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江西省吉安市吉水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现当代文学史不应无视旧体诗词
          近几年,《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等传统诗词类电视节目一度在各类媒体上“刷屏”,其高人气可见一斑。诗词类电视节目的成功绝非偶然,它生动说明传统诗词在今天仍具有深广的群众基础,传统诗词背后所连接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从人们对诗词类电视节目发自内心的热情来看,旧体诗词的阅读、创作及评论仍然是当代精神文化生活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然而,翻开各类现当代文学史论著,却基本见不到现当代“旧体诗词”的踪影。一热一冷,引人深思。
          传统诗词之“冷”,源自近现代以来中国诗歌传统的断裂。中国从来以“诗国”著称,绵延数千年的诗歌传统定义并深刻塑造着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整体品格。姑且不论《诗经》《楚辞》的滥觞、唐诗宋词的辉煌,即使是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王国维语)逻辑下通常被认为以小说、戏曲为代表文体的明清两代,读书人也仍以“诗歌”为文学的正宗、以“诗人”为最高的褒扬。然而,这一诗歌传统在近现代出现巨大的断裂。造成断裂的表面原因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大潮以及白话文的提倡和推广,小说这一文体取代了诗歌成为中国文学新的“正宗”。其潜在原因是“进化论”逻辑在文学领域的消极影响:传统诗词因自身“不可避免”的落后与缺陷,“不可避免”地被“科学”“先进”的新诗所淘汰、取代。近几十年,在市场大潮挟裹而来的浮躁气息冲击下,中国诗歌传统的断裂就愈来愈严重了。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学的兴起,大部分文体逐渐完成了由“文言”向“白话”的转换。正是在这一进程中,古典诗词不仅失去了文学主流地位,而且逐渐被排斥在“现代文学”之外。
          其实在20世纪的文艺舞台上,旧体诗词的身影一直未曾消失:从1909年成立的南社,到上世纪40年代延安时期的“怀安诗社”,再到1976年的“天安门诗抄”,乃至如今个性鲜明、自成一家的网络诗词创作,旧体诗词都展现着绵长坚韧的生命力。这些旧体诗词的创作者来自于广泛的社会阶层,郭沫若、鲁迅、郁达夫、毛泽东、程千帆、王季思、齐白石、黄宾虹……他们将旧体诗词与自身所长结合起来,开拓了旧体诗词的意境和表现领域。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旧体诗词”作品并非与现代绝缘。比如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毛泽东的“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些“旧体诗词”的用字、意象、意境,无不透露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新气象,它们是中国的,更是现代的,理应被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形态之一,甚至可以说,它们更直观地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承续与再创造。反对“旧体诗词入史”者多从旧体诗词缺少“现代性”这点来立论,可问题在于:倘若用以立论的来自西方的“现代性”本身就是一个暧昧含混、充满歧义的概念,且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近百年复杂的文学生态“水土不服”的话,那么这些反对的声音是否依然有效呢?此外,倘若我们的文学史写作无视旧体诗词创作大量且客观存在着的这一现实的话,我们何谈尊重历史、何谈学术研究的客观中正呢?
          虽然已经有学者开始尝试在现当代文学史书写中加入旧体诗词的章节,如严家炎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但是,正如学科规范的确立一样,学科规范的修改以及学界共识的调整还需要漫长的过程。我们目前距离“旧体诗词”真正“入史”似乎依然遥远。
    (摘编自《人民日报》,作者为四川大学教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词类电视节目的大受青睐,可以生动地说明传统诗词在今天仍具有深广的群众基础。
    B.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各类现当代文学史论著里已经见不到现当代“旧体诗词”的踪影。
    C.文学发展到了明清两代,人们也仍以“诗歌”为文学的正宗、以“诗人”为最高的褒扬。
    D.诗歌传统断裂,它的根本原因是“进化论”在文学领域的消极影响,被取代无可避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从社会热点现象入手,层层推进,条理清晰。
    B.文章在行文过程中兼顾了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既有理论的分析,也有摆事实举例子。
    C.作者列举鲁迅、郁达夫、毛泽东、黄宾虹等人的例子,可证明20世纪旧体诗词并未消失。
    D.文章末段在上一段的论证基础上对“旧体诗词”目前能否“入史”的问题表达出了担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年来延续的诗歌传统定义并塑造着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整体品格,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之一。
    B.如果没有五四以后,“文言”向“白话”的转换,古典诗词也就不会失去文学主流的地位,而被排斥在文学外。
    C.旧体诗词可以通过意象、意境等来展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新气象,因此应该被视为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形态。
    D.反对“旧体诗词入史”的观点无论从“现代性”有无的立论基础看,还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看,都很难站得住脚。

    组卷:16引用:10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Ⅰ(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记者:《红楼梦》是一部经典小说,它被置放在一个非常高的地位,甚至与民族的文化自信联系在一起,您认为呢?
          张庆善: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名字,就是一个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力有着重要作用。曹雪芹与《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文学史上,《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共同矗立在世界文学的顶峰。
          记者:今天的年轻人,应从什么价值角度来读《红楼梦》?
          张庆善:我认为欣赏、审美、感悟,是年轻人阅读《红楼梦》的主要追求。首先要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文学作品阅读,而不要总是去猎奇、猜测是不是映射当时的政治,甚至将其当成了“清宫秘史”,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其次,对当代读者来讲,伟大文学经典给予你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即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阅读《红楼梦》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情世故的认识,可以提高你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摘编自《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红楼梦>:一幅完备的社会历史画卷》)材料二:
          今日“文化自信”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的底气尽管来自多方面,但不可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来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如何让《红楼梦》这部古代作品融入当代读者中,从而激活经典呢?
          首先,使《红楼梦》“融进去”,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所谓“融进去”,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融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融入当代社会中去,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子,通过对《红楼梦》的阅读和学习,可以让读者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看清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正道。要将《红楼梦》融入人们的生活,把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
          其次,让《红楼梦》“活起来”,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所谓“活起来”,就是重拾红学经典,深入挖掘《红楼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习近平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加强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普及,让这部经典“活起来”,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增加对其他传统文化的了解,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这定将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此外,让《红楼梦》“走出去”,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所谓“走出去”,就是让《红楼梦》在海外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伟大的文学经典尤其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不能缺席。在2017年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中,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道:“伟大的文学经典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打开了《红楼梦》艺术的大门,你就会进一步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因此,《红楼梦》及其红学不仅应该而且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李响《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当代价值思考及传播策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庆善认为,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名字象征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大大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B.张庆善认为,首先要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文学作品来阅读,而不能猎奇、猜测它是不是当时政治的映射或将其当成“清宫秘史”。
    C.加强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普及,让这部经典“活起来”符合习近平强调的“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理念。
    D.要重拾红学经典,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增加对其他传统文化的了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和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庆善认为当今的年轻人阅读《红楼梦》应致力于欣赏、审美、感悟,从而接收到《红楼梦》所给予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B.激活《红楼梦》这部经典,首先不应只是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而是要让它融进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和当代社会中。
    C.记者认为《红楼梦》固然是一部经典小说,但它被置放在一个那么高的地位,甚至与民族的文化自信联系在一起就太过了。
    D.张庆善认为《红楼梦》及其红学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其话语中暗含的逻辑推理形式是演绎推理,即从一般到个别。
    (3)《红楼梦》在当今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组卷:1引用:3难度:0.5

三、现代文阅读Ⅱ(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石青山
    乔典运
          石青山老汉是红草沟大队支书,他们的大队部扎在小尖沟,原先山上光秃秃,人们露皮肉。经过几年集中治理,秃山绿了,庄稼肥了,人们吃饱了,穿暖了,还卖了余粮。可是现在老汉又要把大队部搬到红崖沟去了,红崖沟又是和从前的小尖沟一样,山是秃的,地是瘦的,房子是旧的。
          转眼又是一年,红崖沟已经变了样子。
          五月,下着毛毛雨,老汉戴起雨帽,和石小六一同到羊胡沟里插秧。到了地头,天放晴了,他们卸下雨帽,跳进了田里。栽了一歇,老汉直起了身子,看着沟上沟下块块层层梯田,心里十分喜欢,他举手划了个大圆圈,说:“六弟,谁说沟里没有地呢?”
          石小六一阵脸红,说:“当时看着可真没地啊!”
          当时石小六把手一摆,说:“要改地,找大块去!指望这巴掌大一块块也吃不饱饭!”不假,这沟狭窄得很,要找房子大一块平展的地也没有啊!石青山老汉山上山下转了几圈,他想:“这深山古凹哪有大块地呢!要找大块,就得扔掉这山沟!”他对石小六说:“哎呀呀,这又不是平操场,就是巴掌大一块地,也能种几棵麦呀!”老汉领上五个积极分子在沟里安下营,当把新买的镢头磨秃时,居然开了七十八块地,合在一起算了算,也有九亩六分。他们垒上当子,开条转山小渠,引来山泉,要使山区也长出大米来。石小六想起这段经过,就不好意思地说:“想不到巴掌大的地,也成了大器!”老汉笑道:“可不要看不起个巴掌啊,一个巴掌不大,巴掌多了就能遮住天哩!”
          他们说着话,插着秧,天快黑时便插完了。石小六直起身子数了数,少了一块地,下沟找到上沟找不着,就叫:“怪!怪!这九亩六分地明明是七十八块,怎么成了七十七块!”老汉帮着找了一遍,还是找不着,就试探地说:“哎呀呀,一星半点的,找不着就算了吧!”
    “你不心疼,我还心疼呢!”石小六认真起来,他拉着老汉的手,指着老汉手背上的一个疤,金贵地说:“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疼,这疤里的血流在这地里呀!”老汉缩回了手,说:“明天再找吧!”石小六顺从地点点头,掂起放在地下的大雨帽,刚刚掂起,他喜得叫起来:“找着了,找着了,雨帽盖着呢!”老汉过来看时,是一块很小很小的地,石小六自语道:“看!看!能收一碗米的地呢!要有几万块这么小的地就好了!”老汉看着石小六的喜悦,就放心地笑了,在心里犹豫了一天的话,现在出口了,他情重地说:“六弟,大队明天要搬家了!”
    “搬!”石小六猛回头抓住了老汉的手,实怕他跑了似的!“好不容易啊,今年这里要丰收了,你要走…”
    “要是今年这里不丰收,还不搬呢!”老汉笑了,笑得胡子飘飘,满脸自在的神气。
    “我们呢?我不中啊!”石小六恋恋不舍的样子。
    “巴掌大一块地你都看得象金豆一样,这我就放心了!再说还有大家嘛!”
          第二天,大队部搬家的时候,会计小王在收拾东西,一见老汉就叫:“大伯呀,咱现在就走,人家说你是头老黄牛呢!”
    “老黄牛!”老汉一怔,“为啥?”
    “为啥?”小王咬住嘴唇,不让笑出声来,“你没有见那牛,犁呀耙呀,曳断缰绳,打下了粮食它连尝也不尝,让给人们吃,自己又不声不响去吃青草,再去曳断缰绳,给人们犁犁耙耙种麦种米。你呢,治好个地方就走了……”
          老汉像得了金娃娃银娃娃一样高兴,笑了,胡子翘着,连连说:“哎呀呀,你把我捧得太高了!哎呀呀,你算给我提了个奋斗目标,小王呀,以后咱俩挑个战,互相督促点,我争取当个老黄牛,你争取当个小黄牛!”
    “你!”小王停住手,抬头,瞪眼,迷惑地说:“人家是取笑你的,你怎么真要当老黄牛了!”说着忍不住笑了。
    “咋?像条老黄牛那样,为群众出力干活不好吗?”小王止住笑,眨了眨眼,想了想,好像忽然发现了什么秘密样,蹦跳着说:“我当,我当,我要争取当个小黄牛!”
          老汉笑着提起他那口装着“相当年”回忆的箱子,向孟沟生产队走去。一边走一边想着:孟沟那条山泉,到底从哪里引水更方便呢?
    (选自《1949-1979河南三十年短篇小说选》,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青山把大队部从小尖沟搬到红崖沟,又要搬到孟沟,其中对红崖沟着重描写,从而形成横断面式的特征。
    B.石青山对石小六说:“六弟,谁说沟里没有地呢”,表现了他对石小六缺乏开拓精神、吃苦精神的不满。
    C.他们找不到的那块儿地竟然是“雨帽盖着呢”,从侧面出表现该地自然条件之差,土地之小,开垦之难。
    D.两个对话场景构成小说的主要情节,并以搬大队部把两个不同空间的事件连接起来,使故事结构紧凑。
    (2)请简要梳理石小六对待山沟沟里的巴掌大的土地的心理变化历程。
    (3)小说叙述了石青山屡次搬大队部且重点强调他在红崖沟的事情,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情感态度。

    组卷:6引用:2难度:0.5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兔子不吃窝边草”,是一句常常听见的俗话。这话却是兔子真实的生存之道。我家乡的田埂上,时不时就可以找到兔子窝。兔子窝不会像喜鹊窝、燕子窝挂在明面上,①_____不留心是看不到的。夏天的青草,冬日的枯蒿都是兔子窝的掩体。这掩体无论是青草,还是枯蒿,②_____。可是,兔子即使再饥饿都不会吃掉,那草丛往往都完好无损。
          曾经觉得这“不吃窝边草”,只是兔子要保护家园。如今认识到,这也体现了兔子若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超前意识,人类应该恭恭敬敬向兔子学习。我居住的地方离黄河不远,曾以为母亲河一直是黄的,后来读书方才晓得东汉之前黄河不黄,叫作大河。那为啥大河会变黄呢?考古学家的一句话令我茅塞顿开:哪里文明开化得早,哪里的水土就流失得早。黄河之黄,仅是自然环境损坏的预警。土地沙漠化,河水遭污染,大气质量下降,地球气温变暖,③_____。这警示最通俗的话语就是:兔子不吃窝边草。如今这俗话已变为中华儿女的自觉行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已摆在建设美丽家园的高度。几经奋斗,荒山秃岭正在变作葱茏青山,浑浊河流正在变作洁净绿水。我们的家园越来越宜居,越来越美好。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下列句子中的“那”和文中画横线处的“那”,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睡意朦胧中听到些微响声,细听才知,那是清洁工的扫地声。
    B.在你的潜意识里,我的反抗是无效的,那我就不再强求你了。
    C.任何人都会在时空中发生这样那样的改变,无论基因多强大。
    D.我那山路十八弯的故乡啊,您为什么要桃源世界般使人沉醉!

    组卷:7引用:6难度:0.7

六、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生活中,常有人说要有无畏的精神。
          上述材料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类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0引用:3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