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八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7/11 8:0:9
一、现代文阅读1-信息类(共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小说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学文体,故事性、娱乐性乃至抒情性是其作为“纯文学”的本质特征。然而,中国古代小说批评领域却存在着显著的“非文学化”倾向。最早将小说视为一种文体并对其加以评论的是东汉的班固,班固强调小说与子部诸家一样重在说理而非叙事,显然是将小说纳入了传统知识范畴,并未关注文学性。与班固同时代的桓谭也同样强调小说以说理为宗,而非以叙事见长。他们都强调小说的实用价值,二者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独立,然而,唐人魏徵等所撰的《隋书•经籍志》仍将小说置于子部,与儒、道并列,强调其“可以兴化致治”的政教功能,对志怪尤其传奇小说的文学性视而不见。直至宋代,正统文人仍未将小说视为“纯文学”。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高度繁荣,但小说批评中的“非文学化”倾向更明显。明人瞿佑的《剪灯新话》因“风情丽逸”而致“市井轻浮之徒争相诵习”。该小说集在韩、日等东亚文化圈深受欢迎,可它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被官方明令禁毁的小说,这在本质上是对其文学性的否定。此外,作为国家总书目的《四库全书总目》沿袭传统,仍把小说放在子部,依旧强调小说的教化及学术功能。纪昀尤其反对小说的虚构艺术,并因此批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所叙故事凭空无据。
古代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在一些私人书目中也有所体现,明人晁瑮的《宝文堂书目》“子杂”类著录了一些章回及话本小说,实际上是将白话小说置于子部。清人赵翼将小说与经、史、子、集四部并列。还是将小说置于传统知识谱系。及至晚清,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将“小说”单列为二类而与“文学”并列、表明他并未将小说视为“文学”,亦将政教功能视为小说之首要任务,对其文学性置之不理。
即便到了近代,梁启超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小说界革命”,仍遵循“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将小说视为启发民智的工具,其功利性小说观与文学的审美价值背道而驰。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将革新“道德”“宗教”“政治”“人格”的任务赋予小说,过分强调小说的实用性。晚近“西学东渐”之风并未彻底改变国人的传统小说观。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可谓源远流长。究其根源,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多数小说批评家乃至小说家在道统文学观的支配下,从未将小说视为“纯文学”,反而过分强调其经世致用功能,否定其娱乐性、故事性或抒情性等审美特征。
(摘编自陈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材料二:
中国古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仅演义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还展现了中国人的精神史,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中国精神史和中国文明史的一部分,是绵延不断的文化血脉。
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写照与反映。明清时期官方一般奉诗文为文学正统,而小说则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尽管当时小说面临着官方屡加禁毁等尴尬的生存环境,但由于其关心的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有较好的作者群和读者群基础,其创作与传播才得以延续和繁荣。
中国古代产生了很多小说,但目前能够进入人们视野、进入小说史的还比较有限。在一些名著之外,相当数量的作品没有人关注和研究,很多文言小说都只是陈列在图书馆里,在有关的小说书目里也看不到。小说研究者要在前人基础上扩大视野,尽可能全面地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汇编整理,更好地展现其整体面貌。当然,在比较的基础上对小说的优劣进行鉴别也是必要的。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如何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创新来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成为关注的焦点。创新蕴含于开拓当中,我们需要开拓研究领域。比如把小说与中国古代史联系起来,打破不同领域之间的藩篱进行综合、交叉研究。这样的方式可以有很多,比如小说和伦理、小说和绘画等。
西学进入中国之后,小说的地位空前提高,同时小说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现代小说观念下建立的中国古代小说史,赋予了传奇(传奇性传记)较高的地位。这种小说史和小说观念,忽视了小说、传记原是不同部类书籍的事实以及二者在性质和体式上的差异。回到古代对传记、小说的观念和认识上,重新看待古代的小说、传记以及传奇,探求它们各自的演变历史和交互关系,也是今后值得拓展的研究方向。
(摘编自王广禄《拓展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桓谭忽视中国古代小说的故事性,强调其说理的实用价值。这种小说批评的“非文学化”倾向对后世影响深远。
B.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高度繁荣,并没有改变小说批评中存在的“非文学化”倾向,部分小说因此遭遇不公正的评价。
C.康有为将小说单列为一类,将其置于子部,而且与“文学”并列,这说明他仍旧将政教功能视为小说的首要任务。
D.小说研究者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古代创作的优秀小说目前并没有进入大众的视野,也一直没有得到文学史的关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宋代以前的文人都不承认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学性,他们认为小说以说理为宗。
C.道统文学观对中国古代多数小说批评家以及小说家都产生过十分深刻的影响。
D.结合中国古代史和绘画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中国古代小说。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张籍认为韩愈的《毛颖传》“多尚驳杂无实之说,使人陈之于前以为欢,此有以累于令德”。
B.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评论《水浒传》是“不事文饰,而曲尽人情”。
C.明代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说:“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不必问其有无也。”
D.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指出,先秦名家“必能辨,然后能辩”。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如何推动中国古代小说学术研究进一步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组卷:2引用:3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2-文学类(共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牵风记(节选)
徐怀中 “野政文工团”派出一个小分队,来九团慰问演出。思想内容没得说,可是出来进去总是那么几个熟悉面孔,太乏味了!台下开始发难:“不看!不看!不看!”
最初只有少数人起哄,像是受到恶性传染,到处尖声刺耳地打起了口哨。
报幕人从大幕中缝处钻出来,他每次出现,观众都以为演出将会做出重新调整。台下又狂呼乱喊起来:“出来一个坤角儿!出来一个坤角儿!”
宣传队队长亲自到大幕前讲话,面目严肃到不可能更加严肃:“我可以负责地向你们声明,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坤角儿,绝对没有!”
“有!”“有!”台下齐声揭露。
小分队里确实有两位女演员,可是今晚排定的节目单里没有女角,分派她们俩反串鬼子兵。
团长齐竞接到报告,风风火火地赶来了。
有人认出了团长,彼此提醒:“一号!”“一号!”
前面几排观众端端正正坐好了,远处的人似乎觉察出有什么不对头,也都不敢再出声了。齐竞这才开始队前训话:“丢人现眼!给八路军丢人现眼!给‘虎团’全团将士丢人现眼!”
全场空气像是凝结在一处,紧张极了,大家都听到自己的心咚咚地跳。齐竞转身向当值的现场总指挥挥手说:“解散!各单位带回!”
老乡们叹息说,可惜一台好节目,就这样吹灯拔蜡了。
“请等一下!请等一下!”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呼喊声。
“虎团”团长齐竞远远看到,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个什么物件。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
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
一个花季少女怀抱古琴,突然出现在队列前,齐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陪同女孩子的地方干部上前说明,她是从北平来的女学生,名叫汪可逾。路经此地,正好赶上“虎团”在开晚会。
齐竞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这一下,让沦陷区来的女学生看笑话了!应该欣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呢?他心想,作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决不可冷冰冰地板起面孔,对着如此天真烂漫的一种想法,劈头一瓢冷水浇下来。
“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齐竞正式发出邀请。
汪可逾登上舞台,她已经高兴得迫不及待解开琴囊,取出了古琴。
“啊哟!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齐竞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做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老乡们也都重新围拢上来,等待恢复演出。自然是由齐竞担任了报幕员:“安静!安静!现在请小汪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啊?”
“好!”
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
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抛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
二十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抗战初期许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一九四二年五月“大扫荡”,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当地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都作为亲历者接受了采访。
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很模糊,掏不出他们几句话了。而要成年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
那天独立第九旅举办的军民同乐晚会,远远超出了娱乐的涵义,令战史编写组各位将校难以置信。
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日军已经完成隐蔽合围部署,并组成了“挺进杀入支队”,企图对太行区领导机关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向心奔袭。我军则采取“敌进我退”战术,适时向日军后方交通线和据点发起猛烈攻击敌回援,变被动为主动。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
齐竞接到指挥部加急电报,来不及先向汪姑娘打一声招呼,让她终止演奏,而是直接向全场宣布:“全体起立!出发!”
转眼之间,台上已经空空的了,幕布一收,再看不出这里有过什么舞台的痕迹。“一号”和他的两名警卫员已经上马了,团民运科科长跑来报告,说那个北平女学生向他报名参军,非跟着部队走不可。齐竞一听就急了:“你有脑子没有?她拿着边区政府的介绍信,要去太行二中,你半路把人给拐跑了,怎么交代?”远远看见小汪深一脚浅一脚向这边跟跑过来,他指头戳着民运科科长的鼻子尖喝令:“甩掉她!听清楚了,甩掉她!”
齐竞一抖缰绳飞奔而去,两名骑兵通信员紧随其后,消失在黑暗中。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慰问演出的演员人数少,都是老面孔,加上没有女角,导致战士对节目失去兴致,在台下起哄乱喊。
B.团长齐竞的出场让慰问现场乱糟糟的局面迅速发生了改变,由此可见齐竞在战士中的巨大影响力。
C.老人们对于当年战斗中的感人细节记忆很模糊,而对汪可逾的表演印象深刻,说明那场军民同乐的晚会对于百姓们来说,具有超越娱乐的特殊意义。
D.齐竞对民运科科长的喝令简短而有力,既体现其军人身份,又暗示出军情紧急,同时也有对汪可逾随意参军的埋怨和愤怒。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士的发难,团长的训斥,老乡们的感叹,都为后面女主人公汪可逾的出场及演奏蓄势,情节上跌宕起伏。
B.小说善于塑造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如汪可逾毛遂自荐表演,但她的技艺其实“尚不娴熟”,个性积极主动但缺少自知之明。
C.小说运用心理描写细致描摹了团长齐竞从看见女孩汪可逾,到听完演奏丰富的内心世界。
D.画横线的句子一方面交代小说的故事背景,另一方面开启下文,由军民同乐的晚会转到讲述严峻的战争局势。
(3)小说节选部分可看出齐竞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作者说:“我们的战争文学,当然要写金戈铁马,要写血与火的考验,但不能味局限于此沦为套路。”据此,你认为《牵风记》为何要写一次差点夭折的慰问演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5引用:3难度:0.5
六、语言文字应用(共20分)
-
7.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ㅤㅤ公历每年12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55度的时候,冬天的① ——大雪,如期而来。
ㅤㅤ“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小雪、大雪之小大,并非形容降雪之多寡,而是形容积雪之有无。小雪时,雪随下随融,而到了大雪时,② 。“风后暖,雪后寒”,伴随大雪而来的是气温的持续下降,此时,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寒冷的冬季。
ㅤㅤ“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大雪时节,我国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达零下10摄氏度以下,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零摄氏度以下。此时,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在更北的地方,已是大雪纷飞的景象。③ ,冬季气候温和而少雨雪,华南地区更是草木葱茏。
(1)下列诗句与文中画横线的诗句不是描写同一节气的一项是
A.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唐•戴叔伦)
B.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宋•杨万里)
C.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
D.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宋•陆游)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组卷:2引用:7难度:0.7
七、作文(共6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回望人类文明史,真正的智慧、伟大的思想和发明,绝大多数并非产生于热闹之中。被孔子喻为“龙”的老子,在“国立图书馆”期间几乎没有著述,西出函谷关,应关令尹喜再三恳求,才在牛背上写下《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字。那五千字很是了得,立刻赢得一片辉煌。然而,老子径直西去,把辉煌远远抛在身后,留予世人去研究,自己仍旧独个享受寂寞。
然而,在物欲横流、作风浮躁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戒骄戒躁,耐住寂寞,潜心学问而赢得辉煌呢?赢得辉煌之后,又有几人能始终如一,仍甘于寂寞呢?
请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组卷:3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