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陕西省渭南市蒲城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作为一种文学观念,《诗经》在对作诗目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
作为对佛道思想的批判和对儒学思想复兴的努力,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反对仅仅将诗歌看作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而是要尽力回溯到儒家“诗言志”的开端。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这一点从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那里都可以明显感受到。对前代“情志”的综合,正是唐代文学得以正常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迎来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到了宋代,随着宋明理学兴起,宋代诗歌表现出说理的特征,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中国诗歌的高峰和黄金时代也就此过去了。
(摘编自肖朗《“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言志”作为古代诗歌理论纲领,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代成为较为普遍的说法。
B.“诗言志”的含义,在先秦时期主要指思想、抱负和志向,汉代开始内涵更加丰富。
C.汉魏之后,诗歌创作从“言志”转变为“缘情”,诗家不再言儒家政教怀抱之“志”。
D.古代诗歌创作中“志”与“情”的关系大致有重志轻情、志情相融、重情轻志及志含情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为纲,论证了“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及其影响。
B.文章引经据典,考据严谨,评析结合,体现了文学评论的特点。
C.对汉代“诗言志”内涵的变化,文章既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
D.文章第三段两次引述刘勰的话,意在强调六朝时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把“诗言志”与“诗缘情”有机统一起来,是汉唐诗歌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B.诗歌中情感的抒发被抹杀,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之别。
C.唐代诗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是韩愈、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D.由于背离了“诗言志”这一创作理论而偏重说理,宋代诗歌成为了圣贤之道的附庸。组卷:14引用:18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自7月20日起,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我国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营业开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电影界攻坚克难,制片企业迅速组织复工复产,复工复产率达80%以上,开放营业影院达9200多家。电影产业迅速恢复活力具有坚实的基础,这个坚实的基础,来自广大观众对国产电影的热忱支持和由衷热爱。广大电影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在继续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加大国产新片的投放力度,提高有效供给,以创作生产为中心,多出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
(《人民日报》2020年8月27日) 材料二:近年来,《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一大批主流类型片,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优秀的艺术品质,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8月21日,电影《八佰》正式上映,延续了近年来银幕上优秀主流商业大片的创作模式。
《八佰》聚焦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在中华民族危难时刻,在四行仓库这样一个极端的环境内,在数以百计中外新闻工作者的近距离围观下,“八百壮士”开始了四天四夜的守卫战。市民们则为枪声所召唤,不只是观战,更是为助战而来。
影片展现的并非飘渺虚空的偶像,而是军民一心、抵御外辱的战争史诗。这种不畏强敌、众志成城的精神是跨越时空的。今天的观众,依然会被这种精神所鼓舞。这是新时代语境下,对不惧牺牲、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的一次全新诠释。历史上,“八百壮士”唤醒的民族情怀,今天更应该放在更大格局中去珍视。
《八佰》作为国内首部全程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影片,有更大画幅、更高的画质清晰度,使观众获得沉浸式临场体验。在制作上的心怀敬畏,铸就了《八佰》的高度工业化特征。从整体呈现来看,导演管虎率领业内最顶级制作班底,筹备十年,以20万平米实景拍摄基地对战场进行了高度还原。从细节打磨来看,弹道的计算、声效的呈现、人物的表情、战术的调整等,处处体现出不敢苟且的谨慎、勇气和执念。这使得整部影片既具备视听享受的震撼力,又不畏多次研读的倦怠,显示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生命力。
(光明网2020年8月21日) 材料三:《八佰》从个体生命出发,从千差万别,色彩各异的草根士兵出发。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兵们操着各地方言在四行仓库内的弹雨中呐喊着、嘶叫着,进行着顽强的军事抵抗……在这些士兵中,我们看到将内在坚毅与外在严谨融为一体的黄志忠扮演老葫芦;饱经沧桑、胸有成竹的王千源扮演老兵羊拐……他们中有的是逃兵,有的吓破胆,有人是临时入伍的农民,从未扣动过扳机。面对突如其来的弹雨和炮火,他们无所措手足,他们害怕开枪、害怕杀戮。影片真实呈现了个体生命在巨大的战争机器面前的渺小和无奈。尽管他们充满“人性的弱点”,但是在民族危亡面前,在炮火和弹雨的一次次洗礼中,他们一步一步突破自身的怯懦和局限,完成个人脱胎换骨式的升华和转变:从初见死亡时的害怕到怀抱集束手雷,高呼自己的名号从高楼跃出,跳入敌群;从逃兵班成为护旗班,在敌机的扫射下集体中弹,挣扎着也不让旗帜倒下……
(《中国电影报》2020年9月9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中国电影产业迅速恢复活力,充分地说明中国电影具有坚实的基础,广大观众对国产电影热忱支持和由衷热爱。
B.《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八佰》等主流类型片,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优秀的艺术品质,实现了“叫好”与“叫座”的统一。
C.电影《八佰》中的士兵有的是逃兵,有的未扣动过扳机,面对战争手足无措,这颠覆了爱国主义电影的严肃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D.操着各地方言的士兵们在四行仓库内的弹雨中呐喊嘶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八佰》是从个体生命出发,从千差万别、色彩各异的士兵出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电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创作生产为中心,多出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才能进一步保持和激发观众的观影热情和市场活力。
B.近期上映的电影《八佰》延续了近年来银幕上优秀主流商业大片的创作模式,无论是在主题立意还是艺术、美学层面,都可圈可点,且有所突破。
C.电影《八佰》不仅是高品质的国产战争类型片,也是一部歌颂民族英雄的电影,在“讲好中国故事”层面为中国电影留下了很多可供解读的样本。
D.材料一从电影市场迅速恢复活力出发思考中国电影如何保持长期向好态势,材料二介绍《八佰》的叙事艺术,材料三介绍《八佰》爱国主义精神。
(3)电影《八佰》热映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2引用:4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绿色的梦(节选)
史铁生 不知为什么,我今天特别高兴。
下班出楼门的时候,我发现我不是在走,而是在蹦——像小姑娘那样一步一颠,而且还轻轻地哼着《猎人之歌》:树林是多么美丽,天气是多么好……我有多久没这么高兴了?好像就是从童年结束的时候起。童年,童年可真有意思……我总以为小河里的石子真就是天鹅下的蛋变成的。天鹅飞走了,把即将出世的小天鹅托付给了河床上的垂柳和野花。小河的低吟不正是妈妈那温柔的摇篮曲么?“呜呜哟哟”的,小天鹅才不会孤单。我和辉辉在河边茂盛的草丛里编花环。辉辉说他憋不住尿了,我说:“你尿吧,我给你看着。”看着谁呢?四周没人,而我才是他应该防备的女孩子……真可笑!然而童年真迷人,童年不懂得防备。这些我好像从来没跟伟男说过,今天回家应该跟他说说。
马路上的车辆像是一条喧嚣奔腾的江河。当我穿过马路的时候,我忽然感到了危险,而平常我都是漫不经心地穿过这条“江河”的——我常常希望,有一个喝醉酒的司机把我送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去。我在回忆,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特殊的事。
“你眼睛瞎了?!”一个抱着一捆大葱的老太太冲我瞪眼。其实是她撞了我,是她踩了我的脚。“对不起。”我说,甚至还向她微笑着点了点头。我今天似乎不会发火了。而我也绝没有料到,老太太那双已经露出凶光的眼睛立刻羞愧地躲到大葱后面去了。我一贯是这样谦让的么?不,只不过是因为今天我特别高兴。我忽然明白了一件事:大街上之所以经常有人互相辱骂乃至厮打,人们之所以都有一副防范乃至憎恨的表情,就是因为他们心里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或许倒有一肚子火。否则人们就会谦让得多了。
我一直在心里唱着那支童年的歌:我不打兔子山羊,我单打狐狸和狼……是的,我高兴,而且不知道为什么。而且还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想起辉辉——那个胸前总有饭嘎巴的男孩子……我们在儿童体育场旁边碰上了一个捡烂纸的老头儿。“你为什么不爱干净呢?”辉辉问。“你的衣服都破了!”我说。“你没有衣服吗?”“你妈妈呢?”“你也没有袜子呀?”“你妈妈生气了吧?”……我们就一起跑回家去拿衣服。辉辉说我家太远了,应该到他家去拿。我们拿了他爸爸的呢子大衣,他妈妈的毛裤,还有他姐姐的白丝袜……童年!人如果能永远不长大有多好。我说“再拿两件给老爷爷的妈妈吧”的时候,辉辉绝没想到要说“你倒大方,敢情不是你家的”;而辉辉说“别拿了,箱子都空了”的时候,我也没有想到什么叫“小气”。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纯真,没有猜度和怀疑,只有信任——用不着反复声明的信任。我们着急的是赶紧把衣服给那个老头儿送去。然而老头儿不见了。我和辉辉坐在白杨树下一直等到天黑,我们哭了。“老爷爷会冻死吗?”“会。”“也许是别人给了他衣服吧?”“也许是别人给了他衣服,然后他就回家了?”“准是!”然后我们就放心地往回走了……孩子的心多么善良、单纯和坦白!童年啊,更迷人的是,你也用善良、单纯和坦白的心来理解别人。那条小路在哪儿呢?还有那个儿童体育场?那一排排的小白杨和那片飘着暮霭在夕阳下泛光的绿草地啊……
汽车到站了,我飞似的扑向我的小屋,“你到哪儿去了?”丈夫的目光充满了怀疑。“谁使你这么高兴?”他的微笑中掺杂着狡诈。“你梦中总叫着那个人……”他的动作显得那么戒备。“辉辉是谁?嗯?可以告诉我吗?”
天啊!周围一切又变得灰暗……难道人们必须得这样么?难道人们的心灵真的不能相通么?可就在这时候,我突然想起我今天为什么一直那么高兴了。就是因为昨夜那个梦,我想起来了:我和辉辉手拉手地走在晨光熹微、空气新鲜的树林里,到处都是清新明快的嫩绿色;我们唱着:我不打兔子山羊,我单打狐狸和狼……
(选自《命若琴弦》)(1)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的构思颇具匠心,作者像一个安静的倾诉者,将两个孩子的美好和现在的“我”的“醒悟”和盘托出,将缥缈而又清晰的过去和世俗而又简单的现在萦绕在一起,分不清彼此。
B.“我一贯是这样谦虚的么?不,只不过是因为今天我特别高兴”,作者勇于自我剖析,通过分析自己的心理突出“梦”的力量。
C.小说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真实感人,语言质朴灵动,体现了史铁生创作的基本风格。
D.小说线条明丽,情节流畅,立意鲜明,作者的文笔在过去和现实之间自然跳接,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恶。
(2)文章开头写作者“不知为什么,我今天特别高兴”,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强调这句话?
(3)题目“绿色的梦”有什么含意?试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组卷:5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把下面的一则材料压缩成一句话新闻,字数不超过30个字。
己亥年正月十五,入夜后的紫禁城灯烛辉煌,游人惊叹声不断,自从94年前化身为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一次在夜间开放。故宫宫墙被红灯笼装点得熠熠生辉,伴随着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和京剧的演出,伴随着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投影到宫殿屋顶上,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大规模点亮。故宫博物院票务系统也开通了预约免费参观抢票活动,预约门票几分钟内就被抢光,这是故宫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观众开放。此举让600岁的故宫变得更加年轻,也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组卷:109引用:39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你或许遭遇过不开心的事情,或许听见有人感叹世态炎凉、人心冷漠。但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温暖,带来最单纯的爱和感动,让我们不经意间就泪流满面。这个世界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但其实也没那么糟。
给你一双慧眼,你能从这个世界中看到什么?请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11引用:1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