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6课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2022年同步练习卷(3)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语言文字运用
-
1.阅读鲁迅《雪》的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①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
但是,朔方②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注】①胡蝶:同“蝴蝶”;②朔方:北方。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B.“……”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
C.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的、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
D.许多这样的热情交替出现,有的过一定时期去而复来,有的出现一次便永远消失了……
(2)拟人具有人格化特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决不粘连,他们如粉如沙般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从传递信息角度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笔触更细腻?组卷:9引用:8难度:0.6
二、古代诗歌阅读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高三十五①书记
杜甫
叹惜高生老,新诗日又多。
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
主将②收才子,崆峒足凯歌。
闻君已朱绂③,且得慰蹉跎。【注】①高三十五,高适,在族中同辈排第三十五。②主将,哥舒翰。高适在天宝十一年(752)秋冬之际,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任掌书记。③朱绂(fú),指做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高适的年龄和创作,一“老”一“新”,体现了高适的老有所为。
B.诗歌颈联中的“才子”写高适文物兼备的才华,“凯歌”指杜甫写作此诗以示祝贺。
C.诗的尾联写诗人听闻高适已经做官,感到欣慰,“蹉跎”与首联的“老”相对应。
D.诗作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既有对事实的追记和感慨,又有对所想象场景的描述。
(2)诗的颔联写到“美名”和“佳句”,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组卷:44引用:7难度:0.7
三、阅读。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的第一位师父①
鲁迅 中国有许多妖魔鬼怪,专喜欢杀害有出息的人,尤其是孩子;要下贱,他们才放手。这和给孩子取名为阿猫阿狗,完全是一样的意思:容易养大。
还有一个避鬼的法子,是拜和尚为师,也就是舍给寺院了的意思,然而并不放在寺院里。我生在周氏是长男。“物以稀为贵”,父亲怕我有出息,因此养不大,不到一岁,使领到长庆帝里去,拜了一个和尚为师了,我由此得到一个法名叫作“长庚”,还有一件百家衣,还有一条称为“牛绳”的东西,上挂零星小件,如历本,镜子,银筛之类,据说是可以避邪的。
现在法名还在,那两件法宝却早已失去了。前几年回北平去,母亲还给了我婴儿时代的银筛,是那时的唯一的记念。仔细一看,原来那筛子圆径不过寸余,中央一个太极图,上面一本书,下面一卷画,左右缀着极小的尺、剪刀、算盘、天平之类。我于是恍然大悟,中国的邪鬼,是怕斩钉截铁,不能含糊的东西的。去年曾经去问上海的银楼,终于买了两面来,和我的几乎一式一样,不过缀着的小东西有些增减。奇怪得很,半世纪有余了,邪鬼还是这样的性情,避邪还是这样的法宝。
我又记起了半世纪以前的最初的先生,无论谁,都称他为“龙师父”,瘦长的身子,瘦长的脸,高颧细眼,和尚是不应该留须的,他却有两绺下垂的小胡子。对人很和气,对我也很和气,不教我念一句经,也不教我一点佛门规矩;他自己呢,穿起袈裟来做大和尚,或者戴上毗卢帽放焰口,“无祀孤魂,来受甘露味”的时候,是庄严透顶的,平常可也不念经,因为是住持,只管着寺里的琐屑事,其实--自然是由我看起来--他不过是一个剃光了头发的俗人。
因此我又有一位师母,就是他的老婆。论理,和尚是不应该有老婆的,然而他有。我家的正屋的中央,供着一块牌位,用金字写着必须绝对尊敬和服从的五位:“天地君亲师。”我是徒弟,他是师,决不能抗议,而在那时,也决不想到抗议,不过觉得似乎有点古怪。但我是很爱我的师母的,在我的记忆上,见面的时候,她已经大约有四十岁了,是一位胖胖的师母,穿着玄色纱衫裤,在自己家里的院子里纳凉,她的孩子们就来和我玩耍。有时还有水果和点心吃,--自然,这也是我所以爱她的一个大原因;用高洁的陈源②教授的话来说,便是所谓“有奶便是娘”。在人格上是很不足道的。
不过我的师母在恋爱故事上,却有些不平常。“恋爱”,这是现在的术语,那时我们这偏僻之区只叫作“相好”。《诗经》云“式相好矣,毋相尤矣”,起源是算得很古,离文武周公的时候不怎么久就有了的,然而后来好像并不算十分冠冕堂皇的好话。这且不管它罢。总之,听说龙师父年青时,是一个很漂亮而能干的和尚,交际很广,认识各种人。有一天,乡下做社戏了,他和戏子相识,便上台替他们去敲锣,精光的头皮,簇新的海青,真是风头十足。乡下人大抵有些顽固,以为和尚是只应该念经拜忏的,台下有人骂了起来。师父不甘示弱,也给他们一个回骂。于是战争开幕,甘蔗梢头雨点似的飞上来,有些勇士,还有进攻之势,“彼众我寡”,他只好退走,一面退,一面一定追,逼得他又只好慌张地躲进一家人家里去。而这人家,又只有一位年青的寡妇。以后的故事,我也不甚了然了,总而言之,她后来就是我的师母。
自从《宇宙风》出世以来,一向没有拜读的机缘,近几天才看见了“春季特大号”。其中有一篇铢堂③先生的《不以成败论英雄》,使我觉得很有趣,他以为中国人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理想是不能不算崇高的”“然而在人群的组织上实在要不得。抑强扶弱,便是永远不愿意有强。崇拜失败英雄,便是不承认成功的英雄”。“近人有一句流行话,说中国民族富于同化力,所以辽金元清都并不曾征服中国。其实无非是一种惰性,对于新制度不容易接收罢了。”我们怎样来改悔这“惰性”呢,现在姑且不谈,而且正在替我们想法的人们也多得很。我只要说那位寡妇之所以变了我的师母,其弊病也就在“不以成败论英雄”。乡下没有活的岳飞或文天祥,所以一个漂亮的和尚在如雨而下的甘蔗梢头中,从戏台逃下,也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失败的英雄。她不免发现了祖传的“惰性”,崇拜起来,对于追兵,也像我们的祖先对于辽金元清的大军似的,“不承认成功的英雄”了。在历史上,这结果正如铢堂先生所说:“乃是中国的社会不树威是难得帖服的”,但那时的乡下人,却好像并没有“权威”,走散了,自然,也许是他们料不到躲在家里。
(有删改)[注]①本文写于1936年,当时我国内忧外患,反动政府压榨劳苦大众,广大国土正一片片地沦为侵略者的殖民地、半殖民地。②陈源,因1925年的北京女师大风波与鲁迅结怨,陈源与鲁迅针锋相对,相互笔战。1922年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1929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拥蒋反共。③铢堂,为侵略者和反动政府鼓吹,出卖民族利益和阶级利益的帮闲文人。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父给我的两件法宝早已失去了,为了辟邪,我去年在上海的银楼买了两件和那两件几乎一样的法宝。
B.师父不教我念一句经,也不教我一点佛门规矩,他自己也不念经,我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剃光了头的俗人。
C.“我是很爱我的师母的”,这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我去她家时她有时会拿水果和点心来给我吃。
D.文章引用《诗经》里的“式相好矣,毋相尤矣”这句话,点出了“相好”一词的起源是比较早的。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避鬼的方法,没有写到我的师父,但引出了第二种避鬼的方法--拜和尚为师,为后文写我的师父做了铺垫。
B.鲁迅善用反语,文中“高洁的陈源教授”,与《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一样,都是反语。
C.有一天,乡下做社戏,我的师父和戏子相识,跑上戏台帮着敲锣,受到乡下人的围攻,反映了这些人的思想很顽固。
D.文章用抒情的笔调,通过师父的外貌、语言、性情以及同师母的浪漫史等来叙述我师父的故事,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3)文章中的“龙师父”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与“我的师父”关系不大,应该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组卷:7引用:5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