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山西省高考语文考前适应试卷(二模)

发布:2024/10/31 2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日前印发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推进城乡低保制度统筹发展,逐步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质量。这些都涉及如何改善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等人们关心的话题。
          事实上,当前针对农民的社会养老标准并不健全,之前国家建立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主要用来解决不符合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乡居民的养老问题,其中参保对象主要是城市的未就业居民与农村地区的农业居民(农村地区还有大量非农业居民)。因此,如要提高标准,就要城乡联动。在农民转变为现代专业农民之前,有必要通过社会统筹账户的操作,使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水平超过社会平均增速而加快增长。
          客观地说,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近些年有不小进步,标志之一便是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在基本方面已经实现了统一,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制度上说,目前不存在二元结构问题。
          非职工城乡居民养老基金中,个人账户缴纳的多少,对年老后领取养老金的水平有直接影响。农民往往按最低标准缴纳个人账户基金,年老后领取的等级也是最低的。即便如此,农民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仍是欢迎的,因为农民即使按最低标准缴纳个人账户基金,也会得到基金的社会统筹账户的支持。
          现在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是:第一,人们领到的养老金差别比较大。因为缴费能力的差异,农民养老金总体上靠近较低标准。第二,城乡居民养老金领取水平总体上低于职工养老金领取水平。这主要与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有关。但需要指出的是,农民工群体中有越来越大的比例参加了职工养老保险,他们年老之后领取到的养老金一般会多于城乡其他普通居民。第三,职工养老保险参与者的养老金水平又有不同,不同性质单位的职工养老金差异较大,这种情况近几年的养老金调整已经在关注。
          改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存在很大的空间。第一,农业劳动力中的大部分还要转移到城市经济部门,他们将参加职工养老保险。他们的配偶如果未就业,就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第二,国家还有养老的补充机制,例如城乡最低收入保障制度。为符合最低收入保障制度标准的支持对象提供保障。第三,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善农民的就地从业条件。从家庭农场兴起、农民自己的合作社发育等现象来看,不少地方正在往这方面发力,吸收更多的农民进入农业产业链兼业,这些都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办法。
          今后,改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仍有不少问题待解。如何定义家庭就是一个问题。此外,还涉及养老保险与其他制度衔接的问题。例如,很多地方用某些渠道的资金替那些收入极低的农民缴纳了个人账户基金,以后能不能筹措其他资金按较高的标准缴纳,而不是单靠征地款?从长远来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上限标准或也可以提高,当然,这有赖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摘编自党国英《如何加强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光明日报》2021年3月3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我国建立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急需采取城乡联动的方式,来提高养老标准。
    B.虽按最低标准缴纳个人账户基金,但农民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仍持欢迎态度,因为能得到社会统筹账户支持。
    C.人们领到的养老金差别比较大,这与缴费能力有关,也与城乡劳动生产率有关,其中农民养老金总体上处于较低标准。
    D.改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需要对“家庭”做出新的解释,涉及养老保险与其他制度衔接的问题也要解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即引用日前印发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意在表明自己所谈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是有依据的,符合国家文件精神。
    B.作者围绕当前农民社会养老标准不健全问题,从现象、原因、解决办法等方面,论述了应如何加强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
    C.文章指出改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存在很大的空间,并通过具体事例论证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改进。
    D.作者在结尾用含蓄的含蓄语言指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要提高标准目前可能无法实现,需要国家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才有保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所引中央一号文件列出的几个任务看,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政策正在朝着体系化的方向迈进。
    B.通过城乡联动,使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水平超过社会平均值,是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一条有效途径。
    C.养老金水平不能简单以城乡区分,例如农民工群体中参加了职工养老保险的人,以后的养老金一般就会比城乡其他普通居民多。
    D.改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最彻底的办法是改善农民就地从业条件,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养老金上限标准。

    组卷:8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0月9日,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飞行控制团队努力下,“天问一号”探测器主发动机顺利完成深空机动。新华社记者专访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兼轨道器总指挥张玉花。
          记者:深空机动是一个什么样的操作?有怎样的意义?
          张玉花:现在的难度主要有两个:一是选择的时机,二就是控制的精度。因为“天问一号”目前差不多才飞了1/3,但是深空机动是给未来剩下的轨道修正一个主要的方向,要靠这一次确定下来,所以它的点火的时机和控制的精度非常重要。
          记者:在完成深空机动后,“天问一号”在未来几个月飞往火星途中,还要经历哪些考验呢?
          张玉花:一是如果到了最远的时候,一个信号发出去,到它收到需要22分钟,它有什么反应信号回来还要22分钟,所以根本不可能靠地面遥控来实现,所以好多控制对它的自主要求非常高。二是由于那么远,它发回来的信号是非常微弱的,我们发过去的信号它收到也是非常微弱的,对地面的测控站和天上测控的接收机要求也非常高。三是“天问一号”离开地球的时候,太阳的强度每平方米大概有1300瓦,而火星在地球的外圈,离太阳比较远,最远的时候它可能连500瓦都不到,电源的设计和热控的设计都要满足两个状态。
          记者:据了解,此前有多个国家尝试进行火星探测,但成功率不到50%,这说明探火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在某种意义上说,每推进一步都是一次胜利。是这样吗?
          张玉花:各国进行了几十次的火星探测,而成功率确实只有不到50%,而真正完全成功的国家可能只有美国。我们现在也只是在奔火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做的是扎实做好自己手头的每一项工作,全力推进每一步进展。
          航天是代表人类不断向外探索的领域,代表了一种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也代表了一种英雄情结。再有六十年、一百年,我们人类会走得更远。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疑的!(摘编自《对话“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兼轨道器总指挥张玉花:扎实走好每一步,力争实现火星绕落巡目标》,新华社2020年10月12日)材料二:
          从火箭起飞到探测器入轨,“胖五”的飞行过程共有2000多秒。可别小看这半个来钟头,为了确保完成任务,“胖五”可是做了精心的准备。为了“奔火”,它到底有多拼?
          根据发射任务要求,“胖五”需要托举火星探测器加速到每秒11.2千米以上的速度,将探测器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开启奔向火星的旅程。
          这一速度被称为第二宇宙速度,也被称为“逃逸速度”。航天器只有达到该速度,才能完全摆脱地球引力,飞向太阳系内的其他行星。
          此前在发射月球探测器时,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曾经飞出每秒10千米以上的速度。此次“胖五”发射“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国内首次达到并超过第二宇宙速度,飞出了中国运载火箭的最快速度。
    (摘编自《火星,我来了!》,《科技日报》2020年7月24日)(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记者问到深空机动是一个什么样的操作时,张玉花用高速公路打方向盘来打比方,使记者对“天问一号”入轨更好理解。
    B.面对深空机动的难点在哪里的提问,张玉花明确指出,目前的难度主要有两个:一是点火的时机,二是控制的精度。
    C.“向火而行”的“天问一号”,在地火转移的过程中,获得的太阳能会越来越强,这对保持设备正常运行提出了高要求。
    D.“天问一号”目前已经顺利完成了深空机动任务,未来奔火的过程仍充满风险,探火每推进一步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新华社记者的访谈从大家不了解的深空机动切入提问,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从而使之展开深入阅读。
    B.针对记者询问“天问一号”奔火途中还要经历的考验,张玉花从三个方面用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探测火星过程的艰难。
    C.《火星,我来了!》这则消息报道了“胖五”火箭将“天问一号”送入预定轨道的内容,这是我国探火之旅的第一步。
    D.为了让读者能更加了解此次“胖五”到底有多拼,报道将它与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飞行速度进行了数据对比。
    (3)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报道,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与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组卷:8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树上的男爵
    卡尔维诺
          我的哥哥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最后一次坐在我们中间的那一天是1767年6月15日。我记得很清楚,事情好像就发生在今天一样。那天,大家坐在翁布罗萨我家别墅的餐室里,几扇窗户都嵌满了花园里那棵高大的圣栎树的繁茂枝条。时间正当中午,我们全家人按照老规矩在这个时候坐到餐桌边,在首席上端坐着我们的父亲。
          我们的父亲一直同形势背道而驰,不合常轨。他一心考虑的只是家谱、继承权以及同远近的权贵们的争斗和联合。
          柯希莫的生活总是那样超凡脱俗,我的一生却循规蹈矩、平庸无奇。但我们的童年是一起度过的,我们两个都无视大人们的恼怒,寻找与人们设计的道路不同的出路。我们爬树(不是像许多孩子那样图实惠,我们是为了爬到人上得去的最高处,找舒适的地方坐下来观看下面的世界),我们在河里逆流而上,在海边寻找岩洞,沿着别墅楼梯上的玉石栏杆往下滑。这样的滑行有一次成为柯希莫同家长激烈顶撞的原因,他受到惩罚,很不公正。从那时起,他在心里产生出对家庭(抑或对社会?抑或对整个世界?)的一种怨恨,后来决定了他在6月15日的行动。
          我记得有风从海上吹来,树叶抖动。柯希莫说:“我说过不要,我就是不要!”他推开那盘蜗牛。他往常可从来没有闹得这么凶。
          当时我8岁,觉得全都是在做一场游戏,顶撞大人是所有孩子的脾性,我不明白哥哥表现出的执拗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
    “你们要么吃下去,要么马上被关进小房间!”我屈从了,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
    “怎么样?”父亲问柯希莫。
    “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回答,推开盘子。
    “从饭桌上滚开!”
          柯希莫转过身去,背向着我们,走出餐室。
    “你去哪里?”
    “我知道!”他朝花园跑去。
          我们从窗子里看见他很快爬上那棵圣栎树。他穿戴和打扮得非常整齐,他是按照父亲的要求弄妥帖后来吃饭的,尽管他只有12岁。扑上粉,头发用带子扎起辫子,三角帽,针织领带,绿色开叉燕尾服,浅紫色的短裤,佩剑,白皮长护腿套。他就这副模样往那棵多结的树上爬,手脚并用,以我们长期练就的准确而迅速的动作在树枝上攀登。
    “小心!小心!会摔下来呀,可怜的孩子!”母亲焦急地喊道。
          柯希莫爬至一条粗枝的叉口上,坐下来,双腿悬垂着,两臂交叉,手掌塞进腋下,脑袋缩进双肩里,三角帽低压在前额上。
          父亲从窗台里探出身对他喊道:“你在那里待腻了就会改主意的!”
    “我决不会改变想法。”哥哥在树冠上说。
    “只要你下来,我就要你好看!”
    “我决不下树!”他说到做到。
          ……
          从前有我哥哥在,我对自己说“有他替我们大家着想”,我只爱过日子。现在他不在了。我觉得我应当考虑许多事情,可是只有像他那样身体力行,只有像他那样一生到死都苛求自己的人,才能为大家做出奉献。
          我记得他生病时的情景。我们看出来了,因为他把他的简陋的卧具搬到了广场中心的那株大核桃树上。而从前,他出于野生动物的本能,总是把睡处隐蔽起来。现在他感到需要时时有人照看。我的心紧张起来。
          我爬上梯子。“柯希莫,”我开始对他说,“你活了65年了,怎么能继续待在树上呢?你想说的你都说了,我们理解,你向我们表现出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现在你可以下来了,那些终生在海上漂流的人也有一个离船上岸的年龄呀。”
          他摆摆手做了否定的表示。他几乎不再说话了。他的病情恶化了。
          一天早上,我们看见他不在卧具上,当大家抬头向上看时,都吓坏了:他爬到了树顶上,骑坐在一根极高的枝头上,身上只穿了一件衬衣。
    “你在上面做什么呀?”
          他不回答。他已经半僵硬了。他能爬上树顶简直是奇迹。
          柯希莫坐在树上,纹丝不动。刮起风来,是西南风,树梢摇曳。就在这时候,天上出现了一只热气球。
          柯希莫抬起头,注意地望着气球。
          正在这时,热气球被卷入西南风的旋转之中,开始像陀螺一样飞快转动起来,向海上飘去。飞行员们抛出锚,锚带着长长的绳子在空中飞舞,闪耀着银白色的光,随着气球斜向飞行,现在飘到了广场上空,在大约与核桃树梢相齐的高度上。我们担心碰到柯希莫,但是万万没想到后来我们在一瞬间看到的事情。
          奄奄一息的柯希莫,当锚的绳子靠近他之际,一跃而起,就像他年轻时经常蹦跳的那样,抓住了绳索,脚踩在锚上,身体蜷缩成一团。我们看见他就这样飘走了,消失在大海那边……
          柯希莫就这样去了,没有让我们看见他的遗体返回地面。在家族的墓地上竖起一块纪念他的墓碑,上面刻着:
    “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现身式叙述的手法,例如“我记得很清楚”“我记得有风从海上吹来”“我记得他生病时的情景”,从而实现对叙事进程的控制。
    B.小说通过柯希莫从12岁到65岁始终生活在树上这种童话式写作,暗示了现实世界中的缺憾,将“沉重”的主题包裹于“轻逸”的表象之下。
    C.文末“刮起风来,是西南风,树梢摇曳”“西南风的旋转之中”这些关于西南风的描写,既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不是写简单的反叛故事,而是通过“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像他那样身体力行”等议论,引发读者对人类生存哲学的思考。
    (2)小说结尾部分独具匠心,在“树上生活”的柯希莫最终“飞向天空”,这样写有何深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虚构是小说的显著特征,而真实是虚构的源泉。小说中哪些方面的真实为它的虚构提供了支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21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如图是文化引导的区域综合开发利益驱动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图表内容,用文字加以解释。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组卷:5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青少年体育再度成为热门话题。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说的“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成为刷屏金句。让孩子赢下“未来的大考”不能只有分数,这已成共识。少年强则国强,当青少年拥有了强健体魄和完全人格,强国之路就有了最基础的保障,也有了持续发展的源源不绝的动力。
          唐校长何以大“火”?体育何以强国?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又有怎样的希望与建议?
          假如你是志强中学的一名学生,要面向本校同学进行以“强身健体,利己利国”为主题的演讲,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自己的亲身体验,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自拟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