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陕西省榆林十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二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去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崇尚“王道”政治,将“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孟子反对“霸道”,他借助诠释圣王的历史与业绩来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的走向。
    C.“民本”是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基础,民心向背关系到政权的稳定。然而,“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却受帝王们的全面抵制。
    D.孟子认为“霸道”就是“以力服人”,其结果是“非心服”,朱元璋废黜孟子祠、下令删节《孟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霸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通过“王道”与“霸道”的对比分析,清晰地阐释了“王道”政治的内涵。
    B.文章从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两个方面论述了孟子的政治理想,并较为深入地论述了前一个方面。
    C.“民本”与“君本”是两个水火不相容的政治思想,朱元璋命令删节《孟子》为此提供了例证。
    D.司马迁评价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论述了帝王对孟子其人其书的望而生畏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仁政说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有严密的思想体系,但在当时普遍崇尚“霸道”的形势下,提出这样的学说是毫无意义的。
    B.孟子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尧舜禹等圣王,既迎合了人们渴望理想政治的心理,也增强了自身学说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C.孟子追求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的“王道”理想,因此,他的“言心言性”与“谈君谈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D.孟子认为,仁爱基于善性,而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如能将其不断扩充和推广,那么,“仁政”学说就能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组卷:1引用:5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问题作为新安全议题进入全球治理的视野,各国开启了多轮谈判议程,从“京都时代”(1991-2012年)、“哥本哈根时代”(2012-2020年)到“巴黎时代”(2020年以后),已经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京都议定书》(1997年)“巴厘路线图决议”(2007年)和《巴黎气候协定》(2015年)等多个国际机制。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目前全球政治经济及温室气体排放形势已发生显著变化,全球气候治理内部体系也正经历着持续演化,中国治理身份也在逐渐发生转变,从《京都议定书》时期的“被动参与的发展中国家”,到“巴厘岛路线图”时期的“谨慎负责的发展中国家”,再到巴黎时期“积极贡献的新兴大国”,表现出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姿态。
    (摘编自王宏禹《动力与目的: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身份转变的成因》)材料二:
    《巴黎气候协定》生效并确立了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的基本框架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讲,《巴黎气候协定》生效是气候治理各种内生、外生变量共同作用、推动的结果,集中体现了近年全球气候治理的最新趋势。《巴黎气候协定》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在生效时间、生效时间间隔、缔约方数量等方面的对比结果见下表:

    条约 通过时间 生效时间 生效时间间隔 缔约方数量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年6月 1994年3月 21个月 197个
    《京都议定书》 1997年12月 2005年2月 86个月 192个
    《巴黎气候协定》 2015年12月 2016年11月 11个月 148个
    (摘编自刘航《全球气候治理新趋势、新问题及国家低碳战略新部署》)材料三: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一直是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重要行为体。近年来,中国已相继与英国、印度、巴西、欧盟、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发布了双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其中,为了展现气候治理的决心承诺和责任担当,更是三次与美国就气候变化议题发布联合声明,同时开展了大量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巴黎气候协定》的签署和生效。为了进一步加快《巴黎气候协定》的落实,在波恩气候变化大会中,中国围绕大会重点议题积极准备相关提案,积极分享自身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好经验、好做法,协调谈判中的诸多分歧,并提出“搭桥方案”,有效推动了谈判进程。
          气候治理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性质,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即使一个国家不参与气候治理,也仍然可以享受气候治理所带来的成果,并且不会影响其他国家享受这一成果。中国提供应对气候变化公共产品的方式主要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优化能源结构和增加森林覆盖率。截至2017年底,中国已提前三年落实《巴黎气候协定》的部分承诺:碳强度下降了46%,实现了减排40%-45%的上限目标;森林蓄积量增加21亿立方米,提前超额完成了2020年的目标;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3.8%,十分接近15%的目标。不仅如此,中国还在逐渐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帮助沿线国家打造绿色金融体系,推动沿线国家的绿色产业发展;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清洁能源合作,向其他国家提供物美价廉的可再生能源设备,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落实减排目标提供了宝贵经验。
    (摘编自李波《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气候治理:中国方案与实践路径》)(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黎气候协定》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相比,从生效时间间隔、缔约方数量综合来看有明显进步。
    B.《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从通过到正式生效均经历较长的时间间隔,可见各国当时围绕此意见分歧大。
    C.《巴黎气候协定》从通过时间到生效,时间间隔仅为11个月,这说明世界各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积极性相比以前明显提高。
    D.《巴黎气候协定》的缔约方数量少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可见全球气候治理的认可度呈下降趋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问题作为新安全议题进入全球治理的视野,是因为气候变化问题可能已经给许多国家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B.中国三次与美国就气候变化议题发布联合声明,展现了气候治理的决心,在《巴黎气候协定》从签署生效到落实中起决定性作用。
    C.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身份,从“被动参与的发展中国家”到“积极贡献的新兴大国”的转变,将会带来全球气候治理格局的变化。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将近三十年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这与全球政治经济及温室气体排放形势有关。
    (3)促使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身份发生转变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3引用:3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出关
    鲁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地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噘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呢!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上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儿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一个账房和一个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儿,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倒着耳朵听。只听他慢慢地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无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哔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捐”: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儿,就加上一句道:
    “捐,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人们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得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太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蛆一场哉吭。阿是?”书记先生道。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
          老子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地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牛、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儿,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口”一词一语双关,具有双重含义,在文中一是指函谷关,二是指政治、思想意识的关口。
    B.文中有三处用“一段呆木头”来比喻老子。这是作者把老子“画”成呆头呆脑的老头子;也“画”出了他的思想过时、呆板、无生气。
    C.小说细腻地描绘了听讲人们的神态,大家听完老子的课后“恰如遇到大赦一样”,侧面写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
    D.老子在周朝镐京为官,“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没有牙齿”,这些合理想象出来的细节,将人物进一步漫画化。
    (2)作者借“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意在讽刺什么?
    (3)这篇小说作者说是“故事新编”,作者在编故事时为了增加生动性,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出两种加以分析。

    组卷:3引用:1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绣花针下现美图,刺绣常受妙龄女子追捧,美化了她们的生活环境。
    材料:
    中医   京剧   书法
    娱乐生活   身体健康   闲暇时光
    文人墨客   男女老少   各国人民
    墨汁香     大自然     锣鼓声

    组卷:1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化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无不有它的身影。作为时代青年,你一定在关注各种文化现象,并参与到文化传播与交流中。
          学校开展以“我与当代中国文化”为主题的交流活动,你可以介绍、讲述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或者剖析、评价身边出现的文化现象,与其他同学分享。
          请从下列主题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土社会
          ②除夕团聚、中秋赏月等传统节日及习俗
          ③各行各业中彰显的新时代长征精神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