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3)
发布:2024/10/12 12:0:2
一、选择题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组卷:42引用:12难度:0.7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组卷:8引用:9难度:0.8
二、现代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三北”造林记
在三北——西北、华北、东北,有一群人,为了生存,为了明天,奋力前行。漫漫30多年征程(1978年始),他们构筑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中国三北防护林。
这条“绿色长城”跨越三北,见证了亿万三北人生存环境和命运的改变,与古老长城共同挽起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未来。
英雄史诗
30年前那个春寒料峭的黎明,陕西定边农民石光银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全国联户承包治沙先行者。
当年,为了承包3 500亩沙地种树,石光银卖骡子卖羊。所有人都认为他脑袋被驴踢了。这里黄沙一片,哪见长过一棵树?
于是石光银有了个外号“石灰锤”。“石灰锤”的意思是“傻子”。“石灰锤”认准的事就是板上钉钉。
树真的种活了!在乡亲们惊异的目光中,石光银大手一挥,把招贤榜贴到乡政府门口:要想栽树你就来,我出树苗你来栽!在石光银的带领下,127户浩浩荡荡开进“狼窝沙”。结果是铩羽而归。新承包的这5.8万亩沙地,像它的名字一样险恶。
一年失利,来年再战。三战“狼窝沙”,终于大获全胜。
山河巨变,绿荫遍野,三北人构筑了一座当代中国的生态长城,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
大漠逐梦 陕西靖边,农民牛玉琴把一根木杆往沙丘上一插,杆头系块绿头巾,用羊粪蛋计数,跨大步量出自家承包的1万亩荒沙:“治不了沙,我就死在沙里!”
牛玉琴,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西北女人,一个堪比豪杰的巾帼英雄。夕阳西下,点点金光在青翠的枝叶间跳跃。64岁的牛玉琴微笑着,身后白里透红的蜜桃挂满枝头,拖曳在地。“再过半个月,这些蜜桃就可以上市了。今年蜜桃又要大丰收。”牛玉琴的儿子说。
在牛玉琴的诉说中,我们一步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1985年,她和丈夫张加旺承包了万亩荒沙。每天天不亮,全家男女老少一起出动,架子车拉着树苗,两道车辙,几行脚印,伸向再也不用借锅借米的梦中好光景。
一次,她突发阑尾炎,到医院做手术,伤口没长好就跑回来种树。没工夫去医院拆线,她抄起一把剪树枝的剪刀,撩起衣襟,“咔嚓”一剪子下去,一咬牙,把带着血丝的线从肉里抽了出来。
她没料到,还有更痛的痛在等着她。加旺病了——骨癌。她独自挑起全家担子。安葬好丈夫的第二天,她就带着造林队开进了沙漠。
一场暴雨令她浑身透湿,发起高烧。她拔下一根缝衣针,给自己十指放血。不管用,又找来大把干辣椒面,泡到开水里,连喝两大碗。天亮了,摇摇晃晃进了林地。
那几年,牛玉琴倒霉透顶,几乎山穷水尽。
卖!她卖口粮、卖水缸、卖皮袄、卖棺材,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全都卖了,换钱买树苗。
不知多少人劝她改嫁,把林子卖了,过几天好日子。牛玉琴就一句话:“树,我不能卖;人,我不改嫁。”
她腰上挂着一只小小的铜铃铛,那是结婚前加旺送她的定情信物,已戴了48年。铃铛摇曳着她和丈夫共同的富裕梦。为了这个梦,再累,再苦,她不放弃。
年复一年,牛玉琴种树出了名,还作为改造人类生态环境杰出代表登上了联合国讲坛。人一出名,流言也跟着来了。有人说,她这个英雄掺了沙子,造林的亩数是虚报的。
牛玉琴的儿子气血翻涌,要跟人家拼命。不动声色的牛玉琴摁住儿子。
专业人员来了,精确测量后得出结果:牛玉琴治理荒沙1.7万亩,植树100万棵以上,植被覆盖率40%以上。
此招一出,谣言顿消。
如今她治沙11万亩,已达到行政区划允许范围的极限。无沙可治的牛玉琴,感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这是一个逐梦人无梦可逐的痛苦和惆怅。
30多年来,勤劳智慧的三北人民创造了人间奇迹。三北工程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工程之难,效果之著,为世人瞩目、惊叹。
车行迅疾,语声渐远。极目远眺。遍染绿色的沙丘与依旧褐黄的沙丘交错而立,相互守望。我们不禁遐想,这黄丘与绿丘是否也会喁喁私语?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石光银把树种活了,在他的号召下,很多人加入造林队伍;在他的带领下,众人历时三年三战“狼窝沙”,取得成果。
B.在治沙方面,牛玉琴巾帼不让须眉,曾因治沙成就突出登上联合国讲坛,如今,她治沙的面积已达到政府划定的上限。
C.牛玉琴吃苦耐劳、性格坚强。她做阑尾炎手术,未等伤口痊愈就跑回沙地种树;她在丈夫安葬后的第二天就到沙漠治沙。
D.文中写人们传谣、专业人员测量这两件事,突出了牛玉琴的治沙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牛玉琴的敬佩和对造谣者的痛恨。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通讯选取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将三北人30多年的造林历程再现在读者面前,构思严谨,情感丰沛,极具感染力。
B.通讯描写了牛玉琴栽种的蜜桃树硕果累累的景象,从这一景象可知,牛玉琴种树治沙成果显著,而且已产生经济价值。
C.牛玉琴腰间挂着的铜铃铛既象征着他们夫妻之间的爱情,也寄托了他们共同的富裕梦,铜铃铛给牛玉琴提供了精神动力。
D.这篇通讯的结尾处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沙丘守望、对话的情景,借描写沙丘,赞扬了三北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面貌。
(3)自1978年始,三北造林人在三北大地上奋斗了30多年,做出了怎样的壮举?他们带给世人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三北”造林记》是中国新闻奖2014年特等奖获奖作品。请结合选文,从人物形象、语言特色两个方面分析其获奖原因。组卷:41引用:5难度:0.1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平,祖居江西德安县。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给童年的袁隆平心里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1949年,袁隆平在南京中大附中读完高中。当时,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为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对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慈善的母亲让孩子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外文的能力,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炼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时,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1959年,是袁隆平的而立之年,也是他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十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但只得到了一些奇花异果,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了他的沉思,他决心开阔视野,另辟蹊径。
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进行探索。1960年受天然杂交稻株的启示,在育种方法上他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课题上来。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仍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的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相关链接:
①袁隆平(开场白):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主持人: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②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7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青少年科技博览》)(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袁隆平将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充分表现出他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品格。
B.袁先生身体力行,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认为教师只有把问题钻得又深又透,才能把课讲好。
C.年轻时候的袁隆平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对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家人的支持下,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D.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科技成果的创造,得益于教学、生产、科研的密切结合。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袁隆平凭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及以其名字命名的一颗小行星(8117),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B.袁隆平最终能够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与他从小就有远大志向,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密不可分。
C.袁隆平教学认真,他教各种学科都肯下苦功夫;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大胆探索;他走出课堂,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些均为他后来攻克“杂交水稻”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不大作为。
E.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3)作为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不仅深受中国人的爱戴,还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那么,你心目中的袁隆平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组卷:9引用:6难度:0.6
六、语言文字应用
-
1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近日,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二期)正式投产运营。此次投产运营的二期工程岸线长660米,拥有2个泊位,设计吞吐能力170万标准箱/年。在自动化码头,装卸一个集装箱就需要6度电,产生2.1公斤二氧化碳,一年要产生2万吨二氧化碳和690吨二氧化硫。为此,二期工程取消了传统的市电供电模式,全球首创氢燃料电池组为自动化轨道吊提供动力,用氢替代石油和煤炭,轨道吊实现完全零排放。紧跟世界5G科技发展趋势,二期码头还在全球率先完成了“5G+自动化技术”全覆盖,成功实现在5G网络下的岸桥、轨道吊自动控制操作、抓取和运输集装箱及高清视频大数据回传等场景的应用。组卷:30引用:16难度:0.6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中国奇进,靠劳动抒写。社会进步,靠劳动驱动。个体梦想,靠劳动实现。有人说,幸福不是 _____,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而劳动的汗水,是浇灌出幸福硕果的必要前提。中国的美好未来,要靠的是劳动的双手来托举。当然,号召平勤劳动,不等于容忍无休止的加班;鼓励奋斗拼搏 不容许 _____地侵犯休息、健康权益。维护劳动群众合法权益,构建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让劳动者得实惠、享荣光,让劳动者的生活更有 _____、更有尊严,劳动的创造力才会充分涌流。《咱们 工人有力量》《我为祖国献石油》《假如你要认识我》,一首首老歌让我们回忆起劳动者 _____、为国奉献的动人场景。而时下的我们,使命在肩,心怀梦想,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唾手可及 肆无忌惮 保障 胼手胝足 B.信手拈来 随心所欲 保障 筚路蓝缕 C.信手拈来 肆无忌惮 保证 胼手胝足 D.唾手可及 随心所欲 保证 筚路蓝缕
A.靠的是劳动的双手∥唯有以劳动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B.要靠双手的劳动来托举∥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C.靠劳动的双手创造∥唯有以劳动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
D.要靠劳动的双手来托举∥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组卷:7引用:4难度: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