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南春中学高二(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7/20 8:0:8

一、现代文阅读(22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2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
    B.儒家主张“和而不同”,道家主张和则生万物,儒、道两家主张虽说法不同但是在主张“和”与“和谐”这点上是完全一致的。
    C.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就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C.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材料二在论证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组卷:1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天的等待
    [美国]厄内斯特•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你怎么啦,宝贝?”
          “我头痛。”
          “你最好回到床上去。”
          “不,我很好。”
          “你先上床。我穿好衣服后就来看你。”
          可是当我来到楼下,他已穿好衣服,坐在火炉旁,显出一副重病在身的九岁男孩的凄惨模样。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知道他发烧了。
          “你上楼去睡吧,”我说,“你病了。”
          “我没病,”他说。
          医生来后,量了孩子的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用不同颜色胶囊包装的三种药,并嘱咐如何服用。一种是退烧的,另一种是通便的,还有一种是去酸的。他解释说,流感细菌只能在酸性环境中存活。他似乎对流感很内行,并说,如果高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用不着担心。这是轻度流感,要是不引起肺炎,就没有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了孩子的体温,并对各种胶囊的服用时间作了记录。
          “想让我读点书给你听吗?”
          “好的,如果你想读的话,”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我朗读霍华德派尔的《海盗的故事》,但我看得出他并没在听我朗读的内容。
          “你感觉怎么样,宝贝?”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床脚边自个儿看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服一粒胶囊。按理,他本该睡着了,然而,当我抬头看时,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
          “你为什么不试着睡觉呢?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你不必呆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
          “不嫌麻烦。”
          “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里。”
          我想,或许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钟,照规定给他服药后,我便出去了一会儿。那是个晴朗而又寒冷的日子,地上覆盖着一层已结成冰的冻雨,因此看上去仿佛所有那些光秃秃的树木,那些灌木丛,那些砍下来的树枝,以及所有的草坪和空地都用冰漆过似的。我带着我那条爱尔兰红毛小猎犬,沿着大路和一条冰冻的小溪散步,但在这玻璃般光滑的地面上站立和行走是很困难的。那条红毛狗一路上连跌带滑,我自己也摔倒了两次,摔得挺重,一次摔掉了猎枪,使猎枪在冰上滑出去老远。
          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撵起了一群鹌鹑。当它们快要从堤岸顶上消失时,我击落了两只。有几只鹌鹑停落在树上,但大部分飞进了一堆堆的柴垛中。你得在这些被冰裹着的柴垛上跳上好几下,才能把它们撵出来。当人在这些既滑又有弹性的树枝上摇摇晃晃尚未立稳之际,它们却飞了出来,使你很难射中。我击落了两只,逃掉了五只。动身返回时,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而且还剩下许多,改日可再去搜寻猎取。
          回到屋里,他们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开时那样躺着。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量了他的体温。
          “多少?”
          “大约一百,”我说。实际上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原先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用不着担心。”
          “我不担心,”他说,“但是我不能不想。”
          “不要想,”我说,“放心好了。”
          “我很放心,”他说着,眼睛直盯着前方。显然,他有什么心事,但在尽力控制着自己。
          “将这个用水服下。”
          “你看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
          我坐下来,打开了《海盗故事》,开始读给他听,但我看得出来他不在听,于是我停了下来。
          “你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大概还有多少时间就要死了?”
          “你不会死。你怎么啦?”
          “啊,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不会因为得了一百零二度的高烧而死去的。你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告诉我说,烧发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上午九点起,整整一天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我说,“哦,可怜的宝贝,这就像英里和公里。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在那种温度上,三十七度是正常的。在这种温度上,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你肯定?”
          “绝对没错,”我说,“这跟英里和公里的区别一样。你知道,就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折合成多少公里一样。”
          “噢,”他说。
          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他的紧张状态也终于缓解了。第二天,越发轻松了。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了一位九岁的男孩因为不懂摄氏与华氏温度的区别,在误以为自己即将发烧死去的复杂心情中度过了一整天的故事。
    B.小说沿着“小男孩生病,医生来诊,父亲讲故事,外出狩猎,狩猎归来,误会消除”的时间顺序展开叙述,脉络清晰。
    C.小男孩虽然竭力保持平静,但内心是恐惧的。他不断用行动和语言暗示父亲,希望能引起父亲的重视,但粗心的父亲却始终没有意识到。
    D.小说省略了父亲外出打猎期间小男孩的身体状况及心理活动的内容,留下叙事空白,但读者依然能想象出小男孩内心的绝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一天的等待”是贯穿全文的行文线索,同时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B.小男孩面对死亡时的消极等待、无能为力,使小说呈现出忧郁基调,让读者倍感压抑。
    C.小说用第一人称叙事,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真实性和感染力。
    D.小说语言简洁、叙事客观、竭力淡化主观色彩,是作者“冰山理论”的具体体现。
    (3)小说中间插入父亲外出打猎的两段文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组卷:1引用:1难度:0.5

二、古诗文阅读(5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薛讷,绛州万泉人也,左武卫大将军仁贵子也。为蓝田令,有富商倪氏于御史台理其私债,中丞来俊臣受其货财,断出义仓米数千石以给之。讷曰:“义仓本备水旱,以为储蓄,安敢绝众人之命,以资一家之产?”竟报上不舆。会俊臣得罪,其事乃不行。其后突厥入寇河北,则天以讷将门,使摄左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临行,于同明殿召见与语,讷因奏曰:“丑虏凭凌,以庐陵为辞。今虽有制升储,外议犹恐未定。若此命不易,则狂贼自然款伏。”则天深然其言。时契丹及奚与突厥连和,屡为边患,讷建议请出师讨之。开元二年夏,诏与左监门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崔宣道等率众二万,出檀州道以讨契丹等。杜宾客以为时属炎暑,将士负戈甲,齐资粮,深入寇境,恐难为制胜。中书令姚元崇亦以为然。讷独曰夏月草茂羔犊生息之际不费粮储亦可渐进一举振国威灵不可失也时议咸以为不便。玄宗方欲威服四夷,特令讷同紫微黄门三品,总兵击奚、契丹,议者乃息。六月,师至滦河,遇贼,时既蒸暑,诸将失计会,尽为契丹等所覆,讷脱身走免。归罪于崔宣道及蕃将李思敬等八人,诏尽令斩之,特免杜宾客之罪。下制曰:“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检校左卫大将军、和戎大武等诸军州节度大使、同紫微黄门三品薛讷,总戎御边,建议为首,暗于料敌,轻于接战,张我王师,衄之虏境。观其畴昔,颇常输罄,每欲资忠报主,见义忘身。特缓严刑,俾期来效,宜赦其罪,所有官爵等并从除削。”寻以年老,特听致仕。八年卒,年七十余,赠太常卿,谥曰昭定。
    (节选自《旧唐书•薛讷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讷独曰/夏月草茂羔犊/生息之际/不费粮储/亦可渐进/一举振国威灵/不可失也/时议咸以为不便
    B.讷独曰/夏月草茂/羔犊生息之际/不费粮储/亦可渐进/一举振国/威灵不可失也/时议咸以为不便
    C.讷独曰/夏月草茂羔犊/生息之际/不费粮储/亦可渐进/一举振国/威灵不可失也/时议咸以为不便
    D.讷独曰/夏月草茂/羔犊生息之际/不费粮储/亦可渐进/一举振国威灵/不可失也/时议咸以为不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御史台,东汉至元朝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负责监察、弹劾官员,又称宪台、乌台,明清改称都察院。
    B.义仓,是隋以后历代封建政府为备荒年而设置的粮仓,因设在里社,由当地人管理,因而亦名社仓。
    C.升储,即升为太子,意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D.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官退休,典籍中习见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均有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讷坚持原则,为国为民。来俊臣徇私枉法,帮助富商倪氏,但是薛讷坚守本职工作,心系家国、百姓,不与之同流合污。
    B.薛讷见解独到,深得宠信。武则天在同明殿召见他,他分析当前内外形势,对储君之位发表自己的见解,武则天深以为然。
    C.薛讷敢于进言,坚持己见。异族为患边境,杜宾客等认为深入敌境难取胜,时任同紫微黄门三品的薛讷认为此乃振国良机。
    D.薛讷蒙获天恩,免于死罪。玄宗认为薛讷最先提出建议而无切合实际的计划,以致讨伐战败,但因其忠君爱国,罢官免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后突厥入寇河北,则天以讷将门,使摄左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
    ②时既蒸暑,诸将失计会,尽为契丹等所覆,讷脱身走免。
    (5)唐朝军队与契丹、奚、突厥军队交战,因何战败?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组卷:5引用:2难度:0.6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飚,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代指敌人。③星芒尽:指战争结束。④霍嫖姚:指霍去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急迫的紧张氛围。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和“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人营寨空无一人,战争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去病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对当政者的讽刺之意。
    (2)作者采用了哪种手法塑造了将士们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组卷:15引用:1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来,关于青春的话题持续引发社会热议。有声音批评,本是最富朝气锐气、最有权利做梦的年轻一代,不少人却陷入利益的羁绊。当物质的欲望填满生活,利益的喧嚣遮蔽生命的星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也会怅惘: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          
          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相反,          。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一时鼓荡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然而,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便会充斥利己主义的铁杆粉丝,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不是吗?毒奶粉泛滥,地沟油盛行,在唯利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
          志愿服务,却被猜测其中掩藏着利益动机;企业献爱心,却被揣度背后有着利益交换。不与实利挂钩的理想不是“做作”便是“矫情”,利益于是成为时代价值的“粉碎机”,让我们的社会只剩诛心之论,难言感动信任。
    “唯意志论”者固然举步维艰,          。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当下,尤需在物质利益之外,多一份理想情怀。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组卷:8引用:6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卫灵公》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义疏》也曾说:“人当思渐虑远,防于未然,则忧患之事不得近。”而《列子•天瑞篇》记载了一则这样的“远虑”故事: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杞人的“远虑”被时人嘲笑,被讥之为“杞人忧天”。但今天的科学研究发现,地震是一种有可能发生的地质运动,太阳、月亮、星星作为宇宙中的天体,也是存在撞击、消失的可能。如此看来,“杞人”之“远虑”,实属难得。
          个人的安身立命,国家的长治久安,固然需要我们具备“远虑”的意识与行动,但联系“杞人”之“远虑”,我们理应有更多的发现与认识。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理解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2引用:12难度:0.2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