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0课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并序》2021年同步练习卷(3)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基础夯实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组卷:8引用:1难度:0.9 -
2.下列各句中都有“之”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②及其所之既倦
③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⑤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⑦先妣抚之甚厚
⑧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组卷:20引用:3难度:0.9 -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90引用:5难度:0.8 -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组卷:40引用:2难度:0.7
二、巩固提升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岁:时间 B.足以极视听之娱 极:穷尽 C.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暂:一时 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由:经过
A.“癸丑”,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之一,顺序为第50个。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
B.“暮春”,春天的最后一个月,即阴历三月,也是古人所说的“孟春”“仲春”“季春”中的“季春”。
C.“修禊”,古代夏历三月下旬的巳日,在水滨聚会宴饮,以祈福消灾。后泛指在水边宴集。
D.“彭殇”,“彭”即彭祖,活了八百岁,是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人;“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组卷:34引用:3难度:0.6
二、巩固提升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陶渊明有一张无弦琴,他并不会弹琴,但是他每每 的时候就会去弹弹琴。没有琴弦,有什么可弹的,可是他却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很多东西不需要太过于追究,不会弹奏又何妨,只要在那个特定的时刻,心中有那样一份情怀就好了,所以陶渊明不 于现实的田园,通过“得意忘言”的途径, 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和心灵的丰盈。在陶渊明那里,因为有了一双慧眼,一双意趣盎然的眼睛,所以他能够获得审美的至高境界( )生活中的平凡之物( )平凡之事皆是风景。陶渊明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一处风景能否进驻你的心灵,关键看你心中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和它是不是高山大河。生活的忙乱需要躲避,心灵的拥挤滞塞也需要疏通,心眼足够大,智慧才会更多吧。当一个人心里诗意盎然、志趣高妙的时候,他的风景就会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意兴盎然 沉迷 获得 不胜枚举 B.意兴阑珊 沉迷 达到 比比皆是 C.意兴阑珊 拘泥 达到 不胜枚举 D.意兴盎然 拘泥 获得 比比皆是 A.”! —— , B.!” : 、 C.”! : 、 D.!” —— ,
A.不仅要看它是不是高山大河,更要看你心中是否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
B.不仅要看你心中是否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更要看它是不是高山大河。
C.关键看你心中是否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和它是不是高山大河。
D.关键看它是不是高山大河和你心中是否有意趣,有情怀,有诗意。
(4)下面是朱光潜《诗论》中的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不超过15个字。
自钟嵘推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看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自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敬仰的荆轲、张良那样的忠臣。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组卷:4引用:1难度:0.5 -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B.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C.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D.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职官,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B.三径,指家园,或喻归隐。“三径就荒”表示重回家乡,不想故乡都已荒芜,有种物是人非之感。
C.绶,本义指丝绸,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绶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份与等级。
D.靖节先生,是陶渊明死后,朝廷依据他的功劳和事迹给予的称号,借此彰显他不同流俗的美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②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组卷:31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