(3)文章题目是“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可以说朱先生的人格因“生不逢时”而显得更加完美。请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理解。组卷:22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