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乡土中国》2021年单元测试卷(4)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反映对象的乡村开始逐步萎缩。相应地,乡土文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文学源于生活,当现实生活层面的“乡土中国”日益转变为“城市中国”,乡土文学的末日是不是会随之而来?对此许多人是深表忧虑的,甚至直接给出了“乡土文学消失成必然”的断语。但我以为不必过虑,城市化并不会必然带来乡土文学的消亡。
首先,对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乡土空间趋于萎缩的问题应理性看待。乡土中国的转型并不能随着乡变镇、县改市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住进楼房、“被市民化”后的农民,离真正从思想意识上“市民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事实上,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还会保留甚至影响到数代以后。乡土小说赖以存在的乡土空间的萎缩程度,可能并不像数字所显示的那样悲观。
这种情况也可以从创作者一方得到佐证。许多写乡土小说的作家都自称是“农民”,沈从文一直以“乡下人”自居,即便在进城多年,做了北大教授后也是如此。莫言也说自己的创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这类说法往往容易受到一些质疑,因为进城多年的他们早已远离农民生活,不再熟悉现实中的农民和乡村。“作为农民的写作”是个伪命题,这种质疑或许会有一定道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来自乡土的“新城市人”要想完全摆脱乡土的灌注,彻底告别农民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却也的确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土作家强调自己的写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又不完全是矫情或虚饰。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的“市民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农民心态和思维方式更将长期存在。
其次,即便现实的乡土空间越来越狭小,城市化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逆,也不意味着乡土文学就一定会走向衰落。事实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土空间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乡土经验也越来越成为对城市人来说充满陌生化的经验。新兴的城市正在变得千城一面,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审美疲劳。于是,在外出旅游时,越来越多的人会将与自然更加接近的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村寨游成为旅游新宠,体验农家乐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乡土世界虚拟文本的乡土文学也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它会伴随着城市人对乡土的怀旧和对一种乡村生活方式的追求而长久地存在下去。
现实层面也在对“城镇化”发展的单一路向进行一些补充或修正。于是“乡村振兴”成为“城镇化”之外的另一条道路。“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乡土正日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成为现代人旅游新宠和怀旧对象的时代语境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乡土文学不会衰落和消亡。不但如此,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型还可能会为乡土文学带来新的希望和发展契机。不过,在此过程中,乡土文学本身的转型恐怕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通过自身的不断调整来适应变化中的现代人的乡土想象和审美需求,乡土文学必能找到源头活水,重新焕发生机。
(摘编自史建国《乡村振兴与乡土文学的未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是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反映对象,它的逐步萎缩使乡土文学面临的现状令人担忧。
B.由于乡土中国的转型不能随着乡变镇、县改市就一劳永逸地解决,所以仅凭数字就认为乡土小说赖以存在的乡土空间萎缩了的观点可能并不正确。
C.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实的乡土空间越来越小,乡土经验对人们来说是充满陌生化的经验。
D.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型不但不会使乡土文学走向衰落和消亡,反而会使乡土文学焕发新的生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沈从文、莫言的例子,论证了“被市民化”后的农民离真正从思想意识上“市民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农民心态和思维方式不会在短期内消失。
B.文章引用关于“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的内容,主要为了阐述“乡村振兴”是“城镇化”之外的另一条具有可行性的道路。
C.文章从理性看待乡土空间萎缩、城市人对乡土生活的怀旧和追求、对城镇化发展的补充或修正等方面,论证了“城市化并不会必然带来乡土文学的消亡”的道理。
D.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主体部分在逻辑上属于并列式结构,条分缕析,文脉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文学源于生活,所以当“乡土中国”日益转变为“城市中国”时,个别人有“乡土文学消失成必然”的忧虑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理解的。
B.一个来自乡土的作家,如果长期远离农民生活,不再熟悉现实中的农民和乡村,成为一个“新城市人”,其作品的“乡土”气息往往会受到质疑。
C.作家贾平凹曾说:“大量的农村还在,中国农村文明的思维还在。”这与文中彻底告别农民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在短时间内不会完成的理念是相通的。
D.乡土文学要想找到源头活水,重新焕发生机,必须通过自身的不断调整来适应变化中的现代人的乡土想象和审美需求。组卷:5引用:2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将传统中国概念化为“乡土中国”源于他的“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观察,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政治等是他对这一社会形态一般化的主要概念。
经过近百年的结构变迁,中国的城乡关系终于在2003—2010期间出现革命性的跃迁,是进入“城乡中国”阶段。其依据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与村庄的关系从此发生根本变化,而牵引这场转变的是“农二代”——这批继续他们上一代离土、出村的农民,由于其工作和居住方式上的城镇化以及他们出村之前与土地和农业的生疏关系,大多数选择了不回村、不返农,由此带来人地关系、农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村庄的演化与分化等方面的重大转变。这些新的特征昭示了我们向费孝通意义的“乡土中国”告别。
在城乡中国阶段,公共政策必须以城乡平等发展为基础,而不是以消灭乡村为结果,只有城乡的平等发展才能实现城乡两个文明的共生、共融、共荣。将城乡中国而非城市中国作为一个阶段,将允许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生产要素在城乡有效配置,这样更有利于抵达城市中国,将城乡中国作为一种范式和结构形态,不是固守和固化城乡二元分割形态。中国目前的城镇繁荣与乡村破败本身是城乡二元体制的结果。城乡规划、土地、融资、产业、公共品提供等方面的二元分割,造成乡村产业窄化、农民发展机会缺失,乡村成为没有希望和生机的地方,更加剧了乡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外流与生产要素的单向配置,把“城市中国”当成公共政策的唯一目标,是导致二元体制形成和长期维持的根源,越是单纯用城镇化来发展城市,就越是带来歧视乡村和城乡不平等发展。“城乡中国”这个阶段存在的意义和重要性,最关键的是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中国的提出,也是为了避免以乡土中国的公共政策惯性来处理城乡中国阶段的问题。由于中国长期处于乡土中国形态,加上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结构转变更加固化了乡土中国,乡土中国的治理思维和公共政策产生巨大的路径依赖,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乡土中国时期的认识和措施来应对城乡中国阶段的问题,导致决策思维与政策应对滞后于结构变革的需求,影响城乡中国的演化与向城市中国的转变。
中国已经向乡土中国告别,中国已经处于城乡中国阶段,中国还需要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努力,历经结构进一步深化和二元体制的障碍解除,实现中国的结构现代化和伟大转型。
(摘编自刘守王一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基于此,费孝通把传统中国的社会形态概括为“乡土中国”。
B.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的城乡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这个变化历近百年才实现。
C.大多数“农二代”之所以选择不回村、不返农,原因之一是他们出村之前与土地及农业的关系就不密切。
D.农民与土地、村庄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带来了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转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介绍费孝通“乡土中国”概念,引出下面自己关于“城乡中国”的概念。
B.文章接着谈论对于中国社会形态已进入“城乡中国”的判定依据及其重要特点。
C.文章重点探讨了中国社会形态变化转型后公共政策安排出现的变化及其重要性。
D.文章最后展望未来,提出中国将实现社会结构的现代化,但过程可能并不容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等概念是费孝通研究、分析“乡土中国”时使用的重要概念。
B.在乡土中国阶段,大多数农民也离土、出村,但他们大多仍选择了回村、返农。
C.将“城市中国”作为中国社会结构形态的一个阶段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科学的。
D.乡土中国的治理思维和公共政策落后,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所以现阶段需矫正。组卷:4引用:1难度:0.6
一、现代文阅读
-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组卷:1引用:2难度:0.8 -
6.情景式默写,补全下列句子。
(1)《劝学》中告诉我们只有广泛学习并且每天深刻反省自己的不足才能尽善尽美的句子是“
(2)韩愈《师说》中“
(3)李清照《声声慢》中,词人用傍晚时分,雨打树叶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的句子是
(4)《师说》明确指出老师的职责是“组卷:14引用:1难度: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