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广西贺州市钟山中学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5/1/7 16: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
1.论说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和理想中,诗书画集大成于自身是最高标准,最为众所周知的如王维,他的诗画面感极强,其画诗味更浓,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里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又如王羲之,他的《兰亭集序》,其实就是为一个雅集一个派对写的序,诗人在喜悦得意的时候信手挥就的书稿被后世奉为书中圣帖,传说唐太宗最大的心愿就是将《兰亭集序》带进坟墓。如此等等,几乎所有的古代文人都很难从诗人、画家、书法家的身份里单独剥离出来,时代、生活方式和审美传统等因素造就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特殊品质,诗书画成为中国文人身上最显著也最耐人寻味的标志。
但是这个艺术传统,在急速变化、眼花缭乱的当代社会中保留起来更为艰难和稀有,尤其是当代文学领域,能够称得上诗书画全能、带有传统文人风韵的更是凤毛麟角。至于当代的社会中,这种境界就更为稀有。目前还活跃在文坛的作家中,文学、绘画、书法兼修的,贾平凹算是一位。
从上世纪70年代公开发表作品以来,贾平凹的写作题材和体裁都很广泛。其诗和散文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用现代语言融会贯通,呈现“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的境像。近年来影响颇大的长篇小说《废都》《秦腔》《古炉》《带灯》《老生》《极花》等,每一部都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呈现不同的社会现实。同时,他的书法绘画作品亦在朴拙厚重中气韵流动,极具古风。贾平凹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书画一体的美学传统,难怪汪曾祺称他作“鬼才作家”。
当然,作家并不是要一味追求这三种艺术的技术性,恰恰相反,他应该努力打破技艺本身的束缚,力图达到诗书画意相融相生的境界。对于绘画和书法,他反对那种仅仅对技艺本身的追求,认为过于追求技法会使作品格局变小,千篇一律,“没有精神意象的现实作品不是现实主义作品,我画莲喜欢画出藕、茎和花,莲花就是藕的精神之花,这朵花是艳丽的,洁净的,艳丽和洁净得又无比哀伤。佛的眼是微闭的,佛的态就透着这种味道。”这是文人书画应该有的境界,他要追求的是通过文字和笔墨等技术手段将内心的世界外化,将我们所处的时代与现实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
贾平凹用自己的艺术实践承载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用诗书画的多种形式追求着传统审美最高的写意之境,用气韵生动的作品向王维、向王羲之们致敬。在前辈作家中,贾平凹最推崇孙犁,在他看来,后者的作品达到了“无迹可寻”的艺术高度,“读孙犁的文章,如读《石门铭》的书帖,其一笔一画,令人舒服,也能想见到书家书时的自在,是没有任何病疾的自在。好文章好在了不觉得它是文章,所以在孙犁那里难寻着技巧,也无法看到才华横溢处。”后来在自己的创作中,他也逐渐触摸到了这层境界的法门:“50岁以后写的东西,猛的表面一看好像没啥华丽的东西,但是里边显示的一些东西,完全是我自己体悟的。在年轻的时候没有这些东西,都是属于几句话的启发,一幅画的启发,突然来的东西。特别讲究,文字上、技巧上讲究。后来年纪大了就说家常话,但是那个话都是经过人生磨砺出来的一些道理。”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三个“境界”,贾平凹已经切身经历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求索,体悟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
节选自《用中国传统美学精髓讲述中国故事》(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精髓”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A.在王维、王羲之等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和理想中,视诗书画集大成于自身为最高标准,足以说明传统美学的精髓就是诗书画一体。
B.在现当代文坛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精髓的代表作家已经为数不多,贾平凹可算绝无仅有的一人。
C.贾平凹用自己的艺术实践承载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用多种形式追求着最高的写意之境,用“无迹可寻”的作品向古代大师们致敬。
D.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就如《人间词话》中所谓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羲之在喜悦得意的时候信手挥就的书稿被后世奉为书中圣帖,传说唐太宗最大的心愿就是将其带进坟墓。
B.贾平凹的诗文和小说都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用现代语言融会贯通,呈现“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的境像。
C.对于绘画和书法,贾平凹反对创作时注重对技艺本身的追求,认为追求技法会使作品格局变小,千篇一律。
D.在前辈作家中,贾平凹最推崇孙犁,在他看来,后者的作品达到了“无迹可寻”的艺术高度。”后来在自己的创作中,他也逐渐触摸到了这层境界的法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画是中国文人身上最显著也最耐人寻味的标志。但是这个艺术传统,在急速变化、眼花缭乱的当代社会中保留起来更为艰难和稀有。
B.贾平凹的写作题材和体裁广泛,其诗文小说都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同时,他的书法绘画作品亦在朴拙厚重中气韵流动,极具古风,所以汪曾祺才称他作“鬼才作家”。
C.好文章好在了不觉得它是文章,所以贾平凹在读孙犁的《石门铭》时即使难寻着技巧,也无法看到其才华横溢处,但依然不影响他对孙犁的推崇。
D.优秀作家的成功不可能只经历一个创作阶段就能实现,贾平凹也是在切身经历了几十年的求索后,才体悟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组卷:3引用:6难度:0.9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通常认为,人工智能的核心是算法,是一套利用机器智能解决问题的手段。
有专家把人工智能的特点概括为“数据多了、计算大了、层次深了”。人工智能专家邓力认为,随着神经网络研究的深入,计算机视觉和听觉等有望让算法越来越精确。未来,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应用能力将大幅提高,电脑可以听懂、读懂人类平常所用的语言,而不仅仅是机器指令。
“人工智能拥有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能力,与之对应,它就能像人一样看、听、理解事物。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可以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识别精度。”Aibee创始人林元庆说。
近年来,科学家正尝试将生物智能和机器智能互联互通,以达到更高级的人工智能形态。通过与神经学、生物学的结合,最终开发出能理解人类感情和文化的人工智能。
林元庆说,帮助人类拥有更好的生活,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现在,人工智能虽然可以帮助人们完成一部分工作,但在创造力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喻思娈《人工智能有多智能?》)
材料二:
现实中,人工智能会拥有自主意识,和人类能产生情感吗?这要取决于如何界定“产生”一词。人工智能的自主性,仍然取决于所学习的样板和过程。正如阿尔法狗对每一步对弈的选择是从海量可能棋局中选择一种走法一样,这种自主在终极意义上是一种有限的自主,它实际上取决于所学习的那些内容。
机器能不能超出对人类的学习,主动产生意识和情感?浙大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认为,以目前的研究来看,这是遥不可及的。但有一种假设的、可供探讨的路径是,通过把人的大脑认识通透,就可以造一个像人的大脑一样的机器出来。遗憾的是,我们对人的大脑如何产生意识和情感这些根本问题了解还不够。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赵联飞说:”人类是否会对人工智能产生感情,将取决于这种过程是否能给人类带来愉悦。正如互联网发展早期的一句常用语所说--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表明,当人类在不知道沟通者的身份时,只要对方能够给自己带来愉悦,感情就可能产生。”
(摘编自刘诗瑶《你会爱上机器人吗?》)
材料三:
2016年底,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英国《卫报》发表文章预言说:“工厂的自动化已经让众多传统制造业工人失业,人工智能的兴起很有可能会让失业潮波及中产阶级,最后只给人类留下护理、创造和监管等工作。”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的确会对人类的就业造成一定冲击。比如,人工智能更适合处理简单重复、规则确定或者通过案例学习就可以找到有效处理方法的问题。像安检、看病理切片和监控视频审核等工作交给人工智能更为高效可靠,这些工种也因此比较容易受到冲击和替代。”不过,中科院研究员易建强表示,不必因此就担心它会彻底取代人类。“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它不仅仅是让人类的既有工作被取代,还同时会制造出足够多的、新的就业机会。大多数情况下,工作不是消失了,而是转变为新的形式。”
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罗杰•斯佩里曾发布著名的“左右脑分工理论”,认为人脑左半脑擅长分析、演绎、归纳等理性抽象思维;右半脑擅长直觉、情感、艺术等感性形象思维。迄今为止,人工智能的所有智能化表现仅仅在模仿人类左半脑的理性思维模式,而完全不具备右半脑的感性思维。
(摘编自吴月辉《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意识和情感的表达,是对人类意识和情感的“习得”,目前不会超过此范围。
B.现在人工智能应用已经走近人们的生活,但还处在发展阶段,其应用还有很大的空间。
C.人工智能拥有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能力,将来可能会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识别精度。
D.人工智能已经能够听懂、读懂人类平常所用的语言,理解人类感情和文化,已经拥有自主意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来,最高级的人工智能形态会将生物智能和机器智能互联互通,从而帮助人类拥有更好的生活。
B.弄清楚人的大脑如何产生意识和情感这些根本问题,有助于制造出像人的大脑一样的机器。
C.沟通过程中隐瞒彼此身份的情况下,给对方带来愉悦的人工智能和人类一定会互相产生感情。
D.霍金认为人工智能虽然可以解决简单重复的问题,但是不大可能替代人类的护理、创造和监管等工作。
(3)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人工智能的兴起对人类就业影响的观点有哪些。组卷:2引用:3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面的碗
王若冰 坐在餐桌前,面前又是已经盛满米饭的碗。碗面上是一只腾飞的金凤凰,碗的边缘是一圈金色,与凤凰交相辉映。骨瓷,薄,剔透,泛着凝白的光芒。小路看了好一会儿,她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精致的碗。
老人将一块牛肉放到小路的碗里,“你尝尝,这是我小火三个小时炖出来的。”
老人的话听起来漫不经心,似解释,又似自言自语。
小路的眼睛湿润了。她想起已经过世的母亲。
小路与老人相识于偶然。那天,她到这座楼里看房子,因租金太高而放弃。高楼之外的天空,秋阳飘洒在窗外,落叶纷纷扬扬地在距离有限的楼宇间飘荡。小路想起家与父母,想到在都市里打拼的艰辛,不由落泪。
老人就是在那个时刻出现的。她身穿圆领黑毛衣,搭一条酒红色披肩,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戴一副金丝花边眼镜,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
在听到小路要租房的时候,她笑着说:“要不,你看看我那房子是否满意?”
说罢,老人不等小路回答,径直走向电梯对面的门。那扇深棕色的门一打开,房子内部就展现在小路的眼里了。她一看,刚迈进的一条腿又缩回来,不好意思地对老人说:“阿姨,我还是不看了。我,租不起。”老人一把拉住她的胳膊,先进来看看吧。房子是中式风格,含蓄婉约中透着特有的美感。墙上挂着山水画,客厅的博古架上,摆满了精美的瓷器。美术系毕业的她,非常喜欢这样的风格与氛围。
可是越看就越觉得是在做梦。老人说:“两个房间,一个朝南,一个向北。你随便选择,价格都是一个月六百元。”小路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可是黄金地段啊!老人笑着说:“价格便宜是因为我有要求,你每天下班回来都得帮我带一瓶牛奶。”
小路听后,感激地说了无数声“谢谢阿姨!”
搬入的第二天下班,小路发现老人坐在餐桌前,对面摆放着一只盛满米饭的碗。老人不经意地说:“我的朋友原本要过来吃饭,结果临时有事来不了。要不,一起吃?”
小路不好推辞。闲聊中,她得知,老人退休前是美术学院教授,老伴早在十多年前就病逝了。女儿已定居加拿大多年;对儿子,老人却一带而过。此后,小路注意到,每次谈到儿子,老人的脸上都会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复杂表情。
小路不好问,她总是尽力地多做些事。除了每天回来帮老人带牛奶外,还非常勤快地打扫厨房与客厅的卫生;倒垃圾;入睡前检查家里的门窗与厨房里的水电、煤气等。老人总是对小路笑笑,很优雅地说着谢谢。
时光如沙,在指间无声地滑落。一晃,小路已经在老人家里租住半年了。
因为忙,她下班的时间并不固定,跟老人的交流也很少。可每次到家,她都会发现老人坐在餐桌前,就像专门在等她一样。小路注意到自己面前的那只碗,每次都不一样:带凤凰的,印孔雀的,玫瑰花的,梅花盛开的,水中睡莲的,绿竹的,菊花朵朵的,精致考究,又颇有情趣。
最近,小路时常出差,她已经很久没有与老人一起晚餐了。这天,她出差回来是下午三点多。进门后,却听到了老人房间里传出的抽泣声,那声音里夹杂着压抑的悲凉。她一惊,老人低吟的哭诉声声传来,“老伴啊,你在那边还好吗?要不是等林子出狱,我真想快点去找你啊!我做梦都怀念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情景,我每天看着对面那只饭碗,都觉得是你或者孩子坐在那里跟我一起吃饭……”
小路震惊,她转身悄然退出房门,坐在与老人相遇的楼梯口,心情异常沉重。直到华灯初上,她才进了门。她发现老人已经坐在餐桌前,表情凄凉。“阿姨,我想跟您商量件事儿。”老人抬头看着她:“你,要搬走?”
“不是,我很喜欢您做的饭菜,也很喜欢您盛满米饭的那些碗,更享受跟您一起吃饭的感觉,就像跟妈妈一起一样,温暖、安全。我妈妈已经去世五年了,见到您,我觉得很亲切,我想像对妈妈那样,陪陪您,和您说说话。不知道您……”
话还没有说完,老人颤抖着站起来,双手把她搂进怀里,泪水长流。
坐在餐桌前,面前又是那盛满了米饭的碗,饭香弥漫;那凝白剔透的碗面之上,红梅怒放,春意盎然。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阳飘洒在窗外,落叶纷纷扬扬地在距离有限的楼宇间飘荡”,烘托了在都市里打拼的女孩因租金太高而无法租房的失落心情。
B.老人低价位出租给女孩位于黄金路段的房子,是因为自己年老行动不便,想让女孩每天帮自己买牛奶,顺便照顾自己的生活。
C.老人的哭诉伤感动人,小说借此巧妙地交代了老人的家庭情况,展现出了老人的内心世界,揭开了关于“碗”的故事谜底。
D.小说基调沉郁,情节简单,叙述简约而平实,却又曲折有致;描写温婉而细腻,人物的一举一动,既精确到位,又克制内敛。
(2)请概括小说中老人的形象特征,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碗”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组卷:7引用:1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下面是李华在高中同学会上的即席发言,有五处用词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自高中毕业,与大家好几年没见面了,我很久仰大家,今日邂逅,高兴非常。同学之间肝胆相照,不分彼此,从今以后,你们候教的问题我会尽力解答,你们拜托我的事情,我一定鼎力相助。组卷:2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古代有位将军率兵打仗,他的人马只有敌人的十分之一,将士们信心不足。将军就到一座庙里求神问卜,他在菩萨面前拿出一枚铜钱,对众将士说:“胜负在天,让神灵来决定我们的命运。如果抛落的铜钱正面朝上,就是神灵让我们战无不胜;正面向下,就要失败。”接着,他连抛三次,铜钱均正面朝上。全军欢腾雀跃,出战大胜。凯旋后,将军拿出铜钱让大家看,原来这枚铜钱两面都是正面。
请以“信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组卷:23引用:3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