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河北省沧州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1/7 15:0: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纵观中西方的悲剧,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悲剧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戏剧冲突及结局三个方面。
          在西方悲剧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顽强地坚持自己的个性放纵自我,尽情追求个人欲望而演出的一幕幕轰轰烈烈的悲剧。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阿喀琉斯出生时,神谕他有两种命运:或者默默无闻而长寿,或者在战场上光荣地死亡。阿喀琉斯宁愿驰骋疆场而英年早逝也不愿在享乐安逸中庸庸碌碌。密友在战场上死去他执意要去报仇时,母亲警告他:为朋友复仇将导致他在战场上丧生。阿喀琉斯愤怒地大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西方悲剧精神在于个体用行动来抗争,高蹈激越,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而中国的悲剧主人公大多个体自主意识较弱,含蓄蕴藉、顺从忍耐是其显著特征。民族英雄岳飞,统率三军、冲锋陷阵,令敌军闻风丧胆,却在秦桧的十二道金牌面前一筹莫展,尽管他心知肚明,却没有采取任何反抗,而是拱手交出兵权,在“莫须有”的诬陷中含冤而死。
          悲剧冲突是构成传统悲剧文学的核心要素,不同的悲剧冲突传达出截然不同的悲剧意识。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服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可称为挣扎的冲突,表现了人对于其对立物(命运、性格、社会)的挣扎,这种抗争与冲突往往是惊心动魄的,表现出火山喷发式的生命激情,《美狄亚》《费德尔》《阴谋与爱情》等作品对于爱情悲剧冲突的描写就给人以极度的不和谐、不平衡之感。而在中国古代戏剧发展过程中最引人注目、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内容情节“惨绝悲极”的“苦戏”,文人们称为“哀曲”“怨情”,“苦”“哀”“怨”道出了中国古典悲剧的特质。拿中国古代爱情悲剧来说,悲剧的主人公往往是文弱痴情的公子与多愁善感的小姐,他们也不乏追求自由爱情的生命激情,不同的是中国古典悲剧主要描写主人公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他们内心世界的凄婉哀怨的愁苦情愫被作品描绘得淋漓尽致,《牡丹亭》《长生殿》《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作品对于爱情悲剧冲突的描写都是如此。
          有人曾这样总结中西悲剧的不同结局,古希腊悲剧像亚里士多德界定的那样,情节必须“由顺境转逆境”,基本模式为:喜→悲→大悲,而中国文学的基本模式为:喜→悲→喜→悲→大悲→小喜,这大悲之后的“小喜”是中国古典文学独具的“团圆之趣”。西方传统悲剧的结尾往往异常惨烈,给人以情感上的强烈振荡,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以证明斗争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是冲突的白热化。《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在悲剧结束时,充分体现了一种毫不后悔的自我牺牲精神,他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斗争的彻底性及其重大意义。而中国悲剧的结局往往是这样的,不少悲剧作品从全剧看基调是悲剧性的、严肃的,但局部的情节、人物、气氛却不排斥喜剧成分,悲剧的结尾也往往给人以希望和安慰,现实不能实现的起码可以在来世、天国等非现实社会得以实现。
    (摘编自马勇《中西悲剧意识差异及文化根源》)材料二:
          重视悲剧对人的超越意识的培养。在西方悲剧理论发展史上,席勒和黑格尔,不但把握了悲剧冲突,而且正确地揭示了悲剧的美感是这个悲剧冲突的解决的反映。席勒和黑格尔的悲剧观虽然头脚倒置,但贯穿着一种宏伟的历史观。中国悲剧与黑格尔的悲剧观相比,这种宏伟的历史感似乎更加显著。中国悲剧在反映现存冲突和解决这个冲突中,不但敌我界线分明,而且是非分明,爱憎分明。在中国悲剧中,既有正义力量和邪恶势力的先后毁灭,即冲突双方的先后毁灭,也有正义不但得到延续而且是克服重重困难和阻遏后取得最终胜利。在这一方面,它和西方悲剧没有根本的区别。但是,中国悲剧对现存冲突的解决不是形而上的,而是形而下的;不是诉诸某种“绝对理念”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而是诉诸从根本上解决现实生活的矛盾和冲突的物质力量即正义力量。这样,中国悲剧就和西方悲剧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中国悲剧的正义力量在道德上是比较完美的,没有罪过和不义。他们不是因为自我的局限而遭受毁灭,而是因为邪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正义力量在大团圆这种现实世界的延续和发展中经过不懈努力和奋斗,最终战胜和消灭了邪恶势力。这种正义力量终将战胜邪恶势力的历史真相,在现实生活中也许难以看到,但在伟大的悲剧作品中却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人在沉重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和打击,甚至还会出现牺牲,这是悲痛的;但是,人经过坚持不懈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则是愉快的。人们在感受伟大悲剧作品时既有难抑的悲痛和愤恨,也有强烈的愉悦和振奋。
    (摘编自何雁、熊元义《重视悲剧的美育作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悲剧多是个体自主意识很强的人物尽情追求个人欲望而进行的高蹈激越的抗争。
    B.中国古典悲剧最强调内容情节的“苦”,主要描写主人公凄惨的遭遇而非剧烈的冲突。
    C.古希腊悲剧情节“由顺境转逆境”,而中国悲剧基本模式则因反其道行之而有趣味。
    D.中国悲剧中正义先毁灭显其“悲”,但邪恶也毁灭且正义最终胜利,故显其“宏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悲剧的主人公个体自主意识较弱,他们虽能力出众,却含蓄蕴藉、顺从忍耐,不去反抗,最终只能含冤而死。
    B.中国悲剧的基调是悲剧性的、严肃的,即使局部的情节、人物、气氛包含喜剧因素,其性质仍然是悲剧。
    C.中国悲剧对现存冲突的解决不是形而上、诉诸某种“绝对理念”的,与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无关,而是诉诸正义力量。
    D.中国悲剧的正义力量在道德上比较完美,没有罪过和不义,他们没有自我的局限,因此比起西方戏剧显得虚假。
    (3)根据材料一中的“悲剧的基本模式”,下列更符合西方悲剧特点的一项是
     

    A.一对年轻恋人相爱,后因两家是世仇恋情受阻,二人最终双双殉情。
    B.一对夫妻因外人干扰不得不分开,后均自杀,最终被人们合葬在一起。
    C.少女花季之年饱受压抑,因此灵魂出窍追随爱人,梦醒后发现是一场空。
    D.某家族遭灭门仅存一婴儿,为保护婴儿多人惨死,婴儿长大后报血海深仇。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中国戏剧《窦娥冤》中,窦娥的鬼魂指引父亲为自己昭雪,并嘱咐父亲照顾蔡婆婆,请分析这一情节体现了材料中的哪些观点。

    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阎秀丽
          阿芬坐在椅子里,一个大大的能把她圈在里面的木椅,她瘦削的身躯在椅子里好像很不协调,就像一个很大的木盆,只装了一根黄瓜,并且是一根已经卸去了顶花、不再翠绿鲜嫩的已然萎缩的老黄瓜。
          她在看电视,眼睛睁得很大,大大的眼睛里雾蒙蒙的。电视机上面是阿芬和丈夫的黑白结婚照,那个年代,只有黑白照片。
          照片里的阿芬眸子清澈如水,定定地看着圈在椅子里的阿芬雾蒙蒙的眼睛。
          外面很嘈杂,一个尖利的声音时不时地响起,并且伴随着大黄那苍老的、有些颓废的叫声。
          阿芬知道,是芹回来了。
          芹是从上海的女儿家回来的。
          阿芬不喜欢芹,她的声音就像一把铁锹刮动另一把铁锹的声音,尖利、刺耳。
          在芹去上海的这几个月,阿芬觉得世界美妙极了,铁锹刮动的声音突然就消失了,于是她感觉花开的声音很美妙,水珠滴落的声音很美妙,风刮过树梢的声音很美妙。总之,世界静下来后,只有时光时不时地碰触一下她的心脉跳动,一切都是美好的。
          不是吗?阿芬搭在扶手上的指尖轻轻地跳动了一下,和着她的心跳。
          其实她应该出去,但是阿芬就想圈在椅子里,不想主动去见芹。她觉得这是自己的态度,因为她要让芹知道,她并不在乎芹的来去。
          阿芬和芹同一年嫁进这个村子,并且比赛似的都生了两儿两女。但是阿芬家的小四却比芹家的小四晚了整整三年,阿芬的丈夫是位军人,那几年,和某国的边境紧张,阿芬的丈夫一纸调令去了前方,等他回来的时候,芹家的小四已经满地乱跑了。
          芹比阿芬先当上婆婆,自然比阿芬早抱上了孙子。芹抱着孙子和阿芬闲唠的时候,看着阿芬闪烁的眼睛,芹感觉花开的声音很美妙,水珠滴落的声音很美妙,风刮过树梢的声音很美妙,她那尖利的声音似乎穿透了小村的喧嚣而变得更加热烈起来。
          大黄进来的时候,照片上的阿芬清亮亮的眸子让大黄的颓废似乎有了些生机,屋子里便有些光线从窗户外斜射进来,把圈在椅子里的阿芬镀上了一层亮亮的光晕。
          阿芬摸了摸大黄的脑袋,声音有些喑哑,“她不是去大城市了吗?不是去见世面去了吗?还回这小地方?哧!”
          大黄叹了口气,用脑袋蹭了蹭阿芬的裤腿,便趴在了木椅旁昏昏欲睡。
          芹进屋的时候,把阳光也挡在了屋外,大黄似乎生气有人打扰它的清梦,龇着牙冲芹不友好地叫了起来。
    “你这个笨狗!”芹抬起了脚作势要踢大黄,尖利的声音冲着阿芬响起来,“这几点就开始睡?真是闲得你哟!”
          她们两个都是过早地失去了男人的庇佑,虽然彼此不喜欢,但是互相来往也不妨碍什么,最起码村子不会显得那么清寂,抑或是她们也都想从对方眼睛里看到闪烁和不甘吧。
          阿芬睁开眼睛,淡淡地笑,笑容隐藏在光晕里。芹自顾自地找了个小木凳,坐在阿芬隔着大黄的地方,那种铁锹刮动的声音便排山倒海地充斥了这个不大的小屋。
    “上海真的大,环带着我坐了一天的车,绕来绕去,你猜怎么着?还没有走出上海的一个区!楼那个高哟,我愣是看不到顶!晚上那灯金亮着,五颜六色的,你说,得费多少电!上海的黄海可真大,“那大上海没有海,那是江!”阿芬打断了芹,“是黄浦江!”
          芹仿佛没有听到阿芬的话,继续讲着环带她所去的地方。环是她的大女儿,去上海打工,听说,在一个巷子里卖水果。
          芹出去的时候,大黄送的她,尾巴摇得欢乐而谄媚,那是因为芹扔给它一块糕点而轻易地收买了它。
          阿芬手里抚摸着芹给她带来的上海特产,那上面还存留着芹的体温,湿热而厚重。
    “来,大黄!”阿芬撕开精美的包装,一股香甜的气息把她和大黄完全笼罩,她用指尖捻了一点,放在嘴里,惬意地吧嗒了几下瘪瘪的嘴,然后拈起一块扔给大黄。大黄跳跃着用嘴接住,屋里的光线被大黄的跳跃搅动得凌乱起来,阿芬便哧哧地笑,和着被搅动的灰尘。
          村子又热闹起来,因为那个尖利的声音。
          芹死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因为她的几个儿女都不在身边。是大黄先发现的,大黄混浊的眼睛里泛着悲伤,呜呜咽咽地在阿芬的裤脚边蹭来蹭去,阿芬也很奇怪芹那个尖利的声音没有在小村里响起,因为只要有芹,这个村子似乎就变得很热闹。阿芬被大黄带到芹家门口的时候,那种悲凉的感觉铺天盖地地向她压过来,她忍不住大声地呼喊起来。
    “和你斗了一辈子,你赢了!”阿芬坐在大大的木椅里面,像一根失去了水分的老黄瓜,“最起码还有我送你,我要是走了呢?”阿芬抚摸大黄的手忽然停了下来,阳光也缓慢地停顿下来。
          墙上的阿芬眸子清澈地看着蜷在椅子里的阿芬雾蒙蒙的眼睛,因为她知道,阿芬的眼睛已经看不清任何东西,就如芹的耳朵。
          芹的耳朵已经听不到任何声音很多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芬与芹遭遇相似,二人互不喜欢,却互相了解,从年轻斗到老,可以说既是一辈子的“敌人”,也是一辈子的朋友。
    B.芹来时,阿芬就想圈在椅子里,不想表现得很主动;芹走后,阿芬将包装精美的上海特产喂给大黄,这都表现出阿芬对芹的“不在乎”。
    C.阿芬和芹都生了两儿两女,但阿芬晚年只有大黄陪伴,芹死的时候儿女都不在身边,突出了农村留守老人晚年生活的孤寂。
    D.阿芬觉得芹的声音“像一把铁锹刮动另一把铁锹的声音”,村里又因为这个尖利的声音而“热闹”起来,表明村民和阿芬一样,对芹极其厌烦。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次写照片里阿芬清澈的眸子,与阿芬“雾蒙蒙的眼睛”形成对比,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阿芬的眼睛已经看不清任何东西”的真相。
    B.文中画线句子都属于心理描写,描写文字也一样,写出了两人相同的心态,表现出二人在与对方“斗”时获得胜利的得意。
    C.大黄在小说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既是阿芬晚年生活的陪伴,是阿芬晚年生活孤寂的体现,也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D.结尾交代芹的耳朵已经听不到任何声音,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前文已有伏笔:阿芬告诉她“上海没有海”,芹仿佛没听到。
    (3)文章开头、结尾把阿芬比作老黄瓜,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以“斗”为中心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组卷:5引用:2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中花与女子是两个难舍难分的意象,花与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曹雪芹①
     
    ,用花的清丽妩媚来比喻她们的高贵品格,以花的脆弱和凋零易逝来②
     
    。花朵绚丽短暂的一生,正是红楼诸女子生命繁盛衰落的一生。 (  ),在大观园内过着如诗如画的生活,用尽美好之词赞美她们、呵护她们、同情她们。所以,③
     
    ,才能深刻地理解曹雪芹所塑造的这些女子形象。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曹雪芹想让世俗的“礼法”世界远离红楼诸钗
    B.让红楼诸钗逃离世俗的“礼法”世界是曹雪芹的理想
    C.曹雪芹想让红楼诸钗逃离世俗的“礼法”世界
    D.世俗的“礼法”世界是曹雪芹想让红楼诸钗逃离的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8引用:6难度:0.4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志愿者精神是志愿服务的一种精神体现,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八个字。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成为志愿者组织中的一员。参加志愿者活动有诸多好处,有的说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进步;有的说可以传递爱心,传播文明;白岩松说:“在我看来,志愿行为首先是在帮助自己、提升自己,是为了满足志愿者自己的需求。人不是简单的动物,吃饱唱足就行,而是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和提升。在大多数都吃饱穿暖,不再为生存问题担忧的时候,帮助别人、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拥有一个和谐温馨的人际环境和社会环境就成了许多人的内心的需求。”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鼓励大家“践行志愿精神”,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3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