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18年北京市中央民大附中高考语文零模试卷(3月份)

发布:2024/12/1 11:30:2

一、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针灸的起源和功效      针灸疗法最早记载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其中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的效果。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从此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
          砭石又被称为针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这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
          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后来便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渐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渐发展为灸法。
          针灸的功效很多。首先,针灸能疏通经络,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这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其次,针灸能调和阴阳,使人的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改善。这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时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方法是通过改善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再次,针灸能扶正祛邪,可扶助机体正气、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取材于“百度百科”《针灸》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      2010年11月16日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针灸理论认为,人体作为一个小宇宙通过经络联系在一起,刺激这些经络可以促进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以恢复健康。这种刺激包括在经络穴位上针刺或燃烧艾绒(艾叶)的方法,以达到恢复机体平衡,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针刺,是根据人体的不同状态选择适宜的针具刺激特定的穴位;灸法通常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种,用艾炷接触穴位灸灼,或用艾条与体表保持一定距离热薰穴位。
          针灸发源于中国,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
    “中医针灸”这个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这对进一步促进“中医针灸”这一宝贵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识,彰显国家软实力,增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医针灸”的申报成功,使中医针灸的自然、绿色健康理念与方法,在当今医学大环境下得到更多的了解、理解和尊重,为传统针灸理论方法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针灸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提高其共享度,使它成为服务于全人类生命健康、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我们将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履行缔约国的责任,强化“中医针灸”该遗产保护的政策保障力度。
    (取材于《“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三
    针灸铜人当国礼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7新年首次出访,来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时,有这样一个环节:中国向世卫组织赠送了针灸铜人雕塑。习主席在致辞中说,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
          看到这一幕不禁浮想联翩。2010年,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去年,欧洲药典上首次出现了66种中医药材。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已有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欧洲还建立了209个中医教育机构。如果再联系屠呦呦前年获诺奖,无论从文化层面还是医学层面,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药,正日益多方位走向世界,被接纳、认同。
          文化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这个世界魅力所在。全球化大势中,开放与交流日渐增多,原本一只只独立的土豆,必然要被装进一个麻袋里,摩擦、碰撞甚至冲突、交锋都在所难免。对中国来说,走向世界的过程,实际上更是一个文化交融、文明包容的过程。这些年,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个过程特别需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但究竟该讲什么故事、怎么讲才有好效果,大有玄机。
          针灸在2010年申遗的时候,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中国申报的项目是中医,包括中医理论、技能、各种药物、用药原则等,打了很大一个“包”,并不顺利--当然,这也与西医话语体系下中药本身存在的争议有关。后来,中方进行了调整,把中医针灸作为申遗的优先项目提出。记得当时专家解释这种调整时是这样说的:除了针灸有着丰富的中医文化代表性外,特别考虑到它的实践性和技艺性,考虑到它是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被国际医学界了解得较多,便于外国人理解。
          申遗的成功证明了这种调整的必要和智慧,也给我们一种启迪:一种文化要能被更多国家和民众理解接受,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需要讲究“文化相融”的一些技巧。当我们希望把自己的好东西输出、渴望得到更大范围的文化包容及价值认同时,要找到最易交流的点、最能认同的面、最有说服力的事,才可能让门越开越大。了解、认识是第一步,互相包容、彼此尊重是第二步,然后才谈得上认同、欣赏乃至合作。
          这次向世卫组织赠送的针灸铜人塑像,本身也极具故事性。铜人原型诞生于近1000年前的中国北宋天圣年间。当时,我们聪明智慧的祖先绘制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世界上第一个针灸国家标准,并铸造了两尊铜人,以立体人体模式来标注354个经络和针孔穴位,无论是医学价值还是制造工艺,堪称世界瑰宝。两尊“天圣铜人”在历史长河中命运多舛,现存中国的仅是其后世仿品。可想而知,伴随着针灸铜人身上附着的这些故事被钩沉、翻阅,会有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了解中国的沧桑历史。
          面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我们当然有足够自信。但如何把“自信”转化为“相互欣赏”“相互信任”,恐怕还需要找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从感性认知开始,求得理性认同。
    (节选自恺理的人民网评《针灸铜人当国礼,从排斥到认同需要“好载体”》)(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针灸疗法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
    B.针法是用尖利的砭石来刺入身体的某些部位以减轻疼痛的疗法。
    C.灸法是点燃树枝或干草来烧灼、烘烤以治愈疾病的疗法。
    D.具有易于燃烧等特点的艾叶后来成为了灸治的唯一原料。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针灸的功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
    B.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C.运行气血是针灸治疗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
    D.能发挥扶助机体正气、驱除病邪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针法和灸法共同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通过刺激经络促进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并恢复健康。
    B.都因为需要火烧杀菌所以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
    C.都在特定的穴位上针刺或燃烧艾叶来达到机体的平衡。
    D.都为了使人的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改善。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中医针灸”申遗目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中医针灸的理念与方法,得到更多的了解、理解和尊重。
    B.传承、保护和发展“中医针灸”这一宝贵遗产。
    C.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现代医学的关注和认识。
    D.服务于全人类生命健康、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5)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加点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砭石:“砭”字与“贬低”中的“贬”字,读音相同。
    B.热熨:“熨”,音yùn,是烧热、烘烤之意。
    C.贮藏:“贮”音chù,是寄存、收藏之意。
    D.热薰:“薰”音xūn,形声字,共17画,第13画是横。
    (6)根据材料三,不属于“针灸申遗成功”直接促进了中医药发展的一项是
     

    A.中国向世卫组织赠送针灸铜人雕塑。
    B.中医药材出现在欧洲药典上。
    C.众多中医教育机构在欧洲建立。
    D.针灸在一部分世卫会员国被允许使用。
    (7)根据“材料三”,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药正多方位走向世界并被接纳、认同。
    B.针灸有着丰富的中医文化代表性及巨大的实践性和技艺性。
    C.习主席代表中国向世卫组织赠送了一尊针灸铜人雕塑原型。
    D.中国希望把自己的好东西输出并得到文化包容及价值认同。
    (8)习主席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致辞时说“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结合上面三则材料,谈谈为什么要继承、发展、利用我国的传统医学。

    组卷:2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宋璟,邢州南和人,其先自广平徙焉,后魏吏部尚书弁七代孙也。父玄抚,以璟贵,赠邢州刺史。璟少耿介有大节,博学,工于文翰。弱冠进士,转凤阁舍人。当官正色,则天甚重之。
          寻左御史台中丞。张易之与弟昌宗纵恣益横,倾朝之。昌宗私引相工李弘泰观占吉凶,言涉不顺,为飞书所告。璟廷奏请穷究其状,则天曰:“易之等已自奏闻,不可加罪。”璟曰:“易之等事露自陈,情在难恕,且谋反大逆,无容免。请勒就御史台勘当,以明国法。易之等久蒙驱使,分外承恩,臣必知言出祸从,然义激于心,虽死不恨。”则天不悦。
          神龙元年,迁吏部侍郎。中宗嘉璟正直,仍令谏议大夫、内供奉,仗下后言朝廷得失。
          寻黄门侍郎。时武三思恃宠执权,尝请托璟,璟正色谓之曰:“当今复子明,王宜以就第,何得尚干朝政?王独不见产、禄之事乎?”由是为三思所挤。又历杭、相二州刺史,在官清严,人吏莫有犯者。
          睿宗践祚,迁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玄宗在春宫,又兼右庶子,加银青光禄大夫。岁余,转京兆尹,复拜御史大夫,坐事出为睦州刺史,转广州都督,仍为五府经略使。广州旧俗,皆以竹茅为屋,屡有火灾。璟教人烧瓦,改造店肆,自是无复延烧之患,人皆怀惠,立颂以纪其政。
          开元初,征拜刑部尚书。四年,迁吏部尚书,兼黄门监。明年,官名改易,为侍中,累封广平郡公。其秋驾幸东都次永宁之崤谷驰道隘狭车骑停拥河南尹李朝隐知顿使王怡并失于部伍上令黜其官爵璟入奏曰:“陛下富有春秋,方事巡狩,一以垫隘,致罪二臣,窃恐将来人受艰弊。”于是遽令舍之。
          十二年,驾又东巡,璟复为留守。上临发,谓璟曰:“卿国之元老,为朕股肱耳目。今将巡洛邑,为别历时,所有嘉谟嘉猷,宜相告也。”璟因极言得失,特赐彩绢等,仍手制曰:“所进言,书之座右,出入观省,以诫终身。”其见重如此。俄又兼吏部尚书。十七年,迁尚书右丞相。二十年,年老上表。手敕许之,仍令全给禄俸。璟乃退归东都私第,屏绝人事,以就医药。二十五年薨,年七十五,赠太尉,谥曰文贞。
    (1)给文中下列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其秋驾幸东都次永宁之崤谷驰道隘狭车骑停拥河南尹李朝隐知顿使王怡并失于部伍上令黜其官爵璟入奏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凤阁舍人 累:多次
    B.倾朝 附:依附
    C.当今复子明 辟:开辟
    D.且谋反大逆,无容 首:自首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先自广平徙 积土成山,风雨兴
    B.尝请托 径道亡,归璧
    C.所进 学者
    D.二十年,年老上表 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语很多,如表示征召、举荐官职的:如举(举荐),征(征召,特指君招臣);表示任命官职的:拜(授予官职);表示官职调动的: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左迁”“迁除”表示升职;“右迁”“迁谪”表示削职。);兼职、代理类:兼;兼任。
    B.践祚,古代庙寝堂前有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践祚就是走上阼阶主位,由此引申出“即位”“登基”之意。
    C.春宫,即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东”在时令对应上属春,故又称“春宫”,古时一般为储君居住,也用来借指储君,即太子。
    D.侯,爵位名称,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例如唐代的“侯”是排在王、公之后的爵位。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璟出身名门,博学多才。其先祖曾在唐担任高官,父亲曾任刺史,他本人擅长文学,二十岁时就高中进士,逐步升迁至凤阁舍人。
    B.宋璟为官正派,不畏权贵。他曾经严正拒绝武三思的请托,警告他若有非分之想,不会有好的下场,因此受到武三思的忌恨和排挤。
    C.宋璟政绩显著,深受百姓爱戴。他在广州做官时,教百姓烧制陶瓦筑墙,改造店铺,避免了经常发生火灾的祸患,百姓因此写文赞颂他。
    D.宋璟件事非凡,很有才干。他被唐玄宗视为左膀右臂,得力助手,所进之言被皇帝写在座右,作为出人观察反省、警戒终生的准则。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必知言出祸从,然义激于心,虽死不恨。
    ②璟乃退归东都私第,屏绝人事,以就医药。

    组卷:5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写此诗时,李商隐为了生计,只身远赴梓州,任职柳仲郢幕府。亚夫,借指幕主柳仲郢。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吹笙”和“东风日暖”分别从听觉和感觉写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处是暖洋洋的春意。
    B.颔联写江上春色,红(花)、绿(柳),黄、紫,从视觉角度写出了春天绚烂的色彩。
    C.颈联“元亮井”,化用陶渊明组诗《归园田居》第四首诗句“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D.尾联诗人埋怨新滩不明白游春者的心意,只是发出了午夜时檐上滴落的凄凄风雨声。
    (2)“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早花柳丝竞相争艳,成群蜂蝶含情飞舞的情景。下列选项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王庭珪《二月二日出郊》
    B.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苔》
    C.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王禹偁《村行》
    D.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
    (3)同写二月二出游的感受,王庭珪的《二月二日出郊》在抒发的感情和抒情方式方面与本诗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注:王庭珪,宋代诗人,弃官筑草屋于卢溪,隐居五十年。

    组卷:2引用:1难度:0.6

三、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 9.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和而不同”即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不管是芸芸众生“君子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自勉,还是一个国家“各美其美,和而不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宣示,我们从中都看到了一种格局和坦荡。
          请以“和而不同”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组卷:3引用:1难度:0.7
  • 10.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请以“不忘初心”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故事完整,描写合理。

    组卷:1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4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