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语文试卷(1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式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坚固和不可动摇的性质。但是,当人体验乡愁的时候,显然是把自己置身于故乡之外的,是把故乡作为一个反观、反思或者是眺望的对象。这意味着,在中国,虽然传统农耕生活将人固着于土地,但一个悖论仍然存在,即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的前提。
          ②一般而言,乡愁是围绕着个体的情感经验被建构出来的,似乎只关乎个人的经历。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讲,乡愁的意义绝对不仅止于个体,而是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从中国历史看,中华民族之所以有这种恒久的维系自己文明的能力,显然不是因为私人性的对历史的回望,而是在文明的整体进程中,形成了这一民族关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今天,人们习惯于将中华民族称为文化共同体,认为文化价值共识是让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但更深层的原因仍然是存在的,这就是民族共同记忆。中国文化的乡愁,就是在这种民族共同记忆中得到了奠基。当然,也正是有这种民族性的乡愁在,中国文明虽然代有变化,但总体上保持了历史连续。
          ③中国式的乡愁是一个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在核心处,它指向血缘,即从对父母的牵念中获得关于乡愁的原初经验;其次是父母所居之地,即父母所居,便是故乡。以此为背景,它进而被放大为亲族和家国概念,放大为“四海为家”或“四海之内皆兄弟”,甚至最终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以上序列使乡愁成为一种圈层式结构,它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这是人从血缘共同体逐步迈向人类共同体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以普遍理性克服情感本能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诗的逻辑逐渐演变为哲学的逻辑。但显然的问题是,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也就愈益导致个体的情感无处安放,并由此生发出无家可归的虚无感和悲情意识。
          ④乡愁作为情感表达是直观的,但它背后却潜隐着社会政治变革的强大促动,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的乡愁性质也是重要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再次巨变的时代,城市化步伐加快,传统乡村文明日益递变为城市文明,这种社会巨变必然重塑人们的乡愁。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新问题就出现了,即当代中国城市建设能不能有效承载中国人的乡愁。传统乡村因为自然环境的独特以及建筑形式的多元,往往具有高度的可辨识性。但现代城市不一样,它的建筑基本上是同质化的,这就必然导致乡愁寄寓对象的模糊,甚至容易让人产生无家可归之感。这也意味着加大现代城市形象的可辨识性,在单向度的空间展开之外添加上时间、历史和人文的深度,将极为重要。或者说,让城市变得更个性、更人文、更有历史感和地方感,将是它成为乡愁寄寓对象的必备条件。
    (节选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有删改)      材料二: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民进城,既离了“乡”,也离了“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联结纽带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社会中,作为不同个体之间联结方式的血缘、地缘,已不能满足社会现实和个体生存的基本需求,越来越多的人经由职业、爱好、性别、年龄等多元因素组织起来。但是,人们由乡村进入城市,在文化上可能仍保留着原有的文化和价值认同,其生命的意义仍在乡村。如红白喜事的往来、人生情感的寄托、春运不远千里回家过年等,仍与“乡”与“土”有关。在此阶段的“乡愁”正处于从“传统乡愁”到“现代乡愁”的过渡,因而兼具二者的某些特点,但也有与众不同之处,承载主体是在城乡之间不断流动的农民工群体;客体特征兼具“传统乡愁”之有形、具体、确定与“现代乡愁”之无形、抽象、非确定;主观体验上则因在城乡之间不断游走而与家人分离,既离不开城市,也离不开乡村,由此生发“有家难归”“有根难依”的情感体验。与工业化、城市化相应的,是大量“乡村”的消失,无论是政治经济学层面,如“合村并居”与外来人构成的“产业村”,还是社会伦理学层面,“乡”或“家”的原有意涵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这种乡土变迁对既有生活方式、联结纽带、伦理规范等的挑战,成为一种共享的特定时代氛围,赋予人们以某种相似的生活感受、主观认知和情感体验,这为特定个体或群体的“乡愁”扩展为近乎全社会共有的“乡愁”提供了外部条件。
    (节选自《“现代乡愁”的社会性基础》,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的性质。传统农耕生活将中国人固着于土地之上,使得中国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
    B.一般而言,乡愁似乎只是关于个人。但是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乡愁的意义不只止于个体,它还是一种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
    C.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再次巨变的时代,传统乡村文明转变成了城市文明,城市化的社会巨变必然重塑人们的乡愁,我们将面临新问题。
    D.大量农民工进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方式和联结纽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命意义也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主要论述了城市化发展促进乡愁发生变化,不过二者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B.中国文化的乡愁建立在民族共同记忆之上,这是中国文明在总体上保持历史连续的原因。
    C.为了留得住乡愁,现代城市在建设时要考虑到人的情感需求,加大城市形象的可辨识性。
    D.针对城市流入群体举办的优秀乡土文化活动,可以让他们在精神上找到寄托乡愁的对象。
    (3)为了更好地了解过渡阶段的乡愁特征,你所在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本市的外来务工群体开展访谈调查,以下问题不适合出现在访谈中的一项是
     

    A.在城市生活后,家乡是否有你牵挂的人或事?
    B.你是否会积极参与所生活的社区组织的活动?
    C.你对农村儿童失学的现象有哪些看法和建议?
    D.你对在城市生活的哪些方面还有更多的期待?
    (4)文中画横线部分,在论述人们缺乏归属感的原因时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请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一所提到的乡愁的“圈层式结构”的理解。
          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组卷:12引用:4难度:0.5
  • 2.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乡村悟语

          雨后的田野小路上,雨水早已被泥土吮吸殆尽,大地如浴后的肌肤,微张毛孔,柔软细腻,散发着醉人的湿润芬芳。
          路旁,仍有经冬的小草倔强地招摇。桔树们挺直了腰杆沐浴着初春的阳光,似乎还沉浸在秋之丰收的骄傲里。偶尔有料峭的春风拂过,但在阳光的抚慰下,却让人并不感到寒冷。
          正是油菜花开的时节,遥遥望去,灿烂的金黄从远处碧蓝的天际汹涌而来,直扑胸襟,简直要将人也融化浸染成一色。我想,经春之后,又该是油菜籽出油的时候了吧。
          满头白发的父亲,欢快跳跃的儿子,还有我,漫步在空旷的田野里。在时光之眼看来,我们也许无意中走成了一个以基因和血脉为轴的梯形。
          父亲一边走着,一边向我介绍自家每块土地的收成,提醒着我同它们之间的历史。儿子一边跳着,一边拿着采摘的各种叶子,在我眼前晃来晃去。他们,都有自己关心和期待收获的世界。
          我的思绪,却像小时候一样,在这片熟悉的田野里疯跑。

          如果不是从小就持着努力的护身符,然后一步一步地走离故乡,直到辗转到小城工作,这一片田野,原本可能还是属于我的。
          不过,这也许只是我的一厢情愿。我也可能走到了更远的地方,只能在异乡的城市边缘踟蹰怀想,用流浪的方式,追逐着关于故乡、童年和田野的回忆。在时代和命运的劲风席卷下,谁能清晰地明了,自己最终将飘落在哪一个角落?
          生命就像一颗松子,偶然落地、悄悄萌芽,寂然生长,然后站立在丛林之间,隐藏于碧绿的汪洋。
          路旁的田埂和土地上,不时可以看到匍匐于地、独自开着的小花,在阳光下的微风中瑟瑟地颤抖。它们,茎叶虽然柔弱,却能不畏严寒,独处一隅,随意而安,静享独自绽放的欢喜。在孤芳自赏的情状下,天地在它们那里,是否会变得更加小而精彩?
          刘再复说,导师,常常是脚下与身旁的小精灵。想起这些田野里的花草,我的内心就充满感念,变得平和柔软。

          每次回到故乡的小村,我都会从心底萌生一种触动和纯净的安详。那一线深藏的触动和安详,虽在刹那闪现,却被我暗自捕捉收藏,令我油然而生惶惑,恍如初生,似又回到了生命的原点。
          这个原点,其实不是抽象的。我之呱呱坠地而诞生的老屋,现在就废置在村子中央,只是屋瓦稀疏,房柱腐蚀,墙砖斑驳。再过几年,也许就会在哪一场风雨中坍塌,回归青草蔓延的怀抱了。
          老屋坍塌,仅是万物流变不驻之一端,再好的美屋华厦,也终将坍塌腐朽。于我而言,并不足叹惜。
          只是这样的村子和这样的田野,似乎在一片寂然中,悠悠地将我引入另一个世界,如入桃花源之小舟,载着我这个客旅般的游子,与我所熟悉的城市的世界越来越远,原本充斥心怀的有关追逐的欲望、阴郁和焦虑,都如梦境一样,被清醒的意识阻隔在外。
          我没有想到,停驻在心间的事物,以为无可摆脱的重负,竟会因为时空的换位而如此迅捷地变得陌生和遥远。这种变化,难道仅仅因为,我在这方生我养我的土地上,曾经一无所有过。

          人生之初,我们原本都一无所有,无所丢失,因为一无所有,无所丢失,才勇气百倍,仿佛一路花香。
          直到我们走向风雨,不断拥有,见惯了鲜花凋零,走过泥泞道路,甚至险些被暴风疾雨埋葬之后,才懂得拥有有时只是一种幻相,无所丢失的心境来临之时,才是幸福起航的最佳时机。
          此时此刻,虽然离莺歌燕舞、鸟语花香还有一段时日,但阳光灿烂,四野寂静,枝头的柳芽日益饱满丰盈,地下的草根正酝酿着新生。远近的村庄潜伏在祥和的氛围里,一两声犬吠鸡鸣划破漫长的宁静,新修的柏油路上,不时有几辆车子绝尘而去,马达之声嘹亮无比。
          我多么愿意沉湎于这样的世界,就像路旁的小草沉湎于它们的春之梦一样。弱小的花草之精灵,它们也许并非知道生命最终要落地成泥,只知道努力开花结果是天然的使命。
          造物所赋予我们的,只是多了一个明知的意识,让我们知道自己要消亡。明知生命是一次迈向坟墓的悲剧性旅行,但还是要炼就疾走的脚和欢喜的心。人之伟岸的身影,只有此时才能显明。

          大地如此辽阔,乡村如此寂静,时间如此完美。
          在这样辽阔静美的时空中,我忽然想到,时代的繁华和喧嚣,只是世界一角发生的事情,我们也只是某个村庄、某个城市和这个世界临时的主人,在如同市场般的扰攘之中,我们都在努力忘却自己,尽情地燃烧欲望,不断向动物性靠近。
          结果是,封存在本能中优雅自在的植物性,被我们彻底遗忘,人们在无法接近自己心灵的同时,也难以走进他人的心灵,个体的孤独和悲伤成为时代之痛,精神之痒。
          只有沉浸在故乡小村赋予我的别样氛围里,我才能在小草的引导下,朝着内心深处行走。这是最重要的。
          我相信,只有朝着自己内心深处行走成为可能,人之为人的大喜、大悲、大美才能清晰显现,充盈心间。此刻,江水无言,大地无语,但万物滋长的声音,却萦绕耳际。听,那些草丛枝叶间的沙沙声,都是大自在的心声。你听到了吗?这就是我要传达给你的乡村悟语。
    (1)分析本文开头三段描写乡村环境在行文方面的作用。
    (2)请分析作者在第二部分塑造“不畏严寒”“随意而安”的小花形象的意图。
    (3)作者要传达的“乡村悟语”是什么?请加以分析。

    组卷:9引用:1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当其南北者(区分)/余乾隆三十九年(在)/道皆砌石为(台阶)/余始以入(沿着)
    B.道少半(不到一半)/遂至其(山顶)/苍山雪(背,覆盖)/明天南(照亮)
    C.半山雾若带然(停留)/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渐渐)/皓驳色(黑色)/多平方(平坦方正的石头)
    D.而皆若(引申为“鞠躬”)/僻不道者(阻挡)/多平方,少(通“圆”)/生石(缝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就是所   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恒山。
    B.阴,山北水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乾隆,清高宗皇帝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姚鼐此行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颖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风雪、日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4)第四段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

    组卷:2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 8.中学生李明给《爱语文》杂志投稿并给编辑写一封信,下列各句放在信中表述最得体的一项是(  )

    组卷:58引用:4难度:0.6

四、写作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万丈高楼平地起”。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告诫师生:“没有今日的基础科学,就没有明日的科技应用。”中国“中兴”“华为”等科技公司受到制裁的事实让国人更加清醒:仅仅拥有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科技应用还不够,科技发展需要更加重视基础科学,需要掌握更多核心技术,不能急功近利。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6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