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19 8:0:9

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今社会,互联网在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与思维方式,营造出新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氛围,催生出诸多新的文化事象,形成新的民俗。网络民俗就是以传统民俗文化为基础、以网络技术手段和语境为载体,由广大网民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新兴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它涉及人们的学习、工作、娱乐、生活等方面。同时,互联网也为传统民俗文化创造出新的现代表现形式。
          民俗文化借用互联网思维方式、技术手段、传播媒介、文化环境,通过“线上”与“线下”“在线”与“在场”“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文化实践活动,为人们提供一种“活的”民俗文化实践、体验和消费路径,使民俗文化真正处于一种“活动的状态”。“互联网+”视野下的民俗文化活态化,不是用网络民俗取代传统民俗文化事象,也不是把传统民俗文化原样地搬到互联网平台上运行,而是在充分认识民俗文化资源意识与核心价值基础上,依托网络平台和网络思维,为传统民俗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实现民俗文化产品、业务、模式等全方位的“活性状态”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互联网+”提升民俗文化资源潜力。“互联网+”视野下的民俗文化资源来源于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但不等同于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它是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与信息资源优势的重合,是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价值的提升和延伸,有的被构建为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有的成为区域文化建设的主体架构,有的则被活用为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比如湖北秭归的端午节旅游,充分利用“互联网+”,让游客在网络平台预定生成订单后,便可通过手机短信获取包括祭祀屈原、龙舟赛等在内的当地端午节文化习俗和文化产品资讯,帮助游客好地融入当地文化和生活,也使得端午民俗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强大推动力。
          “互联网+”增强民俗文化传承主体动力。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具有传播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参与性强等优势,人们可以通过信息设备终端随时随地展示自我熟知的民俗文化,便捷地了解到世界各地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状况,个性化地参与网络民俗体验等,从而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无限放大民俗文化传承主体数量。另一方面,“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通过“互联网+”的众筹融资模式,实现人人都是文化生产者和投资者,人人都可能成为民俗文化运作的主体;通过“一机在手”“人人在线”以及“电脑+人脑”的融合,促成互联网思维和民俗文化实践有机结合,引爆民俗文化传承主体的无限创意和创造力,增强民俗文化传承主体的参与意识和使命感。
          “互联网+”丰富民俗文化现代表现力。网络信息时代之前,传统民俗文化传承方式较为单一,传播范围具有明显的地域限制和时间局限。在信息社会里,网络交流的非在场性、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和交流方式,为民俗文化的现代化转换与创新性发展拓宽了空间。其一,改变了传统民俗文化传播方式。网络传播媒介综合运用音、像、图、文等手段,让人们在视觉、触觉乃至嗅觉等全新视野下便捷、经济、多样地感知和体验民俗文化,便于人们通过网络技术的搜索引擎,发现不同民俗文化。通过网络信息的复制、发布,传递传播民俗文化,通过虚拟的民俗文化场景,体验各地民俗文化。其二,_____网络媒介的广泛使用,加速了民俗文化的流变,民俗文化的界域性完全被打破,它不再为某一区域或局内人所独享。“互联网+”更是加速了民俗文化在线化、数字化进程,使民俗文化真正成为任何人可以“在场”或“在线”体验的文化事象,实现民俗文化在互联网络的跨界融合性、链接性、开放性中活态传承发展。其三,_____在“互联网+”视野下,人们借助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新媒体的客户端,促进民俗文化的现代形式转换和跨时空传播,不仅打破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局面,让人们获得超越传统民俗体验面和即时性的体验效果,而且,基于“开放、链接、分享”的价值理念,建立了一个更为包容、连贯、共享的文化生态系统,让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入乡随俗”的价值内涵。
    (摘编自杨秀芝《“互联网+”视野下的民俗文化活态化研究》,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既可催生出新的文化事象,形成新的民俗,也可赋予传统民俗文化新的表现形式。
    B.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与信息资源优势重合,其价值得到不同层次的提升和延伸。
    C.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人人都可成为具备强烈参与意识和使命感的民俗文化运作主体。
    D.传统民俗文化通过互联网跨界融合和跨区域共享,打破了地域限制,消除了地域特色。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视野下的民俗文化活态化,不是对传统民俗的取代和照搬,而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B.没有“互联网+”,端午节旅游就不会成为秭归文化建设的主体架构,不会助推当地经济的发展。
    C.丰富的网络传播手段,改变了传统民俗文化传承方式的单一化,使人们能更全面地体验民俗文化。
    D.民俗文化的在线化、数字化,使人们获得真实的切身体验,实现了在互联网络中的活态传承发展。
    (3)下列选项不支持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2022年云上“行彩桥,迎福瑞”活动正式上线,揭阳市民通过微信小程序网上闹元宵,市民不仅可以“云”行彩桥、摸狮祈福,还可以下载精美海报分享祝福等互动场景。
    B.“掌阅”平台重磅推荐网络作家“我本疯狂”的新作《铁骨铮铮》,作品讲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有着不同风俗习惯的铁路建设者勇担使命、不畏艰辛共建银西高铁的感人故事。
    C.“地道山西味”山西文化云推介会以“云游”的方式连线洪洞大槐树、皇城相府等标志性打卡地,结合丰富的曲艺、面艺的展示和表演,让网友们足不出户尽享山西民俗文化。
    D.聊城棉文化手工博物馆爱国主义服务站揭牌,博物馆借助抖音在直播间现场展示结婚喜被的手工缝制过程,采用连线问答的方式向广大网友科普传统婚庆文化。
    (4)请仿照画线句子补写分论点二、三,每空不超过15字。
    (5)互联网时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参与和担当,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组卷:1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扶轮问路史铁生      ①坐轮椅竞已坐到了第三十三个年头,用过的轮椅也近两位数了,这实在是件没想到的事。1980年秋天,“肾衰”初发,我问过柏大夫:“敝人刑期尚余几何?”她说:“阁下争取再活十年。”都是玩笑的口吻,但都明白这不是玩笑——问答就此打住,急忙转移了话题,便是证明。十年,如今已然大大超额了。
          ②两腿初废时,我曾暗下决心:这辈子就在屋里看书,哪儿也不去了。可等到有一天,家人劝说着把我抬进院子,一见那青天朗照、杨柳和风,决心即刻动摇。又有同学和朋友们常来看我,带来那一个大世界里的种种消息,心就越发地活了,设想着,在那久别的世界里摇着轮椅走一走大约也算不得什么丑事,于是有了平生的第一辆轮椅。那是邻居朱二哥的设计,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跑了好些天,才有一家“黑白铁加工部”肯于接受。用材是两个自行车轮、两个万向轮并数根废弃的铁窗框。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了。
          ③那一辆自制的轮椅,寄托了二老多少心愿!但是下一辆真正的轮椅来了,母亲却没能看到。
          ④那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可拆卸,两侧扶手下各有一金色的“福”字。
          ⑤这辆“福”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其实是众人推着、背着、抬着我,去看中国。先是北京作协的一群哥们儿送我回了趟陕北,见了久别的“清平湾”,后又有洪峰接我去长春领了个奖。马原总想把我弄到西藏去看看,我说:下了飞机就有火葬场吗?吓得他只好请我去了趟沈阳。王安忆和姚育明推着我逛淮海路,少功、建功还有何立伟等等一大群人,更是把我抬上了南海舰队的鱼雷快艇。
          ⑥1996年迈平请我去斯德哥尔摩开会,算是头一回见了外国。飞机缓缓降落时,我心里油然地冒出句挺有学问的话:这世界上果真是有外国呀!转年立哲又带我走了差不多半个美国,那时双肾已然怠工,我一路挣扎着看:大沙漠、大峡谷、大瀑布、大赌城……立哲是学医的,笑嘻嘻地闻一闻我的尿说:“不要紧,味儿挺大,还能排毒。”其实他心里全明白。他所以急着请我去,就是怕我一旦“透析”就去不成了。他的哲学一向是:命,干吗用的?单是为了活着?
          ⑦说起那辆“福”宇轮椅就要想起的那些人呢,如今都老了,有的已经过世。大伙儿推着、抬着、背着我走南闯北的日子,都是回忆了。这辆轮持,是不可“断有情”的印证。
          ⑧如今我也是年近花甲了,手摇车是早就摇不动了,“透析”之后连一般的轮椅也用着吃力。上帝见我需要,就又把一种电动轮椅泊来眼前,临时寄存在王府井的“医疗用品商店”。妻子逛街时看见了,标价三万五。她找到代理商砍价,不知跑了多少趟。两万九?两万七?两万六,不能再低啦小姐。好吧好吧,希米小姐偷着笑:你就是一分不降我也是要买的!这东西才真正是给了我自由:居家可以乱窜,出门可以独自疯跑,给条坡道就能上山。时隔三十几年我居然上了山——昆明湖畔的万寿山。
          ⑨谁能想到我又上了山呢!
          ⑩谁能相信,是我自己“爬”上了山的呢!
          ⑪坐在山上,看山下的路,看那浩瀚并喧嚣着的城市,想起凡•高给提奥的信中有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穿越大地,我们只是经历生活”,“我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遥远的地方去……我们是地球上的朝拜者和陌生人”。
          ⑫坐在山上,看远处天边的风起云涌,心里有了一句诗:嗨,希米,希米/我怕我是走错了地方呢/谁想却碰见了你!——若把凡•高的那些话加在后面,差不多就是一首完整的诗了。
          ⑬坐在山上,望地坛的方向,想那园子里“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想那些个“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想那些个“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想我曾经的那些个想:“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⑭有个回答突然跳来眼前:扶轮问路。是呀,这五十七年我都干了些什么?一扶轮问路,扶轮问路啊!但这不仅仅是说,有个叫史铁生的家伙,扶着轮椅,在这颗星球上询问过究竟。也不只是说,史铁生——这一处陌生的地方,如今我已经弄懂了多少。更是说,譬如经轮常转,那“轮”与“转”明明是指示着一条无限的路途——无限的悲怆与“有情”,无限的蛮荒与惊醒……以及靠着无限的思问与新告,去应和那存在之轮的无限之转!尼采说“要爱命运”。爱命运才是至爱的境界。“爱命运”既是爱上帝——上帝创造了无限种命运,要是你碰上的这一种不可心,你就恨他吗?“爱命运”也是爱众生——设若那一种不可心的命运轮在了别人,你就会松一口气怎的?而凡•高所说的“经历生活”,分明是在暗示: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问。
    (选自史铁生《扶轮问路》,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记述重病后医生对自己存活时间的预言,引出下文对自己在亲朋支持下与命运抗争的回忆。
    B.从文章第二段“即刻”“越发”两个词,可以感受到“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是双腿残疾根本无法阻挡的。
    C.文中提到“众人推着、背着、抬着”,从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作者朋友的热心,也可以感受到作者自身的人格魅力。
    D.“谁能想到我又上了山呢”一句中的“又”字,透露出多年后再次登山的欣喜,更多的是对比活力四射的青年时代的无尽辛酸。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长于细微处显深意,如写制作第一辆轮椅时,父亲“捧”了图纸,母亲“求”人安装支架,一“捧”一“求”两个细节浓缩了父母对“我”厚重的爱。
    B.作者以“轮椅”为线索贯穿全文,轮椅的更替见证了作者残疾后由自我封闭到打开心扉、看遍世界、参悟人生的全过程。
    C.本文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我”虽青年残疾,但亲人和朋友的陪伴成为“我”的人生底气,“我”始终活得从容淡定。
    D.文章引用凡•高名言,表现出作者残疾多年重新“爬”上山以后,在思想上与先哲产生共鸣,丰富了文章内容,升华了文章主旨。
    (3)历经生命绝境的史铁生,语言却不乏风趣幽默,请结合文本中的一处语句具体赏析。
    (4)本文题为“扶轮问路”,内涵丰富,请结合作品分析。

    组卷:11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是一部功能齐全、外型亮眼的电脑,不但具备完整的资讯,还有许多你的_____的功能。我能让你即使不出门,也能够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事;让你不用上街,也能够买到你要的物品;让你不必到图书馆,就可以阅读很多书籍;当然,你也可以适当地玩一点点游戏。除此之外,我还是人类生活上的好帮手,我可以远端监控、记事、预约、定时,更可以节省许多人力上的开支,可说是_____!
          我希望我的主人,是一个爱物、惜物的人,不管何时,我都会和他好好配合,尽我所能,提供给主人最全面的助力,使他在生活上和课业上,都能得到最大的帮助。我也希望主人会好好地爱护我,千万不要在网络上随意下载程式,让我生病、中毒,导致我功能丧失,造成极大的不便,如果一切事情都重新回归到人工处理,那不就_____了吗?总之,现代人对于电脑的依赖,是与日俱增,我很庆幸我是一部电脑,能尽我一份心力,为人类服务。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选文是复兴小学《春芽》校刊的一篇科普宣传稿件,请作为编辑的你撰写录用理由。

    组卷:1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谁的青春道路上没有泥泞?谁的人生诗行中没有波折?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有青年前途之迷茫,有中年生活之辛酸,有老年人生之遗憾……或许是举步维艰的逆风时刻,或许是被风吹落低谷的至暗时刻,沉闷、龃龉、反复和踌躇,是每个人绕不开的心灵黑洞。
          在奔腾不息的时代浪花里,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不被大风吹倒”的少年?
          请结合材料,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