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城一中教育集团南岭爱物学校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
发布:2024/9/15 1:0:9
一、现代文阅读(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8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公共性本是文学的天然属性,不管是创作,还是批评与研究。但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一系列概念、思维及其操作范式的规训下,我们逐渐把公共性剥离于自身。其中,“纯文学”“人文精神大讨论”“学院化”像是施加于当代文学的三次手术,这三种提法及其关联的一系列知识实践、意义生产已经将当代文学的公共性消解殆尽。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史进程来看,文学史的进程其实是强压在文学身上的诸多功能逐渐被卸载、被其他艺术门类和人文学科分担的过程,于是文学逐渐退居于现代社会的边缘地位。同时,那些本就与媒介技术关系紧密的艺术门类,自然会在知识传播、智力训练、审美愉悦等层面与文学发生竞争,并强势挤压文学的生存空间和意义辐射范围。在一个常态化的现代社会,文学居于文化结构的边缘位置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何在边缘位置参与思想文化的多元竞争和对话,参与社会、历史、政治形态的整体建构,才是思考如何重建文学公共性的起点。
然而,当文学公共性缺失的相关问题被提起时,我们总是把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的冲击和挤压。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是,无限夸大、片面强调前述这些观念中所陈述的社会、历史、政治因素,并将其归结为环绕于所谓文学本体的外部势力。尽管我们或许还记得一些概念、思维产生的原始语境和复杂、丰富的意义层次,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一直走的是一条自我阉割、自我约束、自我提纯的窄化之路。于是,“纯文学”“人文精神大讨论”“学院化”这三种观念包含着自我反省意识、自我保护策略的历史判断,沦落为当代文学特别是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公共性缺失的遮羞布。
(摘编自方岩《当代文学的公共性》)材料二:
20世纪末,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作家过于关注私人领域,有效回避或远离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使文学承载的思想文化的引导功能变得越来越微弱,从而也使文学公共性不断萎缩和几近失语。
文学是“人学”,应该坚持人的理想,站在人的立场上,关注社会现实,以人的价值、理想、精神对非人道的“物”抗争,对不合理的现实进行批判。文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丰富内涵,表现对人类精神、人性的深刻关怀,始终体现、凝结并发展着真、善、美;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肩负着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和社会行为的示范者的重要使命。然而,当下中国一些文学作品却反其道大肆描写人所具有的动物本能及潜在的欲念,追求个人意识和极端私人化的自娱自乐,远离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文学传统的“载道”功能。文学价值取向的种种偏差,迅速瓦解文学传统话语的权威,文学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
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内容与形式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中国古人倡导“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载道”和“言志”是“文”和“诗”存在的基础。无论是新乐府运动,还是古文运动,中国古代几次重大的诗文革新运动,都举着反形式追求、反靡丽文风的旗号。然而,在当下中国,许多作家脱离社会生活,缺少必要的生活积淀和独特的社会体验,他们的创作素材不得不靠报纸的社会新闻版内容或者影视碟片来填充,甚至靠凭空想象捏造;同时,许多人过于追求华丽的语言以及纯形式的文学艺术。文学内容供给的缺位,导致中国当下文学的“皮囊化”。
目前,社会一些“黄、赌、毒”作品的出现,既严重冲击了出版业的市场秩序,也毁损了文学的声誉。其中有人为原因,但更多是制度缺陷造成的。长期以来,我们对作品的评估、监管和治理的法律或机制特别缺乏,一定程度上滋生或助长了这种文学乱象。
中国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不断积淀、总结、提炼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优秀的文学传统精神。然而,在当下中国文学中,这种精神却被亵渎了。有些作家长期脱离或无法审视当代现实,忽视对民生、社会的深层关怀;他们缺乏历史穿透力和人性洞察力,沉迷于自我历史回忆,或以自然主义和失败主义的态度面对现实,把人性之恶绝对化、主题化,让人们不断浸泡在苦难、痛苦、仇恨、压抑、凶恶、畸形、污秽或变态的情感状态之中;面对市场化,他们放弃了文学特有的审美理想和独立原则,以迎合畸形的社会需求为写作目标,不仅让文学蒙羞,也加速了文学的边缘化。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形式,文学公共性的基本使命就是改革、型塑人的主体结构和情感意志,促使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甚至精神关系发生历史变革,谋求建立一种新的存在秩序与社会关系结构。目前中国应当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实现向文学公共性本位的回归。
(摘编自蔡清辉《当代中国文学公共性的缺失与重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公共性,但我国有一段时期因各种思潮影响削弱了这种属性。
B.常态化的现代社会中,文学会受到其他艺术门类的挤压而自然处于文化结构的边缘位置。
C.当代人在认识文学公共性缺失的相关问题时,都会将其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统一起来。
D.文学公共性是一种意识形态,使命重大,我们理应通过改革,让文学公共性回归本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重建文学公共性的终极目的是要参与思想文化的多元竞争和对话,参与社会、历史、政治形态的整体建构。
B.“纯文学”“人文精神大讨论”等观念蒙蔽了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公共性的缺失,原因是其具有自我反省意识。
C.文学来自生活,应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可惜当下有些人只注重形式的优美,忽视了内容的真实与丰富。
D.当下中国文学中,出现了许多亵渎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精神的事情,其中尤以沉迷于自我历史回忆这种现象为甚。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文学的公共性价值”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文人倡导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要“文以载道”“诗以言志”。
B.孔子将文学的作用归纳为兴、观、群、怨,后人主张将其介入公共事务。
C.唐代白居易、元稹等人共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司空图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来形容某些诗作具有镜花水月的韵味。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中国当代文学的公共性在不断萎缩。请结合材料,从文学创作者的角度分析其原因。组卷:8引用:5难度:0.1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蹦蹦跳跳的游戏
余华 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糖果、香烟、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
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可是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
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他的身体斜在那,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儿,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
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口,向里面张望。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林德顺问他:“买什么?”
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橘子说:“给我一个橘子。”
“一个橘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伸手拿了一个橘子:“多少钱?”
林德顺想了想后说:“给两毛钱吧。”
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
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橘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这位父亲就拿着橘子站在一旁,看着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我踩着啦!”
父亲才说:“快吃橘子。”
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橘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
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橘子皮,吃着橘子往父母中间走去。
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
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喊叫:“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男孩的声音清脆悦耳,在医院门口人群的嘈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脱颖而出:“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林德顺问他:“买一个橘子?”
他说:“给我一个面包。”
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孩子好吗?”
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孩子?”
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儿后,轻声说:“孩子死了。”
然后他走到妻子的面前,将面包给她:“你吃一口。”
他的妻子低着头,像是看着自己的脚,披散下来的头发遮住了她的脸,她摇摇头说:“我不想吃。”
“你还是吃一口吧。”她的丈夫继续这样说。
“我不吃。”她还是摇头,“你吃吧。”
他犹豫了一会儿后,笨拙地咬了一口面包,然后他向妻子伸过手去,他的妻子顺从地将头靠到了他的肩上,他搂住了她的肩膀,两个人很慢很安静地向西走去。
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倒霉的。很多年以前的一个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多次使用“有”字句,如“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小说通过“物化”人物形象来表现人物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B.“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使用反复的手法,突出了小男孩的形象特征。此处的“红色”不仅是一种颜色,更象征着蓬勃的生命。
C.小说从林德顺的视角展开叙述,写了一对年轻夫妻带活泼可爱的孩子去看病,最后痛失爱子的故事,并交代了林德顺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
D.小说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通过对话来暗示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2)请举例分析本文是如何刻画孩子父亲这一形象的。
(3)小说略写了男孩生命终结的过程,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组卷:11引用:2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1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早计之。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马橐驼,必实于外厩。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选自《战国策•楚策》)(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
B.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
C.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
D.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是苏秦游说六国联合一起抗秦的策略。从,通“纵”,南北为纵,东西为横。
B.带甲,文中指身着甲胄,与杜甫“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中的“带甲”意思不同。
C.南面,即面朝南。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君王临朝听政,面南而坐。现在指方向。
D.社稷,土谷之神。社为土神,载育万物;稷为谷神,养育民众。后被用来代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极力渲染楚国的强大,指出楚国国力雄厚,有称霸天下的资本,没必要侍奉秦国相反地应该成为其他诸侯侍奉的对象。
B.苏秦分析了连横给楚国可能带来的弊端,指出秦国贪得无厌,而那些主张连横的说客和大臣则是大逆不道、为国不忠的奸臣。
C.苏秦指出秦国视楚国为最大对手,两国国力此消彼长,不能和平共处。连横后果严重,而合纵可以削弱各国,帮助楚国称霸。
D.苏秦极尽口舌之能事,使楚王深感单凭一己之力来对抗如同虎狼的秦国,未必能够取得胜利,从而意识到其合纵策略的正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
②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5)依照苏秦观点,若不“合从”会给楚国带来哪些危害?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组卷:6引用:5难度:0.5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②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③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贺铸,北宋词人,一生沉于下僚,郁郁不得志。③黄华:菊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雨后蝉鸣起兴。“得意”二字,既写出蝉鸣的神态,又微露诗人的歆羡之情,蝉之“得意”反衬了自己的失意。
B.颔联言近旨远,病后频频把盏,不知满足,梦醒倚楼远眺,心中生起无限情,可见情之深重,挥之不去,斥之又来。
C.颈联虚写鸦投古刹,黄昏时万物栖息,而人却不知归处,唯见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片凄迷的草色之中。
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
(2)这首诗歌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组卷:2引用:2难度:0.5
(二)简答类(本题共1小题,11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珠峰由南至北,自高而低,形成一系列自然分带。在珠峰北坡,气候干寒,降水量少,植被稀疏,乱石嶙峋。在珠峰南坡,层林苍翠葱郁,草甸野花星布。山岳的冰川,雪中的生灵,天上的禽鸟,皆是珠穆朗玛交响曲中生动的音符。
自1953年以来,人类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日臻成熟的登山技巧,不断地向珠穆朗玛峰进发。年复一年的登顶,在喜马拉雅山脉苍茫的峰岭,写下①_____的英雄史诗。1960年5月25日4点20分,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登上地球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顶峰,创造了世界登山史的新纪录。经过多年②_____的努力,登顶珠穆朗玛峰从梦想变成现实。
(1)70多年来,世界各地的众多登山者,纷纷向珠穆朗玛峰发起挑战。(2)正是因为成功登顶珠峰的登山者越来越多,所以才有了更好的攀登装备、精准的天气预报和更多的人参加攀登。(3)登顶,从专业登山家的非常壮举,发展到普通登山爱好者也能实现的愿景。(4)尽管在技术层面上,登顶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人数③_____。(5)然而珠穆朗玛峰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着许多的威胁和挑战,还存在垃圾污染等问题。(6)在共同的生物圈里,如何尊崇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我们人类要时刻反思的重要问题。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3)文中第三段有两句话存在逻辑问题,请指出并加以改正。组卷:21引用:8难度:0.6
四、写作(共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时代,崇尚“巧”的大有人在,如果再来倡导守“拙”,似乎已不合时宜。但也有人认为,“巧思”有余而“拙力”不足是普遍性问题——“巧思”指要有科学的谋划、严密的举措,解决好“怎么办、怎么干”的问题,“拙力”则是恒心、毅力和韧劲,干事时总想“一击必杀”“一搏必胜”,这样反而难以成大事、克险阻。
光明中学团委将组织以“巧思与拙力”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0引用:2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