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抚州市黎川二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5/3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些年,重写文学史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课题。木斋著《先秦文学演变史》是中国新文学史中特别的一部,该著作体现了逻辑思考与原始文献新解读的统一,因此能区别于众多传统的先秦文学史写作,当然也有争议和争鸣。
          文学源头是先秦文学史书写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先秦文学一向被视为是零散的碎片,其源头也众说纷纭,文学史书写中,或认为开端于神话,或以上古诗歌为首章,或认为文学起源于民间,或以为文学起源于劳动。木教授注意到这些说法的逻辑矛盾:“在理论上,诗歌被视为中国文学最早的体裁;而实际的文学史写作,往往是以神话为开篇。”木教授在辨析中,否定了文学起源于神话说,他指出:“当下文学史以神话作为开端,主要是采用《山海经》《淮南子》等后来之文献,是以写作题材所显示的所谓远古内容替代了写作时间,是以想象替代了中国文学史发生的时间次序。其中少量认为出自《诗经》雅颂的关于禹的部分,出自《尚书•百刑》(成于西周)的上帝、蚩尤故事,楚辞《天问》等中的后羿射日故事等,都不能说明中国文学最早的题材是神话故事。”他进一步指出,“不论是诗歌早于散文之说,还是神话为中国文学之起源的说法,都主要是基于意识形态的推断,这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误区。“不得不说,这一观点颇具有震撼力。但若仔细研读其中的逻辑思考过程,又觉得结论的得出是自然而然的。
          在《诗经》的演变论述中,木教授颠覆了传统以风、雅、颂为产生次序的说法,认为《诗经》演变史当为“《周颂》一《大雅》一《小雅》—十五《国风》”,指出“诗六义”也是一个历时性演变的结果。他探讨了先秦诗歌与《诗经》之间的关系,认为诗三百是两周礼乐制度的产物,伴随礼乐制度的兴起而兴起,伴随礼乐制度的衰亡而表亡,“王者迹息而诗亡”,换言之,两周诗歌的写作史,即为诗经写作演变史。这一观点与“采诗说”“删诗说”等观点截然不同,给学界带来全新的视角。《先秦文学演变史》以西周礼乐制度变革作为历史文化背景,以甲骨文向竹简文变革作为文字载体背景,首次阐发《诗经》的产生缘起及其写作史演变历程,被著名诗经研究学者刘毓庆先生称之为“学术史之第一部诗经写作史”。《先秦文学演变史》还解析了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演变次序,确认了老子及《老子》一书的产生时间,被有些学者评为是中国学术史意义上的第一部先秦文学演变史。
          既然是论述先秦文学的演变史,就要涉及到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先秦诗歌的演变历程,即为诗三百的演变历程。木教授从诗歌与散文的关系角度,将先秦文学分为三个时期:从甲骨文到《尚书》的出现,可以视为先秦文学的第一阶段,即先秦文学的滥觞时期;从西周早期的“诗”出现,则可以视为是先秦文学演变历程的完整展现,此为先秦文学的第二阶段;以孔子作《春秋》为界碑,则开始了从诗歌向散文回归的阶段,也就是先秦文学的第三阶段。贯穿这一演变历程的核心观点,也同样体现在他的其他论述中,如《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及《曹植甄后传》等相关论著。诗歌的演变之外,散文的演变史如何呢?木教授注意到部分文学史中的散文史写作是凌乱的,因此他将先秦诸子的产生次序进行了新的阐说,认为儒、墨、道、法应为先秦哲学的产生次序,也是先秦散文的历史演进历程。
    (摘编自刘宏辉《先秦文学史的重塑》)材料二:
    《先秦文学演变史》一书文史并重,视域宽阔。作为一部新颖的文学史著作,需要具备充足的文学史料与突出的文学史识,作者木斋自然有所考虑,强调需将文学史“视为一个前后联系的有机的整体,而非孤立的、静止的、局部的、片段的总和”,并致力于探究“文学史的起源、演变的历时性关系”。先秦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有着比后代文学更宽广的内容范围,体现出文史哲融为一体的综合形态,如中国文学最早的经典是“六经”,所以研究者不能不涉及此时期的经学、史学、哲学的研究。文史并重,如木斋致力于梳理《诗经》中《风》、《雅》、《颂》三类作品的写作年代与演变历程,或排定先秦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发展次序,主张《老子》一书应晚于《论语》、《孟子》,而早于《庄子》等,并对此进行了相关的考释、论证,勇于提出新说。视域宽阔,如书中论及“甲骨文”“金文”时,关注到书写工具、载体对于散文写作的制约与影响;第二章《周公制礼作乐与先秦文学的发轫》,从重大的政治制度变革、文化史变革的历史背景,探讨其对先秦文学的催化作用,并肯定《诗经》是两周礼仪制度的产物等,这些都是颇具特色的视角。
    (摘编自王瑞芳《先秦诗文演变的新探索》)(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文学的源头众说纷纭,木斋注意到这些说法的逻辑矛盾,他否定了文学起源于神话说,但也未能给出明确答案。
    B.以写作题材所显示的所谓远古内容替代写作时间,以想象替代中国文学史发生的时间次序,木斋认为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C.木斋对风雅颂的重新排序,完全否定了传统的“采诗说”“删诗说”等观点,获得著名诗经研究学者刘毓庆先生的肯定。
    D.从甲骨文到《尚书》的出现,可以视为先秦文学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散文为主,诸子散文是其直接继承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木斋的《先秦文学演变史》,能够让人们换一个角度重新认识先秦文学史,对其有争议与争鸣也是必然的。
    B.出自《尚书•百刑》的上帝、蚩尤故事,楚辞《天问》等中的后羿射日故事等,都不能证明神话是文学源头。
    C.木斋的《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及《曹植甄后传》等论著,也是专门研究先秦文学史演变历程的论著。
    D.要想写好文学史,就要将文学史看成前后联系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局部的、片段的总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先秦文学史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庄子》成书研究
    B.《孟子译注》研究
    C.《诗经》年份研究
    D.《左传》作者研究
    (4)两则材料在论证时都引用木斋“先秦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演变次序”的说法,论证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组卷:18引用:3难度:0.2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
    蔡崇达
          应该是在一九九八年的时候,阿爸一度打定主意要把老家小镇上两百多平方米的老石头房子卖掉,到厦门买套六十多平方米的。当时促使他做这个决定的原因是,台湾电视剧看多了,看到电视剧里描述的那种都市生活,无论怎么对比,总觉得那种生活比现在的样式好。
          终于阿爸决定要带着我去探路了。他说顺便让你见识一下大城市的生活。当时老家这个海边的小镇还看不到太多的车,从我老家到厦门每天就早上六点半一班,所以小镇的人很多会晕车,包括我。我晕车是受不了那种刺鼻的汽油味。所以从一上车,往厦门的路上,难受就压过兴奋。好不容易到了厦门,下了车我一口吐了出来,我看到的是一排排车屁股对我冒着烟。阿爸以前是海员,见怪不怪,说会习惯的。
          当时小孩子的鼻子敏感,觉得这座城市怎么到处都是油味,我试图激起自己的兴趣,比如挤公交车,比如看两旁整齐的绿化带,比如高楼——但显然一切都是在预料中。我知道阿爸也似乎在激发我的兴趣,一路指着,你看这栋楼有几层你数数,我说不数了,电视上还有更高的,他说你看这道路都铺砖,我说这个电视上也有,他说你看好多车,我说我也看过了,你看有红绿灯,我说书本上读太多了。最终我实在提不起兴趣了,城市里似乎太多已知,我老家的一个小水池都有好多未知。
          我们去拜访的是表哥家,虽然是表哥但年纪和我爸爸相仿,他有个儿子比我小六岁左右。看我无精打采,便让这个小侄子带我出去走。本来想能有什么好玩的,其实就是四处走,叫我数楼有几层,看地面上的瓷砖。然后还有学规矩,一路上都在叫唤,不准随地扔东西、要排队上公交车、要走斑马线。当时小孩子的我一直在心里庆幸还好自己不是这里的人,而且看着大片大片望不到尽头的水泥地,我觉得好悲哀——没有各种奇特的植物没有长有小蝌蚪和五彩鱼的水池没有可以挖地道的地方。
          现在我是在空气更不好的北京写这个东西,当然鼻子已经麻木,闻不出好空气的味道了。不过我觉得曾经的乡土让自己变得相对浑厚些——因为浑浊所以厚实。我所说的浑厚有个最简单的解释,从一个小镇的生活再到一个县城一个地级市一个大城市,顺着这根链条下来,每一个层次的生活都不一样,你经过对比,对以往的更能理解而且吸收,对现在的也更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而比起一生下来就在城市的孩子们,我们有太多他们觉得奇特和不可思议的故事了。
          我并不是说厦门不好,只是我觉得城市不好。特别是中国的城市不好。厦门和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建设都有个基础——人家国外的城市是怎么样的,以及人们该怎么被组织的,然后再依据这样的标准建设。中国近代的城市不是长出来的,不是培植出来的,不是催生出来的,而是一种安排。因为初期必然要混乱,所以中国的城市也表现出强大的秩序意识,人要干吗,路要怎样。生长在这样环境的人,除了维护或者反抗秩序,似乎也难接受第二层次的思维了。
          我一直觉得有生命力的地方在于浑浊。一潭池子里的水和放在观景台上的水,永远是池子丰富也美丽。就一个池子,它里面的各种生物以及各种生活在这世界的故事都可以让一个孩子开心一个下午,而城市里的孩子只能盯着被安排好的景色开心这么一瞬间。
          现在国外的建筑师常用一个词来讽刺中国,“千城一面”,无论哪个城市,都只能从国外的标准去解释当时为什么这么建,而不能说出这个建筑这条街道和人群的生活是如何自然地演变融合,骨肉相连的。中国的许多城市就这么仓促地被一个标准给阉割了。
          我更喜欢北京而不喜欢上海。在我看来,北京不是城市,而是“世界上最大的农村”。我现在住的地方是王府井旁边的小胡同,从大路走过来还是流光溢彩,突然一拐就是吊嗓子的老大爷,开做茶馆的四合院,蹲着吃东西的大妈,在路边摆棋的老人。我会觉得这样的地方有惊喜,因为你不知道你拐的下一个弯会有什么——因为层次太多,东西太杂。而在上海,第一眼非常喜欢,它已经是城市化的代表,但你在一个角落住一个星期,你就知道这个城市其他所有地方的样子了——都是类似的。
          泉州和厦门刚好也构成这样的相对吧。我常这么比喻,厦门是泉州的整容版。在泉州你会看到乱闯的行人和车、粗糙的老建筑,甚至低陋的生活习俗。我是会喜欢环岛路上的精致风景,但绝不是被打动或者感动。感动我的,会是走在泉州石头巷子突然听到随便哪户人家里飘出的悲戚的南音,会是十五佛生日的时候,整个城市家家户户在门口摆上供品烧上香齐声祈祷平安。
    文本二
          蔡崇达认为,“古老的生活状态是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是一代代文明雕刻出来的,最终形成了固有的生活方式。就像我们泉州一个简单的仪式背后,记载着很多故事,这个就是我们文化的特质”。顽固的精神秩序下慢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信仰体系和文化体系,就像深埋在地底的根系,是一种束缚,也是一种依靠。“很多泉州人外出闯荡,最终落叶归根想尽办法也要回来,就是因为一种对文化的认同感。”
    “这并不是说不要发展,泉州的文化应当朝着多元化这条路走。”蔡崇达表示,现在泉州文化发展的方向是对的,老城区把传统的美好的生活状态保存下来,新城区则尝试一些更国际化的元素,“长出”新的样子。
          蔡崇达认为,泉州有着丰富的内涵,只不过没有好好地整理,“比如有些元素就应该时尚化,有些元素就应该古朴化,这些文化又要如何抵达一个合适的人群?还有一个就是泉州的整体形象,这都是如今泉州文化发展所应当考量的”。
    (摘编自《泉籍知名文化人访谈系列之五蔡崇达:泉州文化最缺的是营销》)(1)下列对本文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次去厦门“我”就很抵触,一路上“难受就压过兴奋”,父亲在厦门买房的计划因此搁浅,“我”才继续在乡村成长。
    B.作者提及“空气更不好的北京”并非刻意去批评北京空气质量,更多的是为了与前文相呼应,使文章衔接更自然。
    C.作者认为,“安排出来的”中国近代城市没有独特性,表现出强大的秩序意识,生长在这样环境的人思维也不易突破。
    D.一个城市可以因为“乱闯的行人和车”让人不喜欢,也会因为石头巷子的南音、佛生日家家户户的祈祷让人感动。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属于叙事议论抒情结合的散文,既有儿时经历,又有对城市的见解,同时融入对家乡的深情,感性和理性结合。
    B.作者用笔精到,“吊嗓子的老大爷,开做茶馆的四合院,蹲着吃东西的大妈……”典型意象排比,北京小胡同跃然纸上。
    C.作者善用类比表达自己对城市的喜好,相对于中国城市更喜欢国外城市,相对于上海更喜欢北京,相对于厦门更喜欢泉州。
    D.作者在泉州会被感动,与泉州保留着的古老生活方式有关,这些生活方式是一代代文明雕刻出来的、泉州独特的文化特质。
    (3)蔡崇达希望“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结合文本二分析蔡崇达对泉州文化发展的建议。
    (4)文本一以第一人称“我”行文,视角却又富于变化,从1998年的“我”写到现在的“我”,请结合文本赏析其效果。

    组卷:9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百年前熠熠生辉、色彩斑斓的艺术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光泽黯淡、体质“孱弱”,甚至一触即“灰飞烟灭”,在文物工作者们       之际,不少博物馆纷纷与科研机构合作,或者干脆自己组建实验室,将高新科技运用到文物传承保护、活化利用中。
          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是一支冲锋在前的文物修复队,队伍数次携带重达数百公斤的大型科研设备奔赴拉萨,克服高原反应,发扬“格桑花”精神,       地开展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举世闻名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是一块汉代的织锦。10470根经线,84片花综,2片地综,国丝技术部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将它成功复制出来,       了汉代高超的织锦技艺。
    “文物以载道”,士以弘道。为了让文物承载的价值       ,为了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文物人一直在努力。心之所曾,是每位文物人的心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束手无策 坚韧不拔 再现 人所共知
    B.力不能支 坚韧不拔 再现 路人皆知
    C.力不能支 自强不息 展示 路人皆知
    D.束手无策 自强不息 展示 人所共知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组卷:5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近期,“躺平”这个词火遍整个网络,引起各种各样的讨论,甚至衍生出大量段子和表情包。面对着学业的压力、工作竞争压力、过高的房价以及快节奏生活方式等社会现实,许多人选择了“躺平”。生活中,“躺平”表现为不焦虑、不担心、不奢望,没有太多的需求,对生活没有什么想法和目标。工作中,“躺平意味看没有上进心、没有什么目标感、每天就是完成任务即可。
    “躺平”貌似是一种个人选择,而实际上,它对于个人、社会乃至国家危害巨大。对于“躺平”现象,你怎么看?
          请以“莫让‘躺平’误了你的人生”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