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

发布:2024/9/3 18:0: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小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理查德•利汉在其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中认为,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
          并不是只有“通过城市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才能揭示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除了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城市。研究城市,不是纯粹的研究城市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兼及“历史”与“文学”。
          文学中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诸如抗战中的重庆与昆明,具体而微的成都杜甫草堂。
          城市文学研究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只有斑驳的百姓家,只有来去匆匆的燕子,还不够,还必须把“旧时王谢”的历史记忆带进来,这个画面才完整,才有意义,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这个时候,城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驰骋想象”,这个让历史学家深感头痛的话题,很可能在文化史家那里如鱼得水。那些诸多解读关于北京的“不实之辞”,却可能意味无穷。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
    (摘编自陈平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有删改)材料二:
          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是将它归入传统文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还是将它归入城市学这门学科?对于第一种做法,我的看法是,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也难以与其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为它的视野更大,也能够在时代精神的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间看出隐秘的联系。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在这个意义上,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
          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乡土文明传统,城市一直是被诅咒的对象,甚至是被删除的对象。一种城市经验的出现,在文学这个范畴内,势必分裂为两种不同倾向。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像年长一代作家那样,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东西,对年轻一代作家来说,已经不再可能。而对于城市学研究者来说,他们所要处理的对象就更为复杂,他们既要思考诸种城市经验元素,以便将它向认知提升,还要面对已然被塑造了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经验走在前面,而判断总是滞后,但城市学的研究和城市学的评论也不能过于滞后,它应该跟上来。
    (摘编自张柠《城市经验和城市研究》)(1)下列各项中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城市可以看作是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我们所理解的“北京”应该是混合了城市的历史与文学的想象。
    B.要揭示城市发展规律性的东西,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并不重要,研究重心应是城与人的关系,兼及“历史”与“文学”。
    C.文学中对城市的论述,必须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下展开,而不能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
    D.城市文学研究必须借助“记忆”与“想象”,用文字、图像、文化记忆来阐释城市的前世今生,延续其内在的灵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杜甫寓居草堂时期创作的诗歌,就可以丰富我们对成都前世今生的认知。
    B.城市文学研究受制于内在规则、缺乏对等经验,由此不能纳入传统文学学科。
    C.当代青年作家把自身的城市经验融入作品中,是出于对乡土文明传统的反叛。
    D.相关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城市经验形态,是城市学研究和评论不应该忽略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通过公园的数量和面积变化来研究深圳城市发展的规律。
    B.利用长沙黄金周旅游的消费数据来研究城市与人的关系。
    C.综合旧上海历史与《子夜》中的文学叙述进行城市研究。
    D.研究《边城》时融入沈从文的小说中的相关文学描述与想象。
    (4)材料二中作者对城市文学研究的学科归属问题作出了论断,请简析其论证思路。
    (5)有人认为城市与文学是彼此割裂独立的,请结合材料提供的理由来反驳这一观点。

    组卷:5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黑骏马
    张承志
          那天气晴朗,是春季里的一个好天。我束紧腰带,走到草地上,解下钢嘎•哈拉的马绊。昨天晚上我们商量过:如果天气好,就正式给马备上鞍,把它调教出来。
          索米娅朝我跑来。可能因为天热的缘故吧,也可能是为了帮我调马,她脱去了臃肿的皮袍子,穿着一件奶奶穿旧的、显得很小很窄的旱獭皮薄袍。她气喘吁吁地跑来,阳光直射着她的脸。她抬起手臂擦着汗珠,紧束着的腰带立即勒出了地躯体的曲线。刹那间,我的心动了一下,呵……我说不出心里的滋味儿,只觉得跑来的好像不是那个和我耳鬓厮磨一块儿生活了六七年的索米娅了,却分明是一个颀长、健壮、曲线分明、在阳光下向我射出异彩的姑娘。
    “巴帕,真的今天就骑么?嘿,真高兴!”她的大眼睛闪着喜悦的光,以前她也常为些小事兴高采烈的,但那时从来没有这样一种奇怪的味道。我的心块乱了。不知为什么生起气来。我暴躁地把皮马绊摔到地上,粗声吆喝地:“喂,收好马绊子!”接着我揪紧马鬃,跃上了马背。
          钢嘎•哈拉挣咬着旋转起来。索米娅高喊着:“骑稳,巴帕!”她的声音也完全不像从前那样甜甜的;而是那么圆润,扰得人心神不安。我朝她吼道:“别乱嚷!”随即松松马缰,黑马立即发疯般又踢又跳起来。
          晚春的三岁马没有多大劲儿。傍晚时,钢嘎•哈拉已经学会在马鞭子的拨弄下,忽左忽右地顺路小跑了。我下了马,把它绊好放开,让它去啃刚冒芽的绿草尖。
          已经融得一片斑驳的残雪,在渐渐黯淡的天色里显得白亮亮的。露出去年枯草的土地,在薄暮中颜色很黑。凉风阵阵拂过,使山坳里的积雪、袅袅的炊烟和整个春牧场都涂上了一分纯净的青色。
    “巴帕,你骑得真不借!我原来以为,钢嘎•哈拉会把你摔下来。喂,喂!你听着吗?”她像以前一样,扳着我的肩头,摇着我。
    “嗯。喂——”我觉得自己在费劲地寻找话题。这是多么奇怪的、异样的感觉呐。“我说,今天晚上,吃什么好呢?”
    “吃肉饼!”索米娅欢叫起来,“哈哈,我们吃肉饼!我去取肉!”她一阵风似地向前跑了。我注视着她的背影,惊奇她怎么会用这样婀娜的姿态在草地上奔跑……
          哦,成年的日子!当油然而生、连自己也无法理解的那异样的兴奋和萌动,突然间从心田里破土而出的时候,惶惑中的我们究竟能理解它的几分含义呢?我们根本没有理解,甚至不知道这就是青春的来临。
          我真切地感到,自己正在体验着一个纯净透明的世界和一个可怕的、令人羞耻的心跳的世界的啮咬和更替。索米娅在明媚的阳光里朝我跑来的时候,以完全陌生的东西敲击了一下我的心扉,并在一瞬间完成了一次惊人的启蒙:男子汉原来完全不仅仅是拥有一匹骏马。
          在我独自咀嚼着这模糊的感受的时候,索米娅似乎也同时悟到什么。第二天,我看见她一个人套上牛车去拉水。她没有骑牛,而是像女人们那样,斜斜地坐在车辕一侧。她没有喊我。
          这样,到了我们十七岁的那个秋天。
          一天,我们把一秋天拾来晒干的白蘑菇运到公社供销社去卖。索米娅和奶奶赶着装满蘑菇的棚车,我骑着钢嘎•哈拉相随。等我们返回伯勒根河湾的时候,天色已晚。我们打算架起篝火,用河水煮一锅茶,吃些东西再赶路。
    “就是这儿,孩子们,”奶奶喂着茶,用浑浊的眼光注视着河湾,“这儿就是出嫁姑娘告别亲人的地方。唉,这一辈子,我看见多少姑娘,唉,就像你一样的年轻姑娘,索米娅。——跨过这条小河,就再也没有见过面呀。我也一样,自从跨过这条河,来到这儿,已经五十多年了……老们唱过这样的歌:‘伯勒根,伯勒根,姑娘涉过河水,不见故乡亲人’……”
          我们收拾了锅碗,熄灭了篝火,准备继续赶路时,奶奶突然扯住我们俩。她急急地、紧张地说:“索米娅!唉,如果你也跨过这条河,给了那遥远的地方,我,我会愁死的!我看,我看,你们俩就在咱们自己的家里成亲吧!你们结成夫妻!这样,我一个宝贝也不会丢掉……”我们俩同时从奶奶怀里挣脱出来。我跳上马,连抽几鞭。在呼啸的风声中,黑马一蹦子冲上了山冈。等我勒住马时,身后响起了歌声。我扯转马头,远远看见那银发的老奶奶正精神抖擞地边走边唱,她一手牵着牛车,一手牵着姑娘。她步履坚定,银发在夜风中一飘一飘。
    (节选自中篇小说《黑骏马》)【注】因父亲工作原因,几年前巴帕被寄养在“奶奶”家里。此前,孤儿索米娅已被“奶奶”收养。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描写的皮袍、篝火、牧场、白蘑菇等,展示出富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草原环境。
    B.“哦,成年的日子”一段文字,在全篇舒缓的叙事中插入真挚的抒情,抒写了成长感悟。
    C.索米娅独自套车“拉水”的细节,折射出微妙的心理变化,刻画了不同往日的少女形象。
    D.小说从春天写到秋天,既是时间顺序,也象征着“我”与索米娅的爱情从萌芽到收获。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展示了“我”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勾勒了索米姬的形象。
    B.小说中冬去春来时节草原暮色的描绘,既交代了时令的更替,又呼应了主人公巴帕青春来临时波动的心绪。
    C.奶奶唱歌的情节,表现出辞家远别的忧伤之情,刻画了奶奶坚毅刚强的形象,也为她提出成亲的主张作了铺垫。
    D.这篇小说把优美的草原文化与朦胧的青春话题有机结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纯粹自然而又耐人寻味的抒情氛围。
    (3)小说中马的形象有哪些作用?
    (4)小说细腻刻画了“我”青春期的矛盾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22引用:4难度:0.4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到南北朝期间,儒家独尊的地位被动摇,社会思想自由活跃,各种思想在相互冲击中不断交汇融合。诗人们围绕着诗歌内容为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可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形成及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极大地促进了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诗经》中有不少描述男女爱情的诗歌,记载了怨男痴女从          相逢相知到婚前的海誓山盟的恋爱过程,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的向往。《离骚》中主题表现为强烈的爱国情愫。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及奸佞掌权者的排挤压制,屈原宁愿        也不苟延残喘,长太息掩涕,袁民生多艰。胸怀大志的曹操,面对天下分裂、割据一方的形势,           ,渴盼天下贤才能士齐聚身边,助己实现一统四海的霸业。面对官场的黑暗,五柳先生宁归隐山林也不与官员           如羁鸟、池鱼一般回归山林,实现“性本爱丘山”的夙愿。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 客死 慨当以慷 同流合污
    B.总角之宴 溘死 慨当以慷 同流合污
    C.总角之宴 客死 慷慨陈词 随波逐流
    D.黄发垂髫 溘死 慷慨陈词 随波逐流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们以诗歌内容为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思想内涵和艺术讲成就上都可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
    B.诗人们以诗歌内容为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创作出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
    C.诗人们围绕着诗歌内容这个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创作出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可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
    D.诗人们围绕着诗歌内容为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
    (3)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B.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组卷:11引用:9难度:0.6

四、作文(60分)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旧时民间讲“留有余地”,会说“长木匠,短铁匠”——木工制作木器件时,往往略留长一点,安装时再锯去;铁匠制作铁器件时,则宁可短一些,不能超过尺寸,届时可以通过砧上锤击适当延展。
          随着工业时代的发展,手工业生产方式衰退了,但是,“长木匠,短铁匠”之类的经验仍然值得人们借鉴。
          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