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汕尾中学高三(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1 9: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雨江南,秋风蓟北。”这短短两句分明道出了江南与北国景色的不同。当然喽,谈园林南北的不同,不可能离开自然的差异。我曾经说过,从人类开始有居室,北方是属于窝的系统,原始于穴居,发展到后来的民居,是单面开窗为主,而园林建筑物亦少空透。南方是巢居,其原始建筑为棚,故多敞口,园林建筑物亦然。产生这些有别的情况,还是先就自然环境言之,华丽的北方园林,雅秀的江南园林,有其果,必有其因。园林与其他文化一样,都有地方特性,这种特性形成还是多方面的。
“小桥流水人家”,“平林落日归鸦”,分明两种不同境界。当然北方的高亢,与南中的婉约,使园林在总的性格上不同了。北方园林我们从《洛阳名园记》中所见的唐宋园林,用土穴、大树,景物雄健,而少迭石小泉之景。明清以后,以北京为中心的园林,受南方园林影响,有了很大变化。但是自然条件却有所制约,当然也有所创新。首先对水的利用,北方艰于有水,有水方成名园,故北京西郊造园得天独厚。而市园,除引城外水外,则聚水为池,赖人力为之了。水如此,石南方用太湖石,是石灰岩,多湿润,故“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多姿态,有秀韵。北方用土太湖、云片石,厚重有余,委婉不足,自然之态,终逊南中。且每年花木落叶,时间较长,因此多用长绿树为主,大量松柏遂为园林主要植物。其浓绿色衬在蓝天白云之下,与黄瓦红柱、牡丹海棠起极鲜明的对比,绚烂夺目,华丽炫人。而在江南的气候条件下,粉墙黛瓦,竹影兰香,小阁临流,曲廊分院,咫尺之地,容我周旋,所谓“小中见大”,淡雅宜人,多不尽之意。落叶树的栽植,又使人们有四季的感觉。草木华滋,是它得天独厚处。北方非无小园、小景,南方亦存大园、大景。亦正如北宗山水多金碧重彩,南宗多水墨浅绛的情形相同,因为园林所表现的诗情画意,正与诗画相同,诗画言境界,园林同样言境界。北方皇家园林(官僚地主园林,风格亦近似),我名之为宫廷园林,其富贵气固存,而庸俗之处亦在所不免。南方的清雅平淡,多书卷气,自然亦有寒酸简陋的地方。因此,北方的好园林,能有书卷气。所谓北园南调,自然是高品。因此成功的北方园林,都能注意水的应用,正如一个美女一样,那一双秋波是最迷人的地方。
我喜欢用昆曲来比南方园林,用京剧来比北方园林(是指同治、光绪后所造园),京剧受昆曲影响很大,多少也可以说从昆曲中演变出来,但是有些差异,使人的感觉也有些不同。然而最著名的京剧演员,没有一个不在昆曲上下过功夫。而北方的著名园林,亦应有南匠参加。文化不断交流,又产生了新的事物。在造园中又有南北园林的介体——扬州园林,它既不同于江南园林,又有别于北方园林,而园的风格则两者兼有之。从造园的特点上,可以证明其所处地理条件与文化交流诸方面的复杂性了。
现在,我们提倡旅游,旅游不是“白相”(上海方言:玩),是高尚的文化生活,我们赏景观园,要善于分析、思索、比较,在游的中间可以得到很多学问,增长我们的智慧,那才是有意义的。
(摘编自陈从周《中国文人园林》) 材料二:
在中国的文人历史上,古典园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人作品中非常重要的意象,园林的建设造就融入了文人的情思与意趣,成型后的园林又给文人们带来不曾有过的心中悸动,时间的不同也造成了各个时期的文人对于园林文化的认识也不尽然相同。
园林文化的不断发展造成了在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文化达到成熟的阶段,而《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园林建筑就是那个时期园林文化的集大成者,它的园林艺术成就是全方位的、全方面的成功,因此也是最能反映文人看园林时产生的心中意境,心中审美的情怀,心中发散的思想。文人用意境造园林,园林又以实际产生的化学反应补给文人的心中世界,这一点在《红楼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下段落顺序已被打乱)
①大观园的植物布置更是每个人品格的写照,爱什么植物,说明你喜欢这个植物所具有的品格,也间接说明了这个人的品格,文人对于园林意境的体会也就近乎全面展现了。
②错落有致的亭台楼榭是贾府文人们吟诗作画的场所,恰当的小建筑能够带领这些文人感受大观园最极致的美,循序渐进地体会大观园中的神秘美感,一步一步地将大观园的全貌展现给来人,这是文人园林意境的灵魂所在。
③大观园的造地选址在宁国府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彰显贾府气势,距离贾府又比较近,可以时常去大观园写生游玩,在宁国府内的建筑又贴近贾府的大山祖脉,更能让贾府文人将这种祖脉给一代一代继承下去,这是贾府文人对于园林意境的根基。
④山和水的搭配将大观园的景色都带活了,真给游览的人带来一种深处自然的感受,在近乎真实的大观园里,文人们更容易在山水之间吐露最真实的想法和心声。园林重要的还有匾额楹联,一个题人用什么字什么词都在一字一句说着这个人的文化素养、个性特点。
(摘编自《<红楼梦>: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大观园背后的文人园林意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方园林建筑物的“少空透”与南方园林建筑物的“多敞口”,都可以追溯到原始的居住形式。
B.明清之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园林与唐宋时期的园林相比略有变化,这是南方园林影响的结果。
C.不同时期的文人有着不同的情思与意趣,这使得不同时期的大众对于园林文化有了不同的认识。
D.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成就是全方位的、全方面的成功,也是最能反映文人意境、思想与情怀的。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方园林的“小中见大”,淡雅宜人,多不尽之意,这些都与江南的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B.赏景观园的过程中也应该扩大见闻,增长智慧,如果只是“白相”,就不是高尚的文化生活了。
C.那些较为成功的北方园林,都注意到了水的应用,因此形成了绚烂夺目、华丽炫人的园林风格。
D.扬州园林兼有南北园林风格的介体特征,可以证明其所处地理环境与文化交流诸方面的复杂性。
(3)材料二的后半部分已被打乱,根据论证的结构与逻辑,下列各项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②③④①
B.③④①②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4)材料二提到“大观园的植物布置更是每个人品格的写照”,请在“潇湘馆”“蘅芜苑”中任选一个,对此观点简要分析。
(5)据报道,我国的园林旅游业发展前景良好。请结合材料,从改造传统园林的角度谈谈应该如何促进园林旅游业发展。组卷:7引用:5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丰子恺
晚上喝了三杯老酒,不想看书,也不想睡觉,捉一个四岁的孩子华瞻来骑在膝上,同他寻开心。我随口问:“你最喜欢什么事?”
他仰起头一想,率然地回答:“逃难。”
我倒有点奇怪:“逃难”两字的意义,在他不会懂得,为什么偏偏选择它?倘然懂得,更不应该喜欢了。我就设法探问他:
“你晓得逃难就是什么?”
“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
啊!原来他的“逃难”的观念是这样的!他所见的“逃难”,是“逃难”的这一面!这真是最可喜欢的事!
一个月以前,上海还属孙传芳的时代,国民革命军将到上海的消息日紧一日,素不看报的我,这时候也定一份《时事新报》,每天早晨看一遍。有一天,我正在看昨天的旧报,等候今天的新报的时候,忽然上海方面枪炮声响了,大家惊惶失色,立刻约了邻人,扶老携幼地逃到附近江湾车站对面的妇孺救济会里去躲避。其实倘然此地果真进了战线,或到了败兵,妇孺救济会也是不能救济的。不过当时张皇失措,有人提议这办法,大家就假定它为安全地带,逃了进去。那里面地方大,有花园、假山、小川、亭台、曲栏、长廊、花树、白鸽,孩子一进去,登临盘桓,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忽然兵车在墙外过,上海方面的机关枪声、炮声,愈响愈近,又愈密了。大家坐定之后,听听,想想,方才觉得这里也不是安全地带,当初不过是自骗罢了。有决断的人先出来雇汽车逃往租界。每走出一批人,留在里面的人增一次恐慌。我们集合邻人来商议,也决定出来,逃到杨树浦的沪江大学。于是立刻把小孩们从假山中、栏杆内捉出来,装进汽车里,飞奔杨树浦了。
所以决定逃到沪江大学者,因为一则有邻人与该校熟识,二则该校是外国人办的学校,较为安全可靠。枪炮声渐远弱,到听不见了的时候,我们的汽车已到沪江大学。他们安排一个房间给我们住,又为我们代办膳食。傍晚,我坐在校旁黄浦江边的青草堤上,怅望云水遥忆故居的时候,许多小孩子采花、卧草,争看无数的帆船、轮船的驶行,又是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
次日,我同一邻人步行到故居来探听情形的时候,青天白日的旗子已经招展在展风中,人人面有喜色,似乎从此可庆承平了。我们就雇汽车去迎回避难的眷属,重开我们的窗户,恢复我们的生活。从此“逃难”两字就变成家人的谈话的资料。
这是“逃难”。这是多么惊慌、紧张而忧患的一种经历!然而人物一无损丧,只是一次虚惊;过后回想,这回好似全家的人突发地出门游览两天。我想假如我是预言者,晓得这是虚惊,我在逃难的时候将何等有趣!素来难得全家出游的机会,素来少有坐汽车、游览、参观的机会。那一天不论时,不论钱,浪漫地、豪爽地、痛快地举行这游历,实在是人生难得的快事!只有小孩子真果感得这快味!他们逃难回来以后,常常拿香烟簏子来叠作栏杆、小桥、汽车、轮船、帆船;常常问我关于轮船、帆船的事;墙壁上及门上又常常有有色粉笔画的轮船、帆船、亭子、石桥的壁画出现。可见这“逃难”,在他们脑中有难忘的欢乐的印象。所以今晚我无端地问华瞻最欢喜什么事,他立刻选定这“逃难”。原来他所见的,是“逃难”的这一面。
不止这一端:我们所打算、计较、争夺的洋钱,在他们看来个个是白银的浮雕的胸章;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目的地在游戏,在演剧;一切建设,一切现象,在他们看来都是大自然的点缀,装饰。
唉!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我在世智尘劳的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懂得这撤网的方法,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唉,我要向他学习!
一九二六年
(有删改)
文本二:
丰子恺笔下的儿童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极具感染力。他自称是儿童的崇拜者,“我向来憧憬儿童生活……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在丰子恺眼中,儿童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在中国美术史中,孩童题材的文化内涵源自多层面,是儒家孝文化、佛家莲生贵子的生命传承、民间祥瑞祈福等思想的合流。孩童形象早见于秦汉工艺美术,绘画可溯至六朝,而至两宋时期婴戏图盛行,以精细地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儿童状貌或祈子育婴的民俗民风为主。明清时期,以木板年画为载体的“娃娃画”,则以象征性、程式化的表现手法,借用儿童形象来传递美好的愿望,如《观音送子》。与传统婴戏图不同,丰子恺描绘的多是家中子女,他热爱孩子,亲近孩子,将生活中捕捉到的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付诸笔端,表现了与成人差异显著的儿童世界。如他画孩子们玩过家家游戏的《软软新娘子,瞻瞻新官人,宝妹妹做媒人》,幼子瞻瞻头戴礼帽,软软披着红盖头,一左一右地站在阿宝旁,阿宝低头像在说着什么,搭着软软,搀着瞻瞻。丰子恺寥寥几笔就把三个小人儿描绘得惟妙惟肖,将观者带入充满童趣的纯洁世界。
(节选自林静静《以心入画思进美善——丰子恺和他的新文人画》)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四岁的华瞻聊天,得知他“最喜欢”的事竟然是“逃难”,在孩子的眼中,“逃难”不过是一大家子人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地“坐汽车”“看大轮船”。
B.文中的“逃难”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枪炮声中,大家惊惶失色、扶老携幼地逃到妇儒救济会,第二次是大家一起商议后,雇汽车逃到杨树浦的沪江大学。
C.“该校是外国人办的学校,较为安全可靠”,是当时众人逃难到该校的原因之一;第二天“我”同邻人步行回故居探听情形,表明我们急切地想了解当时的形势。
D.尽管“人物一无损丧,只是一次虚惊”,但逃难留给成人的印象是惊慌、紧张而略为有趣,文章再现动乱年代百姓的悲惨遭遇,意在引起人们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布局巧妙,在与孩子对话以及引发的感想之中,穿插战乱中“逃难”生活的内容,使内容更充实,叙事真切自然。
B.“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在文中出现两次,文章运用反复的手法,强调了“逃难”中孩子们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精神状态。
C.文章将大人与孩子对“逃难”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孩子们认知事物的独特之处,肯定他们能看透事物间因果关系的优点。
D.文章语言生动,文白夹杂,如描写对话使用口语,真实自然,又使用“登临盘桓”“仆仆奔走”等文言词语,使文章古朴雅致。
(3)丰子恺认为,儿童是真善美的化身,“是真正的‘人’”。请结合文本一,概括丰子恺的“真正的‘人’”的特点。
(4)如果要从孩童形象的塑造特色这一角度写一则对《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组卷:12引用:6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很可能有过如下的经历,解冻了一包速冻的虾仁,结果炒菜只需要用一小部分,于是,便把剩下的① ,以供下次食用。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做法。所谓速冻,顾名思义,就是迅速地冷冻。通过降低温度和水活度抑制各种化学反应,延缓食物的变质。速冻过程涉及水分子结晶的过程,简而言之,降温的速度越慢,水分子形成的冰晶就越大。所以迅速降温的目的就是让水形成的冰晶尽可能小,以尽可能不破坏食品微观结构的完整性。
那么食品加工中的“速冻”,有多迅速?② ?通常的要求是在30分钟内把食品中心的温度降低到零下5摄氏度左右,然后放在零下18摄氏度的环境中保存。由于这样速冻出的冰晶直径小于100微米,而这个尺寸正好与大多数动物细胞的直径(10-100微米)相当,所以冰晶会破坏食品中细胞膜的结构。这也是速冻食品口感不如新鲜食品的原因之一。
然而,这些冰晶却难以伤及体积更小的细菌(直径约0.5-5微米),也就是说这样的温度③ ,它们只不过是由于温度和水活度的降低,暂时进入冬眠状态而已。所以解冻过的食品要尽量一次吃完。
(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张桂梅、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B.拥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的黄山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C.在会议上,大家你一条,他一条,一共提出了五六十条建议。
D.请你明天离开教室的时候把门窗关好,把电灯、电扇全部关掉。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2引用:4难度:0.5 -
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围棋选手小柯18岁那年就曾连夺三项世界冠军,被誉为中国围棋界的“希望之星”。不仅如此,小柯还以其鲜明的个性引人关注。比如在某次世界大赛决赛前夕,他直言对手只有5%的胜算,认为对方作为一代传奇“该谢幕了”。此事在广大棋迷中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人为棋坛出现了一位天才棋手而感到欢欣鼓舞;有人对小柯的狂傲个性提出了质疑;也有人持较为中立的态度,认为成绩固然可喜,可如此年少轻狂却不可取……
对于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自拟题目。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组卷:3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