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莱西一中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从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袁隆平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目前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全年亩产达到1530.76公斤。杂交水稻现在已在印度、美国、巴西等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
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不断攀登杂交水稻研究的高峰,用行动践行担负国家粮食安全的赤诚初心和使命责任。
(2021年05月23日 科技部官网)材料二:
新华社长沙5月24日电 5月24日,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人们来到这里,与袁隆平告别。
上午10时,“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遗体送别仪式在铭德厅开始。
铭德厅门口,写着挽联。哀乐低回。袁隆平躺在鲜花翠柏中,面容安详。阳光透过天花板的玻璃洒落在他身上。他穿着红蓝格子衬衫和深蓝色西装外套,这是他生前最喜欢的衣服。
10时15分,铭德厅内开始默哀。
铭德厅外,长沙明阳山仿佛被人潮淹没。拥挤的人群中,许多人看不清面容,一眼望去,只能见到一朵朵明黄和雪白的菊花——人们把手中的鲜花举过头顶。
前往殡仪馆的柏油路被人群挤满。
年轻的外卖骑手,骑着摩托车缓慢穿行。外卖箱里,有满满一箱金色稻穗。下单的人来自广东、福建、重庆……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武说:“袁老没有留下任何遗言。”“袁老一直相信,我们会把杂交水稻事业好好干下去。我想,他是放心的。”
这一天,长沙气温23℃。科研工作者说,这是适宜杂交水稻生长的温度。
(2021年05月24日袁汝婷、刘芳洲、周勉 新华网)材料三:
袁隆平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近半年。11月15日,袁隆平骨灰安葬仪式在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在袁先生遗像背后的巨石上,镌刻着他生前写的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杂交水稻是世界性科技难题,但在我国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一名普普通通的青年教师袁隆平,没有经费,没有设备,更没有科研团队,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彼时,农学界认为“水稻没有杂交优势”,流传着“三系三系,三代人搞不成器”的谣言。不受外界影响,1964年,袁隆平和助手们先后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实验,“死磕”9年,直到1973年,袁隆平团队才成功实现了“三系配套”。三系法研究成功了,袁隆平又出发,向两系法进军。
随着三系法、两系法研究的接连成功,袁隆平的头脑中开始思考:杂交水稻要实现超高产,理想株型应该是怎样的?
他开始瞄准世界水稻研究另一个重大难题——培育“超级杂交稻”。
那时,袁隆平已经59岁。他设计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株型模式,很难满足试验条件,直到一天,他到江苏省农科院考察,看到了培矮64S/E32的试验田,顿时思想火花不断闪现,“这不就是我日思夜想的、超高产的理想株型吗?”
返湘后,袁隆平立即设计出了超级杂交水稻的理想株型模式。
正是在这一株型模式技术路线的指导下,我国超级水稻的研究捷报频传。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
到了2020年,已经90岁高龄的他,又提出了更高、更难、更新的冲击目标:研究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杂交水稻和耐盐碱水稻,确保我国杂交水稻持续领跑世界。
“有生之年,我要实现20吨/公顷(亩产1333公斤)的目标,我很有信心!”袁隆平说。一粒好种子足以改变世界。如今,袁隆平生前的“禾下乘凉梦”,正通过一代代人努力实现。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介绍,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90亿亩,累计增产稻谷8000多亿公斤。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逐渐走向了世界,年种植面积超过800万公顷。“他为实现中国饭碗端在自己手上,为保障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吴孔明说。
4年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曾到袁隆平先生的田地里看材料。那时,袁隆平关心他最近在忙什么,55岁的钱前回复袁隆平:身体感觉疲惫,干不动了。
袁隆平说:“人到五十五,犹如出山虎。”当场,就请袁先生把这句话写在了纸上。
至今,这张纸条仍放在钱前的书房里。
邓华凤说,在袁隆平自己的书房里,一直挂着一首自题的小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2021年11月16日杨洁《中国青年报》)(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隆平荣誉等身,既是他不懈努力的明证,也是国家对劳动者的赞美与肯定。
B.袁隆平没有遗言,是因为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继承了他未完成的事业。
C.袁隆平践行了“做一颗好种子”的铮铮誓言,穷其一生力求实现“禾下乘凉梦”。
D.袁隆平书房里的小诗,既激励着他自己,也勉励着邓华凤等人永无止境地探索。
(2)下列对三则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隆平成功选育的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已推广到全国应用,并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
B.明阳山送行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袁隆平的追思,也彰显了我们的社会尊重劳动者的传统美德。
C.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近60年,不为私利,不计得失,可以说他与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息息相关。
D.袁隆平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精神影响一代代科研人刷新着我国杂交水稻产量的记录。
(3)下列关于三则材料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消息,真实、及时、简明地介绍了袁隆平的逝世,概括介绍了他一生的功绩,给予他高度评价。
B.材料二是特写,选取人们与袁隆平“告别”的几个镜头,再现当时的场景,表达对袁隆平的崇敬缅怀之情。
C.材料三是通讯,多角度、分层次地叙述了袁隆平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等精神。
D.三则材料都围绕袁隆平逝世这一事件展开报道,运用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具有真实性、抒情性的特点。
(4)请理解材料二画线句子的丰富意蕴。
(5)假如你是报刊编辑,欲推荐材料三参加《中国青年报》2021年度优秀新闻作品评选,请阐述推荐理由。组卷:1引用:1难度:0.5
二、文学类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岁月里的空心菜
罗张琴
正午,与一老妇人错身而过。老妇人怯怯放下肩上那副担子,取下脖颈间那条已然被汗水浸透的毛巾,擦了擦脸叫住我:“女俚,买把空心菜?”她拧开土箕里的矿泉水瓶子,却并没有将水倒进干渴的嘴里。她用手掌托着水,均匀仔细地洒在一把把整齐码好的空心菜上,咂摸了一下嘴,“看,很新鲜。”细细的茎,嫩嫩的叶,是长在菜园里水灵蔬菜的模样。关于故乡南山岭的记忆瞬间在我的眼前呈现。
南山岭不是岭,它是我们村的一处菜园子。菜地边,散落古树若干,一如保家卫国的士兵。大人荷锄劳作,孩子穿梭嬉戏于迷宫般的阡陌。傍晚,远山如黛,我与姑婆坐在院中那棵长满绿意的葡萄架下,撕南瓜藤,摘肥胖甜嫩的花生。那种用柴火、铁锅、茶油翻炒出来,盛在粗瓷碗里的空心菜我竟是许久没吃到了。
母亲也种过空心菜,她做的空心菜极好吃,父亲却不买账。母亲直到最近才明白,父亲恼的不是她本来炒得极好的空心菜,而是与空心菜有关的岁月。
父亲六岁不到,他母亲就病逝了;爷爷常年在外唱戏,亲情寡淡。是父亲的姑姑、我的姑婆收留了他。他跟着守寡的姑婆艰难漂泊,靠姑婆沿街卖煎饼果子和出售手工刺绣物品维持生计。
生活的苦不算苦,最使姑婆和父亲屈辱的是,总有些牙尖嘴利的乡野妇人,一口一声“空心菜”“小空心菜”地叫唤他们。唤人空心的缘由,大概是:指姑婆无子无根、无家无业,父亲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吧。姑婆从此对空心菜敏感,也不让父亲吃。
姑婆有回听戏,唱的是《封神演义》。被挖心的比干当时并没有死,却在听到卖无心菜的老婆婆说“菜无心可活,人无心即死”后倒地身亡。姑婆觉得这无心菜就是空心菜。空心菜的确是无根可活的,一截被掐断的苗栽进土里,不几天,便风姿绰约。几千年了,它一直空着心,从田垄上走过,向着岁月的方向,昂起头。姑婆突然觉得空心菜一样的人,也可以努力活得更好。
一个男人晓得姑婆所有的好,娶她进门。姑婆说服姑公,带着父亲回白沙老家。姑婆说,白沙有千年的祖宗,不变的血脉,回去,才有根。大队给父亲分了田,姑婆也有了属于她的南山岭。她在菜园里种了许多菜,当中居然就有空心菜。之后,父亲在宗族祠堂里拜堂成亲,给孩子上谱……一个家慢慢枝繁叶茂起来。
20世纪80年代,父母住在厂里职工宿舍,母亲在厂子仓库后头辟了一方菜园。繁殖快的空心菜顺理成章成了母亲菜园的主角。父亲本是反对的,但也无法辩驳,空心菜一吃就是好几个夏天。暑假的一早一晚,我和弟弟们跟着母亲去菜园掐空心菜。父母上班后,我一个人拎着小桶子,举着小脸盆,在水龙头下,一遍遍将空心菜清洗干净。沾着水的空心菜躺在白色搪瓷盆里,那模样儿好看极了。那个时候,父亲是平静欢喜的。他时常对着母亲一脸温润地笑,总忍不住腾出一只手来,摸摸我们的小脑袋瓜子。
一场车祸将父亲对空心菜的隐忍暴露无遗。也是夏天,在县上买了房的父亲心情好,摩托车开得快了些,出了车祸。好在父亲戴了头盔,命大。医生准许父亲不再吃流食的那天,母亲特意熬了半只猪脚。母亲说,那一天,父亲的吃相将她吓坏了,转眼间一锅子猪脚见了底。一连几天,父亲拒绝母亲带来的空心菜,只将所有大荤狼吞虎咽剿灭一空。母亲惴惴不安,其实她忽略了重要的一点,父亲好久没吃过这么隆重、纯粹的荤了。病中的父亲,理直气壮地狠狠解了一次馋。
海角天涯,心安即吾乡。这株曾被人唤作“小空心菜”的男人,大难不死,还置下了属于自己的家业。家业,是父亲的南山岭。
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贴近属于自己的天地,我心有戚戚,恨不得把老妇人这两土箕菜全部买走。我从老妇人的土箕里买了两把空心菜,老妇人谢过我,挑着菜转身向前走。我盯着她的背影出神。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南山岭。
(选自2018年4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老妇人向“我”售卖空心菜,照应题目,引发“我”对故乡南山岭的回忆,从而引出父母、姑婆关于空心菜的经历。
B.自一开始的敏感、讨厌,到后来从中悟出“可以努力活得更好”的道理,姑婆对空心菜认识的过程就是情感变化的过程。
C.父亲一直对空心菜隐忍,是当时物质生活的艰辛所致,遭遇车祸后拒吃空心菜而大吃荤肉就是最好的明证。
D.文章行文脉络分明,从现实回忆过去,又从过去回到眼前,在时空转换中关照历史,思考生活,韵味十足,回味无穷。
(2)结合全文,理解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含意。
(3)文章以“岁月里的空心菜”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组卷:25引用:6难度:0.9
三、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少喜言兵,阴读孙武、曹操之书。槐貌甚伟,广颡而丰颐,又美髯,论事慷慨,自方诸葛亮、周瑜。父永,遇槐严,闻其自方,怒而嘻曰:“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槐心愧,乃学于永嘉叶师雍。嘉定六年,登进士第,调靖安主簿,丁忧去官。
嘉定十四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桷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①者,郡捕系之狱,槐察其枉,以白守。守曰:“为反者解说,族矣。”槐曰:“吏明知狱有枉,而挤诸死地以傅于法:顾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皆可杀乎?”不听。顷之,守以忧去,槐摄通判州事,叹曰: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
嘉熙元年,出知常州。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责之偿,不为乱也。”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三年,知江州。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者皆谓:“方军兴,郡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槐曰:“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至者如归焉。
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视其赋,则吏侵甚,下教曰:“吾莅州,而吏犹为盗不自悔,吾且诛之!”裨将卢渊凶猾不受命,斩以徇师,军中肃然。宝佑二年,进参知政事。上疏曰:“天下之事,不进则退,苟以臣为可任,宜少听臣自效,即臣不足与军旅之事,愿上官爵。”不许。帝日乡用②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帝问边事,对曰:“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槐每奏,帝辄称善。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对,遂薨。
(选自《宋书•董槐传》)[注]①李全:南宋叛臣。②乡用:重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
B.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
C.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
D.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丁忧期间,官员一般辞官回老家,为父母守丧。
B.提点,官职名称,宋朝时期开始设置,主要掌管司法、刑狱以及河渠等事。
C.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条陈等,例如上疏、奏疏。
D.薨,指君主或有爵位的高官去世,也指皇后贵妃、皇子公主、贵族等去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槐年少轻狂。少年时一向以诸葛亮、周瑜自比,曾放言一旦被重用,必会收复失地;父亲训斥他不习武功,令人失望。
B.董槐仗义执言。他认为李桷受了冤枉,冒着受牵连的危险,据理力争,其后上书为他翻案,终于使李桷获释。
C.董槐杀伐果断。常德军发生骚乱,他查明实情立斩马彦直,平息骚乱;卢渊不听政令,董槐将他斩首示众,威慑军中。
D.董槐耿直爱民。他论事坦荡,不谄媚君主,深得皇帝信任;在执政江州时力排众议,放粮救济灾民。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组卷:3引用:1难度:0.5
七、(选做题)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
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组卷:5引用:3难度:0.7
八、材料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与体验?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组卷:5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