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福建省部分学校高考语文调研试卷(三)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梗不仅是一种娱乐文化,更是一种时代的表达方式。这点并无太多疑问。但其中潜在的内涵是,更多人关注的实际是梗的内容所反映的时代思绪,而非梗形式上的特征及其变化——在语言学角度,我们或许应当称之为“语法”或“句法”。当我们仅透过内容来研究梗文化时,实际已然在将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或工具的同时,而遗忘其存在本身。因此,透过形式来探究梗,才似乎更能够揭示当下的流行梗究竟为何物。
          随着春晚运作模式的变化,从造梗机器到如今融梗的年代,梗的内涵与当下造梗的逻辑已截然不同。我们随意举几个2010年前的春晚小品名梗,譬如“宫廷玉液酒”“来是come去是go”“要啥自行车”“小锤40大锤80”“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等,大多数能够想到的名场面或金句,一提到它们,脑海中会瞬间回想至小品原本的情景之中,就如网友们常说的“你为什么可以发语音”一般。而梗与作品也正是呈现较为单一的对应关系。
          但当春晚小品开始使用当年的网络流行语,梗便不再是与原出处深度捆绑的记忆点,而是成为对原出处带有评价色彩、在现实中能够对应其他场景使用的一套用法体系。
          实际上,从春晚不再生产热梗的十几年来,梗的形式内涵仍旧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其一是新世纪以来的“流行语”阶段。从“潜规则”“犀利哥”“范跑跑”等社会热点现象总结而出的特殊名词,到“神马都是浮云”“No zuo no die”(意为不作就不会死)“定一个小目标”等互联网流行语的风靡和盛行,在这一时期,大多数梗仍旧能够找到原出处,但故事背景与梗本身的联系已大大减弱。玩梗反倒以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面目出现,即意义在于用法。梗实际包含着大众对原事件或褒或贬的评价态度。这种态度固然无法上升为一种严肃的文化政治领域,于是妥协式地徘徊在伦理层面,成为戏谑性的道德评价,“吐槽”二字可以较妥帖地总结其特征。比如“定一个小目标”实际在吐槽对普通人来说一亿元的遥不可及。因此,在其他合适的场景运用梗,而非作为文化记忆去还原梗,成为这一时期的玩梗策略。
          其二是从几年前的“奥利给”“集美们”到如今“怨种”“嘴替”“yyds”(意为“永远的神”汉语拼音缩写)等,这些与过去的梗已有巨大不同:原出处与用法几乎呈现分裂的状态,用梗之时不会考虑其背景如何,只会考虑使用,甚至不少梗本身只是一些日常用语的谐音或换喻,背景已经在之中消失。因此,梗也变得更像一种口头禅,在日常生活中辅以表达情绪,似乎其中已不包含任何文化内涵。
          正是这一变化引发着当下诸多矛盾的情绪。反对者认为这无疑是一种语言暴力,是对中文的破坏与损毁。有人认为这实际反映出某种青年的时代之“丧”,也有人将此与短视频盛行的趋势相联系,表达一种“技术有罪”而导致乌合之众的观点。而支持者或折中主义者则倾向于认为这种梗的流行趋势代表着语言的自我进化,而在其中,语言本身的净化能力足以使其弃其糟粕,需要我们耐心放长线观察。实际上,自网络时代以来,对网络语言侵蚀传统中文的讨论已层出不穷,而目前的争论似乎也不过是又一次翻版。
    (摘编自新京报传媒研究《从春晚“玩梗”说起:如何理解当下的流行梗》)材料二:
    “鼠鼠我啊,突然发现自己并不是最优秀的。”
    “鼠鼠我啊,这一年好像把人生过得特别糟糕。”
    “鼠鼠我啊,怕黑,下水道太黑太黑了。”
          不知从何时起,互联网中悄然涌现出以“鼠鼠”作为第一人称的系列热梗。
          软萌可爱的句式下包裹着不尽的感伤,这种表面看似是玩梗打趣,实则自嘲生活的失控与无序的表达方式被网友们定义为“鼠鼠文学”。“鼠鼠文学”为人们自在地输出情绪开了扇窗,自嘲为鼠鼠的人们倾诉着、感慨着、发泄着,并从中获得片刻的喘息与难得的治愈。披上“鼠鼠”马甲,人们得以放心大胆地做回最真实的自己。
    “鼠鼠我啊”实为“叔叔我啊”的谐音,该梗源自网友对于Bilibili董事长进行调侃时所用的一句台词。“叔叔我啊”梗之所以大火,是因为用户对于平台的运营方式影响到了原有的二次元氛围而感到不满,于是用“叔叔我啊,最喜欢二次元了”来讽刺B站的变现路径。
          而后在贴吧,“鼠鼠”的含义又发生了变化,某饱受诟病的贴吧网友多将自己同生活在阴暗之中的老鼠做比,认为自己如同下水道中的老鼠一般见不得光,多用作“底层打工人”郁郁不得志的自嘲。
          现如今的“鼠鼠文学”融合了这一系列梗原有的表意,诸多鼠鼠表情包的诞生给这一原本颇显无奈的自嘲平添了几分可爱,“鼠鼠我啊”句式也被人们广泛地运用于生活中的诸多情境。伴随着网友层出不穷的创作,该梗中鼠鼠的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相比起部分贴吧网友口中的“老鼠人”,在“鼠鼠文学”的语境下,一句句“鼠鼠我啊”让人脑补出的形象也逐渐幻化为毛茸茸的小仓鼠。憨态可掬的小仓鼠形象使原梗中的部分阴暗和负能量得以消解。
          由共性的情绪催生的互联网自嘲梗,大多关乎自卑、社恐、职场、家庭等方方面面,由此看来,自称鼠鼠的类似表达方式屡见不鲜。写作“鼠鼠文学”,读作“现实文学”,这里充斥着人们细腻又琐碎的负面情绪和潦倒又真实的生活境遇。
          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归属和爱”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人们需要通过反复确认自己所属的群体和与世界的联系来获得安全感。然而在以熟人关系为主导的社交平台中,人们往往难以做到毫无顾虑地畅所欲言。隐形框架之下,许多真实的情绪难以分享;匿名背后,反倒没有多少顾虑。
          在偌大的赛博空间,人们习惯于借用“鼠鼠文学”等热梗安放现实困境下的茫然无措。“鼠鼠我啊”句式使人们不足为外人道的模糊心境得以外化,为人们酣畅淋漓地输出情绪开了扇窗。
          除此之外,诸如此类的网络热梗也能为人们提供名为“群体认同”的庇护。累积已久的压力和无助无处宣泄,人们又迫切地需要确认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于是与其成为漂泊于平庸之海的孤单一人,不如短暂地扮演一次鼠鼠,获取片刻的喘息和难得的治愈。
    (摘编自知著网《“鼠鼠文学”,为什么火了》)(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时代,梗语言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化载体,其反映的时代思绪大受网民关注,然而只有跳出内容圈的局限,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探究其形式特征,才能更好地揭示流行梗的内涵。
    B.从“早期春晚”到“网络流行语”的领域跨度中,梗的生产方式呈现出由“作品生产”到总结社会热点的阶段过渡,前者是文化记忆层次的还原,后者则是“吐槽”式的道德评价。
    C.因为“YYDS”“怨种”之类的梗与口头禅的相似性极高,其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几乎丧失殆尽,所以它们更倾向于作为一种表达情绪的辅助工具,而不是与出处捆绑的记忆点。
    D.“梗语言”的发展进程带来诸多矛盾情绪,进而引发相关争论,但不管是“语言暴力说”,还是“语言进化论”,都不过是对于网络时代下传统中文受到冲击的相关讨论的翻版重演。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的开头,先具体举出“鼠鼠文学”的语言表达实例,再展开相关论述,这样便于读者对论证话题快速形成认知。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以网络流行梗为论证话题,但前者重在探究流行梗的语言内涵,后者重在分析特定梗的火爆原因。
    C.“鼠鼠文学”由谐音梗转化而来,并在后续的二次创作中脱离了原有含义,转变为消解负能量的自嘲梗,这种玩梗策略类似于春晚的记忆点捆绑。
    D.根据材料二的论证可知,互联网上的自嘲梗大多是现实生活中负面情绪和潦倒境遇的真实宣泄,这种心境外化也能提供一种“群体认同”感。
    (3)根据材料,下列哪一选项的梗呈现出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面目”
     

    A.“栓Q”,英文短语“thank you”的读音空耳衍生,英文的本意是感谢。后来衍生为表达自己很无语,对某件事特别讨厌的情绪。
    B.“奥利给”,第一次出现在一名快手主播直播时说的正能量语录里。作为感叹词,包含了赞美、加油打气等多种感情色彩。
    C.“凡尔赛”。生活的高贵,奢华且想通过一些反向的表述,来不经意地透露出自己优越生活的人,用来调侃的词语,看似抱怨实则是在炫耀。
    D.“人类高质量男性”。一位名叫徐勤根的成功人士,在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一段三分钟的求偶视频,并自称为“人类高质量男性”,受到大家广泛关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小狗一直大大方方昂首挺胸地爱人”“小狗才不是贬义词,小狗的爱永远真诚而热烈”……“乖巧、笃定、热忱”的“小狗文学”一度在互联网上走红,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这种“小狗文学”梗流行的原因。

    组卷:12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他依然是个重视荣誉的人。
          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
          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
          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渐渐蓄起了一尺来长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继续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多了。他的腿脚已不灵活,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酸的。
          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墙的泥很需要力气,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
          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土机和铲车,需有充足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虑范围。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觉得有失面子,他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子值得在乎吗?还讲得起面子吗?讲面子起码也得有黄泥呀,连黄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让面子见鬼去了。墙皮掉得太不成样子了,才趁夜到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与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为了掩人耳目,街坊们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伤害事件,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专门放在家中一角。
          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
          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
          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忧:“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
    (有删改)文本二:
          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人世间》是对“好人文化观”的形象表述。它从价值取向上,彰显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作者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集,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同时《人世间》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人是这样的,但可以是那样的,应该是那样的,这是梁晓声提出“好人文化观”的前提。
          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深陷困境,也要互帮互助,自立自强。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做一个好人,是对人性、人心的内在要求。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间》里无时无处不在体现这种思想的光辉。
          以周志刚为例,在没有见到女儿周蓉之前,他对女儿不管不顾跑到贵州山区投奔“右派”诗人一事,怒不可遏。等到他见到了这位诗人,看到了女儿的生活现状,他原谅了女儿,理解了女儿,一场潜在的冲突并没有发生。同样,当他得知自己的小儿子与怀着他人骨肉的郑娟相爱时,周志刚也是愤怒至极。他了解到郑娟的付出之后,他帮小儿子整理行李和洗漱用品,把他送往郑娟家里。他对周秉昆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恩不报,那是不义。你和人家郑娟早都把生米煮成熟饭了,如果你不与人家结婚,那是双重的不义。……再愁再难的日子,你都要为那边三口把日子给我撑住,而且让他们觉得有了你就有了希望,不仅仅是多了一口混日子的人!”而周秉昆原以为是父亲要赶他出门。这个时候的他,泪如泉涌。
          正是这样,梁晓声把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上,让人物立起来说话。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起到了内在的支撑作用。
          梁晓声说过的四句话,被广为流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同时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
    (选自梁晓声《<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周志刚独自承担起家所在的那条小街的环境整治工程,是因为他重视荣誉。
    B.文中多次将周志刚和街坊们进行对比,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
    C.儿女们都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
    D.文中对“晃”字的解释,强化了作者对周志刚很快老去的无奈与感伤之情。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前提是,他不仅知道人是什么样的,而且能揭示人可以、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B.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人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这是《人世间》从头至尾传递出的思想光辉。
    C.作者认为《人世间》的深刻魅力在于,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并以此为“好人”定下了标准。
    D.《人世间》既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这种“理想向度”就是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
    (3)文本一结尾处,周志刚说“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请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
    (4)文本二谈到了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文本一是如何通过周志刚这一形象来体现这种“好人文化观”的?请简要分析。

    组卷:43引用:10难度:0.1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存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②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5)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组卷:41引用:8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III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在乡村振兴第一线,在美丽中国建设最基层,在社会服务各领域……亿万人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断创造新业绩,贡献新力量,彰显新风采。
          进入新时代,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向着更加宏伟的目标迈进,人人都是见证者,人人也都是创造者。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在追梦圆梦的道路上,有哪些难忘的故事和经历?如何做好本职工作,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如何把握人生出彩的机会,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
          即日起,《人民日报》(甲)栏目面向广大读者开展“(乙)”主题征文活动,欢迎各行各业、各个年龄的你结合自身经历,分享精彩的人生故事,书写时代的使命担当,共创共享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1)下列选项中,作为栏目名和主题名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美丽中国美好人生 乙:幸福追梦人
    B.甲:幸福追梦人 乙:美丽中国美好人生
    C.甲:中国道路中国梦 乙:强国复兴有我
    D.甲:强国复兴有我 乙:中国道路中国梦
    (2)请为语段补写恰当的结尾、使征稿启事信息完备。要求包含以下材料,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90字。
    材料:
    rmrbpl@163.jye.ai  夹叙夹议  稿费  姓名  栏目名  电话  1500字左右 地址 感谢 邮编  期待

    组卷:15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世间》中,梁晓声留下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①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指出的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②习近平主席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③松下幸之助择用人才总说,首先选用看升国旗就流泪的人。
          ④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