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部分学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6 7:30:2

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早在西周时期,汉字就作为“六艺”之一,被列为宫廷初级教育的必修科目。秦始皇统一中国,将“书同文”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之一。东汉时期,许慎更是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了“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论断。汉代还将能否掌握并规范书写足够数量的汉字,作为选官取士的重要标准。三国时期的魏石经、大唐盛世的开成石经,也都体现了古人对汉字的尊崇。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大凡盛世,无不将文字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即使在民间,也早已形成“敬惜字纸”的习俗。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这种神圣地位,是它得以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它与所记录的汉语的高度适切性。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曾评价说:“中国不废除自己特殊的文字而采用我们的拼音文字,并非出于任何愚蠢和顽固的保守性。中国的文字和中国的语言情形非常适合,所以它是必不可少的。”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的这种特点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而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面对如此严重的方言分歧,如果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必将导致不同方言区文字的分裂,并最终导致文化的分裂。而汉字的表意特点,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文化的统一,进而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它与中华文化的融通性。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它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神合意随。特别是早期汉字,直观形象,生动多姿,与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就特别强调了汉字与绘画同出一源。书画同源的事实,决定了早期汉字的写意特征。如甲骨文的“象”字,有着长鼻子和健壮的身躯,惟妙惟肖,充满灵动之美。汉字优美的写意性形体,造就了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从甲骨文到楷书,每一种文字形式都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构成了汉字历史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因为拥有与中华文化元素高度契合的特点,汉字才能有机地融入中华文化的系统之中,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之间建立起密切的依存关系。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它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一种文字能否长期充当全民的交际工具,关键在于这种文字能否有效满足语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语言词汇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文字一定要具有能产机制,文字的字符数量能随之增加;社会发展中需要记录的事务日渐繁多,这就要求文字越来越方便书写,以有效提高记事速度。汉字发展的总体方向,恰恰满足了这两方面的重要需求。较早产生的汉字多为象形字,个性化很强,数量也相当有限。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产生了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而成的形声字。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因具有优越性、区别性、能产性和系统性而被广泛应用,也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的完全线条化,再到隶楷的彻底笔画化,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进行系统性调整,有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很好地解决了电脑输入和呈现的问题,粉碎了“电子计算机是方块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汉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一直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助推中华文化飞跃一个又一个新高度。而且,汉字自古至今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独特的表意性,使得其形体内部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一个个字符,就如同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传递着来自古代社会的音讯,描绘着中华文化发展演化的历史轨迹。在当代,随着中国实力的日渐提升和中华文化的快速传播,汉字正以其非凡的活力,健步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摘编自王立军《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几千年来支撑并助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演化,中国历代统治者也将汉字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
    B.汉字具有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而它所记录的古代汉语又是以单音词为主,二者形成了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具有高度适切性。
    C.汉字与中国绘画和书法等文化元素高度契合,这是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的一部分,与其他元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
    D.汉字构形方式从一元走向二元,书写方式从繁复走向方便,这不仅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也是它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汉字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B.文章引用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话,意在论述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中的不可或缺性。
    C.文章结尾放眼未来,对汉字的发展满怀期许,彰显文化自信,使文章的主题更深刻。
    D.文章语言既具说服力,又具感染力,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汉字优于拼音文字,所以尽管各地方言分歧大,但各地的人都能看懂用汉字书写的内容,虽然古今语音变化大,但现代人仍能读懂古代人传下来的汉字。
    B.从最初个性化的象形字到后来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而成的形声字,汉字的这种构形方式的发展变化,说明要想使长期生存成为可能,就必须不断调适和完善自身的系统。
    C.羊性情温顺善良,不犯众物,“美”“善”“羲”等与“羊”有关的汉字大多被赋予了美好、吉祥的寓意,说明汉字蕴含的文化信息与其独特的表意性密切相关。
    D.汉字的发展历久弥新,它正以非凡的活力,健步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除了得益于汉字自身的特点外,还离不开中国实力的日渐提升和中华文化的快速传播。

    组卷:5引用:5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经过16年努力.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了“六战六捷”的优异成绩,不超预算、不降指标、不拖时间,如期完成三步走规划,圆满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在月球探测领域向全世界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与月亮相约,我们无疑是认真的!”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中国探月的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是为了兑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都是一棒接着一棒干、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逐梦之旅。
    “整个嫦娥五号的研制可谓“十年磨一剑”,其间遭遇过挫折,更经历过失败,我们始终秉持“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一次次苦尽甘来、一次次闯关夺隘,终于将嫦娥“五姑娘”顺利嫁了出去。”中国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说。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说,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无疑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体现了我们“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魄力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
    “待到四子王旗会,工程大计好收官。16年来,我们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的目标,使我们国家在深空探测领域进入到能够从月球返回的一个先进国家的行列。”中国工程院院士栾恩杰说。
    (摘编自《九天云外揽月回!——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纪实》,“新华网”2020年12月18日)      材料二:
          国家航天局有关专家介绍,自动采样是嫦娥五号任务的核心关键环节之一,探测器经受住超过100摄氏度的月面高温考验,克服了测控、光照、电源等方面的条件约束,依托全新研制的地外天体样品采集机构,通过机械臂表取和钻具钻取两种方式分别采集月球样品.实现了多点、多样化自动采样。其中,钻具钻取了月面下的月壤样品,机械臂则在末端采样器支持下,在月表开展多种采样。为确保月球样品在返回地球过程中,保持真空密闭以及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探测器在月面对样品进行了密封封装。
          嫦娥五号探测器配置了降落相机、全景相机、月壤结构探测仪、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等多种有效载荷,能够在月表形貌及矿物组分探测与研究、月球浅层结构探测等科学探测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探测器钻取采样前,月壤结构探测仪对采样区地下月壤结构进行了分析判断,为采样提供了数据参考。
    (摘编自《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月面自动采样封装》,“人民网”2020年12月3日)      材料三:
          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称,这是中国空间探索的最新努力,也是人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首次争取将月球样本带回地球。此前,只有美国和苏联成功从月球采集过样本,人类已有44年没有此类探索。中国计划从月球取回约2公斤岩石样品和材料。探月工程是中国快速发展的科学和战略太空发展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
    《纽约时报》报道称,嫦娥五号航天器成功完成了中国自2013年以来的第三次无人月球着陆,第一次的嫦娥三号和玉兔月球车是中国首次在月球上软着陆。2019年,嫦娥四号在月球远端着陆,是来自地球的航天器首次做到这一点。在未来十年里,嫦娥月球着陆器按计划还会有至少三次任务,而后中国的设想是在2030年代建造一座供宇航员使用的月球基地。对地球上的科学家而言,本次采集的月壤样本相对年轻,可以用来更好地调校用于评估太阳系内行星、卫星、陨石地理表面年龄的技术。这些样本还将帮助科学家验证有关嫦娥五号着陆区域火山喷发原因的假说。
    (摘编自《外媒:嫦娥五号完美落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环球网”2020年12月3日)(1)下列对“嫦娥五号”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探月三步走规划,指的是“绕、落、回”三步;这三步的完成前后经历了16年,其中仅嫦娥五号探测器的研制就历时10年。
    B.嫦娥五号探测器经受住了超过100摄氏度的月面高温考验,用“表取”和“钻取”两种方式采样,并对采集的样品进行了密封封装。
    C.嫦娥五号探测器配置了降落相机、月壤结构探测仪等先进仪器,其中,月壤结构探测仪对采样区地下月壤结构进行了分析判断。
    D.嫦娥五号航天器将月球样本带回地球,这是继美国和苏联成功从月球采集过样本后跨时44年的又一壮举,获得外媒的称赞。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探月工程取得“六战六捷”的优异成绩,举世瞩目,这是中国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结果。
    B.我国的探月工程在挫折、失败中前进,闯关夺隘,兑现承诺,取得重大成就,这与国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密切相关。
    C.在深空探测领域,中国已经进入航天器能够从月球返回地球的先进国家行列;10年后,中国设想建造一座供宇航员使用的月球基地。
    D.嫦娥五号探测器本次采集的月壤样本相对年轻,科学家对它进行研究,可以准确评估太阳系内行星、卫星、陨石地理表面的年龄。
    (3)以上三则材料的报道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组卷:8引用:4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份久远的歉疚
    阎连科
          (1)宛若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年月一样,也说不清我是何年何月开始读书。家在中原的一个偏僻村落,父母计时,一般都依着农历序法,偶然说到公元年月,村人们都要愣上半晌。在中国乡村,时间如同从日历上撕下的废纸。之所以有着时间,是因着某些事件。事件是年代的标记,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标志着的岁月。
          (2)20世纪70年代,我由初中晋升高中时,对阅读小说因过分迷恋,而对人生,也因此变得有些迷惘。想横竖反正,我的命运就是同父母一样种地,不得不作于日出,息于日落;因此,并不相信考取高中就可以不再耕田种地,可以让人变为不是农民的城里人了。我也就无为而治,随遇而安,陪着同学们如同起哄看戏一样,参加了那年的升学考试。其时,录取的政策是凡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必须百分之百地予以录取:而对农村户口的学生,既要看考试分数,还要看大队和学校的共同推荐。就分数而言,二姐的分数远高于我;就推荐而言,我姐弟二人,就只能有一人可读高中。
          (3)话是午饭时候父亲从门外带进家的。那是夏天,知了的叫声,在果实累累的树枝上,叫得烦躁不安。父亲坐在我家的院里,说了我和二姐只有一人可以读书上学的情况之后,他看着我和二姐,有些为难、又有些犹豫地说道,家里的境况,你们也都明白,人多嘴多,谁都必须吃饭,又要给你们大姐看病(我大姐那时常年有病),这样,也是确实需要你们有一个留在家里种地,挣些工分。父亲说完,我和二姐在那个时候都端着饭碗,僵在父亲面前,谁都没有说话。那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就像时间成了石块,无形地砌在了我与二姐和父亲之间。
          (4)就这样过了许久许久,母亲从灶房端着饭碗出来,说都吃饭吧,吃完了饭,再说这事。就都各自吃饭去了。忘记了二姐是端碗进了屋里,还是端碗去了别处。而我端着用红薯叶子煮了红薯面条的一碗粗粮汤饭,到了门外的一棵树下。树下空无他人,我就在那乡村的空无里,却是无论如何也无心食咽那碗汤水饭食。
          (5)也就在这个时候,在所谓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在我正为上学还是不上的迷惘里,下乡到我们村里的一个知青,男,穿着蓝色制服,三七分头,高个,他款款地从村街上走过,还和熟人点头说话。说话的顺序,是村人恭敬地先和他说。而他自己,只是懒懒洋洋地点头哼哈着答话别人。他答着去了。可我,在他走后很长的时间里,都还看着他的背影,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猛烈地想要继续读书,想要去念我的高中。于是就匆匆地吃饭,匆匆地回到家里,看见二姐也正端着空碗,从哪儿出来到厨房盛饭。我们在院里对望了一眼,谁也没有说话,就像彼此谁都不太认识对方一样。
          (6)下午,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饭后,二姐也没有快回家。我问母亲,二姐呢?母亲说,找她同学去了。也就这样,把一段命运暂时搁着,就像把一个疮疤暂时用膏药糊了一般,也就睡了。月落星稀,窗外有清明夜色,有蛐蛐的叫声,还有半透明的潮润的夜气。睡到半夜时候,也许我刚要睡着,也许我已经睡着,刚好醒来,就在这个时候,我家大门响了。二姐的脚步,轻柔地落在院里。接下,那脚步的声响,到了我睡的门口犹犹豫豫,滞重下来,仿佛是犹豫之后,二姐推开了我睡的屋门,进来站到了我的床前。
          (7)我从床上坐了起来。二姐说:“你没睡?”我以“嗯”做了回答。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念吧。”说完这话,二姐似乎借着窗中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时的二姐,看见了我什么表情。而我,却隐约看见,二姐的脸上仿佛挂着凄淡的笑容。笑着转身走时,还又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高中的开学。在开学的前一天里,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我时,她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然地笑着说道:“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
          (8)现在,三十年之后,我给我的孩子和侄男甥女们说起这些,他们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让我这个男孩读书,而是不敢相信,有个漫长的时代,作为父母,普遍无力去供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这是一个时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们,留下的一份早已被社会忘记了的歉疚。我想,我应该把这份歉疚记述下来,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
    (选自《今日文摘》2020年第14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村子里的人们对时间的概念,可以看出当时“我”的家乡的贫穷落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第3段“那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写出我和二姐此时因为只有一人可以上学的问题而内心沉重。
    C.第6段“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这些语句引起读者的想象,为后文做了铺垫。
    D.文章描绘了优美热闹的夜景,意在烘托二姐主动牺牲自己成全弟弟的美好形象,抒发了对二姐的赞美之情,为全文增添了一丝轻快色彩。
    (2)请简要分析第7段划波浪线句子隐含着二姐怎样的心理。
    (3)文章的标题“一份久远的歉疚”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组卷:6引用:2难度:0.4

(二)(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疆是我国较早大量种植和使用棉花的地区之一。新疆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拥有①______,适宜棉花的种植和生长,新疆棉尤其是长绒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除了上述自然条件,现代科技的应用也是新疆棉②______。近年来,新疆棉品质不断提升,同时③______,但仍然供不应求。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组卷:294引用:35难度:0.7

四、作文(60分)

  • 9.请以“微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适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③不得抄袭和套作。

    组卷:4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