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发布:2024/12/29 3: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计算机及其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目前正向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生存与实践的焦导方式。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传统教育模式及学习范式必将经历一场系统性的革命。
          事实上,未来已来。目前“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传统教育迫切转型的风向标。然而,受市场逐利行为的引领,如今的“互联网+”教育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效率导向”,主要聚焦在通过互联网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成效的提高上。但教育的功能显然不止于课堂教学一途,“教育”应更重在“育”,而非只是“教”。因此,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畅想未来教育的模样,应该立足于更加高远的期待:一是“互联网+”能否真正带来教育模式的升级迭代?二是能否迎来未来学习范式的新生?
          可以预见的是,“互联网+”将倒逼传统学校角色产生重大变迁,并以此推动未来教育模式的变革。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社会力量的强势介入将打破传统的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格局;源自世界各地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汇集,势必对传统学校教育中教师的知识视野、能力素质形成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学生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根据自身学习特点和进程安排的自主学习,将颠覆同龄教育、专业分科、学制固定、教师主导等传统教育体系和教育组织形式。更多在线教育的兴起,个性化的教育和学习将逐步建立,而传统大一统、标准化的考核与评估将开始分崩离析。
    “互联网+”也将推动人类学习范式的变革从“教学者中心”向“学习者中心”转型,一个以个性化学习为中心的新时代正在到来。人类学习需求的多样化和规模化趋势,对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学模式形成了冲击和解构;教师将由知识搬运工向信息社会引路人的角色转换,并迫切要求突破当前班级制教学范式,构建个性化教学模式。事实上,伴随着学习者基于网络和个人电脑,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个性化学习的展开和普及,传统的教师角色已经越来越弱化。教育民主化将进一步得到推动,因为知识渠道的多元化使得学生随时可能挑战教师,教师必须习惯并善于组织“混合式学习”,以融合面对面教育和在线学习的双重优势,并以此驱动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进程。
    (摘编自陈先哲《“学习者为中心”呼之欲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渗透到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信息技术,系统地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和学习范式。
    B.目前“互联网+”教育主要关注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注重的是“教”而非“育”。
    C.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传统学校将积极地转变自身角色,以适应未来教育模式。
    D.知识渠道的多元化使学生能够随时挑战教师,从而使传统教师的地位更加弱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信息技术将成为人类社会主导方式为前提,论述了“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
    B.文章反思了目前“互联网+”教育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教育寄予更高的期待。
    C.文章比较了“教学者中心”和“学习者中心”的差异,分析了新时代学习的特点。
    D.文章从教育模式和学习范式两个方面设想了在“互联网+”影响下未来教育的模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虽然预示传统教育迫切需要转型,但并不能带来教育模式的升级迭代。
    B.在线教育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学习,意味着传统的考核与评估将不再适用。
    C.如果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个性化学习普及,那么教师要转换知识搬运工的角色。
    D.人类学习范式将向“学习者中心”转型,所以教师要善于驱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组卷:6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只要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够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并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列为今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
          如何尽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支撑?科技部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何部署?记者就此专访了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
          记者:如何尽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王志刚:我们要把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厚望和重托转化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强大动力,统筹国家急迫和长远需求……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坚持系统思维,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构建更加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记者:如何理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下一步科技部将如何部署推进?
          王志刚: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我彻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工作的逻辑起点,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要方法,打造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王牌军”。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能出大成果、作出大贡献,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关键时刻必须冲得上去,召之能战战之则胜。下一步,科技部将按照党中央部署,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系统谋划和题层设计,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挥好高校和科研院所国家队作用,培育更多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
          记者:怎样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王志刚:举国体制是在特定领域实现国家意志的一种特殊制度安排。在新发展阶段,新型举国体制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形成强大的领导力、号召力、动员力、组织力,这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根本优势。科技部将按照“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强化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组织动员全国科技力量,凝聚一批具有拼搏奉献和家国情怀的科技人才,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记者:如何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王志刚: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一项重要任务。科技部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一是聚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加大重大创新平台在企业布局力度,鼓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二是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重大创新联合体,集成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统筹行业上下游的创新资源,形成体系化、任务型的协同创新模式。在功能定位上,创新联合体以完成国家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为导向,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突破产业安全、国家安全的重大技术瓶颈制约。
    (摘编自《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人民日报》2021年1月2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如何尽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问题,王志刚表示要统筹需求,瞄准前沿领域,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从思维、机制、配置等方面开展工作。
    B.关于如何理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问题,王志刚表示必须从科技创新出发,打造“科技王牌军”,关键时刻能维护国家战略利益。
    C.面对有关举国体制和核心技术攻关的问题,王志刚解释了二者的定义,然后分别从制度优势、战略方向等层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举措。
    D.被问到如何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时,王志刚表示要从产业发展和组建创新联合体两方面着手,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访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若干内容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点任务,通过采访相关人物让读者了解会议内容及相关工作安排。
    B.王志刚作为受访的一方,就科技部下一步部署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所要采取的加强系统谋划、顶层设计等措施,回答了记者的四个问题。
    C.记者作为采访的一方,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重要内容,并就关键问题进行提问,展开访谈活动。
    D.本篇访谈聚焦于如何处理科技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如何贯彻理念、制定策略、部署实施、推进工作等问题,表现出主流媒体对国家发展重大问题的关注。
    (3)专访具有专题性、针对性、代表性的特点,本文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6引用:2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栀子花,茉莉花
    韩少功
          雨是要下的,我看下不下来。(关于天气)
          吃饱了,吃饱了,还想吃一碗就是。(关于吃饭)
          我看汽车是不会来了,你最好还是等着。(关于等车)
          报上这篇文章写得好,我一句都看不懂。(关于读报)
          他人是个老实人,就是不说老实话。(关于仲琪)
          ……
          进入马桥的人,都得习惯听这一类模棱两可的话:暧昧、模糊、飘滑、游移、是这又是那。这种让人着急的方式,就是马桥人所说的“栀子花,茉莉花”。我发现,一般说来,马桥人对此不大着急,甚至一点也不怪异。他们似乎很乐意把话说得不大像话,不大合乎逻辑。
          他们似乎不习惯非此即彼的规则,有时不得已要把话说明白一些,是没有办法的事,是很吃力的苦差,是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勉为其难的迁就。我不得不怀疑,从根本上说,他们常常更觉得含糊其辞就是他们的准确。
          因为这一点,我始终没有弄明白马仲琪是怎么死的。总结人们的意思:仲琪有是有点贪心,又没怎么贪心;一直思想很进步,就是鬼名堂多一些;从来没有吃过什么亏,只是运气不好;婆娘的一身病明明是治得好的,可惜找不到对路的药;走到哪里都是个干部的样,就是没有个当干部的相;新屋倒是砌了一栋,砌了又不是自己的;黄老五对他最好,没帮过什么忙就是;是个有面子的没有什么话份;说他偷东西实在冤枉,他不过是没给钱就拖走了屠房里偷一块肉;黄藤是他自己吃的,说他自杀根本不符合事实……听了这些话,我明白了么?没有明白么?
          我大体知道,仲琪守着一个卧床久病的婆娘,日子很艰难,连买肉的钱都没有了。重阳节的前夕忍不住在屠房偷了一块肉,被当众抓获,写检讨书贴在墙上。大概觉得无脸做人,他第二天就喝了黄藤水。事情就这么简单。简单的事情不能被马桥人说得清清楚楚,在一种“栀子花,茉莉花”的方式中变得越来越暧昧,只能证明马桥人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或者说不愿接受这样简单的事实。也许,他们觉得在事实的每一个环节之外,还有更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实,他们的很多话都被那些隐形的事实搅乱。破坏和分解,只能变得牛头不合马嘴。
          仲琪用笔批下了数不胜数的“同意”,最后一个“同意”是他批在自己偷肉的检讨书上,张贴墙头公之于众。在检讨中,他骂自己是贼,是无廉耻的家伙,愧对先人。有些话写得过头,可以使人想见当时惶恐的程度。其实,他一生知道太多别人的秘密,知道远远近近太多瞒天过海的恶行,但自己从来安分守己,非分的一根稻草都不敢取。他的本分给他带来了什么好处吗?没有。他被一批批他洞悉无余不以为然的人抛下,眼睁睁地看他们发财,自己的日子却过得越来越紧巴,猪油罐子都没有什么腥味。他是不是需要改变一下呢?在我的想象中,他走进了屠房,掏着自己空空的衣袋,吸着火热逼人的节日气氛,终于决定从一块肉上开始自己改变。可惜的是,他没有得到肉,只得到了自己众目睽睽千夫所指之下无限耻辱。
          那么他该怎么办?
          他该继续他的本分,还是继续他的不本分?
          如果他还在我的面前,如果他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很可能会有一时的踌躇。我很难作出非此即彼的回答。在这个时候,我可能会暗暗感到,一种“栀子花,茉莉花”式的恍惚不可阻挡地向我袭来。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桥人的含糊其辞就是他们的准确,这种表达方式并不能阻止“我”了解真相的想法,但最终让“我”遭遇了一种恍惚的状态。
    B.“他该继续他的本分,还是继续他的不本分”,与《祝福》中“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问题相似,都是“我”心中虽有答案却不愿回答的。
    C.小说以马仲琪偷肉后自杀的事件为中心,“我”的视角来叙事,既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又有利于表达“我”对这个事你的思考。
    D.小说运用了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设问等形式,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对作品的思考,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2)小说开头引述马桥人关于“天气、吃饭、等车、读报、仲琪”的话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主要内容是围绕“仲琪”的故事展开的,为什么题目却是“栀子花,茉莉花”?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组卷:7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们都以为郑板桥读书善记,却不知并不是郑板桥记忆力好,①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无论何时何地,废寝忘食,甚至对周围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郑板桥读书如此刻苦用心,却说生平最不喜人过目不忘,这又是为什么呢?他认为过目成诵太草率了,②      ,心中却根本来不及吸收和消化,如此匆忙,无异走马观花。
          过目成诵还容易带来一个不好的影响,就是见什么都记。郑板桥认为,《史记》以《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写得最精彩。但是,如果对三千多字的《项羽本纪》,③        ,岂不是没有分晓的钝汉。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请以“郑板桥读书时”为开头,用“虽然……但是……”的句式,概括郑板桥的读书心得。总体不超过20个字。

    组卷:5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诞生了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和平与发展的年代,诞生了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改革开放精神;
          面对肆虐的病毒时,诞生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以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
          ……
          无数种精神汇聚成了“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正是我们民族不断取得进步,不断超越自我的强大动力。
          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以高三学生代表的身份,在毕业典礼上发表主题为“传承中国精神,我辈砥砺前行”的演讲,阐述你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