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二中高一(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9 12:30: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过程。”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当前,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为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一方面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依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处理。
          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长达200多年。它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所以,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其次,环境质量具有消费性,因此在评价生活质量的时候,必须要将环境质量考虑进去。对公众而言,除了学法、懂法、守法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社区公益性的环保组织或协会,维护自身环境利益。最后,在生态创新前提下,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也应更新为生态财富观。这是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
    (摘编自高文杰等《生态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创新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创建的新的社会理论。
    B.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
    C.在稀缺资源配给的数量和质量上,后代人的标准与前代基本持平,就是代际公平的底线。
    D.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因为不和谐的伦理关系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生态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代内代际公平。
    B.文章通过列举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定义生态创新的例子来说明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
    C.文章从阶层、国家两个维度挖掘出了环境资源不公平问题的深层表现及相关后果。
    D.重新认识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进一步谈论生态创新具体做法的一个重要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理论”得以形成并最终提出的重要社会时代特点是:生态环境愈发恶化。
    B.决策者们如果不能依据现实具体情况灵活处理,生态创新理论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
    C.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包含了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的系统。
    D.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是否更新为生态财富观成为了当下与工业文明时代在价值财富观中的本质区别。

    组卷:2引用:3难度:0.8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沼泽地
    (日本)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唯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因此说“发现”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是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对一般参观的人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然而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浑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土墙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面前,一面对它玩味,一面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片滑溜溜的淤泥,踏上去“噗嗤”一声,会没过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中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小小的油画相抗衡。
    “很欣赏它吧!”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东西被惊吓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个报社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他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被他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到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就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他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洋洋得意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的鉴赏力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的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绘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着这幅《沼泽地》.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吧,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唯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审视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地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机勃勃,宛如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1919年4月
    (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
    (1)文中说“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其中蕴蓄着的“一股可怕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2)“记者”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什么用意?
    (4)“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怎样的特点。

    组卷:10引用:4难度:0.5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黄河之滨,白塔山下,伫立着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阮熙越就在这里坚守着。阮熙越是兰州阮氏刻葫芦第四代传人,其作品被英国等国家博物馆收藏,她的家族传承刻葫芦技艺已有百年历史。
          谈及刻葫芦民间艺术现状,阮熙越表示,这些年来当地政府在民间艺术上投入很大,很多民间传统工艺的生存环境有了改观。据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社会文化处介绍,近两年,政府加大对当地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现在已建成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建立了44个“非遗”传习所,给予市级以上“非遗”传习所每年5000元到8000元的资金扶持,提供免费的传习场地,还给予资金支持或提供交流机会去国外展示展演。
    (选自《甘肃兰州:政府多措施保护民间工艺实现文化传承》)
          材料二:
          对待传统手工技艺程式化和已成为法度套路的东西,如法式、规矩、惯例、艺诀等,我们应该加以尊重,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或为经济效益而轻率地改变。创新不是告别传统的使用功能,而是以适应当代生活需要为突破点,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生产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产品。
          成功的设计能够创立新的“典范”,引领新的手工艺潮流与时尚。而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培育民族工艺品牌,重塑民族的工艺意象。但是,这么多年,中国一直都缺乏叫得响的国际一流“手工品牌”,原因在于掌握技艺的民间手工艺人,大都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有限,视野思维也不够开阔,而年轻一代则在技艺上不够成熟,这些阻碍了现代设计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融合。
          科技代替不了双手,后工业时代更需要“工匠精神”,这样产品才有温度。手艺人是民间手工艺的传承者,也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因此振兴传统民间手工艺,传承“工匠精神”,首先要给予职业手艺人以职业尊重。为此,有学者指出,完善制度建设势在必行,还有学者建议学习日本的手工艺人才培养方式——先培养其基本心性、品德,再进行技艺传承,同时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中,培养现代学徒。
    (摘编自《光明日报》《传统民间手工艺如何走出“深闺”》)
          材料三:
          凤翔城关镇六营村是凤翔泥塑发源地,经过不断地完善加工,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彩绘泥塑。当我们打开“中国泥塑网”时,便可以看到绚丽多姿的泥塑产品正在进行当今最迅捷最远程的网上交易。据统计资料显示,近些年来仅泥塑产业一项就带动了宝鸡地区旅游等相关产业收入近千万元,当地村民把这项传统的民间工艺发展成为了六营村的主要致富手段。
          可喜消息的背后伴随着新的忧虑。市场经济挽救了民间艺术,同时也激励它发生新旧交替的巨变,这巨变会不会正是原始艺术特征的可悲的消弭过程的开始呢?我们如何才能尽可能长久地保持民间艺术的原汁原味呢?
    (摘编自《产业化经营让凤翔彩绘泥塑走向世界》)
          材料四:
          由于手工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所以手工工艺品大多都是以个人生产经营为主,生产规模相对较小。虽然有一部分的手工工艺品进入国际市场,但是我国手工艺品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是很成熟,其生产规模和经营手段的规模化、市场化以及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也较低下。
          目前,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和形式严重的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实际,使得传统手工艺品逐渐萎缩。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审美越来越国际化、个性化、生活化,对那些造型老套、形象土气、材质普通、品相不佳的非遗手工产品提不起兴趣,这就倒逼手工艺术家们要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要融入现代审美情趣、融合当代流行工艺、融汇当下时尚元素,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而又爱不释手的好作品、好产品。
    (摘编自《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工艺术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手艺人在振兴传统民间手工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民间手工艺,首先要重视手艺人。
    B.对待传统手工技艺程式化和已成法度套路的东西,如法式、规矩、惯例、艺诀等,我们应该加以尊重,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或为经济效益而做出任何改变。
    C.材料三表明,市场经济不但可以挽救民间艺术,使其获得新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致富的新途径。
    D.手工工艺品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力,需要手工艺术家们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民间手工艺人,无论年龄大小,其自身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导致了中国缺乏国际一流的民族工艺品牌。
    B.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的前提下,融入现代审美情趣后,创新的改变手工艺产品的使用功能,就能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的好产品。
    C.在市场经济的帮助下,民间艺术不但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还带动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市场经济对民间艺术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D.由于手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所以必须走机械化生产道路,以提高生产效率。
    (3)怎样才能让民间手工艺走出困境,传承并发扬光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4引用:12难度:0.6

四、文言文阅读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适者,渤海蓨人也。……天宝中,海内事进者注意文词。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好事者称颂。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文雅,唯以举子待之。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西。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节上前。
          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奔赴行在,及河池郡,谒见玄宗,因陈潼关败亡之势。玄宗嘉之,迁侍御史。至成都,八月,制曰:“侍御史高适,立节贞峻,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谠言义色,实谓忠臣。宜回纠逖之任,俾超讽谕之职。可谏议大夫,赐绯鱼袋。”适负气敢言,权惮之。二年,永王璘起兵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诏与江东节度来瑱率本部兵平江淮之乱,会于安州。师将渡而永王败,乃招季广琛于历阳。兵罢,李辅国恶适敢言,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迁彭州。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代宗即位,吐蕃陷陇右,渐逼京畿。适练兵于蜀,临吐蕃南境以牵制之,师出无功,而松、维等州寻蕃兵所陷。代宗黄门侍郎严武代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艰,安危为己任,然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累为藩牧,政存宽简,吏民便之,有文集二十卷。而有唐已来,诗人达者,唯适而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内事进者注意文词  干:要求
    B.适负气敢言,权惮之 幸:侥幸
    C.玄宗嘉之,迁侍御史 寻:不久
    D.李辅国恶适敢言,于上前 短:诋毁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高适“负气敢言”的一项是
     

    ①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 ②因陈潼关败亡之势
    ③谠言义色,实谓忠臣 ④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
    ⑤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 ⑥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适擅长写诗,又有过人的才识,因而受到赏识,做了刑部侍郎等官,是自唐以来在政治上发迹高升的唯一一位诗人。
    B.高适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招致李辅国等权贵的忌恨,故由谏议大夫一职降为太子少詹事职务。
    C.高适有政治远见,曾判断永王叛乱必定失败,肃宗下诏命高适和江东节度使来瑱率本部兵一起平定江淮的叛乱,结果轻而易举地打败了永王。
    D.高适为人喜欢谈王霸之道的大方略,把国家安危作为己任,又讲究节义,但是他的言谈超过了他的实际本领,所以为大臣所轻视。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右。
    ②适练兵于蜀,临吐蕃南境以牵制之,师出无功,而松、维等州寻为蕃兵所陷。

    组卷:18引用:2难度:0.6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芭蕉
    郑燮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咏春笋
    杜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郑诗前两句,以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芭蕉叶叶递生、生生不息的情状,为后文的抒情作铺垫。
    B.郑诗第三句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将情具体化,表达了相思之情的悠远缠绵,无穷无尽。
    C.杜诗前两句,用几近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春笋生机勃勃、繁密满林的生长态势,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D.郑诗由描写到抒情,情感正面点出;杜诗由描写到叙事,但仍以抒情为内核,情感含而不露,恰到好处。
    (2)两诗的末句,一“怨”一“嗔”,字面意思相近,但表达的情感和艺术效果实则大相径庭。试结合诗句作比较鉴赏。

    组卷:41引用:3难度:0.6

六、语言文字运用

  • 15.对下面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没有一个民族可为他们中间出现了这样一个对人类文明发展贡献巨大的人而骄傲起来,因为民族骄傲完全是一种无聊的癖好,在像哥白尼这样一位内心独立的人面前,是难以站得住脚的。

    组卷:16引用:3难度:0.9
  • 16.下面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组卷:29引用:24难度:0.9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