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高一(下)联考语文试卷(5月份)
发布:2024/7/1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短视频流行的优势显而易见,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短视频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快速获取资讯,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便捷高效。同时,短视频平台的开放性也给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大舞台,使得普通人也有机会获得高强关注。这使得短视频平台成为这个时代的狂欢之地。但是,短视频也是一把双刃剑。
短短几年时间,人们已经习惯把短视频平台当搜索引擎使用了。上至宇宙下至地心,从古代到未来,从艺术到医学,从电影到美妆,从养狗到育儿,你想快速了解到的学科知识应有尽有。这些浓缩的知识性的科普内容,快速切换的画面加上生动有趣的解说方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同时也的确方便人快速掌握想要了解的相关知识。
短视频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但短视频的“短”基因也注定所有信息都是点到为止,所以知识多而浅薄,是我们肉眼可见的事实。即便有些视频内容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但没完没了的“下一个”,也很难让人们停下来做进一步的思考。当浮光掠影的海量短视频替代了深度阅读,短视频高潮代替了生命感受,超链接剥夺了人们的思考空间和能力,整体肤浅也就必不可免。另外,由于短视频内容鱼龙混杂,越来越多低俗和反智的内容也在拉低人们的审美下限。
包罗万象又具有超链接功能的短视频让人产生“一部手机在手就拥有全世界”的错觉,实际上,身处大数据时代,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个性化定制的一个世界——网络平台会根据你在某个视频上停留的时间长短来判断你的喜好,所以超链接的推送并不是随机的多样的,而是你相对感兴趣的。因此看越多短视频,可能就会意味着越深地被限制在某个小圈子里。你花了大量时间获取的可能只是单一信息,而你在单一信息里停留得越久,给你推送的超链接就越多,从而形成一个信息的闭环。
短视频兴起之初,人们很兴奋,因为可以用一两分钟甚至几十秒的有趣内容来填补日常生活中的零碎时间,比如等公交、坐地铁、咖啡厅等人、甚至如厕时间,短视频就是个很不错的消磨方式,因为短,所以可以随时停止。所以,人们一度欢呼“用短视频杀死碎片时间”。但随着短视频内容的爆发式增长,平台造就的超链接观看方式,已经让人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即便很理智成熟的文化人,也经常会在随机点开一个短视频后,不知不觉就消耗了两三个小时。不知何时,短视频已经像病毒一样无处不在,已经反客为主地掌控了它的“主人”们,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乃至睡眠,于是,“杀死碎片时间”变成“被碎片时间杀死”。很多人没有任何防备地被短视频反噬。
视频当道之前,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是由书籍和广播养成的,那些文字里、评书里的故事,通过文字叙述带给青少年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电视兴起后,长时间被动画片和电视剧牵着鼻子走的青少年,想象空间被现成的画面所限制。即便如此,电视一代还是好过短视频一代,因为连续剧是线性叙事,故事毕竟有连续性,而观者也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带入。
而短视频时代,快速移动快速切换的画面让青少年来不及停下来思考,更无从拓展思维空间、发挥想象力,他们只能被动地跟着画面走,而且停不下来。更糟糕的影响是,快速切换的短视频带给青少年的是断点式的思维模式,使得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思维缺乏连贯性。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青少年脑中拥有大量的碎片化知识,但却形成不了自己独特的认知。
(摘编自《短视频,大数据时代的双刃剑》)
材料二:
知识为术,圈粉无数。短视频风生水起的时代,人们乐见更多的“没有围墙的大学”。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也愿意打破学术的藩篱,借助网络平台“传道受业解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科普,如“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全球首例琥珀恐龙的发现人邢立达等。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的18个月里,几大主流网络平台高校教师创作者同比增长超过5倍。很多只能在高校课堂之上才能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正在以实用、新奇、有趣的泛知识形式,从“象牙塔”走向“百姓家”。优质知识内容与短视频平台的强强联合,不仅产生了正向的传播力,拓展了青少年们认识世界的空间,也使得相关专家学者成为各自细分领域的大V,更有利于开展科普,也增加了自己的获得感。
平台上线,知识下沉,“你不端着,我便有感!”在“上”与“下”之间,正是短视频、直播等创新互动服务方式的不断涌现。作为一种技术赋权,短视频平台让千千万万的普罗大众都能获取表达权和参与权,也激发了民众巨大的热情。据了解,快手4月推出的“光合新知新职”计划,目标让100个新知分享官、1000个二创达人、10000个新职人累计获取一亿粉丝,推动泛知识内容蓬勃发展,让更多的知识创作者尝试变现。正是在“学”与“看”的正向循环之中,创作者和欣赏者都能达成共识,从而在彼此交融交流之中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
此外,在我们的固有思维之中,知识学习必须是“正襟危坐”“一丝不苟”的,但学习方式却大有创新空间。通过直播、短视频甚至脱口秀,将知识传递给观众,引发观众的思考与共鸣。如今的短视频平台,开展科普、培养兴趣、头脑风暴……在各种知识类产品中,各个年龄段的受众都能够发现“总有一款适合你”。
以“短”见“长”,“有趣”更“有用”的知识类视频让学习知识有声有色。这里的“长”,是学习的长远性,也是学习的长效性。在这方面,短视频平台仍有大量潜力,无论谁想要去占有一席之地,“内容取胜”都是核心竞争力。知识类产品的适时出现,让人们以更低成本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思想成果,让更多常识和逻辑成为开拓视野和人生发展的重要支撑。亿万年轻人是互联网时代“原住民”,充分激活他们对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一种“大势所趋”。在短视频平台里,既有“知识网红”“学问大咖”的不断进驻,也有亿万流量的鼎力支持,这样的流行,确实令人喜闻乐见。
(摘编自《以“短”见“长”,知识类视频“有趣”更“有用”》)
材料三:
媒体文化学者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一书中提出“任何技术都能够代替我们思考问题……所谓技术垄断就是一切形式的文化生活都臣服于技艺和技术的统治”。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波兹曼提出的“技术垄断”是指电视技术。而短视频App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认识到此书与其说是对当时那个时代的批判,反而更像是对下一个时代的预言。
人类能否逃脱技术垄断的宿命?波兹曼认为无济于事,因为技术不仅大势所趋,而且势必无处不在,今日的我们对这一点有比波兹曼更深的感受。因此,我们有必要去思考另一个问题:人类是否有足够的理性和智慧,直面由自己创造,并可能毁掉自己的技术?
(摘编自刘鹤《短视频时代正在批量制造“新文”》)(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平台的开放性使得普通人也有机会获得高强关注,这使得短视频平台成为这个时代的狂欢之地。
B.短视频中浓缩的知识性的科普内容包罗万象,方便人快速掌握想要了解的相关知识,使得人们已经习惯把短视频平台当搜索引擎使用了。
C.优质知识内容与短视频平台的强强联合,有利于开展科普,拓展了青少年们认识世界的空间,产生了正向的传播力。
D.人们感受到媒体文化学者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一书中提出的“技术垄断”,像是对短视频时代的预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包罗万象且具有超链接功能,“一部手机在手就拥有全世界”,方便人们快速掌握想要了解的相关知识。
B.短视频带给青少年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和断点式的思维模式,使得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思维缺乏连贯性,且形成不了自己独特的认知。
C.“有趣”更“有用”的知识类视频让学习知识有声有色,可以替代深度阅读,充分激活年轻人对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D.技术不仅大势所趋,而且势必无处不在,今日的我们对这一点有比波兹曼更深的感受,因此人类无法逃脱技术垄断的宿命。
(3)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截止到2021年3月,短视频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超过2小时,高达125分钟。相关数据显示,国人每天平均休息时间为2.42小时。
B.短视频作为近些年来,势头正盛的“国民级”应用,以其特有的算法为每一个用户都贴上了“标签”,以“标签”链接铸就了令人深陷其中的“信息茧房”。
C.以“短时长、强冲击感、少脑力思考”的直观视频模式,使得用户在这种“左耳进、右耳出”的漏斗型娱乐模式中,趋近于“躺平”。
D.当前,一些短视频平台已经推出了青少年模式,对短视频的观看行为进行相对可行的管理,从而更多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
(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短视频是大数据时代的双刃剑的原因。
(5)针对部分学生沉迷短视频这一现象,学校准备开展一次主题教育活动,假如你将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根据材料,拟写发言要点。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杏园(节选)
董夏青青 晚上熄灯前,供应保障分队的人回来了。炊事班里一名绰号叫“狗妈”的下士被俩人扶着,搀进了医务室。狗妈嘴唇受伤豁了个小口,右臂的手肘摔破了。
三排长说,在送热食的路上,他们走了近九公里的路程后,缺水、干燥让人的喉咙像被钢丝球刷过一样刺疼。狗妈和另一个战士先是抬着高压锅,之后上山爬坡就开始又扛又抬。走不了几步就面红耳赤、两腿发抖,额头上冒出的汗水流到眉毛处结了冰。三排长原本让另外两个战士去替狗妈他们,但那两个战士刚抬着高压锅走了没几分钟就迈不开脚了。狗妈立刻上去换下一名战士,就在接过高压锅把手的一刻,狗妈身体向左一倾,脚一滑踩进了沟里,被高压锅的重力瞬间压倒在地。可还没等身边人上前扶起,狗妈就像根被压倒的弹簧一样竖了起来,迅速爬起时又抬起了锅,并对另一侧的人说,抓紧啊,前面的兄弟还等着。
等他们将给养送上5410高地,不少人都看见了狗妈的手。他的手冻得发紫,手掌上的皮都粘在了高压锅上。
返回途中,三排长一行人遇上了驾驶平地机在执行道路平整任务的工兵团的弟兄。因为要平整的道路已经跑不动车,必须到别处取土进行平整,他们刚才四处查看,发现离道路最近的一处山坡就可以取土,但山坡上有一道手腕粗的光缆经过,得有俩人举着才行。
三排长问了一句,谁跟我去?没人应声,但狗妈已经向前站了一步。三排长还没爬上取土的山坡,狗妈就已经上前双手举起光缆,示意副连长可以取土作业了。
狗妈和排长在漫天大雪中坚持了半个多钟头才放下光缆。再往连队走的路上,有人要去扶狗妈,都被他甩开了。于是眼瞅还差几步到连队,狗妈就地趴倒。
夜里,军医给狗妈输上了营养液。我去医务室看他时,军医下班排送药,屋里只有狗妈和炊事班班长。
狗妈蜷在椅子上,佝偻着背,抬起硕大的双眼望着我。
“狗妈,最近遇上啥事情了?”我拉过凳子坐下,“你讲话不方便可以写下来,觉得安排给你的工作太多,任务太重太辛苦,也可以告诉我。”
狗妈看看我猛地摇摇头,又留心看了眼他班长。
“他知道啥叫‘辛苦’?”炊事班班长俯下身子扭头看着狗妈说,“比我还扛造,多稀奇。”
狗妈抿着嘴眯缝起眼睛,低头时像笑了笑。
“是最近他家里的事搞得他脑袋发胀心也慌。”炊事班班长指了指狗妈。
狗妈受了伤合不上的嘴唇有些抖动。不置可否。
“家里怎么了?”
“他爹,就是他继父,帮邻居家架太阳能的时候从屋顶摔下去了,只躺了几天就走了。”炊事班班长说道,“他妈想告诉他这个事,打了几十个电话也接不通。上星期排队轮到他打上了卫星电话,联系上他妈想问问家里情况。他妈没有一上来就告诉他继父的事,就老反问他,说这么长时间了你一点感觉都没有吗?一点感应都没有?你总要做个梦……干个啥,是吧?这孩子就问,说咋了妈,你咋哭了?他妈就说,你应该问你爹咋了,他说,我爹咋了?他妈就说,两个多月快三个月了,你一点感觉都没有的吗……”
狗妈被炊事班班长的话激起了回忆和痛楚,伸出没输液的那只手比比画画,“我后爸……从我九岁……就养起我和我妈,真正的好人……”
随后,狗妈将手搭回座椅扶手,牵着脑袋看自己被雪水浸湿的作战靴。狗妈已经是今年连队里第二个父亲故去时未在其身边的孩子了。
“别太难受。”炊事班班长不带犹豫地说道,“不是和你说过吗?我亲爹就在我旁边五米不到的一条河道里淹死的,我一丁点感觉都没有。”
这时我诧异地抬头,但对面的炊事班班长的表情没有一丝波澜。自从我们于北疆兵团农场的初中学校毕业,再到在连队里见面,仿佛中间这十来年的时间,他都用来消化从前那股子一提到他父亲就烧起来的刺挠劲儿。
“你是该好好干,把家顶起来,但指导员和我坐在这里陪着你,就是因为你最近这样不叫好好干,你这是糟蹋身体。”
“我想……”狗妈说,“我想孝顺,他说他不缺钱花,就是缺个说话的人,他说现今找个听你说话的人不容易,去喝茶聊天还要买茶位费。我当了兵,他说的话我就听得懂了。”
狗妈说罢,一时间无人接话。过会儿狗妈扭过头看了一眼快吊完的输液瓶。炊事班班长起身拔上大衣正往屋外走时,军医回来了。
“快看呢哎,今天的雪花有股香气。”军医亢奋地说,“快,你们谁有绿茶?”
“你喝过他的普洱茶没有?”炊事班班长说,“那个味道我一直说觉得熟悉,但怎么也想不起来。刚才在屋里和你们一起说话的时候我总算想起来了,是苦杏仁,咱兵团农场那个杏园里的苦杏仁。”
“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他问道。
“当然记得。”我不假思索地问答。
他说的杏园,包括杏子、杏仁的味道,我当然都还记得。我十岁之前的童年就是在杏园里,和酸杏子、甜杏子、红杏子、黄杏子、毛杏子、光杏子做伴长大的。在这记忆里,那时候的炊事班班长还是北疆和静县兵团农场三连的外地农民的子弟。
我和他重逢于这片被军医称作“地球脑袋顶上变爪的隆起、最孤独的犄角”之地。我、连长和军医一直警惕地观察连队里的每一名战士,唯恐他们会因为吃不了苦而做出自我戕害的举动。但在炊事班班长看来,什么都有吃完的一天,只有苦头吃不完。我们之所以出现在此地,正是血液里带来的世代对苦味的眷念。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刻画了“冻得发紫”的手、“被雪水浸湿”的作战靴等细节,侧面展现出戍边环境的艰苦。
B.炊事班班长对当年父亲的意外去世一直耿耿于怀,但为了安慰因失去继父而难过的狗妈,班长毫不在意。
C.本文的戍边战士们恪尽职守、默默奉献,同时也要承受来自家庭的压力,人物形象丰富立体、真实感人。
D.文章通过狗妈和炊事班班长对“苦”味的不同认识,启发读者对生活中“苦味”的思考。
(2)下列对狗妈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叙写了连队送给养上高地的情节,将狗妈与另外两个战士的行为作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
B.文中写狗妈手受伤仍然坚持抬压力锅,身体虚弱却拒绝战友搀扶等情节,主要是为了塑造其坚强勇毅的性格。
C.文中通过“我”、狗妈与炊事班班长的对话描写,塑造了狗妈一心守边、不顾家庭的战士形象。
D.小说通过讲述与回忆的方法将下士狗妈对继父的思念与伤逝刻画得淋漓尽致。
(3)小说运用了哪些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正如作者所说“杏的‘苦’味引发的思考,给冰雪凝严之地增添了温情”。请结合文本,谈谈标题“杏园”的含义。组卷:3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我们崇尚英雄,不仅因为英雄引领了历史车轮的前进,①_______,可以穿过岁月、直抵人心。②_______,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生命终有逝去之日,蜡烛终有燃尽之时,但“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献身精神(甲)“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豁达胸襟(乙)“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敢刚毅,③_______。“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丙)以英雄为路标,我们才能廓清思想的迷雾,看清前行的方向(丁)不忘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才能激发起向前的无穷力量。
(1)下列选项中,依次填入甲、乙、丙、丁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选项是A.、 、 。” ; B., , ”。 ; C., , ”。 。 D.、 、 。” 。 组卷:2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悲悯情怀是人类伟大的情感之一。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悲悯之心,让屈原低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悲悯之心,让关汉卿用《窦娥冤》呈现了黑暗社会对底层百姓的残酷压迫;悲悯之心,让袁隆平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悲悯是南丁格尔手上的那盏散发着温暖光芒的灯;悲悯是中国国际救援队辗转于各国地震废墟中的忙碌身影;悲悯是你对不幸者的共情;悲悯是你对苦难者及时伸出的援手……
以上材料对你有哪些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