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十二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23 15:0: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军人的精神修养,基本着重在智、仁、勇三达德。这三达德中,又以仁为主。中国文化主要精神都发源在一个“仁”字上。孟子谓:“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礼是仁的表现,仁是礼的本原。但战争本是要杀人的,好像是一种残忍的行为,我中华民族虽尚武,而不流于残忍,所以能绵延历久,屡挫不衰。中国军事要讲顺天应人,替天行道。所谓止戈为武,仁者无敌,战争乃为一种吊民伐罪,以杀止杀的行为,故军队则成为仁义之师。孟子也说:“不嗜杀人者,能一天下。”不嗜杀人,不是不杀人。但杀人总不是好事,因此非存心至仁,则不宣来担任此杀人的大任。既要杀人,自己也该不怕死,所以说:“有断头将军,无投降将军。”视死如归,也是武德。当争两军交锋,固是要争取胜败,更要是争是非。是的向非的投降,实无光荣可言。一个人有生必有死,中国人强调精神不死,躯体虽不保,但其人格气节仍然存在。战争并不是鼓励杀人,更不是鼓励自杀。心中只有一个道,一个仁义之道。死生一观,并不在这些上来计较。
中国军人既尚仁,又讲礼,吉、凶、军、宾、嘉五礼,军礼占其一。可见中国文化中之中国军人,正也代表着文化传统主要精神之所在。
孔子在《论语》里,提出了一段军人修养最高精神的话,说:“子之所慎,斋,战,疾。”斋是祭前斋戒,所祭是鬼神。孔子在祭前斋时,既不确认有鬼神,也不确认无鬼神,只是此心戒慎,不懈怠,不做作。祭只是祭,斋只是斋。疾病之来,也不知将成大病,抑系小疾。但不要害怕,也不要疏忽,只一心戒慎在疾上。遇战事,也如对鬼神、对疾病般,只莫放松、莫紧张、不当它是强敌,亦不当它是弱敌。临阵只一心在临阵上。慎是不怕也不忽,不把事来看大,也不把事来看小。当知临祭、临战、临疾,皆是人鬼关头,死生之际,在可知不可知之间。孔子举一“慎”字教人,这是精神上最高修养恰到好处之明训。我们若懂得孔子这番教训,自然不会有好战的心,也不会有畏战的心。
中国社会上又很着意表扬失败的军人,尤著的如关羽、岳飞,令人称之为武圣。关羽在历史上表达了一个“义”字。当时曹操很赏识他,礼遇有加,封侯赠金,无所不至。但关羽不为曹操所动,还是走归刘备,这就是他的义。岳飞精忠报国,十道金牌班师回来,冤死在风波亭,在历史上表达了一个“忠”字。我们看《水浒传》上一百零八位好汉聚集在梁山泊忠义堂,打起“替天行道”的杏黄旗,这见文化传统中之忠义武德,流传在民间社会,真是根深蒂固的。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中的武功与武德》)(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军事提倡军队要成为仁义之师,顺天应人,以杀戮制止杀戮,故虽尚武而不至流于残忍。
B.在中国人看来,战争不应鼓励杀人,更不应鼓励自杀,因为失败自杀实无光荣可言,应当唾弃。
C.孔子认为,斋只是斋,不懈怠就好;对于疾病,既不要害怕,也不要疏忽:都体现出无可无不可的随意态度。
D.同为失败的军人,关羽表达了“义”,岳飞表达了“忠”,而一百零八位好汉聚集梁山,方将忠义武德合为一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阐析智、仁、勇三达德,重在谈武德;最后一个自然段分析失败的军人,重在谈武功。
B.文章多处使用引证法。第一自然段中两次引述孟子的话,都与“仁”密切相关,但具体的论述角度则各不相同。
C.第三自然段从《论语》引出关于斋戒、疾病和战事的话题,并分别做了具体论述,从而阐明了对“战”的正确态度。
D.第四自然段主要使用例证法,文中引述了关羽、岳飞和水浒一百零八位好汉的例子,以有力的事例论证了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仁”“礼”关系看,仁是礼的本原,礼是仁的表现。中国军人既尚仁,又讲礼,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尊崇。
B.视死如归,是武德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生死之外,还有是非,躯体可以不保,但要存仁义之道,坚守人格气节。
C.临战是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孔子教人以“慎”,不好不怕不忽,保有临阵专注的状态,堪称军人修养最高精神的明训。
D.仁义之道与忠勇之道是中国武德中并存的两个概念,和谐统一构成中国武德文化的内在本质。组卷:24引用:9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一朵晶莹、素洁的雪花开始,从一声纯净、温暖的童声开始,从一株昂扬、葱绿的春芽开始,2022年北京冬奥会来到了我们身边。北京冬奥的背后,凝结着无数参与者的心血汗水。他们之中,有一个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北京冬奥记录着、见证着、歌哭着,她就是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作者孙晶岩。
孙晶岩从2017年中国申办冬奥成功开始,历时5年,走访国内外多个城市,面对面采访200余位与冬奥会相关的各界人士,全景记录了北京冬奥会从酝酿、申办到筹备这一充满曲折与挑战的历程。作品通过丰富真实的事例和人物,立体、生动地书写了京冀两地三大冬奥赛区的建设奇迹,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读来荡气回肠。
孙晶岩坚持“报告文学要有宏大视野”的创作理念。她创作《中国冬奥》的初衷和记录冬奥筹备历程的重点,是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有活力、有实力的中国形象,是希望能真实记录冰雪运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正是作者的家国情怀,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文学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中国国力的支撑、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合。
从这部《中国冬奥》中,可以看出作家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理念的躬身实践。孙晶岩说:“报告文学是行走的艺术,一定要用脚板子跑出来,要讲究文学性,刻画主人公的精气神,弘扬真善美。”为创作这部作品,她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凌晨5点就起床赶往建设工地采访;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夜间,与张家口赛区的建设者们一起感受壮观的雪场造雪;坐着绿皮火车,穿过漫长一夜去冰雪基地采访,见到艰苦简陋的训练环境,为教练员、运动员的精神感动落泪。她寒来暑往、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到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跟踪场馆建设进展,前往黑龙江、吉林等冰雪运动强省探寻中国冰雪运动的拼搏之路……目力所及,是与冬奥相关的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人。孙晶岩坚持一种“心心相印的采访”,在面对采访对象和写作时,她试图“进入心灵、走入审美”,相信“只有笔端常带感情,才能写出动人的文字”。也许正是这样的创作信念和行动,使她的作品扎实深刻、朴实动人。
“雪里已知春信至。”一场盛大的冰雪赛事折射着中国生生不息的力量。《中国冬奥》以文学的真诚与情意,为北京冬奥会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
(摘编自孔令燕书评《雪里已知春信至》)材料二:
记者: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手心情如何?
李剑叶:很激动也很荣幸,能举着自己设计的奥运火炬传递奥运圣火,内心无比荣耀。
记者:作为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的外观设计师,奥运火炬在您心中代表着什么?
李剑叶:奥运火炬最原始的含义是传递光明、希望与和平。每次奥运火炬的设计,大家都会特别关注,因为它代表着这届奥运会的举办国家和城市所要传递的信息和展现的形象。
记者:经历过整个设计过程后,是一种什么感受?如果用一个词去形容设计过程的话,你会如何形容?
李剑叶:这是挺难的一个问题,因为设计过程有太多大大小小的故事和插曲,整个设计过程很难,但是我更多想到的是“浪漫”这个词。
记者:浪漫?为什么?
李剑叶:当时我们决定做火炬设计的时候,第一个闪现在脑海中的画面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开场,一面红旗慢慢飘扬入画,有一种中国的历史厚重感,同时也孕育着一种力量。它还有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一种自我突破的意境。
记者:这是否如同谈了一场“浪漫的恋爱”?
李剑叶:是的,恋爱可能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样子,从一开始可能不认识,然后慢慢去熟悉它,跟它产生一些互动和交流。同时也会有比较困难的时候,比如说奥组委对我们的方案不满意,这个过程也非常痛苦,感觉要分手,马上会失恋了。
记者: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当得知您的设计方案最终确定为北京冬奥会火炬时,您的心情又是如何?
李剑叶:当时整个设计团队在开总结会,在会上我接到一个消息说“花卷出锅了”,当时就有点潸然泪下的感觉,但是因为设计团队成员都在,所以我强忍住了,其实眼泪已经溢出眼眶了。
记者:这是否如同经过恋爱过程后,在求婚时听到“我愿意”一样的感受?
李剑叶:对,但是我觉得当时只是求婚成功,证还没领。整个设计团队兴奋之后,立刻投入新的工作中,就是要将我们的设计稿做成实物。无论怎样,与奥运火炬从“相识”到“求婚”成功总是一件令整个团队都高兴的事。
记者:最终的“飞扬”火炬和此前第一稿有很大区别,“飞扬”火炬设计成中空是什么样的灵感激发的?
李剑叶:第一稿提交之后,奥组委并不满意,随后我们陷入了创意困境,中途甚至想过把糖葫芦作为符号元素设计到火炬中去。这个过程比较痛苦,很多时候是在不断围绕一个圆心画圈,你有感觉就是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你很难直接走到圆心。
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会议室桌上绿植的一片干枯树叶掉下来,给了我们灵感。那片树叶呈现出一种螺旋中空的形态。
我们观察到这片叶子的旋转是有加速度的,这种生命力让人找到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种连接,就是人生不止直线,而是曲线前进,且有快有慢,这也激发了我们的灵感。
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四个字“道法自然”,自然能够给你不一样且新鲜的启发和灵感。
记者:在设计2022年冬奥火炬的时候,如何打破大家固有的奥运烙印去寻求更多的创新?
李剑叶:设计火炬本身是一个命题作文,这个命题作文在人类历史上被反复重写。奥运火炬的关注度很高,在设计过程中要出新,但又不能怪,因此设计过程确实有难度。
2008年的火炬通过卷轴体现造纸术,同时又用了“祥云”元素,某种程度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回顾。我们在设计2022年北京冬奥“飞扬”火炬的时候,通过“祥云”图案渐变到“雪花”图案的设计,再把环保、绿色等元素放到里面,充实未来感,所以我想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设计。
记者:如果分别用一个词语去形容“祥云”火炬和“飞扬”火炬,您会用哪两个词语去形容它?
李剑叶:祥云火炬应该用“平和”来形容,而飞扬火炬是“激情”。
记者:您觉得“飞扬”火炬代表什么?
李剑叶:我觉得“飞扬”火炬一方面代表着一个中国设计,另一方面是中国和世界的一次对话,它传递了我们中国人面向未来的态度和激情,对于未来美好的一些想象。同时它展示了一个特别有活力的国家和一群特别有活力的人。
(摘编自中新网记者对李剑叶的专访)(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报告文学要有宏大视野”的创作理念,使孙品岩的作品都具有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
B.孙晶岩创作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主要是为了真实呈现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
C.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既源于中国国力的发展壮大,更源于国际冰雪运动在全球的蓬勃发展。
D.方向对但很难直接走到圆心,意味着火炬设计运用中国元素是确定的,但哪种元素才能呈现完美却充满未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纪实文学是一种能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既讲求真实性,也要有文学性。
B.秉持与采访对象情感契合的理念,孙晶岩走进冬奥建设者和运动员的内心,创作出了富有人民性的优秀作品。
C.干枯树叶旋转所带来的加速度,客观显现出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种特定关系,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D.李剑叶所说的与奥运火炬从“相识”到“求婚”成功的过程,是指从参与研发到设计方案最终被确定的过程。
(3)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写作思路。组卷:3引用:3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萨赫勒荒原
朱山坡 抵达尼日尔首都尼亚美的那天,一个叫萨哈的黑人来接我,他给中国援非医疗队当司机有三年多了。
按原计划安排,我下个月初才去接替援非满两年的老郭,但老郭突然病倒,抢救无效去世了。老郭一走,津德尔地区医疗队就缺少拿手术刀的医生了,而那里等待做手术的病人排起了长队。我只好提前出发。
“穿过萨赫勒大荒原就是我们的驻地。”萨哈开车很专注,话不多。
路边全是荒凉的灌木、荆棘和草甸,并朝着四周蔓延开去。一堆堆,一丛丛,像是一个个部落。每一棵树、每一只鸟、每一根草,紧挨着搀扶着度过漫长的岁月和亘古的孤独。
“老郭就是一座最高的山。”萨哈拍了拍方向盘,不容我置疑。
怎么突然说到老郭了呢?我纳闷,说:“我不认识老郭,只知道他是天津市著名的外科医生。”
“你怎么不认识老郭呢?”萨哈惊讶地质疑我,并朝我投来不满的目光。
“中国有很多跟老郭一样技术高超的医生。”
“我知道。但老郭不仅仅是一个医生……你竟然不认识老郭!”
“要不,我们聊聊老郭?”
萨哈的脸上突然布满了悲伤,连皱纹的缝隙里都堆积着难过。好一会儿也不吭声,只是喉咙咳了咳,像是被什么卡住了。看到此情景,我也不好再提老郭了。
荒原越来越苍茫,阳光越来越刺眼。尽管车子一路颠簸,我还是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我是被急刹车惊醒的,只见一个身材高瘦的黑男,双手张开,拦住了去路。
我大吃一惊。在尼亚美时就被告知,近年来由于旱灾,尼日尔遭遇了大饥荒,疾病盛行,饿死、病死的人随处可见,有些地方并不太平。去年法国一支医疗小分队在穿越萨赫勒荒原时便道遇了悍匪,两个医生和一个司机被枪杀。
萨哈伸头出去质问:“尼可,你要干吗?”
原来认识,我悬着的心顿时放了下来。萨哈耸耸肩对我说:“他是我儿子。”
“祖母要去津德尔看郭医生。”尼可焦急地说,“郭医生是被魔鬼缠上了,祖母说要给他驭魔。”
“郭医生去了尼亚美……”
“祖母说了,只要魔鬼还缠着郭医生,即使郭医生回到了中国,她也要去找到他。”
萨哈凑近我,轻声而严肃地说:“不要告诉他郭医生已经去世了。”
“尼亚美的中国医生很厉害,把他的病治好了。”萨哈说。
我挤出笑容对尼可说:“是真的。郭医生休息几天就回来。”
“太好了,祖母可以放心了。”尼可高兴地手舞足蹈起来。萨哈突然又悲伤了,转过身来,不让尼可看到他的神色。
我们重新出发,但刚走出十几米,萨哈突然停下车往回跑,原来尼可瘫倒在路边了,我也直奔过去。
尼可的额头好烫,身子在颤抖,还在流鼻涕。他说:“我在这里等了两天两夜,没有吃的,连一滴露珠也没有。”
我赶紧取来炼乳和黑麦面包给他,但被萨哈夺回来还给了我。
“你不能送他任何东西。因为对其他人不公平。真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萨哈好像在给我普及常识。
“能送给我吗?”尼可盯着炼乳羞怯地问,“我想让祖母尝尝,我不会动,只给她尝。”
我尊重常识,但不顾萨哈的反对,我答应了。尼可似乎一下子恢复了力量。萨哈看到我态度坚决,愧疚地闭上了嘴。后来,我们继续上路,萨哈主动跟我聊老郭。
“去年,老郭给尼可祖母做过摘除白内障的手术,使她瞎了十五年的眼睛重见光明。我的两个儿子患脑膜炎,都快死了,也是老郭治好的。尼可祖母对老郭感恩戴德,视他为儿子。上个月,她靠吃野果和露珠走过大荒原来见老郭,说他被专门对最好的好人下手的恶魔缠住了,要替他驱魔。老郭不相信这些,老太太就蹲在手术室门外哭,哭得很伤心。
……
“老郭每天都要做两三台手术,经常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本来他身体就比较瘦弱,终于扛不住了。那天给一个病人做完手术后,他突然昏倒在手术台前……”
我的视线模糊不清,泪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溢了出来。
萨哈突然把车停了下来,质问:“你认识老郭,对不对?”
“他是我的博士导师,他有心脏病,很危险,要我替他隐瞒。他说哪怕他死了,也要替他隐瞒。两年前,本来是我来这里的,但老郭跟我抢。他说他一定要去援非,这是他最大的心愿。”我没有隐瞒住秘密,有些自责。但把秘密说出来,让我心里很舒坦。
我突然想起刚才尼可的样子,赶紧说,“停车,掉头。尼可可能患上疟疾了。”我为刚才自己的疏忽大意感到羞愧,如果老郭在,他肯定又会把我骂得狗血喷头。
萨哈没有听从我的命令,沉默了一会儿说:“我知道。他只是患病而已。”
“你真冷血!老郭在天堂看得一清二楚,他不会原谅我们的。”
“你已经送给他一罐炼乳。这对其他人已经不公平。老郭已经救了我家许多人,如果我再让你救尼可,村里的人会说我替你们开车是为了谋私利、得好处。我宁愿死也不能那样做。”萨哈说,“而且日落前我们必须赶到。他们等着药物救人。”
我如坐针毡,几次要推开车门跳下去,但车速越来越快,车像是要飞起来。我狠狠地瞪了几眼萨哈,最后一次,竟见他泪流满面,泪水重重砸在方向盘上。我一下子便瘫软在座椅上。
夜幕降临前,我们终于穿越萨赫勒大荒原。
到了津德尔驻地的第二天,我便接替老郭开展工作。我的手术水平得到了同事们和病人的认可,说我不愧是老郭的学生。我总是想起尼可和尼可的祖母。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萨哈质疑“我”不认识老郭,向“我”投来不满的目光,心里对“我”充满了鄙视。
B.尼日尔遭遇了大饥荒,没有食物,所以尼可两天没吃没喝,最终导致他晕倒在路边。
C.“我”隐瞒认识老郭和萨哈让“我”隐瞒老郭去世的消息,都是出于对老郭的爱戴。
D.小说以救援为题材,以穿越荒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搭建了理解的桥梁。
(2)小说涉及多个人物并形成复线结构,请结合全文简析这种结构的妙处。
(3)作者曾说:“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的小说有更深刻的思想,有更强烈的震撼力。”请结合文本谈谈这篇小说的震撼力主要体现在哪里?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两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秦可卿举止优雅,行事和平,深得贾府老祖宗贾母的喜爱。那么,从小在一个宦囊羞涩的小官僚家庭长大的秦可卿,她怎么会有如此好的修养和秉性,怎么会有如此迷人的魅力,从而让贾母觉得,她是那样的不可超越?受到贾母喜爱、公婆疼爱的秦可卿,她的人缘极好,就连身为荣国府总管的王熙凤,对她也是礼遇有加。①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结合文段分析,说说为什么秦可卿并非出身于“宦囊羞涩的小官僚”人家。组卷:13引用:3难度:0.7
八、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2022年4月8日上午举行。
冬奥7年艰辛,奋斗铸就辉煌。我国广大运动员、教练员敢打敢拼、超越自我,创造了我国参加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历史最好成绩: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夺得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金牌、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金牌、女子自由式滑雪坡面障碍技巧银牌;国家花样滑冰队总教练姚滨指导的中国花滑冰队则包揽了双人滑项目的金、银牌,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北京冬奥会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北京冬奥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
请围绕冬奥精神,在“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五个短语中任选两短语为主题,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
①以即将高三毕业的中学生身份给某位获奖冠军写一封信。
②以高三学生身份写一篇“发扬冬奥精神,创造人生辉煌”主题班会上的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请在答卷横线处填入你所选择的写作任务序号和所选择的短语。组卷:1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