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四川省自贡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4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凡有一物,必有一名;凡有一名,必有一字。文字的故事,也是关于我们生活世界的故事。身处全球化时代,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如何更好地了解汉字的故事、传承汉字之美?
          前不久,在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教本》一书的出版研讨会上,几名小学生有模有样“训字”的过程,令人印象深刻:从“书”字的结构,会意该字以笔言事的含义;从“王”字三横一竖的笔画构成,把握中华文明讲究天地人贯通的特质。孩子们在适当的引导下,从造字之理开启学习之旅,原本一个个抽象的汉字符号,变成了包罗万象的百科故事。这种方法,对于汉字乃至语文学习都是一种启发。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打好根基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音形义统一的符号系统,汉字里藏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的密码,是每个中国人学习的起点。在时间长河中,汉字既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字理结构,音形义又因时而变。追本溯源,让今天的孩子了解每个汉字的“前世今生”,要有颗静待花开的平常心,积于跬步,至于千里。同时,需要优秀的启蒙读物,依赖专业的教师指导。
          当前语文教育中,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值得引起重视。据报道,一些辅导机构教学方法“八股化”,作文模板化的起承转合,让学生练习堆砌形容词、生造排比句等,还美其名曰“速成课”。原本潜移默仳、陶冶身心的人文之旅,被简化成蹩脚的套路模仿,丢失的是语言之美,破坏的则是孩子们宝贵的好奇心、求知欲。如此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愈是速成,便愈是误人至深。
          应该看到,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完善,反映在语文学习中,则是越来越注重夯实文字根基。比如,教育部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就指出,小学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小学高年级则要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仳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初中阶段,要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相应地,各地也在积极探索与之适应的课程和各类读物。
          少一些速成课,多一些慢功夫,让孩子们在启蒙阶段为未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于潜移默化中感受文明的滋养。有了这个根基,无论将来的数字信息如何汪洋恣肆,也能在知识海洋里畅游。
    (摘编自智春丽《追本溯源,传承汉字之美》,人民日报2021年1月12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与事物、事物的名称相对应,讲述着关于我们生活世界的故事。
    B.每一个抽象的汉字符号都包罗万象,都是有关中华文明的百科故事。
    C.汉字里藏着中华文明的密码,要读懂中华文明必须从学习汉字开始。
    D.追本溯源,了解每个汉字的过去与现在,需要有静待花开的平常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从全球化时代、今天的孩子角度提出论题,体现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B.文章用在中华书局研讨会上的观察开启论证,有效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C.文章引用名言警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增强了论证说服力。
    D.通过对急功近利现象的批判,文章论证了传统文化教育正不断完善的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孩子们开启学习之旅,是一种值得借鉴的语文学习方法。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学习好汉字,打好根基,就显得尤为重要。
    C.语文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切的模仿都必然会使汉语丢失它本身的美。
    D.传承汉字之美,对于中小学生,要循序渐进,少一些速成课,多一些慢工夫。

    组卷:1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
          10月16日凌晨,在100多盏聚光灯的照射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灯火通明。灯火之外的暗夜里,隐没着无边无尽的广阔大地。
          比大地还要广阔的是天空。秋夜星河灿烂,其中最亮的那组“星”,无疑是中国空间站。
          比天空更加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与梦想——16日,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中国航天员乘神舟十三号再征太空,开始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
          这是充满勇气的探索,这是携着梦想的远征。
          作为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决胜之战、收官之战和空间站在轨建设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战,神舟十三号开启了中国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的时代。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再树里程碑,中华民族在苍茫宇宙间有了新的坐标点。
          总装、测试、转运、检查…发射场的工作一环套一环,仿佛行进的乐章,层层推进,不断激扬。终于,这部大型交响乐进入了最激动人心的一节:发射即将开始,征途就在眼前。
          15日晚,问天阁,三位航天员在此出征。
          问天阁,欲问天何?
          900多年前,也是这样一个清朗的秋夜,一位中国词人把酒问天,畅想乘风归去,天边应有琼楼玉宇。
    而今天,充满浪漫也充满理性的中华儿女,将开始又一次超越梦想的飞天,去到由自己建造的真正“天宫”。那里,是一代代航天人智慧与血汗的积累,是让中国航天员、也让亿万国人无比踏实也无比荣耀的天上“宫殿”。
    “总指挥长同志,我们奉命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准备完毕,请指示!”身着白色的舱内航天服,翟志刚敬礼报告。
          这是翟志刚第二次作为“飞天乘组”指令长,率队出征。2008年,他完成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他的足印,印在了浩瀚的宇宙星空上,也印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星空上。
          那次的“太空漫步”走了19分35秒,而接下来的登天路,翟志刚走了漫长的13年这13年间,他先后作为神舟十号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备份航天员。日复一日地训练,一次次接受挑选,是什么支撑他一路走来?
          他只答两个字:“热爱!”
          没有热爱,无以支撑足以交付青春乃至生命的磨砺。那是对飞行的热爱、对职业的热爱、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在严谨、细致、冷静、沉着的包裹下,这份热爱,无比炽热。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熟悉的歌曲奏响。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的每一次出征,都伴随着这首背景音乐。歌声中有稚嫩的童音,来自一群中西部地区的孩子——再高的大山,也挡不住梦想的翅膀。这场“青春与星空的对话”,必将有着无比深远的回响。
          孩子们的目光,更多地集中在女航天员王亚平身上——2013年,这位美丽的“太空女教师”为全国6000多万名学生上了一堂非凡的太空课,在许多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
          此次出征,王亚平将再次“带着孩子们的眼睛去触碰梦想”。“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飞向属于你的浩瀚星空!”飞天之前,王亚平对孩子们说。
          对于首次出征太空的航天员叶光富来说,太空是梦想的召唤,也是严苛的挑战。6个月的在轨飞行,复杂艰巨的实验与试验任务,对航天员的身心素质、知识技能、应急处置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航天员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为此,他们经历了8大类200余项的训练。
          心在九天,路在脚下,实现梦想,永远要靠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其中的汗水与泪水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向航天员学习!向航天员致敬!”观众区,来自五湖四海的群众挥舞着手中的五星红旗,有节奏地呼喊着。少数民族群众身着盛装,跳起欢快的舞蹈。
          此时,从华发老人到稚嫩的孩子,每个人的眼里都闪着星星。每一颗星星,都有可能是一个未来的惊喜。
    (摘编自李国利、黎云、张汨汨、徐毅《月下棹神舟,星夜赴天河——神舟十三号飞天纪实》)(1)下列不属于这则新闻报道的新闻事实的一项是
     

    A.15日夜,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开启飞天之旅。
    B.16日,三位航天员乘神舟十三号开始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太空载人飞行。
    C.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航天员开启了中国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的时代。
    D.指令长翟志刚“太空漫步”走了19分35秒,完成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装、测试、转运、检查…”一句,用一组词语再现发射场紧张有序、环环相扣的工作情景,极具现场感。
    B.报道中插入古代词人关于飞天的描写,交代中国人飞天梦实现的过程,凸显了神舟十三号飞天的现实意义
    C.这则新闻用“热爱——梦想——奋斗”串联起对三位航天员的叙写,使叙写各有侧重,有条不紊,层次清晰。
    D.这则报道多用形象的表达,如结尾“每一颗星星,都有可能是一个未来的惊喜”,用星星表达希望,给人余味。
    (3)这则新闻开头化用“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组卷:4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I(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忆刘半农君
    鲁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注】①双鐄信:1918年初,《新青年》为推动文学革命运动,开展对复古派斗争,曾由编者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模仿复古派口吻给《新青年》写批评信,又由刘半农写回信痛加批驳。②《何典》:清代张南庄编著,是运用俗谚写成、带有讽刺而流于油滑的章回体小说。③八月一日:1934年8月1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作为回忆文章,作者在开篇却申明与逝者现在是否朋友“难说得很”,看似突兀的写法,能起到调动读者兴趣的作用。
    B.“然而这曾经是事实”,这样的语言是具有鲁迅作品典型特征的语言,其中常蕴含着鲁迅鲜明的褒贬态度和强烈情感。
    C.文章善于说理,如将韬略比作仓库,通过人物对比,在形象刻画刘半农胸无城府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胡适等人的嘲讽。
    D.作者既肯定了刘半农的优点,也不回避他的缺点,再现了一个真实的刘半农形象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悼念之情。
    (2)在鲁迅眼中,刘半农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概括。
    (3)文章结尾,“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请简要分析。

    组卷:10引用:1难度:0.3

  • 10.仿照下面的例句,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部,仿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与例句保持一致。
          例句:阅读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我们不只是为书中少年主人公坎坷而又富于传奇性的故事所吸引,也由此体会人生的乐趣与艰辛。
          备选作品: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埃德加•斯诺《毛泽东自传》罗曼•罗兰《贝多芬传》《论语》

    组卷:1引用:1难度:0.7

四、作文(60分)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王蒙在一篇文章中写到——
          有幸生活在中国苦难、变革、建设、焕然振兴的伟大时代,不能不珍惜大时代的每时每一刻,每一个大有可为的日子,未敢稍懈。五年,1826天,我写了长篇小说《笑的风》《猴儿与少年》,中篇小说《女神》《生死恋》《邮事》,短篇小说《地中海幻想曲》《夏天的奇遇》,长篇散文《维吾尔人》。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关于文化的多篇文章,出版了《王蒙谈文化自信》《中华文化通识课》《王蒙谈列子》以及与池田大作的对谈集等。2020年我的五十卷文集出版。…
          每一个人珍惜日子的方式各不相同。无论什么时候,日子都值得好好珍惜。请以“值得珍惜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叙写你的经历,表达你的思考,内容自选,立意自定;②注意运用本学期学习的写作方法;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⑤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