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林业学校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29 11: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把传染病、流行病通称为“瘟疫”,自商代开始就有“瘟疫”的文献记载。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中医文化传延几千年,出现了神农、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中医药名家,留下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学著作和《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中药学著作。中医药并不局限于汉族医药,还包括中国各具特色的民族医药,他们各成体系,各具奇效。20世纪50年代,小儿流脑、乙脑流行,中医成功地运用白虎汤和白虎加苍术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疗。在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以及2009年的甲型流感战疫中,中医药再次让人们见证了其特殊疗效。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中,中医药及时参与病毒感染群众治疗,其治愈和康复效果更为明显。张伯礼院士团队观察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为5.15天,比单纯西医少2天;体温恢复时间为2.64天,比西医少1.7天;平均住院天数少2.2天,CT影像好转率高22%,临床治愈率高33%,普通转重症比率低27.4%。
    (摘编自王守富《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谈增强中医文化自信》)材料二: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再度激起“中西医之争”。否定中医的理由集中于“不科学”。那么,“科学”能等同于“合理”吗?谁也不能说在近代科学出现于欧洲之前,人类的想法和做法从来没有合理过。也不能说在近代科学出现之后,实践中就只有这一种“合理”。而且即便在科学领域之内,其方法和结论也在不断分化和变革中。做科研的学者和从事临床治疗的西医医生并不轻易否定中医学,部分原因他们在长期的专业训练中成“科学精神”只说证据支持的话,对自己研究范围之外的事物保持审慎。倒是一些并不从事科研临床工作的“科普作家”,生搬“双盲实验”“安慰剂效应”等概念,以医书里有蝙蝠粪便这类耸听的药材为由,急吼吼地来“反伪科学”了。这体现了他们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迷信。所谓迷信,不必是某种“信”的内容,而应是一种“信”的方式,比如:不承认有科技控制能力之外的事情等。
    “合理”也分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质疑中医的人倾向于将其无法否认的治愈效果归为心理暗示。这虽是以偏概全,但中医的确不排斥心理效应,“情志”是重要的诊疗因素。
          心理效应被视作对实验室科学研究的干扰,但如果安慰剂会增强人的求生意志,若在生死一线间起决定作用,是否要采用呢?但凡进过手术室的人,都会给出跟登台演讲、键盘作文的人不同的回答。此次抗疫中,重症患者的意志力是关键性的疗愈因素。
          中国传统医学与基于近代科学的西医学确有思想观念的分歧。西医的思维方式基于身心二分的哲传统,将“身”拆分为组织、细胞、蛋白质、基因等物质对象和转氨酶、血糖等物质指标,追求不断增强对物质对象的精确认识和人为控制。治病的思路是把病毒、癌细胞或者其他不良的物质实体精确定位,然后用药物、手术刀等人工手段把它们清除。中医则更仰赖每个生命体的自组织能力,方剂和针灸都旨在激活和加强生命本有的免疫和自愈能力,并把积累的经验凝固在其理论和操作体系中。这种思路擅长的不是定义和消灭病原体、癌细胞等,而是改变小环境,使其干不成坏事。
          在此次疫情中,西医有时也表现得无能为力,尤其在涉及个体免疫力、自愈力和体质差异等方面,而中医则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最激烈的争议倒不在这些实践效果,而是在观念上能否相信中医合理。
          不过,专精于研究物质实体的西医有其难以企及的优势:一个强大的学术共同体,一个可积累可传播的知识体系。实验室研究出来的最新成果,一旦公布于权威期刊,全球的医疗界都能了解和应用。相对而言,传统中医的实践和理论都更支持个别化诊治。每个人,包括患者和医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整体,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高度差异化的。大夫要摸索自己独有的模式并愈加精熟,所以“老中医”貌似更可靠。但这个特点让“可重复”“可证伪”和“可交流”变得困难。“说不清楚”在理想状态是“妙不可言”,但流于平庸则文过饰丑。不世出的高手因医术高超被传为神话,但水准高却不能只靠讲故事。意象化的概念体系要由扎实的技艺训练去承载,技艺怕失传,更怕“道”“气”等词语被各路“大师”用作蒙混的话术。
    (摘编自孙焘《文化反思中西医之争》)材料三:
          根据经合组织(OECD) 2017年数据,我国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人) 为2.0,美国2.6,日本2.4,欧洲国家多在3以上,奥地利则为5.2.即使不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短期激增需求,我国的医疗服务供给也是相对不足的。此外,我国自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龄化进程迅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7.0%已上升到2018年的1.9%.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50年,我国这一数字将达26%。
          根据《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全国中医药人员总数为71.5万人,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7.5%.而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中,更是只有少量的中医从业人员,且主要工作于中医科,并未真正融入各个专科,实现中医的全面参与。据2017年教育部数据,在医学教育供给体系中,医学类在校生数为124.4万人,其中,中医类专业学生在校生数为17万人,仅占医学类教育规模13.7%.在西医院校或综合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尽管中医学在防治疫情、慢性病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通常只有《中医学》一门课程,多则100学时左右,少则30学时左右。
    (摘编自翟双庆《疫情“大考”背景下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思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虽然发生过三百多次疫病流行,但从没出现过一次瘟疫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现象,中医起到了重要作用。
    B.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医学名家灿若群星,医学典籍浩如烟海,其中我们最熟知的当属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
    C.通过材料一中数据的对比,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中医治愈和康复效果比西医具有明显优势。
    D.质疑中医的人,即使对中医体现出来的治疗效果无法否认,也往往将中医的疗效归为心理作用而不认可其科学性。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并不完全等同于“合理”,因此,远在近代科学出现之前就存在的中医虽然“不科学”,却是“合理”的。
    B.从事科研的学者和临床的医生不轻易否定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一些“科普作家”则对科技控制能力之外的事物予以否定。
    C.西医拥有强大的学术共同体和可积累可传播的知识体系,较中医有“可重复”“可证伪”和“可交流”的优势。
    D.数据显示,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医疗服务供给存在较大缺口,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医疗服务供需何题更加凸显。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精确制导炸弹可以打击敌人的军事目标,却对隐匿在平民中的敌人束手无策。
    B.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抗疟记载。
    C.即使面对同一患者,张医生说的“气血”也未必是王医生理解的意思。
    D.同样的曲谱,每个乐师各有发挥,甚至同款的乐器都各各不同。
    (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从材料三看出,当前中医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组卷:7引用:5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拿起煎饼想起娘
    赵西伟
    看到炊烟升起的村庄
    我就想起自己的家乡
    拿起煎饼,我总是想起娘
    有人说,沂蒙山的煎饼书写着曾经的苦难生活
    映照着沂蒙女性伟大母爱的光芒
    的确是这样
    在那个贫穷的时代
    沂蒙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
    就是因为有疼我们、爱我们
    能为我们烙煎饼的娘
    每次烙煎饼的头天晚上
    母亲把孩子们哄上床
    院子里就响起母亲推磨的声响
    直到孩子们全部进入梦乡…
    有一回,被惊醒的我透过窗户
    看到母亲还在推磨
    寒冷的院子里已落了一层晶莹的霜……
    天不亮,母亲就开始烧火烙煎饼
    那时候,烧的是树叶麦糠
    浓烟弥漫在低矮的厨房
    烟熏火燎里,母亲任凭汗水流淌
    默默的从鏊子上揭下煎饼一张又一张…
    那时的煎饼,粗糙又僵硬
    围在母亲的身旁,我们却总是吃得那么香
    有人说
    有烟火的地方才有村庄的景象
    有娘才会有家的模样
    在那个贫困的时代
    是母亲的勤劳,让寒冷的生活热气腾腾
    是母亲的煎饼,让苦难的岁月充满欢乐和希望
    第一次去外地上学离开家乡
    母亲仔细为我挑选了一大包袱煎饼
    把我送到村口的路上
    站在那里
    年少的我没有回头张望
    背着温暖的煎饼,我觉得娘就在我身旁
    许多年后,母亲说:
    那时看着我自己一个人走,她的心像被揪走了一样…
    刚到学校时,半夜里,有位同学突然放声大哭
    他告诉老师,他想娘
    借着微弱的星光
    看着窗户上那一大包被的煎饼
    我的眼泪也不由得滑落脸庞
    那晚,喧闹的宿舍没有一点声响
    我知道,同学们和我一样在想自己的娘……
    日子像河水一样流淌
    吃着母亲烙的煎饼,带着母亲的期望
    我们一天天成长
    有的去了遥远的地方读大学
    有的翻山越岭去戍守边疆
    但无论在天涯,在海角
    总会有煎饼寄到我们手上
    因为我们在什么地方
    母亲的牵挂就在什么地方
    她会因为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不上煎饼
    吃不好睡不香…
    沂蒙山的煎饼啊
    有粮食的芳香,有游子乡愁的忧伤
    更有母亲山高水长的念想
    沂蒙山的儿女啊,拿起煎饼怎能不想起娘?
    岁月像河水一样的流淌
    往日冒着炊烟的贫穷的家乡
    已经完全变了模样
    那漆黑的鏊子,那曾经打过我们的烧火棍
    已经不知去向何方
    我们的母亲啊也已经白发苍苍,
    每次回家,我们还是像从前那样
    捧着买来的前饼围在娘的身旁
    餐桌上的食品是各式各样
    但煎饼总是被我们情有独钟地捧在手上
    这绝不仅仅是因为饮食的习惯
    更不是我们故意做出矫情的模样
    因为在我们的心里,家乡的煎饼才最有营养
    因为在我们心里,家乡的煎饼最能给我们力量
    因为在我们心里
    一起捧着煎饼围在桌旁
    才是一家人的景象
    因为,捧起煎饼,我们就想起娘……
    (1)下列对个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回,被惊醒的我透过窗户/看到母亲还在推磨”,点出了娘的劳动妇女身份,意在表现娘年轻时健壮有力。
    B.“呆呆地看着我背着煎饼大步走向远方”,写出了娘送儿子到远方的神情,表现出她对孩子依依不舍的浓浓深情。
    C.“看着窗户上那一大包袱的煎饼/我的眼泪也不由得滑落脸庞”,写煎饼与娘之间紧密关联,也写出了孩子对娘的想念。
    D.“但煎饼总是被我们情有独钟地捧在手上”,是饮食习惯的驱使,更是因为寄托着丰富情感的煎饼让我们难以割舍。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第一节,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选择两对相关联的抒情意象,把读者一下子就带入到浓烈的乡土情感中。
    B.“沂蒙山煎饼书写着曾经的苦难生活”,运用了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煎饼和过去的苦难生活之间的联系。
    C.结尾部分通过一组排比,蓄积气势,营造了强烈的抒情氛围,对煎饼对娘进行了充分而又深情的讴歌和赞美。
    D.整首诗歌押的是“ang”韵,一韵到底,语气舒缓,文脉绵绵不断,情思悠悠不虑,具有打动人心的感染力。
    (3)“年少的我没有回头张望”一句中我为什么“没有回头张望”?
    (4)诗歌通过“煎饼”这一意象来抒发对娘的深情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组卷:44引用:4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6月14日,澳洲斯蒂芬斯港出现大量在海中喷涌水柱的座头鲸。座头鲸是海洋哺乳动物,每年5月至11月,成群结对的座头鲸从寒冷的南极迁徙回温暖的澳大利亚东部海域进行繁殖。等到繁殖期结束后,         。每年,座头鲸都往返于南极和澳大利亚东部之间,往返的距离达到了8000多公里。通过采集座头鲸的水柱样本,科学家们发现          。不止是座头鲸,很多鲸鱼喷出的水柱中,微生物群的含量都超过了健康标准;这意味着,它们的免疫系统已经受到了一定的损害。那么,是什么在影响着鲸鱼的健康呢?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素,          。当海洋生物长期生活在受污染的海洋环境之中,它们生理上就会出现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对于座头鲸来说,每年都需要经过漫长的迁徙,在它们迁徙的过程中,(  )。再加上长时间不吃不喝本身免疫力就会变弱,它们才会出现健康问题。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们会在途经的多个海域不可避免地遇到更多的污染源
    B.更多的污染源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他们途经的多个海域
    C.它们会在途经的多个海域遇到更多的不可避免的污染源
    D.更多的不可避免的污染源出现在他们途经的多个海域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健康码是以个人真实数据为基础,借助手机网络和大数据技术,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持有人是否感染病毒的二维码。在我国的疫情防控中,各地相继推出健康码并很快实现互通互认。这种利用科技驱动来实现防控的举措,引起了世人的点赞和热议。
          有人说,它有利于人们的安全出行;有人说,它是治理方式的创新;有人说,它展示了中国智慧;有人说,它使生活数字化时代加快到来……
          对于我国的科技防疫,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作文,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3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