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3分)

  • 1.材料一:
          陶器纹饰的演化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困难的科学问题,尚需深入探索。但是,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化而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这一总的趋向和规律,作为科学假说,有成立的足够根据。同时,这些从动物形象到几何图案的陶器纹饰并不是纯形式的“装饰”“审美”,而具有氏族图腾的神圣含义,也可成立。
          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份在内。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而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克乃夫•贝尔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强调纯形式(如线条)的审美性质,给后期印象派绘画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他这个理论由于陷在循环论证中而不能自拔,即认为“有意味的形式”决定于能否引起不同于一般感受的“审美感情”,而“审美感情”又来源于“有意味的形式”。我以为,这一不失为有卓见的形式理论如果加以上述审美积淀论的界说和解释,就可脱出这个论证的恶性循环。正因为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演化而来,其内容(意义)已积淀(溶化)在其中,于是,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也正由于对它的感受有特定的观念、想象的积淀(溶化),才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而成为特定的“审美感情”。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社会情感是强烈炽热而含混多义的,它包含有大量的观念、想象,却又不是用理智、逻辑、概念所能诠释清楚,当它演化和积淀于感官感受中时,便自然变成了一种不可用概念言说和穷尽表达的深层情绪反应。某些心理分析学家企图用人类集体的下意识“原型”来神秘地解说它。实际上,它并不神秘,它正是这种积淀溶化在形式、感受中的特定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感情。但要注意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这种原来是“有意味的形式”却因其重复的仿制而日益沦为失去这种意味的形式,变成规范化的一般形式美。从而这种特定的审美感情也逐渐变而为一般的形式感。于是,这些几何纹饰又确乎成了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最早的样板和标本了。
          陶器几何纹饰是以线条的构成、流转为主要旋律。线条和色彩是造型艺术中两大因素。比起来,色彩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这是由于对色彩的感受有动物性的自然反应作为直接基础。线条则不然,对它的感受、领会、掌握要间接和困难得多,它需要更多的观念、想象和理解的成份和能力。如果说,对色的审美感受在旧石器的山顶洞人便已开始,那么,对线的审美感受则要到新石器制陶时期中。这是与日益发展、种类众多的陶器实体的造型的熟练把握和精心制造分不开的,只有在这个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它们才日益成为这一时期审美艺术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向形式的积淀,又仍然是通过在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中所掌握和熟练了的合规律性的自然法则本身而实现的。物态化生产的外部形式或外部造型,也仍然与物化生产的形式和规律相关,只是它比物化生产更为自由和更为集中,合规律性的自然形式在这里呈现得更为突出和纯粹。总之,在这个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自觉地创造了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线比色要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劳动、生活和自然对象和广大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均衡、连续、间隔、重叠、单独、粗细、疏密、反复、交叉、错综、一致、变化、统一等种种形式规律,逐渐被自觉掌握和集中表现在这里。在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社会,劳动、生活和有关的自然对象(农作物)这种种合规律性的形式比旧石器时代的狩猎社会呈现得要远为突出、确定和清晰,它们通过巫术礼仪,终于凝冻在、积淀在、浓缩在这似乎僵化了的陶器抽象纹饰符号上了,使这种线的形式中充满了大量的社会历史的原始内容和丰富含义。同时,线条不只是诉诸感觉,不只是对比较固定的客观事物的直观再现,而且常常可以象征着代表着主观情感的运动形式。正如音乐的旋律一样,对线的感受不只是一串空间对象,而且更是一个时间过程。那么,是否又可以说,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炽烈情感,已经以独特形态凝冻在积淀在这些今天看来如此平常的线的纹饰上呢?那些波浪起伏、反复周旋的韵律、形式,岂不正是原始歌舞升华了的抽象代表吗?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二:
          陶器上的图像反映的是现实,并且具有非常深的寓意。因为没有文字,纹饰的出现更像是作为符号和标记,并不是像我们今天表面看来的那么的随意自在。
          原始陶器纹样中有较多动物形象及动物纹样,以鱼纹为普遍。鱼,在古代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的意义。而在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中,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是决定一个部落乃至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猜测这些鱼纹体现出的是原始社会时期希望子孙繁衍,具有较为强烈的现实需要。社会在发展,陶器的纹样也在继续的变化。继动物纹之后,出现了抽象的几何纹,有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三角形等。当然,有人认为这是原始人民审美性出现提高的一面,也有人认为几何装饰成为主要的潮流,各位学者对纹饰的演变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论。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一书中有一种看法特别的深刻和正确:更多的几何图案是同古越族蛇图腾的崇拜有关,比如说漩涡纹似蛇的盘曲,水波纹似蛇的爬行等。更确切地说,几何纹是由动物纹演变而来的,如鸟纹的演变,它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得抽象化、符号化,当然,纹饰并没有抛弃其原有的原始无数礼仪的图腾含义,只是用更简洁但不失威严的方式去呈现。
          在分析原始陶器纹饰时,我们不能脱离其实用性而单独把审美作为主要的内容进行阐述。但是随着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原始人们也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作为生产劳动过程中合乎规律性的存在,人们自觉培育出了美的形式感。在新石器时代后期,陶器在线的装饰上运用的更加纯熟和自然,变化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如对称、连续、交叉、疏密等。这种规律性的形式比之前更为清晰。因此在彩陶产生之后,陶器已逐渐从一个实用性的生活物品转化为具有审美性的工艺品,而纹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下一个时代纹饰的基础。
    (节选自成文静《浅析原始社会陶器纹样的特性》,《锦绣》2021年第5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化而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这一关于陶器演化趋向和规律的假说是否成立目前尚无定论。
    B.早期的几何纹饰因其在漫长的岁月中被重复仿制而成为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最早的样板和标本,但是却逐渐失去了其中包含的特定的意味。
    C.克乃夫•贝尔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著名观点,强调纯形式(如线条)的审美性质,进一步表明了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的观点。
    D.当原始人们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陶器制作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在分析相应时期的陶器纹饰时,我们应脱离实用性而单独把审美作为内容进行阐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感情是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的由特定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感情积淀、溶化在感官感受中而形成的一种深层情绪反应。
    B.抽象几何纹饰,如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三角形并非某种单纯的形式美,因为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想象、观念。
    C.从某个角度来说,对色彩的审美感受在旧石器时期便已开始,可见,相对于线条,色彩之所以是一种更原始的审美形式,依据在于其出现的时间更早。
    D.陶器纹饰由动物纹样发展为几何纹样,这是一个抽象化、符号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是以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为前提的。
    (3)下列各项中,与材料一中“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不相符的一项是
     

    A.陈列于国家博物馆的四羊方尊,方形方口,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兽面纹,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
    B.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岩画——将军崖岩画,刻有人面、兽面和禾苗图案等,粗率劲直,作风原始,考古价值极高。
    C.内蒙古的阴山岩画题材极为丰富,包括有飞禽、走兽、人物等图案及人类的狩猎、乘骑、放牧、舞蹈、征战等内容。
    D.山西芮城的永乐宫壁画,殿内四壁,满布壁画,分别画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围绕主神,“天兵天将”在画面上徐徐展开,整个画面气势不凡,场面浩大。
    (4)两则材料中对于陶器纹饰(纹样)的论说,内容有何异同?

    组卷:3引用:2难度:0.5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坐宫
    闻琴
          河水流进山洼,回旋而上。春季到来,水畔就铺满青绿不一的荇草。行人若再往里,得过一道山岭。岭子靠左,那最平坦的一处,叫做白家岙。白家岙的人都姓白,唯一一个会唱戏的男人却姓蓝,人称蓝三爷。清晨,渡船停泊,一瓣一瓣的落花漂浮水上,他总喜欢来这里吊嗓子,而后,踱着方步,念几句白,唱一段慢板。
    “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想起了当年事好不惨然!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南来雁失群飞散,我好比浅水龙被困在沙滩。”
          蓝三爷也干农活儿,从一开始的笨拙,磨炼成一个庄稼好把式。看着热火朝天的农田收割场面,他也会丢下农具,来几段西皮流水助兴。村人就寻个木枝,敲击瓷碗给他伴奏——这也似作响锣鼓,好像真过了一回千军万马的瘾。
          村里学校老师缺失,蓝三爷说自己戏校毕业,认字识数,因而常常主动代课。空闲,他还在操场上给孩子们演上几段打戏。孩子们围聚在他身边,瞪着眼,张着口,好像窥到另一个世界,也模仿着戏里的角儿,性格变得稳重。
          蓝三爷是个热心人。每逢村里捐款,他是头一个。要是赶上修路造桥,那更是义不容辞。他还好打抱不平,谁家男人欺负女人,那可是不给半点面儿,该训就训。在村人的记忆里,蓝三爷又是孤僻的。黄昏时天气阴沉,水面歇满乌黑的蚊蝇,天边黄云翻滚,远处传来尖利的鸟雀鸣叫,夜里必是滂沱大雨。他常立在洼头,凄惶行走,背影孤单。
          一个邮差走进僻静的小村,蓝三爷接到一封信,信封戳着一个外国地址。灰雾蒙蒙的早晨,他换上中山装,渡船去镇上,又去县里、市里、省城,乘飞机,漂洋过海,到达一个地中海小国。蓝三爷哪儿去了?孩子们不适应,不停地提醒大人。那名邮差又来送信时,孩子们便围住打听。哦,他大概出国了,他的两个哥哥联系上了他。
          白家岙的人再也听不见那熟悉的音调。聆听过他唱腔的河水、黄莺、小狗、花朵,就更为寂寞。岙里的孩子,挎着书包,绕过河水,也学着蓝三爷吼上几声,咿咿呀呀,振作精神。“头上摘下胡地冠,身上脱下紫罗衫。沿毡帽,齐眉掩,三尺龙泉挎腰间,将身来在宫门站,等等等等候了公主盗令还,爷好出关。”
          月白风清的晚上,蓝三爷突然又回来了,他依旧穿着出国时那身中山装。他在岙里走来走去,摸摸孩子们的脑袋,这个看看,那个瞧瞧,分发一些零食水果,满眼看不尽的喜欢。
    “蓝三爷,你干啥要回来?”
    “我是中国人,这儿才是我的家。娃娃们,想我不?”
    “想,就像杨四郎盼归那样想着哩!”
    “那是想得紧……”
          岙里通网那天,岙口突然驶来几辆县剧团的大车,车上下来几个领导模样的人。村人这才明白,当初三爷迁籍岙里,并非像他说的“在家行三,而今却是孤家寡人”,还添了一段仇恨。
          蓝三爷的爷爷是名角儿,性格刚正。蓝三爷一身技艺由爷爷传授,性格也随爷爷。团里有个歹人心存嫉妒,处处打压,让他从A角唱B角,从B唱C,最后逼他跑起大龙套。蓝三爷性子拧,处境也越来越糟。歹人潜进他的宿舍,放了一把火,他烧成重伤,母亲和妻子重伤不治……动荡年代结束,那歹人官运一直亨通,等到快退休,才被人告发贪污。审讯时,交代自己就是当年的纵火犯。
          剧团领导请蓝三爷清唱几句《坐宫》。他颇为不屑,凄凄惨惨的,又哪如一曲《借东风》听得人神清气爽,妖魔鬼怪就此一扫而光。站在遒劲的苍松下,蓝三爷被毁伤的头皮格外醒目,脸上的坑洼似月亮表层,那手臂上的累累疤痕,在阳光下闪着坚韧的光。“我哪儿也不去,就在村里给娃儿们唱,快活又自在。”
          蓝三爷说毕,飘然离去。这舞台上的角儿收了蟒袍皂靴,敛了光芒,洗净粉墨油彩,一旦肚饿,任是神仙也得回到炊烟灶台,吃五谷菜蔬,变成接地气的农夫凡人。
          河水静静流淌,日落星布,白家岙拆了迁,一幢幢安置房拔地而起。村子寂静了一些,时不时,也听说村里哪家哪户的小娃儿,被省城的戏校招收。他们在月下追觅已逝尊者的魂魄,唱念做打,英姿勃发。
    (摘自《小小说月刊》2022年第2期,有删改)【注】①文中的唱段均出自京剧《坐宫》,讲述了北宋名将杨延辉金沙滩一战被俘,改名木易,与铁镜公主结为夫妻,被迫留在他乡的故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提及蓝三爷清晨吊嗓子时喜欢唱《坐宫》选段,以此暗示他内心的愤懑之情。
    B.文中采用补叙的手法写“蓝三爷的爷爷是解放前的名角儿……”,对主要情节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避免了文章结构的平铺直叙。
    C.小说中多次出现《坐宫》唱词,这样写既可以增添文章的文化色彩,又可以突出人物心境,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D.小说口语和书面语交替使用,灵动变化,亦善用修辞,形象生动,语言富有感染力。
    (2)蓝三爷来到白家岙,中途又离开,最终又回到这里。请结合文本分析蓝三爷期间的内心变化过程。
    (3)文章开头和结尾处画波浪线部分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组卷:5引用:3难度:0.5

二、古诗文阅读(48分)(一)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2分)

  • 3.下列各项中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03引用:6难度:0.7
  •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组卷:169引用:7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植物志》中尖齿卫矛从卫矛属转移到沟瓣属。“尖齿卫矛的花明显为5基数,有5个萼片5个花瓣,5个雄蕊在发育良好的子房中分为5室。”胡君表示,以上这些形态特征都与沟瓣属4基数的特征不符,应将其归属于卫矛属类型。
          利用花的特征推断出的分类地位是否与分子数据相符。对此,相关研究员进行了实验。实验分析了尖齿卫矛以及形态上与其相近的刺叶沟瓣的样本。实验结果坐实了研究人员对尖齿卫矛的系统位置应放置于卫矛属的推测判断。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组卷:34引用:3难度:0.5

四、作文(60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笔看似简单,实则制作考究,工序严苛繁杂,有“千万毛中择一毫”“千年匠心一支笔”之说。它历经选料、水盆、顿押、装套、镶嵌、刻字等12道大工序128道小工序。制笔亦治心,每一根毫毛都注入了心血和希望,每一次磨炼都融入了自律和良心。潜心制笔人,择一事,终一生,“不与时间争锋、不与繁华争辉”,笃志问道,明察秋毫,方“日书万字而不破”“齐尖圆健心不虚”。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2引用:3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