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4 14:30:2

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3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会认同的发生所依赖的都是特定的事实基础,这类事实基础有当下的,也有过往的,过往的即社会记忆。那些来自过往的社会记忆对社会认同能够产生更为根本和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记忆构成了社会认同得以形成的重要事实基础。
          共同的经历、相似的遭遇、特定的历史时期等,奠定了群体中每一个个体记忆的底色或基调。但是,记忆首先是个体的,是基于个体感知、受个人情感支配的。个体记忆在形成的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通过记忆的选择和加工,区分出“我群”和“他群”,促成“群体”意义的形成即社会分类,进而实现社会认同。而社会认同感的获得,一方面为个体认同增强了合法性,同时也使群体得以巩固。
          在微观层面,从社会记忆的个体性出发,我们看到了一条从个体记忆到社会认同的形成路径。相对于宏大统一而又抽象的社会记忆而言,个体记忆的鲜活性、事件性、直观性往往更具冲击力,对认同的形成有着更为直接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在每年 12 月 13 日国家公祭日,新闻媒体再现的宏观历史叙事以及30万死亡人数的数字,是我们对那一段历史共有的社会记忆的一部分,成为民族和国家认同的事实基础。但是当我们看到描述这其中个人经历的文字,或通过口述历史直面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时,那种冲击力往往更为强烈。相对于宏大的社会记忆,个体记忆是微小的,但正是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记忆最终汇成了整个社会的记忆。需要强调的是,所谓个体记忆,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单纯的脑部记忆,实质上是社会记忆的个体性表现。之所以选择用“个体”这个词,只是为了区别国家或政治意义上权力所建构而生成的社会记忆。
          对于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而言,建构社会认同往往和权力联系在一起。哈布瓦赫认为过去不是被保留而是被重建,即记忆展现的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对过去的重现,而是一种满足于当前社会利益的对过去的重建。当下的利益关系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对社会记忆进行着选择和建构。建构社会记忆不是最终目的,社会记忆只是一个中介、一个桥梁。无论是哪方面的“利益关系”,都希望借助对社会记忆的建构来实现对社会中人们思想的某种引导,形成社会认同。
          值得警惕的是,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剥离了个人记忆中过多的个人痕迹,以一种抽象而非具体的面貌呈现,给予了某些蓄谋已久的权力对其操控的空间。如日本右翼势力通过修改教科书,试图为年轻一代建构有悖于历史事实的有关侵华战争的社会记忆。这些受权力摆布被建构出的社会记忆往往有悖于历史事实,但是却可以引导和控制人们的主观判断,形成权力掌控者所期望的社会认同。
          但社会记忆的建构并不一定都是来自权力等外部力量,有时也可能来自群体本身,不管是为满足外部期望,还是内部需要。如知青回忆录等文字,“苦和困顿”是知青述说以往故事的主旋律,但是后来形成了“青春无悔”这样一个知青主流的记忆模式。知青群体的优良品质、知青生活的意义感,共同建构出了“青春无悔”这样一个知青群体的社会记忆。关于“青春无悔”的社会记忆建构,很难说这是一个来自外部的经由权力操控的结果,更像是一种内源性的、自发性的建构。或者说,知青群体出于肯定自我这一朴素的群体利益诉求,通过叙述、文字和聚会等形式构建出“青春无悔”的社会记忆,从而实现社会认同。
    (摘编自胡洁《基础、生成与建构:从社会记忆到社会认同》)材料二:
          回顾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我们发现,“中华民族”事实上就是一个在无数革命先驱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主权的斗争中显现并逐渐清晰起来的集体身份,是一种为积聚所有社会力量以谋取革命胜利而建构的中国人的“集体的自我身份”,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构建过程与结果。从实际效果来看,抗击外侮和共克时艰,促进了中国不同群体之间原发的亲近和认同,凝聚了空前的社会力量,实现了一个伟大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对这种亲近和认同的记忆,最为集中、最为形象地体现在文艺作品及其所保存、发展和精炼化的语言文字当中。不可否认,这种记忆与叙述延续和强化了“我们”之间的认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差异。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有《血战台儿庄》的悲壮、“北京奥运”开幕式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演出的雄美。
          对于多民族现代中国来说,“中华民族”这一多族裔交融而成的集体身份,通过国家权力对价值观、象征符号、记忆等诸多东西的创造、培育、更新和保存得以牢固建构;国家则从这一建构过程中获得国民的认同,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摘编自间国疆《社会记忆、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来自过往的社会记忆相比,当下社会发生的特定事实基础对社会认同的形成并不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B.对于“青春无悔”的主流记忆模式的确立,作者倾向于认为是知青群体为自身利益诉求主动去建构的。
    C.个体记忆基于个体的感知,受个人情感支配。它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的特点是由社会记忆的底色或基调决定的。
    D.材料一中“我群”和“他群”的概念,与材料二中“我们”与“他们”的说法,两者含义是相同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是抽象的,虽然这并不必然产生某些蓄谋已久的权力对其操控,但仍应该警惕。
    B.国家公祭日的事例启示人们,形成社会认同,不但要重视社会记忆的宣传,而且要重视个人记忆的再现。
    C.如果没有个体记忆促成社会分类,也就不会有社会认同感的获得,就更没有实现群体巩固的可能性。
    D.阅读体现中华民族亲近和认同的记忆的文艺作品及其语言文字,利于增强“中华民族”集体身份认同感。
    (3)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材料一第4自然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说:“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映。”
    B.学者王珂表示:“一个利益群体的领导者选择、组织、重述‘过去’,以创造一个群体的共同传统,来诠释该群体的本质及维系群体的凝聚。”
    C.德国学者乌尔夫说过:“机构、组织只有不断改变自身,才能实现他们的任务。它们倾向于根据变化的条件调整自己的内容与形式。”
    D.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认为,“人们通常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他们的记忆。也正是在社会中,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并对记忆加以定位。”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了社会认同,但侧重点并不一样,请简要概括。

    组卷:1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在小屋的门楣上和门廊的门楣上又接连碰了两次头,才来到街上。几个孩子都在门外等他,还有几个抱婴儿的女人,包括那个抱着脸色苍白的娃娃的瘦女人。他打听这个女人是谁。
    “她就是我对你说的那个阿尼霞。”岁数大些的男孩说。
          聂赫留朵夫转身招呼阿尼霞。“你靠什么过活?”
    “怎么过活吗?要饭。”阿尼霞说着哭起来。
          聂赫留朵夫掏出皮夹子,给了那女人十个卢布。还没走两步,另一个抱娃娃的女人就追上了他,然后是一个老太婆,接着又是一个女人。她们都说自己穷,要求周济。聂赫留朵夫把皮夹子里的六十卢布零钱都散发掉,十分忧郁地走回管家的厢房。管家笑眯眯地迎接他,告诉他农民将在傍晚集合,然后走到花园里,在撒满白色苹果花瓣、杂草丛生的小径上徘徊,思索着刚才见到的种种情景。
    “老百姓纷纷死亡,食品普遍不足。老百姓一步一步落入这种悲惨的境地,他们自己却没有发觉,也不怨天尤人。而我们认为这种状况历来如此,理所当然。”现在他十分清楚,老百姓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唯一能用来养家糊口的土地被地主霸占了……这种现象再也不能这样继续存在下去。现在他才恍然大悟,为什么他想到处理库兹明斯科耶土地的办法,就感到害臊。他在欺骗自己。他明明知道谁也无权占有土地,却还要肯定自己享有这种权利。他心里拟定了一个方案,把土地交给农民,收取租金,并规定地租是农民的财产,由他们自己支配,缴纳税款和用作公益事业。
          晚饭后,聂赫留朵夫对管家讲了自己的方案,征求他的意见。管家笑笑,装出一副似乎早就想到过这问题,并且乐于听取聂赫留朵夫的意见的样子。其实他对这个方案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因为根据这个方案,聂赫留朵夫必须放弃自己的利益。管家头脑里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条--人人都在损人利己。
    “我懂了。就是说这笔公积金的利息归您收取,是不是?”管家满面堆笑说。
    “绝对不是。土地不能成为私有财产,收益应归大家共享。”
    “这样一来,您岂不是没有收入了?”管家收起笑容说。
    “我就是不要。”
          管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又笑了,现在他明白了,聂赫留朵夫这人头脑有毛病。于是他就研究聂赫留朵夫放弃土地的方案,看能不能从中找到对他有利的东西。当他明白没有这样的可能时,他对方案就不再感兴趣,只是为了讨好东家,脸上才保持笑容。
          ……村长的院子里人声沸腾,聂赫留朵夫一到,农民们就停止谈话,纷纷脱下帽子。这里的男人几乎个个穿着树皮鞋、土布衫和老式长外衣。有几个光着脚板。
          聂赫留朵夫向农民们宣布,他打算把土地都交给他们。农民都不作声,脸上表情也毫无变化。
    “因为我认为,”聂赫留朵夫涨红了脸说,“不种地的不应该占有土地,而且人人都有权使用土地。”
    “这个当然。这话说得很对。”几个农民响应说。
          聂赫留朵夫又说,土地的收入应该大家平分,因此他建议他们接受土地,付出他们自己定的价钱作为公积金,这笔公积金今后仍归他们享用。农民们脸色越来越严肃了,他们通过祖祖辈辈的经验知道,地主总是以损害农民的利益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的。因此,要是地主把他们召集过来,向他们提出什么新办法,那准是想用更狡猾的手段来欺骗他们。
    “那么,你们打算定个什么价钱使用土地呢?”聂赫留朵夫问。
    “怎么要我们来定价钱?地是老爷您的,权柄在老爷您手里。”人群中有人回答。
    “不,这些钱将来都要用在你们村社的公益事业上。”
    “这我们不能定。村社是村社,钱是钱。”
    “你们要明白,”管家含笑说,“公爵老爷把土地交给你们,要你们出一笔钱,但这笔钱又当作你们的本钱,供村社使用。”
    “这号事我们太明白了,”一个牙齿脱落的老头没有抬起眼睛,怒气冲冲地说,“这事有点像银行,到时候就得付钱。我们不来这一套,因为我们已经够苦的了。再来这一套,非得破产不可。我们还是照老规矩办吧。”
          聂赫留朵夫提出要立一个契约,他将在上面签字,他们也得签字。他们听了,反对得更加激烈。
          ……聂赫留朵夫就这样一无所获,回到帐房里。
          ……“他这人真鬼!”一个皮肤黝黑、胡子蓬乱的庄稼汉摇摇晃晃地骑着一匹肥马,对旁边那个身穿破旧老式长外衣、又老又瘦的庄稼汉说。他们夜里到大路上放马,纵容他们的马溜到地主的树林里吃草。“‘你只要签个字,我就把土地白白送给你。’哼,他们捉弄咱们还不够吗?不成,老兄,办不到,如今我们也学乖了。”
    “他说‘你签个字吧’,”胡子蓬乱的庄稼汉继续评论东家的话,“你一签字,他就会把你一口活活吞下肚子去。”
    “这话一点不错。”年纪老的那一个应和说。
          他们不再说什么。只听得坚硬的大路上响起嗒嗒的马蹄声--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自己却没有发觉……而我们认为这种状况历来如此,理所当然”这些话体现出当时俄国农民麻木不仁、地主视盘剥农民为理所当然的事实。
    B.“‘这个当然。这话说得很对。’几个农民响应说”“我们还是照老规矩办吧”两处语言描写说明农民认同聂赫留朵夫说的话,但并不理解他的做法。
    C.聂赫留朵夫的计划不但遭到管家的反对,也遭到农民的反对。管家反对是因为他感到从中无利可图,农民反对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不过是地主的新把戏。
    D.聂赫留朵夫认为包括自己在内的贵族和地主占有土地是造成农民苦难的原因之一,于是决定把土地分给农民以赎罪,这也是他“复活”的途径之一。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聂赫留朵夫在小屋的门楣上和门廊的门楣上又接连碰了两次头,才来到街上”这个细节体现了农民贫困的现状。
    B.聂赫留朵夫与阿尼霞的对话让聂赫留朵夫进一步认识到农民的贫困,为下文他对农民问题的思考做了铺垫,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文章在刻画管家的形象时,突出了他的笑。他的笑,有时表现了他的故作聪明,有时表现了他的奴性和世故,有时也表现了他对聂赫留朵夫的嘲笑。
    D.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是将聂赫留朵夫与管家对比,二是将聂赫留朵夫与农民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丰满的理想与冰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3)聂赫留朵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末尾两个农民对话的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组卷:16引用:12难度:0.5

二、古诗文阅读(50)(一)课内知识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引用:2难度:0.5
  •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0引用:1难度:0.9
  • 5.下列加点词语古义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引用:1难度:0.9
  • 6.下列选项中,不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组卷:0引用:2难度:0.9

  •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理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①
     
    ,大致说来能获得以下三方面的综合效益。首先,垃圾分类可以节省土地。中国人均土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而垃圾场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其次,垃圾分类能够减少污染。用堆放或填埋的方式处理垃圾,即使垃圾处理地远离生活场所并采用相应的隔离技术,②
     
    ,这些有害物质会随着地球的循环渗透到整个生态圈中,污染水源和土地,最终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最后,③
     
    。如1吨废塑料至少可回炼600公斤柴油,回收丢弃的食品、织物可以生产有机肥料,等等。

    组卷:0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受疫情影响,意大利北部多个市镇被封锁,威尼托大区的沃镇就是其中之一。当地居民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竟然聚集在广场,手拉巨大横幅,表示要抗议封锁城市,因为未佩戴口罩被阻止时,还大喊“拒绝口罩,归还自由”。
          材料二:从武汉封城到多地封城,从查体温到戴口罩、消毒,从查身份到限制出入小区,从居家隔离到整栋隔离等等,我们给了自由最大限度的放弃。
          材料三: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7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