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022年单元测试卷(4)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一部革命文化的产生、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史。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革命文化源于伟大的革命实践,有了革命斗争实践才有革命文化。研究革命文化,必须研究革命斗争,包括军事斗争、经济斗争等。这些革命斗争实践为革命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其蕴含的不畏牺牲、乐于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都成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特质。同时,革命文化也为革命实践的发展提供动力。例如,延安精神来源于党在延安时期坚持敌后抗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革命实践;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价值,正在于其中蕴含的精神要素对延安时期乃至今天的奋斗实践产生的指导、鼓舞和借鉴意义。
没有理论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马克思主义是揭示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革命实践与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蕴含的核心要素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比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蕴含的鲜明的群众观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容。
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革命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创造的,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有了中国革命,才孕育和形成了革命文化。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曲折艰辛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结合革命不同历史阶段的目标与任务,充分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坚持用革命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的头脑,系统地领导人民群众在以不同方式参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事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革命文化。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12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由于革命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不断创造和丰富发展的,因此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泛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创造性,成为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摘编自朱喜坤《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文化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源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等革命实践。
B.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当代的文化自信,必须着眼于和立足于革命文化。
C.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军事斗争、经济斗争等革命实践,孕育了伟大的革命文化。
D.革命文化和革命实践是共生互促关系,因而革命文化指引着革命实践取得成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明确指出了革命文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B.文章用延安精神举例论证了“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并阐述革命文化的作用。
C.文章从理论自觉的层面,列举事例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形成革命文化。
D.文章中间部分展开论证,结尾照应开头,使全文形成“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革命精神,还包括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等。
B.若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就难以产生革命文化。
C.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只要参加革命实践,人民群众就能创造革命文化。
D.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两种群众观念,不属于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组卷:36引用:3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
李存山 张岱年1909年出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一个在书斋和讲堂度过一生的哲学家,为什么在晚年还如此欣慰地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那一天?因为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激情。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1933年,他在《大公报•世界思潮》上发表《论外界的实在》,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观实在性。此文发表时,编者特附有按语:“切望平津读者不可因敌迫城下,心神不宁,遂尔忽之。同时更宜信:有作出这等文字的青年的民族并不是容易灭亡的。”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平津城下。
1935年,《国闻周报》刊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关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等文章。他指出,“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际。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国民族才能复兴”“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跃然纸上。
1937年7月29日,日军入侵北平。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张岱年后来回忆:“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他为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理解。20世纪80年代,本人曾听张岱年讲过,当时也有少数文化人投入敌伪政权,成了汉奸。他们之所以丧失民族气节,误以为中华民族会亡,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太肤浅”。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抗战胜利在望。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此专著原计划写“方法论”“知论”“天论”和“人论”四部分,意在“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仅写成《哲学思惟论》《事理论》《知实论》和《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20世纪80年代,张岱年公开出版这五部论稿时,有学者仿照冯友兰在抗战时期写的《贞元六书》,提议将此书称为《天人五论》。
1942年,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何其巩得知张岱年著有《中国哲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恐他在战乱中遗失,建议其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大纲》印为讲义。张岱年欣然同意,《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此书历经坎坷,先后以“宇同”和“张岱年”的署名公开出版。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代表性著作。
张岱年在抗战时期写有一首新诗。诗中说:“东南起太平洋之滨,西北越昆仑山之巅,吾族经营此大地,已逾五千年。我们创造了崇高的伟大文明,我们从来有光辉的革命传统。我们的成就是人类的光荣,我们的努力将永久延续以至于无穷。我们的理想是世界大同,我们的愿望是永久和平。然而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干城。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一位哲学家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写出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他抱定了必胜的信念。因而,当他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时必定欢欣鼓舞,以至成为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岱年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
B.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C.张岱年非常爱国。北平沦陷期间张岱年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始终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D.张岱年认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依靠的应该是中华民族哲学的新生,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张岱年一生中最难忘的“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是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他回忆起这个“第一次”时仍会生起欣慰之感。
B.张岱年走上学术道路,从事学术研究,其根本目的是救国。他的学术研究始终没有脱离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张岱年满怀爱国主义情感,对民族危机感受极深,他认为,只要有了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就能够拯救中华民族。
D.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让张岱年看到了中国抗战胜利的曙光,抗战胜利后,他开始撰写自己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意欲开创新的社会风气。
(3)文章结尾引用了张岱年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张岱年的什么思想?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组卷:10引用:1难度:0.2
三、文学类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条大河波浪宽
刘建超 老街南有条大河,叫洛河。
洛河,又叫洛水,源头在秦岭龙凤山,从豫西熊耳山、伏牛山的崇山峻岭间奔泻,贴着老街蜿蜒而下,曲回折转在巩义汇入黄河。
老街有了这样一条大河,自然会有许多与这条大河相关的故事。
相传曹植在年轻的时候,看中了一位姓甄的姑娘,两情相悦。曹操却将此女指于二儿子曹丕。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王位。曹丕封甄夫人为皇后,后又娶了郭贵妃,对甄皇后逐渐冷淡,甄皇后在郁郁寡欢中去世。曹植怀念惨死的甄后,心神不定。曹植走出老街,来到洛河边,对着西沉的太阳和滔滔东流的洛河水出神,才思泉涌,便有了流芳后世的名篇《洛神赋》。
有一条在城市间穿行的大河已经令人垂涎了,偏偏又有了诸多的文化搅拌着浪花,让老街人靠着洛河生艳,滋长些许得意与自负。
水生提起洛河就满身得意,张口闭口都是洛河的故事,不管别人听他讲了多少遍,只要说起洛河来,他那张老脸就眉飞色舞,爱听不爱听都要给你絮叨絮叨。
当年水生爹洛老大在洛河捕鱼,鱼还没有见到,却看到沿河上游飘下一些烧焦的船板杂物。
兵荒马乱的时期,洛老大估摸是有船只失火出事了。
一只木盆晃晃悠悠从洛老大的眼前飘过,木盆里居然躺着一个婴儿。
洛老大截住木盆,抱起了襁褓中的孩子,是个带把的男孩,孩子脖子上挂着一枚如意玉佩。孩子的小肚兜兜上用毛笔写有“水生”二字。
孩子看到洛老大,咧开小嘴笑了。
洛老大说,看来是咱爷俩有缘啊。
洛老大给孩子取名叫水生。水生跟着洛老大在洛河上漂大。水生十六岁那年,洛老大告诉了水生他的身世,叮咛水生,这如意玉佩是你亲生父母留给你的,好生收着,说不准他们来找你呢。
水生连连点头。
水生还真的把这块玉佩弄丢过。
九月的洛河秋爽鱼肥,水生和巴义划着木船在河上捕鱼。巴义和水生是光屁股长大的好朋友,巴义大水生两岁。
一条十几斤重的白鲢鱼落网,鱼挣扎得厉害,小网有点吃不住力,水生跳进水中,扑腾着把鱼儿抓上船,发现自己脖子上的玉佩不见了。
水生扎了几个猛子也没有捞到,急了,急得要哭。
巴义找了几个石头片,系上鱼线,抛入水中,看着石片下沉的位置,划出一个区域,说,咱俩分班,轮流下去摸,不能慌啊。
两人从晌午摸到太阳偏西,巴义手举着玉佩浮出水面。
两人筋疲力尽躺在河滩上。水生说,这事,不能让家里人知道。
巴义说,嗯,不说。
水生说,巴哥,我欠着你。
巴义说,嗯,欠着。
河水在两人身边欢快地流淌,扯不住的岁月随水而逝。
水生划着木船,停靠在河心洲。
绿柳成荫的草坪上,巴义虎着脸在钓鱼。
水生不说话,挨着巴义坐下。
巴义盯着水面,我请你啦,脸皮咋恁厚呢。
巴哥,你不请我咋把竹墩儿都预备下了?
就你能,就你势张是吧?咱娃子的饭店你也敢去封?
巴哥,我就是在巡视的时候,看到河边水里有气泡冒出来了。我就知道肯定是有人又偷偷地往洛河里放污水了。我也是着急,就通知了环保。谁知道咱娃听说要停业就和环保动了手脚。
你就为了护住环保,脊梁上挨了娃一铁锨?亏不亏?活该不活该?
不亏,活该。
巴义从衣兜里掏出一瓶药,治跌打损伤的,祖传的,抹上两次就好了。
水生脱掉上衣,把背转给巴义,够不着。
巴义把药倒些在掌中,按在水生乌青的背上,轻轻地揉着,你也是七十岁的人了,弄事咋还恁起急?你该先来跟我说说,我去找娃说道。再说了,咱娃做个营生容易吗?你给封了,他能不急?
巴哥,咱俩光着屁股在洛河里扑腾大,扑腾老的。咱俩当年在洛河里玩耍,渴了,咕咚咕咚灌几口河水,饿了,啃着干馍,捞几只河虾嘎巴嘎巴就吃了。现在的河水,你还能喝吗?你和我一样心疼着这条河呢,我知道。
巴义给水生穿好衣服,就你这老脊梁,还能扛住几铁锨?
扛到哪是哪吧,谁让咱是洛河人哩。
巴哥看着水生脖子上的玉佩,亲爹亲妈的事,还找不?
水生指着洛河说,不萦系了。咱这洛河就是我亲爹亲妈。
巴义收拾起渔具。
水生掂起网兜,好家伙,这几条鲫鱼够大的了。让嫂子烧个鲫鱼豆腐汤,我陪哥喝两盅。
巴义夺过网兜,你想球的透美啊,我还请你喝酒?
水生说,我家稻花可是说了,今黑儿要是不在巴哥家混碗酒喝,就不让我进屋。
巴义笑了,娘们家都这德行,你嫂子也是说,要是不把水生兄弟带回家来喝酒,就不让我上床。那还癔症啥,走。
走。
夕阳坠在洛河的尽头,给波光粼粼的河水涂了耀眼的金黄,几只鹭鸟在河面上嬉戏。
巴义哥,咱洛河老是美啊。嗯,美着哩。
大河缓缓东去。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植写《洛神赋》的传说,增强了文章的传奇性和洛河的神秘性,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水生的故事。
B.“河水在两人身边欢快地流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两人年少时的深厚情谊,和后文两人产生隔膜形成对比。
C.小说的语言极具特色,“咋恁厚”“咱娃”等词语的使用,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气息,文章显得质朴而亲切。
D.小说以“大河缓缓东去”的景物描写结尾,既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2)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3)文章标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组卷:39引用:3难度:0.5
八、语言表达
-
9.阅读下面新闻,为其拟定标题,不超过15个字。
千呼万唤始出来!6月17日,在国人的翘首期盼中,中国第三艘航母终于下水了。经过中央军委批准,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舷号为“18”。福建舰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17日晚,海军新闻发言人刘文胜大校就福建舰命名、部署地等相关问题发布信息时表示,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命名规则,航空母舰一般以省级行政区划命名。我们将统筹考虑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需要,以及航空母舰运用特点、港口保障条件,科学选择福建舰部署地点。他说,福建舰下水后,将展开系泊试验和航行试验,下一步根据各项工作进展情况统筹安排交接入列工作。组卷:24引用:2难度:0.6
九、作文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培育的一种伟大革命精神,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主要内容为: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44引用:6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